往常宜居宜游的葡萄牙,在中世纪后期曾一度成为全球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1498年,该国的探险家达·伽马绕过非洲的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条海上航线, 葡萄牙成为第一个与东印度、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度打交道的伊比利亚半岛国度。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将Portu列译作“波尔杜葛尔”。 从葡语读音来看,按北方官话规范采用“波尔杜葛尔”这5个汉字音译是精确无误的。但当时地名翻译谈不上规范化、规范化,同一国名在不同版本中常常呈现不同的汉译名。Portugal在(皇明世法录)中译作“蒲丽都家”,在(明史·佛郎机传)中称作“佛郎机”,在《意大利传》中译作“波而都瓦尔”,在《海录)中称作“大西洋国”和“布路叽士”,在其他书籍中,还被译作“博尔都噶牙”、“波尔推加尔”、“蒲桃牙”、“波尔都欺”、“葡萄驾”,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这里特别需求提到的是晚清名臣、福建巡抚徐继畲在编写《 瀛寰志略》这一著作时,恰巧在福建厦门结识了美国传教士雅裨理。他对雅裨理从海外带来的英文版世界地图格外感兴味,便向这位老美讨教世界地图上各国地名的读音,并以汉字对译记载下来,这成为他日后主编《 瀛寰志略》时翻译外国地名的依据。 雅裨理长期住在厦门,懂闽南话却不懂中国北方官话,因而徐氏与雅裨理选择译名读音都以闽南话为准,于是Portuga被译为“葡萄牙”。徐氏倒是将“波尔杜葛尔”和“葡萄牙”两个中文译名一并附于其著作中了,但或许是精确的“波尔杜葛尔”冗长难记,因而被国人摒弃了,而“葡萄牙”这3个字既短又易于记忆,便自但是然沿用下来。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名字原本与葡萄毫无关系的西欧国度,往常倒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几个盛产葡萄和葡萄酒的国度。葡萄牙全国有近20万万人从事葡萄酒消费,年产葡萄10-15亿升,远销世界120多个国度和地域,成为世界上第4大产酒国,以波尔图出口的葡萄酒最负盛名。此外,欧洲也有一种葡萄名为“葡萄牙人”,葡萄牙人是酿酒葡萄的一种,是一种原产于奥天时的红葡萄种类,现主要种植于德国、匈牙利、奥天时和克罗地亚等地。酒庄通常用它来酿造低度葡萄酒,这种酒的特性是新颖、辛辣,但酒体单薄,该种类也常被用来酿造桃红葡萄酒和佐餐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