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槽值小妹 来源 | 槽值(ID:caozhi163) 断舍离,又在互联网复活了。 作为一度风靡互联网、几乎成为一种成功学的生活方式,如今有了个洋气的新名字:“极简”。 挣脱了“断舍离”这个颇为日式的名字,做法却还是老一套:扔东西、收东西、换东西。 极简博主更是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有人“一周扔空三分之二个家”,有人“每天扔一件东西”,还有人干脆连牙刷都不用了。 被不少极简博主奉为圭臬的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女主人公自称“扔东西变态” 哪些东西赶紧扔、什么东西别再买、几种消费没必要…… 全网刮起的“极简风”,无疑狠狠拿捏了当代年轻人消费降级的痛点,也找到了流量密码。 当租房、工位、衣柜、护肤都开始“极简”,成了备受追捧的高级生活方式,一大批年轻人看着满屋子的杂物,莫名其妙地陷入了焦虑: 我的房子这么挤,是不是我做人太拖沓了? 柜子满满当当的,是不是说明我已经被“消费主义”捆绑了? 在“极简就是清醒”的奇怪定义下,很多人被卷入其中,一边买一边扔,生怕家里有一件多余的东西,更怕一不小心变成“被消费主义洗脑”的糊涂蛋。 好好的生活,一定得搞成随时准备跑路的样子吗? 01 扔东西,新晋流量密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批“率先高端起来”的博主,不喜欢教大家怎么当精致男孩女孩了。 现在流行的,是“化繁为简”: 图片背景大多是纯白色的,一张图里只出现一件东西,排版字体非黑即白,统一命名为:极简风。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在小红书,打着“极简”标签的笔记有几百万篇,“极简博主”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门类。 不同于其他博主,开门见山教你买买买;极简博主们,是教你扔扔扔。 最常见的标题有:“2022年我不会再买的16样东西”“19岁不再需要的9类彩妆”“30岁不再穿的5类衣服”…… 一下子,就让各个年龄层的人对号入座,开始反思自己哪里不够合格。 极简的一大主题 不再保留、不再买 已经买了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扔掉。 想扔不知道从何扔起?没关系,已经有人替你总结出“照着扔就行”的断舍离清单。 想扔又舍不得?还有人陪你“挑战每天扔一件东西”。 要扔到什么程度? 至少要做到“5件衣服过夏天”“常穿鞋子不超过3双”“一物一件有多爽”…… 没达标,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过分“纵欲”了。 还有一些看完让人无不震惊的极端案例,比如“一周时间,扔空了三分之二个家”“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看上去家里比酒店还干净。 更夸张的,还有博主把牙刷都扔了,改成用手指刷牙(不过之后还是又换回来了)。 除了扔,极简博主们还喜欢教你“换”。 塑料衣架不环保,换木质的!洗发水沐浴露太浪费,换香皂!要打造胶囊衣橱,先把衣服换成百搭款!要习惯简单,先给家里换成统一收纳! 浴巾不需要,换成两块洗脸巾即可……吗? 除了精简生活物品,极简博主们,还会教你精简社交媒体、取消各种会员、取关各类博主…… 翻阅下来,大部分内容基本都大同小异,但却牢牢掌握了流量密码,点赞动辄几千上万,评论区纷纷“举双手赞同”。 想想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成员都超过60万了,这其实也不难理解。 年轻人都在开源节流 大环境降温,曾经最愿意为花里胡哨买单的年轻人,开始向往爬出消费主义的陷阱,转而主动克制物欲、消费降级,忙着攒钱。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是从小就学过的道理,“每一分钱都花得有意义”的出发点,当然无可厚非。 可惜,随着“理性消费”“理智购物”被包装成了极简风,这股“风”吹着吹着就歪了。 02 一边教你“不许买” 一边给你种草 给生活做减法,控制物欲,回归自我,当然不是什么坏事。 但当“极简”两个字变成流量密码,性质就有点变味儿。 一些博主为了另辟蹊径,分享独特的“极简秘籍”,给出的理由和方式,多少有些糊弄了。 比如,在分享“不会再购入的物品”时称,不会再购买蓝牙耳机。 因为“讨厌一切需要充电的物品,而且我学不会如何使用,也没耐心阅读说明书”。 这些理由显然只是出自博主的个人习惯,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性。如果盲目跟风,反而是削足适履。 还有博主教大家“杜绝电子垃圾”,标题为“我的手机桌面空无一物”: 点进去一看,原来只是把手机壁纸设成纯白,所有APP都隐藏在最后一屏的资源库。 可以,但没必要,甚至不太可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有了流量这个变现基础后,很多博主也开始迫不及待地“恰饭”。 说好教你不要买、少花钱,反手偷偷给你种起草来,而且套路还要更深。 极简,大多从精简物品开始,所以很多博主也会做购物分享,他们的口号是: “比起数量,更注重质量”,“判断一件物品买得值不值,不能只看价格,重要的是利用率”,“每买进一件物品,不能只考虑价格高低,更多考虑实用性和舒适性”。 这样一来,种草就自带“高性价比”“优中选优”的光环,一下子变得更有说服力起来。 有人分享“少而精的晨间护肤”,实际上是在推荐三款大牌精华、乳液和防晒。 有人分享“低塑少浪费的身体护理”建议,给出了“剃毛刀代替脱毛膏”“洗发皂代替洗发水”“毛巾代替洗脸巾”等建议。 看似很有道理,下一秒就是刮毛刀、洗发皂、毛巾的推广链接。 如果真的平价好用,也就罢了,可许多“大牌平替”的极简商品,到头来都不过是智商税罢了。 