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怎么看电影《穆赫兰道》?

2023-4-14 17:05|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174| 评论: 5

放大 缩小
简介:怎么看电影《穆赫兰道》?
怎么看电影《穆赫兰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5 人参与

会员评论

  • wanhuLee 2023-4-14 17:07 引用
    我觉得重点在于,不要完全从逻辑层面来思考这部片子。回忆你最近做过几次梦或者恶梦的经验,那些经验带给你的感觉和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觉接近吗?无论这部电影有多晦涩,意向多混乱,甚至有人认为导演故弄玄虚……我始终认为,这部电影要传达的重点并不是内容,而是情绪。就算你去和人沟通,语言形式上的沟通也不是最重要的,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情绪起伏最大的那几次。所以,你觉得没看懂是导演的失误,实际上是你把电影一定要叙述一个清楚明白的故事的既定印象强加在这部电影上了。至少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做到了情绪的表达,感觉的代入。甚至……也许只有这样拍,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
  • 名表鉴定大师 2023-4-14 17:07 引用
    2016.2.17大幅修订为图文版。
    混乱的梦境背后隐藏着可以被理解的因由。



    《穆赫兰道》剧情全解析看完《穆赫兰道》,倒吸一口凉气!正像很多人指出的,影片前3/4的情节其实是一个梦境,而我没有想到有人能在情绪和氛围上如此精准地把梦魇以影像展现出来,经历他人的噩梦也许比自己经历噩梦更加可怕。
    想必大卫林奇导演是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深有感悟,否则不可能构思出这样一个噩梦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尝试着用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去分析这个看似荒诞的噩梦时,我发现能从中解析出一条自洽的逻辑链条,那些表面上混乱的梦境背后其实隐藏着可以被理解的因由。



    下面我就尝试借用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去解析“穆赫兰道”这个噩梦。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里,与这部电影相关的,主要无非是以下两个:
    1.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梦的解析公式是: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也就是说,梦境总是用以表达梦主的某个愿望的。只不过即便是在梦中,为了躲避梦主意识层面的某些顾虑,愿望的表达也不是直截了当的,而是伪装成那么一目了然的样子。
    2. 仿同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梦中把自己代入另一个人。这多半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为了回避一些压力,而骗自己“这不是我”,让另一个人代替自己释放压力、实现愿望。(这在片中的梦境里出现多次。)

    我先打乱影片的叙事顺序,来交代一下片中这个噩梦的背景,也就是这部影片中的现实部分。
    故事的现实部分
    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员的姨妈抚养下在加拿大安大略长大。大概是在姨妈的影响下,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演员,在好莱坞出人头地。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赛中夺魁,崭露头角,并从此进入演艺圈。


    姨父姨妈去世后,她只身来到好莱坞。像很多其他来好莱坞寻梦的女孩子一样,她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参加试镜,等待着有朝一日被哪位导演选中,一举成名。
    不久,一部叫《Silvia North Story》的电影征选女主角,Diane去参加了试镜,但落选了。一位叫Camilla的女孩子凭借她在试镜时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制作方,得到了那个角色,并一举成名。Diane和Camilla相识并成了好朋友。在Camilla的帮助下,Diane在她主演的一些影片中出演小角色。
    在这段时间里,Camilla已成为电影公司的宠儿,而Diane与 Camilla成了同性恋伙伴。


    Camilla为了掩人耳目,常常戴着金色假发来Diane家与Diane幽会。Camilla似乎对她们的关系不以为意,但是Diane却将Camilla视为自己的爱人。
    后来有一部大制作电影征选女主角。在片场,导演Adam与Camilla一见钟情,Camilla顺理成章的成为女主角,也成了Adam的女友。


    Diane也还是在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但是深爱着Camilla的Diane无法接受Camilla移情别恋。因为目睹Camilla与Adam在片场打情骂俏,Diane与Camilla大吵了一架。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里边哭边自慰。电话铃响了,是Camilla打来的。Camilla派车接Diane到好莱坞权贵聚居的穆赫兰道。车突然在穆赫兰道上停了,Diane有点儿害怕,她问司机:“你要做什么?我们不该在这停的呀!”司机回头说:“给你一个惊喜。”


    Camilla出现在车旁,她带Diane穿过一条山路来到一座豪宅。原来这是Adam的家,正在开party,电影公司和剧组的很多人都在。Diane与Adam的母亲Coco寒暄了几句后,宴会开始。在party上,Diane继续忍受着Camilla与Adam打情骂俏。这时,一个女演员走过来与Camilla说了几句悄悄话,并当着Diane的面接吻。


