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电子消费市场的销量数据不太好看,智能手机、电视和游戏设备等品类需求都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07亿台,同比下滑9.9%(Omdia);全球TWS耳机出货量7900万部,同比下降23%(Canalys );全球彩电出货量为2.02亿台,同比下降3.9%,创造过去十年彩电出货量新低(TrendForce集邦咨询)。 近日,Canalys最新报告称,全球可穿戴腕带市场也呈下滑态势,且首次在第四季度出现双位数下滑。 报告显示,在2022年第4季度,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为5000万台,同比下降18%,前五大厂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苹果、谷歌、小米、华为、三星分别下跌了17%、25%、46%、42%、35%。 要知道,可穿戴腕带设备近年来可谓是非常火热,备受消费者青睐,而且,由于双11、双12,以及圣诞节等节日都在第四季度,所以这一季度往往也是可穿戴电子产品销售的高峰时期,但如今其却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2位数的下滑,这不免让人疑惑,此次暴跌是否意味着这一领域迎来寒冬? 可穿戴设备卖不动了?行业遭遇寒冬在Canalys的报告里,可穿戴腕带设备主要被分为智能手表、基础款手环和基础款手表三种。从2022年第四季度的销量来看,除了基础款手表有小幅增长,基础款手环、智能手表均都有所下滑。具体来看,智能手表出货量下跌17%,基础款手环经历了连续9个季度下滑之后,本季度同比下降率来到了43%,只有基础款手表小幅增长了3%。 而从全年来看,在过去的2022年,智能手表增长3%,基础手表增长21%,基础手环下跌 39%,虽然智能手表和基础手机有所上涨,但基础手环的暴跌导致整个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呈下滑的态势。 那么,可穿戴腕带设备怎么就卖不动了呢?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第一,电子产品价格昂贵。在当前的电子消费市场,无论是电脑、智能手机,还是可穿戴腕带设备,整体的价格都要比前几年贵上很多。比如,小米手环在几年前的定价还是79元,到如今的小米手环7已经要399元,价格翻了五倍。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难以承受,这也导致消费者对电子产品失去兴趣。 再加上近几年经济不景气、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在购买电子产品也非常谨慎,如非必要一般不会换新,甚至为了节省开支,首先就是切除换新电子产品这一开销。 第二,产品功能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市面上部分可穿戴腕带设备的功能比较单一,仅仅只是一个计步器或者心率监测器。以可穿戴设备中的智能手环为例,这种产品的主要功能差不多都集中在健康领域,而且翻来覆去就是那几种场景,只能用于计步、监测心率等基本功能。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升级,也就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消费者自然就不会买单了。 第三,可穿戴腕带设备在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设备的外观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是佩戴不舒适,影响用户购买欲望和持续使用的欲望。同时这些可穿戴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电池续航能力,使用起来也不太方便。作为随时随身携带的可穿戴品,像手机一样需要频繁充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那么销量下跌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下跌是暂时的,可穿戴设备潜力依然很大从上文来看,可穿戴腕带设备销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价格较高、功能单一、缺乏创新、外观设计同质化较为严重等。这也就是说,如果可穿戴腕带设备能够在这些方面得到改进,或许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厂商应该怎么做呢? 私以为,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提高可穿戴腕带设备的销量,厂商们需要拿出极具特色的创新技术以及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者说推动可穿戴腕带设备技术的升级和完善,探索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差异化需求,这样可穿戴腕带设备才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让该品类的销量实现逆势增长。 就当前来看,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始在健康功能上进行创新。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攀升。尤其是一些医生已经将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水平与他们的感染严重程度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医疗专业人士则关注于该病毒对心脏的影响,这也让一些厂商在自己发布的可穿戴腕带设备上增加一些健康功能。 在2023年1月5-8日举办的CES大会上,Citizen、Fossil、eBuyNow都发布了新的智能手表,健康监测功能为其主打功能。此外,当前热销的Apple Watch 8也在健康监测功能上做文章,包含心率、血氧、心电图、体温和睡眠监测等一系列功能。另据彭博社报道,下一代Apple Watch可能会带来开创性设计:无创血糖监测功能。而华为、OPPO也在进行相关研究。 业内人员表示,在消费者对于健康监测功能的强劲需求,以及消费电子厂商健康监测功能持续创新的推动下,智能可穿戴腕带设备的销量将有望保持快速增长。IDC此前就对可穿戴腕带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测,该机构认为,2023年穿戴式装置出货量有机会回到正成长的轨道,预估将年增4.6%至5.39亿台。 同时IDC进一步表示,2022年的负成长只是短期现象,预期穿戴式装置在换机周期健康发展、价格带与功能丰富、渗透率提高下,穿戴式装置在未来五年的复合成长率为5.1%,2026年穿戴式设备出货量将达到6.28亿台,其中又以智能手表、耳机成长率比较高,前者五年复合成长率预估为6.3%,后者则为5.1%。 Canalys分析师Cynthia Chen也给出了比较乐观的看法,其表示,预计2023年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将以2%的速度温和增长。而在细分市场,智能手表将增长8%,基础手表增长6%。 此外,Canalys指出,可穿戴腕带设备的发展将进一步集中在智能手表的系统开发以及生态应用上,基于消费者对功能特性更个性化的升级需求,智能手表将有机会在更多应用场景下实现连接和跟踪功能。 从上述两家机构的预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目前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正在经历一段下滑期,但是它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总结: 不难猜测,未来的可穿戴腕带设备将不仅仅局限于健康监测和运动追踪,还将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智能手表可以与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用户黏性和品牌忠诚度。 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可穿戴腕带设备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如果制造商能够善于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相信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前景。届时,可穿戴腕带设备将更加普及,甚至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