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叫“八桂”,福建叫“八闽”,这两个称呼明明挺文雅,但背后是秦始皇、汉武帝一刀一枪砍出来的历史。 咱们先说广西。 “八桂”这个称呼,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桂林的桂花树多。 错了!桂林的“桂”最初指的根本不是桂花,而是一种能做香料的植物。战国到秦汉时期,广西的大片土地被称作“桂林郡”,这名字直接从《山海经》里抄的。 再看福建,“八闽”就直白多了,闽越、东瓯、南越这些百越部落分布在福建,宋代时福建路划分成八大区域,“八闽”这才成了代称。 所以,别看名字挺诗意,其实背后全是历史的血雨腥风。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两个地方“树多山多人难管”。 广西和福建,一个在岭南,一个沿海丘陵,说白了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典型代表。 先看广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整了个“桂林郡”,但问题是,这地方全是山,连马都跑不起来。结果秦朝直接派了一帮罪犯和商人过去“屯田戍边”,想靠人多压住地方豪强。福建更有意思,秦朝虽然也划了个“闽中郡”,但压根没搞郡县制,直接让当地人自己管理。为啥?因为福建的山多、路少,统治成本太高。地形复杂、资源丰富,导致两个地方的“树文化”特别突出,桂树、闽山都成了标志。 2. 百越文化的强韧性,让秦汉王朝一度头疼。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两个“南征控场王”,但在广西和福建这片百越土地上,他们都栽过跟头。广西的桂林郡、福建的闽中郡,最初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时硬扯下来的。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的百越人根本不服管。福建的闽越国,汉武帝打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干脆把人家全灭了;广西的南越国,赵佗称王,汉武帝也费了老鼻子劲才收回来。 百越人短发纹身、崇拜自然的文化根深蒂固,他们的抗争让中原王朝认识到,这地方真的不是说收就能收的。 3. 政治中心的迁移,塑造了“八桂”和“八闽”的文化认同。 咱们看看“八桂”和“八闽”这俩称呼啥时候火的。广西的“八桂”从唐代开始用,当时桂州(今桂林)成了岭南西道的中心。桂林在两千年里当了大半时间的广西“省会”,自然成了整个广西的代名词。福建的“八闽”更是宋代才定型的,原因很简单,福建路划成八个行政区,福州又成了政治中心。 这俩地方的别称,既是地理标志,也是政治符号。说白了,“八桂”代表了“桂林中心化”,“八闽”体现了“大福建认同”。 【结语】 说到这儿,其实就能看明白,广西和福建的别称,既是自然条件的产物,也是政治文化的结果。 名字好听,背后全是硬核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