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人世草木| 中国吃| 天下味| 深山夏牧场| …… “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是小蜗的老缺陷了。每天工作到到深夜,好不容易能躺平了却睡不着了,脑子里依旧嗡嗡嗡闹个不停——稿子写好了吗?新书布置了吗?数据理好了吗?男票约到了吗……总之,越想放松越焦虑,大写的糟心。 为了治愈这个臭缺陷,小蜗尝试提早摁灭工作群,找一本平和闲适的小书,替代以前喜欢的时势热点,静静个看上30到60分钟,倦意自然涌生。 今天引荐的11本书,就是合适睡前阅读的一套高分随笔,配合助眠白噪音,边听边读,亲测有效! 1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人世草木》 豆瓣评分:9.0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心情好读汪曾祺,心情不好依然读汪曾祺,汪老的作品就是包治百病的小甜饼,睡不着随意掰一篇嚼着就很治愈。 小蜗喜欢看他暮年写草木、写鱼虫、写花香菜香肉香的一切文章,由于很少有人能把生活写得这么痛快又闲适。 读了《人世草木》,小蜗以至发现汪曾祺先生很有花艺的天赋——幼年的他,遇到下雪的冬天,就摘了冰心腊梅的朵子,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白瓷碟子养在继母的妆台上,以至折了美观的海棠花送给仆人小莲子簪在头上。 汪老的作品就像他自己一样,充溢情味,又富有平和的力气。作为深夜治愈读物,独一的bug是第二辑《四方食事》,吃货勿入,否则易饿易发福。 《中国吃》 《天下味》 豆瓣评分:8.5 刚提过了“吃货”汪曾祺先生,小蜗又忍不住要引荐这位大有来头的皇家吃客——唐鲁孙先生。 唐鲁孙先生出身贵胄,是光绪皇帝珍妃的侄孙,因而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的习俗掌故、宫廷秘闻了如指掌。青年时期游遍全国,深谙各地风情。 和汪曾祺相比,唐鲁孙吃得相当博雅。他谈吃各地名菜,谈宫廷、贵族、贫民在年节里如何吃,哪位名人在某种年节里如何吃,有何种美食嗜好……没有学者的条条框框,市井气息中充溢规矩,被誉为“华人谈吃第一人”。 更尴尬得是唐鲁孙以自己亲身阅历来谈蛐蛐、梨园、字画、民俗节庆、天桥怪人,相声、绿林、洗澡、名胜、古董、烟酒……很多典故都是他亲身阅历,而这些还不迭他阅历的十分之一。 秋日夜里,翻开一页,慢慢读,似乎回到那个颇有滋味的时期。 (悄然通知大家:唐鲁孙先生作品十一本,蜗牛全部上线啦) 《深山夏牧场》 豆瓣评分:9.1 “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牵挂,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曾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李娟的书,小蜗也不是第一次引荐了。这位与哈萨克牧民一同在深山里迁移放羊、顺便放养自己的女作家,浑身上下都透露着“知足”二字,与时辰神经紧绷的小蜗构成鲜明反差。 她跟随牧民重复着清晨四点起床、挤牛奶、放羊、剪羊毛、煮肥皂、擀毡的忙碌,活得格外简单冷傲:一包方便面就足够令人兴奋,衣服不用时兴只需够鲜妍就能被蓝天绿树烘托得很美,没有姑娘看也不障碍小伙子骑着马梳头…… 这样的牧民生活常被读者以为是一部奇特的民族史诗,但李娟却看得很淡——“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生活就是如此,走上什么样的路,就会顺应什么样的路。”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评分:8.9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分到了人会自己醒来。” 头一遍看,会觉得《一个人的村庄》真实有些魔幻理想式的悲伤。打头的第一篇第一段就带着浓浓的疲惫和嘲讽:“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凶猛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这是写狗的一辈子。 但是读多了,又有了一种绵长的眷恋。刘亮程是个怪怪的作家,也是位怪怪的农民。38岁以前,他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庄里做普通农民会做的一切事情,养一群杂花土鸡、长胡子山羊,顺便,察看察看蚂蚁、石头和狗子。 “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一点自己。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刘亮程说,“那时我能听懂风声,能够对花笑容。我信仰万物有灵。” 2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评分:9.1 “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由于每个批判的企图都离我太远。再没有比批判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阂的了;同时总是验出来较多或较少的恰巧的误解。” 在一切的诗人里,只需极个别能接近诗的实质——生活和美。小蜗有时分会觉得艺术家的视野过于聚焦和极端,以至让人喘不外气来,但是,诗人里尔克的世界却格外的旷达自然。 将艺术消融在生活中,在生活的神秘空间里跟随艺术,而不是把生活硬塞进艺术的缝隙里。里尔克说:“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 他给年轻诗人的回信,更像一场人生指引,慨然有力:“没人能给你出主见,没有人能够辅佐你。只需一个独一的措施。请你走向内心。