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被清代文人张竹坡评点为天下第一奇书,这位仁兄也是够奇的,终身坎坷,死于康熙三十七年,当时吐血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他是为这部书耗尽心力而死,也因而在历史上留名,固然张竹坡努力在为《金瓶梅》正名,说他不是一本淫书,而是愤世之作,是一部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书。 (01)晴雯之死 中国人最大的忌讳是什么,当然是死亡,中国人的文学作品里,很少有直面死亡的内容,包含以悲剧著称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本悲剧的书,但里面还是有大量的仙呀佛呀梦呀之类的说辞,来掩盖这种残酷,即便如此,书里也没有勇于直面死亡。 举书里被很多人誉为最惨的晴雯之死为例,晴雯之死开启了大观园的衰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的死让很多人心痛到哭泣,以至有种心如刀绞的觉得。 而且关于晴雯的死,描写的都算是相当细致了,特别是那个绞断了自己的指甲还给宝玉的细节,看哭了很多人。 但就算是如此惨烈的局面,世界上晴雯之死也并没有直接描写过晴雯是怎样死的,包含金钏投井,王熙凤草席裹尸,看着惨烈,实践上都是经过滤镜处置过的,以至有一种人世美学在里面。 也就是说,《红楼梦》实践上是避开了死亡,用一种美化的方式来处置死亡,由于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很少有直面死亡的勇气,但是《金瓶梅》不一样,它赤裸裸,直勾勾的向你呈现了死亡这个命题。 直面死亡,保存在佛教里,佛教有一种修行方式叫做不净观,为了祛除人们对美色的贪念,请求修炼者把人想象成一具骨骼。 直接说人是革囊众秽,皮囊之下包裹的不外就是一堆人血杂碎汤,这是佛教修行一个很重要的法门,而且最好的修行场所真实乱坟岗,一点点察看人死之后的变更,感受生命的无常。 怪不得古人说,学佛乃是大丈夫的事,普通人还真的学不了,究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死亡采取的都是逃避的态度。 (02)无处不在的死亡 孔子回答子路那句著名的话:“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一向关怀的是如何活着,不关怀死 这件事。道家则把死诗意化了。好比庄子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说妻子回到了她的来处,死就是回家而已。 中国文学里的死亡描写,受儒道两家影响很深。死亡要么闭口不提,要么就含糊化、诗意化、审美化。所以,我们从文学作品里读到的死亡,要么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壮,要么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化蝶;《牡丹亭》里的死而复生。 由于不能直面死亡,《西游记》里的美猴王,痛快火烧阎王府,勾销了生死簿。能够说,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死亡很少真实发作过。 好比说写到官哥的死,“抽搐的肠胃儿皆动,屎尿皆出,大便屙出五花颜色,眼目忽睁忽闭,终朝只是昏沉不省。”最后在李瓶儿怀里,咽下最后一口吻。 是不是觉得有一种很难受,就像是现场看到普通,李瓶儿由于流血不止,只能垫上草纸,熏香去血腥味。最后她眼框塌了,嘴唇干了,耳轮也焦了。在一个夜里,大名鼎鼎死去,身底下还流血一片。 西门庆肾囊肿得像茄子一样大,后来肾囊破了,流了一滩鲜血,下体又生出疮来,流黄水不止,再次昏迷。苦苦挣扎了七天,最后“相火烧身,变出风来,声若牛吼普通,喘息了深夜,才断气身亡。” 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你你能想到林黛玉是怎样死的吗,不论是焚稿断痴情,还是各路大神猜测的,林黛玉的最终如何死法,但无论是哪种,林黛玉的死都是被诗化的,临死之前你看不到污秽,看不到抽搐,看不到一切你觉的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潘金莲的死就更惨了,完整是一场虐杀行为,至于潘金莲,是先被武松捆起,被剥光,被塞了一嘴香灰,然后被武松踩在地上,她拼命挣扎,髻钗环都滚落了。接着武松用刀把她的胸脯挖出一个血窟窿,她星眸半闪,两只脚蹬踏不停。潘金莲的心肝五脏是被武松生扯下来的,最后又被割下头,供在武大灵前……这个虐杀现场,就这么赤裸裸地展往常我们眼前。 《金瓶梅》这部小说强迫我们直面死亡,从大量病例般细致的死亡描写里,让我们看见生命的有限和愿望的消灭性。这让《金瓶梅》直接抵达了哲学和宗教的高度。 在生死问题上,《金瓶梅》其实十分严肃,十分深邃。不外这个主题,恰恰又躲藏在富贵繁华色欲纵横的情节之下,很容易被人疏忽。 (03)三十岁之前读不懂的书 以至三十岁之前,你基本读不懂《金瓶梅》里的世态炎凉,就拿应伯爵这个角色来说,他是个典型的帮闲角色。 《红楼梦》为什么合适无差别阅读,由于曹雪芹爱憎分别,十分厌恶这些帮闲的人,给他们起的名字叫詹光,单聘仁,谐音就是沾光善骗人。 古代的帮闲就是这样一种角色,他的职责就是哄着那些大户人家的主人开心,陪他们玩乐,替他们解闷,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帮闲还要是多才多艺,以至是饱读诗书的那种。 《红楼梦》贾政是个读书人,所以陪着他的那些帮闲,其实也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只不外他们不敢流露得那么明显,拍马屁的时分,也要拍到点子上才行。 动不动夸宝玉是天纵英才,还管宝玉求字,一副没有骨气的样子,曹雪芹厌恶他们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呢,理想状况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贾宝玉一样的人物肯定有,但肯定不是你我,谁不是应伯爵,酒局上尽力维持这氛围,还要会讲笑话,还要处处讨好西门庆。 你举得这样的帮闲可恶吗,理想社会存在这大量相似的人,那些跑业务的,谁没有愿意地夸奖过客户,女客户的褶子都能夹筷子了,还要点头称誉说,姐,你最近又年轻了呀。 假如旁边坐着贾宝玉,可能都要吐出来了,但是关于这个跑业务的,他又能怎样做呢? 读《红楼梦》的人动不动就把自己代入到宝玉的角色或者是黛玉宝钗的角色,所以无差别地合适一切年龄的人读,一句话就能够给那些帮闲下结论,他们不外是无耻的小人而已,是一帮不幸的寄生虫。 但写应伯爵,兰陵笑笑生就是真实的记载,从中你或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没有贬斥,也没有太高,就是真实的商业社会里,一个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所以说《金瓶梅》只需30岁之后才干看懂,才干看到里面小人物的无法,小时分读《红楼梦》,当然喜欢宝玉的直爽,以为那些人太陈腐。 人到中年才发现,你在努力成为当年自己厌恶的人,却连这种人你自己的做不好,到最后点头哈腰,却连马屁也不会拍,酒局上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但是这些可都是自己当年最轻视的样子呀。 岁数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红楼梦》写的肯定巨大,但关于人心,关于人性的理想与看待死亡的态度方面,《金瓶梅》写得更直接,只可惜这么普通书过于理想和黑暗,的确是分歧适大范围推行。 关于金瓶梅你有什么想说的,欢送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