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是为小年。江表一带,亦有将廿四日作为小年的节俗。小年作为净扫门庭,掸除屋尘的新春准备。在佛门传统中,是日也作为监斋菩萨的降诞。唐代高僧义净三藏,曾记载过寺院的斋堂和后厨之中,奉祀监斋菩萨的故事,因监斋菩萨是专事膳食道业。 鸠摩罗什三藏译有《维摩诘所说经》,此经《香积佛品》中,记载过一个的公案:于香积佛国中,清信佛子以净饭食供养诸佛菩萨,兰若中供僧饮食的处所,遂称香积寮。寮里的工作固然坚辛,却也锤炼修行者的心性。斋食,是修行道业,看似普通的茶饭,实为众生供养的药食。沙门进食时,需思惟对众生的报仇之心,比丘身心的强壮,是众生供斋的功德。是所谓斋食作药食想,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小年扫尘,即年终岁尾的大扫除,关于扫尘,又叫“掸尘”。“尘”与“陈”是谐音,扫尘意味着除陈纳新。扫尘亦有净扫心肠的真实义,使久被客尘所染的清净本心,恢复清净澄明的原本面目。挑水担担,生柴烧饭,皆是开悟的所缘。净扫心尘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懊恼客尘拂去,清净真心自然显现光明。 净扫心尘的故事,源于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尊者。这位尊者谨持扫尘的善教,终证阿罗汉果。起初,周利盘陀伽尊者与他的兄长摩贺盘陀伽尊者共跟随释迦如来,兄长聪颖过人,而弟弟周利盘陀伽却比较驽钝。但周利槃陀伽努力精进,于三宝功德能生净信而不退转。周利槃陀伽的兄长,知道自己的弟弟有如此善根,遂为其受戒,并嘱偈曰: 身语意三不造罪, 离欲不执诸世间; 具足正念并正知, 有害痛苦皆不近。 周利盘陀伽苦思三月,未尝有悟。佛陀见周利盘陀伽颇有慧根,且自力不辍,于是就布置他打扫精舍。在日复一日的净扫之中,周利盘陀伽乃知自己的劳作不只是扫去大地上的微尘,也是在扫去心中的虚妄懊恼。周利盘陀伽遂诵三段偈,证阿罗汉果。 偈云: 此尘是贪非尘土, 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 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尘是瞋非尘土, 尘乃瞋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 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尘是痴非尘土, 尘乃痴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 如来教中不放逸。 扫尘的意义,正在于平凡中的真趣禅机,挑水担担,生柴烧饭,看似平凡而简单的工作,乃是克己自律,不生懊恼的因缘。谨愿扫尘之家,不生懊恼。身心轻安,净戒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