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婚礼关键词 简朴 背景: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那时的婚礼大都办得极其简朴,大多数人延续老的习俗,在家里摆开“酒席”大宴亲朋。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只需一二百元而已。 70年代,我们父辈那时候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如果有了这三大件,那姑娘出嫁的时候是很有面子的。 再看看流行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那时候的结婚照还是黑白的 那时候的结婚证就是一张纸 那时候结婚是不需要礼金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谈恋爱似乎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即使有情有意也得躲躲闪闪,好似搞地下活动一般。落后的农村还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男女双方结婚前只见过几面,有的甚至没有见过面,能嫁(娶)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靠运气,城里常见女孩子坐在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一见前面有人,赶紧下车,红着脸低着头羞答答地穿过旁人的视线。 看一场电影属于比较时髦的谈恋爱方式,小青年谈恋爱往往托人提早买好两张电影票,带上话梅之类的零食,若是夏天就买两根冰棍,边吃边看,蛮有生活情调的。电影散场后,手拉手去吃一碗阳春面或小馄饨夜宵,既经济又实惠。泡电影院日子久了,恋爱也自然而然谈成了。 70年代下乡上山的年代 那时,城里女孩插队下乡后与农村的小伙子结为伴侣,类似的婚事在当时常常登载在报纸上,作为一种革命风气加以提倡。那样的城市女孩子被人视为新时代女性的楷模。 城里男孩娶个农村的“小芳”则更为常见。李春波的《小芳》唱出了那个年代不知多少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现在,我们只能在影视作品里去重温那个年代的爱情镜头了:女孩一身格子衣,大辫子,在心爱的人面前将又粗又长的辫子拉到胸前,低头抚弄着,面若桃花,双唇紧抿,双脚不自然地搓着地面。 那时候,姑娘们找对象喜欢选择的职业是“四个轮子一把刀,革命红旗两边飘”。所谓“四个轮子”指驾驶员,“一把刀”指厨师,“革命红旗两边飘”则是指革命军人。 除了职业以外,姑娘们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很高。正如当时的一首《择婿歌》所说的那样:“一表人才,二老归天,三转一响,四十平方,五十工资,六亲不认,七尺男儿,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听话。”“三转一响”是指结婚时必须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可算是高档商品了。“四十平方”是指住房面积。这首“择婿歌”的标准不可谓不高,条件不可谓不苛刻。 一些地方时兴用自行车接新娘,而且还要“永久”牌的。出嫁那天,女孩子很少涂脂抹粉,往往是素面朝天,穿的倒有些讲究,一件碎花对襟衬衫或者织锦嵌满紫金线的小花袄。新郎也理了个利落清爽的发型,用清水抹了,鬈曲晃眼。自行车一路颠簸着,身后是炮竹声声,烟尘呛得新人面目都有些发潮。新娘十指紧紧扣住车后座,指尖发颤,想伸手抱拥新郎后腰又有些羞赧,就这么勾着脖子僵硬地坐着。车轮偶尔与地面冲撞一下,她便趁势靠了上去,眼眶含满了泪水,幸福得满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