    Diane感到绝望,她知道自己连Camilla同性女友的地位也已经被人取代了。后来,当Adam说道“我和Camilla就要(结婚)了”的时候,Diane终于无法忍受了。
    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绝路。她在一家快餐厅请了一个杀手,让他杀掉Camilla。杀手给她一把蓝色的钥匙,让她到时候从一个流浪汉处拿能证明Camilla已死的东西。


    Diane来到流浪汉那里,流浪汉扔给她一个蓝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蓝色的钥匙打开。


    里面是Camilla的残骸吗?!Diane开始崩溃,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姨父姨妈从盒子边上跑出来。她吓得跑回到家里,精疲力尽地倒在床上,作了一个噩梦(这个噩梦组成了影片前3/4的内容)。醒来后,Diane凝视着茶几上那把蓝色钥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彻底崩溃了,她又看见姨父姨妈凶神恶煞般 追赶自己。她逃到床边,掏出手枪,饮弹自尽。


    以上便是故事的现实部分,也是造梦者Diane做这个梦的背景。下面我们来解析梦境。这个梦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很多梦中人物的名字、身份以及经历与现实完全不同。梦境中A的性格和经历,现实中可能属于B。因此在解析这个梦之前,我先把主要登场人物在梦中和现实中的身份做一下对比。
    现实/梦境人物对照表Diane/Betty

    现实中:如前所述的本片女主角梦境中:Betty(Diane的化身,是理想中的、完美的Diane,但有时又是现实中Camilla的化身)

    Camilla/Rita

    现实中:如前所述的Camilla梦境中:Rita
    Diane的姨父母/机场陌生人

    现实中:Diane的姨父母(已去世)梦境中:Betty在飞机上遇到的陌生人。而梦中Betty的姨妈(留给她房子的那个人)是Diane理想化的姨妈。

    Adam

    现实中:导演梦境中:导演

    Coco/Adam母亲

    现实中:Adam的母亲梦境中:Betty的房东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现实中: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梦境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他们的形象应该是虚构的)

    与Camilla接吻的金发女子/Camilla

    现实中:可能是剧组中的女演员之一。梦境中:梦中的名字叫Camilla!是电影公司背后的黑势力强迫Adam选择的女主角。

    吐咖啡男子/party参与者

    现实中:在party上露过一面,可能是剧组成员。梦境中:电影公司幕后黑势力成员,曾威胁Adam选他们推荐的那个Camilla为女主角。

    白胡子老头/寂静剧场表演者

    现实中:寂静剧场的表演者之一梦境中:Adam落难时所住旅馆的老板

    牛仔/Party参与者

    现实中:曾在party上出现,可能是个演员梦境中:电影公司幕后势力的打手,曾威胁Adam

    女侍者

    现实中:快餐厅女侍者,名字叫Betty(这是梦中Diane名字的来源)梦境中:快餐厅女侍者,名字叫Diane(梦里侍者的名字成了Rita追查自己身份的线索)

    “路人甲”/咖啡厅顾客

    现实中:快餐厅的顾客,Diane在快餐厅与杀手交易时与他有过一面之缘。梦境中:他因梦见那个流浪汉而在快餐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流浪汉/墙后的魔鬼

    现实中:代替杀手将蓝色盒子交给Diane的人梦境中:墙后的魔鬼 

    以上就是影片中主要人物在现实与梦境中角色的对照表。下面,我按照情节的展开顺序来试着解读一下片中的这个梦境。

    影片的开场画面是几对舞伴在虚拟蓝幕前跳舞,他们的影像被复制成了很多份。这时Diane的影像出现了,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下一个影像中,Diane和她姨父姨妈依偎着出现。


    这一段交待了Diane的身世: 1.她由姨父姨妈抚养;2.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赛中夺魁,并从此进入演艺圈(这段经历是后来Diane自己在Adam的party上透露的。)

    第二个镜头是Diane的第一视角镜头,伴随着她沉重的喘息声。这时其实是他刚从流浪汉处逃回家里。她的眼前摇晃着出现床、被单、枕头。然后镜头淡出,其实是Diane开始进入梦境。(狡猾的大卫林奇,其实他在这里就已经告诉观众接下来的情节是一个梦,但第一遍观看影片时,有多少观众能领会这个镜头的意思啊?)


