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华啊,听说云南那边条件不好,你这一去,山高路远的,让我怎么放心啊……”1970年的一天,上海车站的月台上,17岁的朱梅华正准备登上绿皮火车,她母亲却紧紧抓着她的手,诉说着担忧。 当时,为了响应党中央的的号召,朱梅华同其他八十四位同学们一起走出学校,去广阔的天地里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尽管明白女儿是和同学们一同去云南西双版纳学习和劳动,但朱梅华的母亲仍然放心不下,眼看着火车渐行渐远,她跟着跑了几步,终究是追不上远去的女儿。 慈母之心如此啊,然而,她没想到,女儿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光阴荏苒,山河变换,她却迟迟不归。 奔赴云南,直面现实 那一年,朱梅华17岁,原本在上海市新会中学就读高中。当年,为了锻炼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也为了促进祖国西部发展,上海和云南结为了“对子”,上海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对偏僻的欠发达省份云南进行对口帮扶。 因此,大部分的上海知识青年都要前往云南,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获得成长。 图2 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地向前开着,尽管旅途漫长,朱梅华和同学们都不觉得乏味。此前,她从没出过这么远的远门,也从没有和那么多同学一起踏上过旅程,这回虽然是去学习、锻炼,但列车上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有蓬勃朝气的年纪,他们充满希望,一点儿也不担心将来的事,只是兴奋地欢笑高歌,互相加油打气。 然而,当火车到达目的地——西双版纳时,这些青年走出车门,猛地尝到了幻想破灭的滋味。 图3 尽管空气清新,植被蓊郁,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但房屋都灰扑扑的,整个村子都显得低矮破败,基础设施极其简陋,蚊虫肆虐,土地贫瘠,与富裕繁华的上海是截然不同的模样。 不过,朱梅华和同学们很快调整好了心态,他们想着,既然来了,就得不畏艰苦,脚踏实地地干,一步一步来,总会有一番作为的。 图4 很快,当地建设兵团的指导员蒋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给他们安排好了住处。由于当地空房不多,知青们只能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头,虽有诸多不便,习惯了倒也显得温暖。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被上级安排去割草、喂猪、施肥时,朱梅华还是在心里暗暗叫苦。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于农活一窍不通,一双手白皙细嫩,根本经不起这野外劳作的磋磨,很快就起了水泡,疼痛不已。 图5 但是,朱梅华明白,自己既然已经来了西双版纳,就不能叫苦叫累,否则会挨批评的。因此,她积极劳动,从不拈轻怕重,总是服从安排,精心照料着宿舍不远处的一片橡胶林,起早贪黑地为集体农田浇水、施肥、除草,很快就赢得了同学和领导的不少赞美。 闲暇时,朱梅华喜欢唱歌跳舞,这是她自小就有的爱好,在上海或许显得稀松平常,但在这个什么都缺的乡下,任何音乐对知青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籁之音,舞蹈更是动人心弦的稀有节目。就这样,朱梅华凭借歌喉和舞艺,俘获了不少男青年的心。 图6(朱梅华) 初到西双版纳时,朱梅华才17岁,但她逐渐长大,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过,那个年代风气保守,知青们的一举一动又格外受人关注,即便是青年男女之间,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恋爱,唯恐有人说闲话。 因此,朱梅华也只是把心上人的名字偷偷藏在心底,两人有空时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就算是甜蜜的约会了。 