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也不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因为在占领巴黎前法国人都投降了。 这话在普鲁士时代见效过,在二战时代见效过,见效过后世界笑了,死敌也笑了。 连续两次进入巴黎的德国人,每次都很高兴,第一次他们迎来了加冕,第二次他们迎来了复仇。加冕和复仇背后,是一个强大民族让死敌臣服后的傲娇,虽然法国依旧是胜利者。 西方思维中,投降并不丢脸,缺乏耻感文化的法国人,并不在意投降。 那么二战战场上,法国是在什么样的军事局面下投降的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花式法国梗) 一:陆军大国未战先怯。 公元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打波兰是德国惯用操作,不值得同情的波兰,近代史上的一切噩梦都和德国、俄国有关。 连续三次的瓜分,让一战前并没有波兰这个国家,若不是为了削弱德国,波兰也不会复国。 因为一战后的复国情谊,波兰顺理成章成了法国盟友,盟友被攻击法国当然要出手帮忙啊。 哪个时候的德军,在西线仅仅部署了43个师,其中大半还是预备役部队,根本算不得精锐,西线德军甚至连坦克都没有一辆。 心大的希特勒,这是在赌博,赌的就是法国和英国不敢进攻。 那么要是希特勒失算了,结果会如何,答案是很糟糕。 因为法国在法德边境,有一支庞大的法国军队。 这支军队拥有98个师,2500辆坦克的兵力,扣除不方便行动的28个要塞师(马其诺防线)和后备师之外,机动部队依旧有70个师之多。 (二战前的法军) 这兵力几乎是德军部署在西线兵力的两倍多,还都是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 如此兵力,让德国人担心不已,按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大佬威廉·凯特尔所言就是:法国只要下达东进命令,将能轻易突破德军防卫不足的西部防线。 可,面对这样的机会,法国人无动于衷。 在宣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后,法军仅仅向德国前线行进了5公里,就停下了脚步。 五公里,大概是一个人步行一小时的距离。 这和德军进攻日行百里比,完全就是小孩子过家家。 为何如此,答案很简单,法国人对于战争的准备完全不足。 这不足的准备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物质方面,那个时候的法国,虽然提高了戒备,但就没想过要打仗,也没下动员令。 其次:精神方面,一战的惨烈让法国人记忆犹新,失去的一代人,让法国厌战情绪高涨,作为胜利者的法国也没有复仇的动力。 最后:依赖心理,耗费巨资建立的马其诺防线,让法国人有了依赖性,践行一战理念的法国,自以为拥有防线就高枕无忧。 于是,一个物质精神都没准备好,依赖心理严重的法国,成了德国眼中的软柿子。 他们赌法国不敢战,不愿战,不能战,他们赌赢 了。 (战后希特勒和贝当) 二:被进攻前预谋反击。 战争不是你不愿打,就不会打的! 在德国势如破竹进攻波兰之后,在苏联背后偷袭断了祸水东引得企图后,后知后觉的法国终于开始了行动。 德军完成波兰占领后,因为《苏德互不侵犯协议》签署,德国开始放心大胆地将主力调集到了东线。看着对面枕戈以待的德军,法国终于急了,但他们依旧不敢主动进攻。 为了自保或者说给自己壮胆,法国紧急落实了一项大规模扩军计划。 按计划,法国将在1941年之前,经过总动员扩充步兵的同时,组建一支包括24个装甲师的大军,应对德国的威胁。等1941年夏天扩军完成后,在强制联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和英国,对德国进行反击。 强制联合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三个国家不答应,就强迫他们出兵。 一个执行庞大扩军计划的国家,依旧要拉小国壮胆,才敢进攻,法国的战斗决心由此可见。 整个计划告诉我们,法国预计的和德国决战时间是1941年6月,至于哪个时间之前,是否有进攻的勇气,答案是没有。 那个时候的法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上。 (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 可惜的是,深谙闪电战的德国,知道时不我待的道理,在完成了波兰攻略之后,没等待多久就顺势发动了西线攻势,而且是在出人意料的地方发起攻势。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起闪电突袭,他们根本不理会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从荷比卢三国强势突袭,一举绕过马奇诺防线。 被闪击的荷兰、比利时还有被绕过的马奇诺防线,让法国全国上下都傻眼了。 希特勒你大爷的,咋不按套路来? 傻眼的法国被打蒙了,法国总理更是搞笑,在英法联军被困敦刻尔克时,面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质问为何不派援军时,法国总理保罗·雷诺的回答居然是:自己没有准备战略预备队。