    梦境从第三个镜头开始(以下对剧情画面的描述参考了周黎明老师在《看电影》杂志上介绍《穆赫兰道》的文字;为了兼顾论述逻辑,以下提到的镜头顺序与影片略有出入):
    梦境第一幕:车祸 镜头淡入,是“Mulholland DR.”(穆赫兰道)的路牌(这个影像在现实中其实是Diane坐车去Adam家的party途中看到的,不过在梦中,坐在车里的换成了Camilla)。


    车突然停了,Camilla问了与现实中Diane一样的问题:“你要做什么?我们不该在这停的呀!”司机掏出手枪对着她,命令她下车。


    这时迎面开来一辆载满飚车族的跑车,与Camilla的车相撞。所有人都遇难了,除了Camilla。她踉跄着下山,躲在了一个女主人即将外出的公寓里(Betty姨妈的公寓)。两位警探在车祸现场开始调查。


    在得知车祸发生的消息后,本来打算杀害Camilla的电影公司幕后黑势力互通电话并确认Camilla不见了。而最后一个响起铃声的,是现实中Diane家里的电话。


    分析1Diane入睡前最强烈的情绪和愿望是什么?
    我想,是后悔、愧疚。她希望Camilla还没有死,所以在梦中首先出现了Camilla躲过一劫的情景。但是还有一个心魔在作怪,Diane害怕承认自己请了杀手杀害了Camilla。她希望杀Camilla的不是自己。因此在梦中,要杀Camilla的成了电影公司的幕后黑势力。
    Diane的这一意识一直在梦中延续着,并以此发展出了梦境的另一条主线——导演Adam的遭遇和影片选角风波。当然,那条主线也还另有涵义。
    分析2现实中,Camilla失踪后,电影公司和警方一直在追查她的下落,并把矛头指向了Diane。这点可以从Diane后来和她朋友的对话中看出来——那两个警探一直在找她问话。想必电影公司也一直在打电话联络她。因此警探和电影公司人员的意象在这段梦境里也出现了。


    梦境第二幕:机场 Betty从加拿大安大略省来到好莱坞,她和飞机上认识的一对老夫妇在机场道别。老夫妇(特别是老妇人)对Betty表示衷心的祝福。随后Betty坐出租车前往她姨妈留给她的公寓。


    分析1在梦里,Diane把自己的名字换成了Betty,这个名字是来自Diane在快餐厅瞥见的女侍者的名字(梦中出现的元素往往是来自做梦前一天所见的影像)。




    梦中的Betty外表亮丽、乐观、自信,这与现实中Diane颓废、潦倒、自卑的真实形象大相径庭。Betty其实是Diane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的、理想化的形象。她在梦中逃避真实的自己,于是索性连自己的名字都换了,“如果我是Betty,一切重新开始,那该多好啊!”
    分析2老夫妇的形象其实是Diane的姨父姨妈。不敢面对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并怀殷切希望的姨父姨妈,是Diane最后自杀的重要原因。
    但在梦里,姨父姨妈被改成了陌生人。原因是,Diane在梦里试图减轻自己的愧疚感——如果对自己满怀希望的只是陌生人,那么歉疚也就不是那么大到无法承受了。
    这一段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老夫妇坐在车里,他们脸上洋溢着那种典型的对子女满怀希望的幸福笑容。但是这个场面的背景音乐却异常诡异,这正是Diane心中愧对姨父姨妈的情绪写照。


    梦境第三幕:魔鬼 在快餐厅,两个男子在谈话,其中一个是Diane与杀手交易时见过的男子(暂且称他为“路人甲”),另一个人好像是个心理医生。路人甲说他在餐厅后面的墙后看到魔鬼。他们走出店外,墙后果然出现了一个魔鬼——现实中那个把蓝盒子交给Diane的流浪汉。




    分析现实中的流浪汉是代替杀手将蓝色盒子交给Diane的人,是Diane罪行的见证者。Diane内心深处是非常惧怕见到这个人的。所以在梦中,Diane把自己替换成了一个不知道自己罪行的路人甲。把自己装在路人甲的外壳里,来间接宣泄自己对流浪汉的恐惧(也就是弗洛伊德理论里的仿同作用)。

    梦境第四幕:倒霉的导演 导演Adam为他的一部大制作影片找女主角,然而制片公司的幕后黑势力派人送来一个金发女子Camilla的照片,强迫Adam选她为女主角。


    Adam愤然离去,回家后又发现老婆和清洁工在鬼混,Adam一气之下毁了妻子的珠宝,但被妻子的情人痛打一顿后赶出家门。


    分析1Adam是造成Camilla离开Diane的关键人物。Diane的意识中除了对Camilla离她而去的恨之外,当然还有对Adam的夺爱之恨。因此她在梦中狠狠地报复了Adam:他被公司胁迫,被戴绿帽子,又被扫地出门。
    Adam在现实中确有离婚,他在party上提到:他得到泳池,前妻得到泳池清洁工。但以Adam的性格应该不会对别人提起自己被老婆和清洁工修理的不光彩经历,因此Adam被打的情节以及Adam老婆和她情夫的形象应该是由Diane虚构的。
    分析2至于非常关键的“选角风波”的意义以及Camilla为什么被换成了一个金发女子,待这整段梦境完整呈现后再分析。