图7 朱梅华天真单纯,她以为,日子会这样平淡而缓慢地往前流过,只要耐心等待,总有一天,她会和心爱的人一同返乡,回到城市里结婚生子,厮守一生。 但是,当朱梅华和心上人说道“白头偕老”之类的甜言蜜语时,她没有发觉,阴暗的角落里有一双阴狠的眼睛,有什么人在暗中窥探,嫉妒着她的快乐和幸福。 她不知道,在西双版纳这个纯净的“理想而神奇的乐土”里,也有心怀不轨之人。尽管大部分人和她一样纯真而乐观,但也总有人,想要毁掉眼前的美好。 苍茫雨夜,离奇失踪 在西双版纳,日暖风轻,和风晓畅,时间似乎过得格外缓慢。不过,当朱梅华回过神时,发现自己已经在这儿生活了整整4年,如今,已经是1974年了。 对朱梅华来说,劳作的辛苦、居住环境的简陋都算不得什么,毕竟,和同学们待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会有欢声笑语。 不过,她有个难以说出口的苦恼——村子里的茅厕总是又脏又臭,每回去如厕时都得忍着恶心,捏着鼻子快去快回。要是晚上起夜,屋外的林子里总是黑漆漆的,风声聒噪,一个人常常不敢独自出去,总得央求某个室友陪同,十分不便。 图9 但村子里实在是太贫困了,尽管人们常年辛勤劳作,但仍有老幼妇孺吃不饱饭,住的屋子也是一间比一间寒碜,村里实在没钱修缮茅厕。再说了,这么多年了,村民们都习惯了,虽然有小小的不便,但别人都没有抱怨,朱梅华也就不好说什么,只能默默忍受。 1974年4月2日,晚上下了暴雨,朱梅华吃坏了肚子,半夜腹痛难忍,急着去茅厕方便。但她挨个儿叫了一圈,室友们都睡得沉沉的,没人能陪她出门。她捂着肚子,在屋子里急得团团转,额头上直冒汗。 情急之下,朱梅华推了推好友刘桂花,刘桂花迷迷糊糊地半睁着眼,说“雨这么大,怎么出去啊?你再忍忍吧,天亮了再去”,说完,她就又陷入了梦乡,再难叫醒了。 图10 朱梅华见状,无奈地独自出了门。出门之前,她默默给自己壮了壮胆,随后,她撑起伞,走进了雨夜里。 这一去,朱梅华就再也没回来。那天半夜之后,再也没人见过她的身影。 天快亮时,刘桂花被噩梦惊醒,她一身冷汗地坐了起来,一下子就看见了朱梅华的空床位。她隐约想起了半夜的对话,又是一惊,赶紧叫醒了其他几位室友,询问她们:“梅华半夜去上厕所了,她有没有回来过?你们知道她去哪儿了吗?” 被她一问,其余几人面面相觑,说不出话。很快,她们发现房前屋后都没有朱梅华的身影,都有些慌了。此时,天色已经大亮,朱梅华此前一向积极参与劳动,很少迟到,但今天,大家左等右等都没看见她的身影,于是便将朱梅华失踪一事迅速上报,发动周围的村民和知青们一同寻找线索。 齐心协力,苦寻线索 上级接到报告后,十分重视,马上派云南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营三连去当地的山林里进行搜救。接下来的几天里,村民和士兵们对橡胶林和荒山都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一群人在山里大声呼喊着朱梅华的声音。 “朱梅华,你在哪儿?” “朱梅华,你还好吗?” “朱梅华,我们来找你了!” 那一阵子,附近的林子里总回荡着这样的声音,吓得野生动物四处逃窜,却始终不见朱梅华的身影,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线索。 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猜测——朱梅华此刻可能已经遇害了,她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他们还是在努力地搜寻这朱梅华的下落,没有遗漏任何一处角落。 为了给朱梅华的父母一个交代,上级启动了对此事的调查。起初,有人猜测,朱梅华或许是趁着夜色逃跑了。毕竟,当地条件艰苦,常有知青意志不坚定,擅自逃跑回乡。但是,朱梅华的随身物品都好好儿地放在宿舍,而且,她母亲是一名光荣的党员,曾在1973年劝说她继续待在西双版纳锻炼,由此看来,她应该不会违背母亲的期待而擅自逃跑。 后来,经过调查,上级了解到朱梅华有个男朋友,也是知青,名叫祝伟民,是当地的劳动积极分子,相貌清俊,举止彬彬有礼,看上去不像是会做违法犯罪之事的人。 不过,人不可貌相嘛,当地领导还是叫来了祝伟民,询问他是否知道朱梅华的去向。 图14 祝伟民端端正正地坐在领导面前,坦言道:“我真的不知道,我也很着急,找了她这些天了,晚上觉都睡不着。” 领导试探着问:“她失踪之前,你们有没有吵过架?” “领导啊,我知道你们怀疑我,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处朋友,我怎么会害她呢?” 祝伟民有些委屈地说道。 