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晓鹰(北京大学国度展开研讨院经济学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特邀教授) 行业间在数字技术集约度上的庞大差别,进步了各个行业内部投入价钱和产出价钱之间的相对变更,以及这种变更在行业间的差别。在这种状况下,假如坚持官方增长统计中假定投入和产出价钱变更分歧的单平减措施,会低估价钱疾速降落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集约部门的增长率,同时高估非ICT集约部门,特别是效劳业的增长率。在效劳业比重疾速上升的状况下,这就会招致对整体经济价钱变更的低估和实践增长率的高估。运用双平减并且改动行业加总措施后的重新估量支持了这个判别。2001至2018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不是官方的9.9%;其中ICT消费部门的增长率从官方的15.7%被大幅度调高至19.6%,但是非ICT集约运用效劳业的增长率却从官方的9%被调低至7.5%。平均来看,“数字经济”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曾经高达三分之二,其中占主导位置的是ICT消费部门和ICT集约运用的制造业部门,相当于整体经济的40% [1] 。 01 官方的增长率测算措施 从学术界、资本市场到政策部门对官方增长率的质疑历来没有中止过,国度统计局似乎已不再文过饰非。往常,数字经济的疾速展开及其对价钱的影响使我们必须再次面对官方增长率的问题。肯定官方统计中的一些细致操作措施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在定期发表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中(见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度统计局并没有对其GDP增长率的细致测算措施提供任何解释或定义,触及这些问题的官方文献也没有提供透明的、完整能够重复官方增长率的步骤。依据我们最近对中国经济在1978年至2018年期间增长率的研讨,只需严厉地恪守单平减和增加值加总的假定条件,才能够复制官方年平均9.5%的增长率。能够据此判别,官方增长率测算的通常作法是首先运用单平减措施消弭各个行业或部门名义产出中的价钱要素,从而得到行业不变价的增加值,然后再对一切行业的增加值中止加总以计算整体经济的增长率。 02 本文的“数字经济”概念 行文之前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字经济”概念。与所谓的“平台经济”不同,本文的“数字经济”视角不是经过数字技术平台中止的任何经济活动,而是国民经济中那些消费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硬件(零部件、设备等等)和软件部门,以及在消费中集约运用ICT硬件和软件部门的消费活动。人们或许容易了解对ICT硬件和软件的消费,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通讯及软件业,但是不易掌握何谓消费中对ICT的集约运用。这里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丈量这个“集约度”。在参考了国际上增长核算范畴通常运用的几种措施之后,我们经过测算各个行业ICT资本投入对整体资本投入的比重及其中位数,肯定了ICT运用的集约度规范,并以此对各个行业中止了ICT消费、ICT集约运用,以及非ICT集约运用的划分。我们的结果或许与一些习气上的觉得不尽分歧。譬如,同样是主要依托互联网中止市场运营活动,依照这个ICT集约度措施,批发批发业就被定义为“数字经济”的行业(近年来疾速崛起的电商就属于这个部门),而住宿餐饮业则不是。 03 数字时期的技术进步与价钱变更 假定基础数据没有问题,即统计局对不同经济活动的名义产出、成本投入和相关价钱数据对整体经济活动具有老部的代表性,那么测算增长率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消弭行业或部门名义产出中的价钱要素,这在数字经济时期格外重要。在数字经济的展开中,随同着以“摩尔速度”以至“超摩尔速度”展开的ICT技术(可了解为芯片的计算速度),是ICT技术相关资料和设备价钱的疾速降落,因而与原资料、非ICT设备及消费效劳价钱的变更构成越来越大的反差。下面的图示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辅佐我们了解这种现象(以各自部门实践劳动消费率作为其“技术进步”的替代指标)。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是,投入和产出的相对价钱变更在各个行业中的表示不只会因其同ICT技术的关系或所处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不同,而且越来越难以预测,缘由是数字技术进步和价钱降落的速度是无法预测的。这就史无前例地增加了市场的不肯定性,因而,岂但激化了市场竞争,也请求制度改善以消弭资源配置障碍,以顺应这种竞争,结果会进一步加快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价钱降落。数字经济进步的逻辑不只承认了任何计划经济的企图,也承认了统计上机械式的、假定投入和产出价钱变更分歧的简单处置措施。 