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本土作战的法国,居然连预备队都没准备,这仗打得外行人都要笑。 由此可见,号称拥有三百万陆军的法国,战略层面有多拉胯,战术组织层面有多糟糕。 (法国战役时间表) 三:魏刚防线,困兽犹斗。 1940年5月底,德军主力正在包围敦刻尔克,英法联军数十万人被围,让德军目光大多都聚焦在敦刻尔克。 在德军有可能对巴黎发动进攻的局面下,法军新任总指挥马克西姆·魏刚元帅,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组织49个师团的兵力,配合英国两个远征师一起构筑了300英里长的魏刚防线。 这群临时组建的兵团,要在德军精锐机械化部队下,坚守长达300公里的防线,无疑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这已然是法国当时能组织起来的全部兵力了。 面对这条松垮的防线,德军并没放在眼里,组织了一支137个师团的庞大兵力,发起了进攻,仅仅十天后,这条被寄予厚望的防线就崩溃了。 这十天中,最忙的一群人,无疑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他们忙着抓俘虏,抓了有25万人。 魏刚防线的被突破,让法国高层意识到,法国北部守不住了,这仗还要继续吗? (今日巴黎) 四:属于法国的上中下三策。 1940年6月10日,正在抵抗德国的法国,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意大利人,在这一天派遣32个师团越过阿尔卑斯山,背后一刀偷袭了法国。 虽然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咋地,但腹背受敌依旧让法国胆寒。 也是在那一天,面对南北夹击的法国政府意识到,法国北方守不住了,南方也有敌人了,该寻思下一步咋整了。 对当时的法国人而言,其实选择并不多,不过上中下三策。 下策:死守巴黎,但巴黎处于平原之上的地形,让法国人无险可守,这几乎是个伪命题。 中策:退出巴黎,前往法国南部组织剩余兵力继续打,甚至打游击都可以,南部虽然有意大利人,但法国只要在抵抗,就有希望,虽然损失惨重是必然。 下策:退出巴黎,然后跟德国人谈判,或许会有相对体面地对待。 这上中下三策,是我基于中国人思维说的,但在法国人眼里,这三策其实要反过来看,因为文化基因不同。 抗日战争,我们丢了东北在抵抗,丢了华北在抵抗,丢了南京依旧在抵抗,除了地大物博之外,文化精神中的不放弃也是主因。 可,这并不适用于法国人。 下策坚守巴黎,不行是因为对法国人而言,尽力了之后的投降并不丢人,反而是因为战争,让巴黎这个历史名城毁于一旦,才是最大的犯罪。 既然坚守巴黎不可取,那剩下的只有放弃巴黎继续抵抗,和退出巴黎组织谈判两条路可选。 无论怎么算,法国人都已打定主意,将巴黎让给德军了。 (希特勒在巴黎) 五:下策谈判为何成了上策。 1940年6月14日,法国政府退出了巴黎,退到了波尔多。 政府虽然退了,可是继续抵抗还是谈判投降,法国人依旧在犹豫。 继续抵抗需要资本,法国最大的资本就是马奇诺防线附近那数十万精锐部队,这些部队因为德军闪击战并没有进攻防线,而毫发无伤,战斗力满满。 而且经营多年的防线内,补给充足,弹药也不少,足够坚持不少时间。 谈判投降也需要资本,这资本依旧是那数十万大军,德国要吃掉这只法国精锐,不付出大代价也是打不下来的。 有了这个算计之后,法国政府合计来合计去,下了一个被人广为诟病的决定:停止抵抗,派代表与德国商议签订停战协定。 然后法国就投降了,从1940年5月10日开战到6月18日法国停止抵抗,高卢人抵抗了39天。 (投降后的维希法国) 就此,法国成了二战战场的笑话,这笑话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对于战争的的误读。 首先:法国的作战准备不足,一个战役开打后都没预备队的国家,打输了不冤枉,打赢了才有鬼,未战先怯是失败根源。 其次:法国北部防御已然瓦解,南部也在遭遇意大利侵扰,按照法国地理环境看,北部一旦失守,在法国南部继续抵抗,完全不现实。 再次:法国人精神垮了,仅仅一个月时间,百万大军就没了,这对傲娇的法国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打击。主政者要是意志不够坚定,大概率会服软。 最后:最关键的是,法国人从不觉得投降是丢脸的事情。 而且自己投降了还可以保全国家的安全,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如巴黎不设防宣布投降一样,如果坚决抵抗,今日卢浮宫,圣母院有没有就是未知数了。 (艺术之都巴黎) 尾声: 由此可见,对于法国而言,那一刻选择投降,除了威望降低之外,其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看看二战后欧洲的惨状就懂了,德国几乎成了废墟,英国被炸的地方也不少,苏联损失了整整一代人,唯有法国,几乎毫发无伤。 不仅毫发无伤,还在二战后,因为战损不多,有了被拉拢的价值,反而成了胜利国之一。 法国能成为五常,最大原因就是他有被拉拢的战略价值,而这个价值就来自投降那一刻。 浪漫的法国人有投降的自由,坚韧的中国人有必胜的信念,选择如何不好妄评,但我依旧深爱充满血性的大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