探求那叫你写的缘由,调查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招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而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沉寂的时辰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 《译边草 》 豆瓣评分:8.7 喜欢外国文学的读者,大约会熟习周克希先生的名字。这位翻译过《追想似水年华》《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三剑客》的老先生,在他的小书《译边草》里谦和耐性地讲述着有关翻译工作的絮语温言。 翻译如带着镣铐跳舞。作为读者,固然多半都能说出“信达雅”的译事三难,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三难究竟有多难。即便是网上传播的所谓神翻译,有时只是抖个机灵,而对专家来说,如何在精准易懂的基础上恰当传送原作者的气质,是穷其终身漫漫求索的终极考验。 “我想,理想的译者在翻译时,既要用眼,也要用脑,用幻想,更要用心,用自己擅长感动的心去贴近原著,去贴近作者的心。” 小蜗默默地思索,有时分只读译本,真不知道自己爱上的原作还是译者。但最好的译者,大约是大化无痕的扫地僧吧。 《堤契诺之歌》 豆瓣评分:8.7 赫尔曼·黑塞,这位著名的小说家的小说作品,说实话小蜗并没有读过。但只读《堤契诺之歌》,也足够让人感遭到黑塞身上某种从困顿中挣扎而出的魅力。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这句话意外地合适他。多数人都爱看隐士们恬淡冷静的隐居生活,但黑塞却意外地展示了“放弃社会义务”的实质。 从一个努力于文化批判、慈悲事业的斗争者,到放弃政治义务归隐文学的落魄作家,黑塞在散文里讲述自己脆弱、盼望、焦虑、无法的琐碎心情,一舍一得之间,他或许戳中了多数文学喜好者踌躇不前的基本。 “我明白,自己只能选择一种生活;假如要将文学创作放在第一位,那么我只能生活于文学之中,无法顾及家庭的离散,无法为经济或其他事情懊恼。假如做不到,那么我的人生将失去希望 。” 3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评分:8.8 有时分小蜗也揣摩,经典的情感类散文和被人骂的鸡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读着著名导演吴念真回想往昔的小短文,我想,大约前者是“讲得很抑止,心意很深重”,后者则相反。 精彩的鸡汤,也能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痛快看上一天,只是一天后总会忘得精光。更高级的,是叫人当场看得心里发酸,n年过去,忽然被某件事情刺激,又恍惚联想曾经读过的这篇文章,眼泪莫明其妙流下来。这就是余味。吴念真、北野武都擅长写这种余味。 吴念真写他的父亲,一辈子不知道怎样和孩子相处,孩子们也是如此,一家人睡在一个房间,父亲夜班回来,总要把人一个个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才好躺下睡觉,于是孩子们总是装睡——“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似乎是这个特别的时辰——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 《世界美如斯》 豆瓣评分:9.1 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也很擅长重塑回想。《世界美如斯》是他的散文集也是回想录。在书里,他诉说着童年、恋情、友谊、艺术、奇遇,缅怀终身中遇到的人和事,有时忧伤有时调皮。 和汪曾祺先生有点相似的是,赛弗尔特写文的态度也坦诚得心爱,在第一篇《一束紫罗兰假花》里,他就直言: “有位批判家责备我,说我的诗经常回到扇子这个题材上来。我要说,他此言不虚。并且他遗忘了还有紫罗兰。我咏紫罗兰的诗也数不胜数。请原谅我吧。从儿童时期起,扇子和紫罗兰便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喜欢它们。” Emmm,实践上是由于他老人家小时分偶遇过一位温柔又慈祥的夫人,被她领着教滑冰,顺便喂了一块夹心巧克力,从此念念不忘,而这位夫人的手袋上有一束紫罗兰假花(摊手)~ 《我与地坛》 豆瓣评分:9.2 小蜗第一次在课本上读《我与地坛》印象是不深化的,但高考之后,简直每次读都会哭,似乎脱离了考试,就打通了读文章的奇经八脉,打通了正常感情的奇经八脉。 其中,母亲与儿子,是小蜗最不敢看的片段。双腿残疾、心情不稳的作者要去公园散心,而母亲只能在家中焦灼地等候,在不放心的时分当心翼翼地去公园寻觅,却又不敢让孩子发现——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分,她说:‘进来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慢慢听出,母亲这话实践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祈祷,是给我的提示,是央求与叮嘱。”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我不知道她曾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分的捉迷藏,这或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顽强或羞怯?”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慢慢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假如你由于太喜欢这十一本书,越看越肉体,那么,小蜗还有一招杀手锏:掏出一部四六级/雅思/托福/托业/GRE单词本,看上半个小时,或许效果也不错哦(顶锅盖)~ (附注:多数动图来自法国 3D 建模师 Dono 的动画短片,致敬宫崎骏先生)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