    梦境第五幕:蹩脚杀手 杀手出场:他杀了一个长发男子,又不小心打中了女秘书,好不容易杀了女秘书,又被清洁工发现,杀了清洁工,又不小心打中了吸尘器,弄得警铃大作。


    分析Diane知道现实中Camilla已经被杀手杀死了——这会被人发现么?这个强烈的疑虑和恐惧在梦中表现为杀手杀人后欲盖弥彰又屡屡失手,越想掩盖杀人事实就越弄巧成拙。

    梦境第六幕:房东太太 Betty来到了姨妈留给她的公寓,房东Coco来欢迎她,公寓豪华舒适,Betty非常满意。


    分析1Diane的姨妈以前是好莱坞演员,后来去了加拿大,然后去世了,这是Diane在Adam的party上说的。而在梦中,她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姨妈——在好莱坞有人际关系(在后面的梦里,Betty参加试镜时的负责人是姨妈的朋友),还留了相当不错的住处给她。这与现实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在现实中,Diane其实是非常孤独无助的,她只身来到好莱坞,也只住得起简陋的房子。


    △梦中这个姨妈的形象可能就是现实中姨妈年轻一些时的样子
    分析2房东Coco的形象来自现实中Adam的母亲。在party上,Diane曾与Coco有过简单的对话,Coco对Diane的际遇颇有一点同情,反而当Adam说“我和Camilla就要(结婚)”时,Coco露出了一丝不屑的神情。Coco这一点点同情和理解,使得Diane在梦里把Coco变成了对自己颇为热情的房东太太。




    梦境第七幕:Rita Betty发现了躲在公寓里的Camilla。Camilla在车祸中失忆了,忘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她以公寓海报上好莱坞影星Rita Hayworth(丽塔·海华斯)的名字Rita来称呼自己。Betty听完Rita的遭遇后,决定帮她找出真相。她们在Rita的手提包里找到大量现金和一把蓝色钥匙。


    分析1Camilla在现实与梦中的形象正好相反。现实中的Camilla冷艳、高高在上。而在梦中她无助、忧郁,而这恰是现实中Diane的气质。Diane希望自己(Betty)成为强者,而弱小的Rita则必须依靠着自己才能活下去。
    让Camilla永远留在自己身边——这是Diane最强烈的愿望之一。因此在梦境中,Camilla失忆,只能依附于Betty。两人在现实与梦境中的性格、依附关系乃至命运都对调了。


    分析2钱的意向来自于Diane付给杀手的钱。现实中Diane只用了一叠纸币雇杀手,而在梦中Rita手提包中的钱远远多于这些。也许Diane潜意识里一个很隐蔽的愿望就是希望即使Camilla已死,也不要死于自己雇用的廉价杀手,而应死得更“值钱”一点!


    分析3这把蓝色的钥匙就是现实中用来打开装有证明Camilla已死之物的蓝色盒子的钥匙。这是Diane心中最大的焦虑的投射。


    梦境第八幕:            旅馆 导演Adam住进廉价旅馆,旅馆老板告诉他,他的银行账号已被封。而后Adam又被一名神秘牛仔要挟,这个牛仔很明显是电影公司幕后黑势力的打手。


    分析“选角风波”的延续。

    梦境第九幕:试镜 Betty要去试镜,她先在家里与Rita对台词。第二天试镜时,她以完美的演出征服了所有人。


    她被带到片场,准备见导演Adam。此时,那个被电影公司黑势力推荐的金发女子Camilla也正在试镜。Adam很不情愿地妥协了,他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


    但他却注意到了身后的Betty,他俩眼神接触的刹那,两个人似乎都触电了。但是Betty却以要帮Rita为由,极其莫名其妙地逃离片场。




    分析1这是很关键的一段梦境。前面已经说过,在梦中,Diane与Camilla的身份和经历是互换的。梦中的Betty除了是Diane的理想形象外,她身上也有很多现实中Camilla的气质和经历。
    而这段梦境在现实中是发生过的,不过成功试镜的不是Diane,而是Camilla。这里,Betty的身份更多的成了现实中Camilla的化身。(Diane把自己仿同成了Camilla,Diane当然希望自己像Camilla那样成功试镜,飞黄腾达。)
    现实中,是Camilla在片场与Adam一见钟情,Adam那句“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的确是对现实中的Camilla说的。但Diane多么希望这一幕没有发生过,她多么希望Adam当初选的不是Camilla而是其他的女孩子,这样Camilla就会一直留在她身边了。