04 价钱单平减措施招致的“成本倾向” 为了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简单地想象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其一,一个ICT设备消费厂商在消费中需求运用非ICT的中间资料以及各种消费性效劳。这些投入的价钱岂但不会与ICT设备价钱以同样的速度降落,其中能源和效劳的价钱以至有可能上升。假如武断地假定投入和产出的价钱变更是分歧的,以同样的速度降落,那么就会低估其实践增加值的增长(其他要素不变,假如低估投入价钱,就会高估实践投入或成本,从而低估实践增加值)。其二,在效劳业价钱上升的状况下,关于一个集约运用ICT投入的效劳业店商,假如不思索其投入价钱的降落,就会高估其实践增加值。我们对37个行业的研讨简直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行业,其投入价钱与产出价钱的变更能够坚持完整分歧。显然,假定投入和产出价钱变更分歧的价钱单平减措施错误地引入了一个“成本倾向”。 05 不变价增加值加总招致的“替代倾向” 测算整体经济增长率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行业加总问题。它与价钱平减相关,但是性质不同。官方统计中的加总措施基本上是对以不变价钱计算的各个行业的增加值中止加总,得到整体经济的增加值后,再计算整体经济的增长率。这种措施不只对价钱指数(典型如拉式指数)基期的选择是敏感的,而且不论如何改动基期,测算结果都不能解脱由于承认置办者在变动中的价钱和产品之间的选择而产生的“替代倾向”。这是由于基期价钱固定了行业或部门权重,即相当于假定某个价钱水平下的经济结构恒定不变,但事实上技术进步较快,从而价钱降落也较快的行业会较快地扩张,而其他行业的扩张较慢,以至中止扩张或者呈现收缩。假如忽视这个事实,就会高估基期以后的增长速度,同时低估基期以前的增长速度。理想中,中国这样的展开中经济体阅历着疾速的结构变更,数字技术的疾速进步和价钱降落又推进了这种结构变更,这些都对固定权重措施提出了严重的应战。 06 如何正确处置平减和加总问题? 依据新古典消费率理论和措施,我们修正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数据,第二步是测算。基础数据工作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我们将调整过火类的官方名义GDP时间序列账户作为部门和整体经济的“价值控制总量”,将其与同样调整过火类的作为行业“结构控制总量”的投入产出矩阵相分离,重建消费端的价值核算体系框架(依据每五年一次的完好矩阵,经过SUTRAS法树立时间序列)。然后,我们再以官方分行业消费者价钱指数为基础,构建与这个消费价值核算框架相对应的价钱矩阵。最后,将这两个重建的价值和价钱矩阵相分离,就能够得到一个能够系统地遵照两者共同的内在逻辑、处置价钱平减和行业增加值加总问题的可计算框架。 第二步首先需求处置价钱平减问题。一个行业的消费者价钱是给定市场条件下,该行业的代表厂商所消费的产品的出厂价钱,是用来平减该行业名义总产值的“产出价钱”。为了满足价钱双平减的需求,我们还要经过投入产出矩阵计算该厂商为置办各种投入所支付的平均价钱。细致地,依据投入产出矩阵,我们得到该厂商置办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中间投入(资料、能源、效劳)名义值,然后计算出各个中间投入行业的权重,最后以这个权重计算出为该厂商提供投入的各个行业消费者价钱的一个加权平均值,也就是该厂商所支付的“投入价钱”,用来平减该厂商的名义总成本。完成了这个双平减过程后,我们能够依据实践总产值指数和实践中间投入指数的关系,计算出该厂商/行业的实践增加值指数,进而得到其实践增长率。最后,运用与消费率理论自洽的Trnqvist指数加总措施,对各个行业的增长率分别以各自的名义增加值权重中止加总,得到整体经济的GDP增长率。 07 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以数字经济的视角讨论部门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前,我们首先在表一讲演了修正后的整体经济和部门经济的增长率,并且将其与官方增长率中止了比较。经济部门的划分是依据ICT相关水平对我们数据库中全部37个行业重组得到的(基于规范两位数行业分类,略有调整;维持农业和建筑业的独立)。与整体经济一样,各个部门的增长率也是经过对各自内部行业的增长率加总得到的。 表一最为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其中第二部分显现的我们关于第一部分讲演的国度统计局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修订。我们的修订工作将官方中国经济在2001至2018年期间的年平均9.9%的GDP增长率下调至8.0%。对一个习气性地接受“中国经济以10%的速度增长了40年”的读者,这个结果是震动性的。这是对各个行业名义增加值中止双平减,然后对其增长率经过名义权重加总的结果,对它的了解必须基于我们对各个部门增长率的修正。 显然,对ICT消费和ICT集约运用的制造业部门来说,以价钱双平减措施得到的增长率要远超越官方价钱单平减措施得到的结果,其中的ICT消费部门在整个时期的增长速度居然比官方的估量进步了25%,而ICT集约运用的制造业部门也进步了16%。这阐明单平减措施的确高估了实践成本,从而低估了实践增加值增长。这个发现完整契合我们的预期。