接着,他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和朱梅华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告诉了领导。他们同为知青,又都喜欢文娱活动,闲下来的时候偶尔会一起组织活动,这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起来,聊天时发现彼此性格合适,又都被对方深深地吸引着,于是便顺理成章地谈起了恋爱。 两人虽然低调,但周围的人也都隐约知道他们是一对儿,要是朱梅华真的出了什么事儿,他祝伟民肯定是头一个被怀疑的,想来他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领导听完他的讲述,似乎相信了七八分,但还是询问道:“我听人说啊,你们两个常常吵架,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16 祝伟民愣了一下,回答说:“梅华长得漂亮,表演节目时又很出风头,总有人在她周围献殷勤,我有时候看了吃醋,就会同她拌几句嘴。吵得烦了,她就和我闹分手。但是,我真没有想害她。” 领导将信将疑地看了他一眼,挥挥手让他走了。尽管有目击者作证说,祝伟民当夜曾在女生宿舍周围徘徊,还敲门找过朱梅华,大概是想缓和两人的关系。但是,尽管他曾在附近出现,但没有更多证据表明是他动手伤害了朱梅华,即便人们都有所怀疑,但也不能擅自给他定罪。但导致朱梅华失踪的人如果不是他,又会是谁呢? 调查到这一步,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整理遗物,意外发现线索 既然找不到人,当地负责人只好通知朱梅华的父母来收拾遗物。她母亲泪水涟涟地来了,整理行李时却发现,有一块手表不见了。那是她送给女儿的礼物,产自瑞士,制作精良,价格不菲。 她很快向警方报告了此事,负责调查朱梅华失踪一事的警察一听,警觉起来,再次开展了调查。贵重手表的失踪,是否意味着朱梅华的失踪,是有人谋财害命呢? 随后,当地警方针对这一线索展开了调查,却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能找到线索,只好作罢。 图17 谁知,1976年时,朱梅华昔日的指导员蒋杉因为涉嫌侵犯自己的亲侄女而被捕。西双版纳派出所的警察见到蒋杉后,回忆起了当年的失踪案件,顺便对此进行了盘问。 谁知,当他们对嫌疑人的妻子进行询问时,她说:“四年前,蒋杉曾在雨夜里出去过一次,回来的时候脏兮兮的,衣服上全是泥,我洗了很久才洗干净。” “你说的都是真的?你怎么会对四年前的事情记得这么清楚?”警察按捺着内心的激动,继续询问。 她说:“那天我回娘家探亲,路上耽搁了,回家很晚。我回家后,屋子里空无一人,他过了很久才回来,还拿着一块表。后来,我就听说那个知青失踪了。我只知道这些,其他的,我真不清楚。” 图18 警方很快对蒋杉进行讯问,蒋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大声说:“是,朱梅华是我杀的。但是你们有证据吗?没有证据的话凭什么给我定罪?” 警察愣住了。接下来,蒋杉像讲故事一样对着警察讲述了自己如何追求朱梅华,又是如何因为追求不成心生怨恨,一时冲动对她痛下杀手的。 他讲得绘声绘色,神情激动,不像有假。讲到最后,他告诉警察,“朱梅华被我埋在我家的猪圈底下了,你们去找吧,要是找得到,就能给我定罪了。” 图19 专案组人员一听,马上赶到蒋家猪圈,动手挖地。挖了好几米后,他们却连尸体的影子都没见到,这才发觉被蒋杉愚弄了。 他们赶回警察局,再次进行审讯,却只得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口供,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由于缺乏完整的证据链,警方最终没能给蒋杉定罪。尽管他有着很大的嫌疑,但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疑罪从无”原则,只有在证据确凿、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定罪量刑。 此后,朱梅华失踪一案彻底断了线索。2018年时,西双版纳政府为朱梅华立了墓碑,尽管找不到尸骨,但仍可聊作慰藉。 时过境迁,如今,48年过去了,该案仍旧悬而未决。不知道什么时候,这起陈年旧案才会出现新的线索;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位能歌善舞的上海知青,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