平价容易翻车,另一边,就有极简风博主另辟蹊径,分享高使用率的好物合集,点进去一看,MLB棒球帽、Marvis牙膏、梵克雅宝香水、无印良品香薰机…… 东西件件精致,价格个个高昂,而评论里,求链接的朋友已经排起了队形。 到头来,想跟着极简博主反消费主义的你,又掉进了新的消费陷阱: 学博主用无添加的药妆产品,冲动下单后,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肤质。 下定决心断舍离,先买一堆收纳盒,最后发现,这才是最占地方和鸡肋的物品。 要打造胶囊衣橱,先把衣服都换成黑白灰、百搭款,却发现自己怎么穿都不好看,也不符合自己的个性…… 03 真正的极简,到底是什么 现在,极简被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极不极简的人,都被搞得焦虑起来了。 除了实现极简的手段和方式,博主们最常向大家灌输的观点是:极简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社交平台上,极简的内核通常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环保、可持续、零浪费,二是当断则断,不该买的不买,该扔的一定要扔。 做不到极简的,是掉进消费主义陷阱、被物欲绑架、内心不够专注、意志不够坚定。 从众心理下,非黑即白的“极简观”,平台上越来越多为了极简而极简的内容,很容易让做不到的人更加焦虑。 有博主坦言,盲目的“极简”,一度让自己产生了更多负面情绪,因为“明明不适合自己,却想把自己套进他人的极简壳里”。 不是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果断,同时不产生情绪负担。 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快速给生活做减法,本来就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中国人特有的烹饪方式、生活习惯和含蓄的情感表达,都注定了日式的“极简风”会水土不服。 当下,“囤货”更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许多勉强自己做到极简、断舍离的人,践行中也会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后,很容易给自己贴标签:“我是极简主义者,不应该有闲置物品”。 这样一来,“时时刻刻都想把没必要的东西给扔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买了不必要的东西”,到头来快乐没获得多少,徒增思想负担。 也有人发现,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很多极简的生活方式,都不可能成立。 比如,工作忙起来,睡觉时间都不足,根本没时间打理家务、给自己做一顿健康极简的美食;频繁出差的人,胶囊衣橱里的衣物可能都不够换洗。 换而言之,极简是一种容错率为零的生活方式,当你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游刃有“余”。 对于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来说,过上极简生活,最难的不是控制内心欲望,而是达成足够支撑极简的客观条件: 独占的生活空间、规律的时间安排、足够简单的工作圈、足够多的精神乐趣、足够生活成本的收入来源等。 跳出网络上的风潮,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可能会发现,想好好生活,并非必须要贯彻“极简”、学会“断舍离”。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未必适合你,所谓的“高级”也未必真让人惬意。 极简和断舍离,也从来不应该流于物质层面,追求一个简单的“整洁干净”。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曾分享过自己对“断舍离”的看法: “归根到底要清理我们的精神……真正不混乱的人,他是不需要断舍离的。 如果生活里有很好的精神结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去做什么,就不需要人为的去树立自己‘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真正的极简,归根究底,是要整理好精神世界,而非具象化为物品的增减。 不能空虚的时候用疯狂购物来填满生活,混乱的时候又用简单粗暴的扔,来实现“清理”。 生活和居家的主角,应当是你自己,而不仅仅是东西。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比单纯追求表面上的极简,要重要得多。 断舍离也好,极简也好,如果本末倒置,为了追求某种生活形式,去付出情绪被绑架的代价,倒不如不在意。 生活本来就没什么固定范本,与其强迫自己跟风“极简”以整理生活,不如用最舒服的方式,去实现自洽。 随你处置了,因为这是你的东西,也是你的生活。 -END- 好文品读 01富养自己的最好方式:睡觉 02余华:人间值得,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03尊重别人的三观,是一个人的顶级自律 04失去工作这一年 | 疫情下普通人的挣扎 05村上春树《眠》:人为什么睡不着?看完你就明白了 编辑:Fat Deer 责任编辑:Little J 本文授权转载自原作者,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正略书院小秘书(ID:zldsh1) 本文图片基于CC0协议引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