此外,双平减措施也上调了普通制造业(非ICT集约制造业)的增长率,比官方估量进步了17%。这个发现阐明了中国制造业普遍受益于数字技术带来的成本降落。 这样,假如仅从ICT相关部门(除外ICT集约效劳业)和制造业看,我们的双平减调整预示着整体经济的增长率只能是上调,而不是下调。这也就是说,对整体经济下调的影响肯定来自非ICT以及非制造业部门。表一显现的结果的确如此,特别是其中的农业、建筑业、非ICT效劳业,以及非市场效劳业(教育、卫生、政府)的增长率都被下调了,由于单平减措施低估了它们的实践成本(参考前文的例子)。至于ICT集约效劳业的增长率没有因调整上升,反而略降,也阐明官方的单平减措施低估了其成本,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做展开。最后还需求阐明的是,行业或部门双平减调整后对整体经济增长率影响,取决于我们的加总措施中各个部门在名义GDP中的权重(见前文讨论),也因篇幅所限,这里不能展示权重变更结果。 假如以修正后的整体和部门经济增长率结果为基础,在一个消费函数的框架内(这里我们只思索其产出部分),我们能够如表二所展示将各个部门经济增长对中国整体经济年平均8%增长的贡献中止合成。这个的合成结果是相当直观的,各个部门的增长贡献分别以百分点表示且具可加性,故无需赘述。能够简单总结如下:在我们所调查的整个2001至2018年期间,三个ICT密切相关部门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中国参与WTO后2001-2007年已然很高的年平均62%,跃升至危机后前期2007-2012年的78%,随后在2012-2018年略降至74%。对整个调查期来说,ICT相关部门对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贡献抵达近70%,或三分之二。 08 结语与启示 这篇短文从ICT技术进步与价钱降落的视角,讨论了官方GDP增长统计中通常运用的价钱单平减和固定权重增加值加总措施的问题,并且依据作者近期的一些研讨成果,提供了与消费率理论相契合的系统处置措施,辅以修正后各个部门的增长率估量,并且与官方的增长率中止了比较。依据我们对数字经济的定义,在过去20年中 “数字经济”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曾经高达约三分之二,就是说,它曾经主导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表示,以远比整体经济更为强劲的增长抑止了其他部门增长放缓以至收缩的影响。假如仅思索其中的ICT消费部门和ICT技术集约的制造业部门,“数字经济”的贡献也抵达了40%,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比重。这个调查期恰是中国参与WTO的2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疾速崛起不只受益于全球数字经济技术的疾速展开和扩散,也受益于全球ICT消费链经过WTO的制度框架对中国消费者的接纳。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包含其中最具生机的数字经济,面临着成本上升和全要素消费率降落带来的增长压力(在后续短文中会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每一次“保增长”政策都在加重这个趋向。依照我们的措施计算,经济增长速度曾经从参与WTO后2000年代中期年平均约13%降落至新冠疫情之前约4.5%。以数字经济代表的技术进步肯定是走出成本困境的最佳选择。但是,在如何推进数字技术进步上存在一种国度主义思想,希望以“举国体制”完成芯片技术的“弯道超车”。中国数字经济的展开空间的确还很大。固然有了20年的疾速展开,以实践可比劳动消费率权衡,中国ICT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还只是美国的六分之一,依旧处于全球ICT技术链条的中低端,距离技术前沿尚远。但距离并不意味着增长的必定性。国度主义的思想方式过于迷信权益的力气,实质上不只承认人类的技术进步源自竞争推进的演化力气,也承认中国经济的崛起主要受益于市场化的变革,特别是在WTO框架下积极参与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这篇短文假如可能对被增长问题所搅扰的政策当局有所倡议的话,那就是应该以市场经济的措施,经过不时完善自由竞争和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自由企业制度去推进创意和创新,推进数字经济的升级。假如热衷于重拾计划经济的思想逻辑,那无异于是对数字经济的釜底抽薪。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凡未注明“原创”等字样的均来源于网络好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一切! 2.除本平台独家和原创,其他内容非本平台立场,不构成投资倡议。 3.如千辛万苦未找到原作者或原始出处,请了解并联络我们。 4.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5.本文来源于北大国发院,本公众号发布此文出于传播音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联络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