    因此她在梦中虚构了一个在电影公司幕后黑势力操纵下Adam选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女孩的“选角风波”。在梦里,Adam选的是一个金发的、与自己根本不认识的Camilla,而不是自己的那个黑发的Camilla(Rita)。这是Diane的“Adam在试镜时要是没选Camilla就好了”这个愿望经过伪装后的满足。这是选角风波的意义所在,也是梦中的Camilla被换成一个自己素不相识的金发女子的原因。
    而后,当Adam与Betty一见钟情的场面出现后,Diane其实明白在现实中这就是Camilla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开始。她的潜意识拒绝两人继续发展下去,于是Betty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离开了片场。
    分析2其实在现实中有过两次选角。第一次是导演Bob Broker(即梦中替Betty试镜的那个导演)的《Silvia North Story》。Camilla和Diane都去参加试镜,她俩也是那时认识的。Camilla得到了那个角色,并由此成名。后一次是Adam的影片的试镜。梦有凝缩的效果。在这里,Diane就把这两段经历凝缩在一起了。










    梦境第十幕:女尸 Rita看见快餐厅女侍者的名牌上写着“Diane”,她想起了自己的真名可能叫Diane。


    于是Betty和Rita一起找到了Diane所住的公寓,发现一具女尸已经腐烂在床上。


    分析Diane最深的恐惧终于出现在梦中了!那所公寓的确就是现实中Diane所住的公寓,而那具腐尸——黑色的睡衣,一头披肩黑色卷发——那真是现实中的Camilla的样子!这其实是Diane想象出来的Camilla死亡的样子。而在梦里,她的死与Diane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Camilla已经被Diane杀死了!” Diane的这个意识投射成了这段梦境。

    梦境第十一幕:金发女子快到Diane公寓时,她们看见几个像是保镖的男子。其中有一个还接走了一名金发女子。因为莫名其妙的恐惧,她们躲开了这些人。


    分析现实中,Camilla至少已经是个略有名气的小明星了,而且似乎还是电影公司的宠儿。因此,她来Diane家时,为掩人耳目,总是戴金色假发,并有保镖接送。这是保镖和金发女子意象的来源。

    梦境第十二幕:金发Rita Betty和Rita逃回家中,Rita深感自己也会遭到死亡的厄运。Betty帮她换上金色假发。Betty邀Rita同床共寝,两人做爱并相互表达了爱意。


    分析1Rita终于戴上了金色假发,这应该是现实中Camilla每次出现在Diane家里时的形象。只有Camilla戴上金发时,她才是完全属于Diane的。
    分析2“让Camilla回到自己身边”的愿望终于在梦里实现了。但是Diane的潜意识里还是明白Camilla已经不在了,所以这一段情节的配乐有那么点儿生离死别的味道。

    梦境第十三幕:寂静剧场 Rita在梦中不断用西班牙语叫着“寂静”一词。Betty叫醒了她。她们来到一处叫“寂静”的剧场观看表演。表演的主题是“你所看到、听到的都是假象,是幻影”。Betty在台下不停的啜泣甚至出现剧烈的颤抖,Rita在自己的包里发现了那只蓝色的盒子。




    分析这个噩梦快要结束了!
    “寂静”剧场其实是Diane和Camilla在现实中去过的地方,这可以从“寂静”剧场的一个演员“白胡子老头”推测出来。在前面的梦境里,他是Adam落难时住的旅馆的老板。“寂静”剧场的演员才是他的真实身份。




    而剧场演出的主题是揭露幻象,这恰好对应着:梦境是虚幻的,残酷的现实即将来临。因此意识到这点的Betty(Diane)不停地抽搐。同时,代表着现实中Diane罪行的蓝盒子也出现了,一切变得越来越“真实”。
    “寂静”剧场由于它演出主题的特殊性而出现在了这个梦临近结尾之处,成了梦境与现实的结合点。

    梦境第十四幕:蓝盒子 她们回到家里,Rita拿出蓝色钥匙,这时Betty不见了,Rita一个人打开了蓝色盒子,镜头进入盒子,一片黑暗。
    分析梦已经接近尾声了。Betty不见了,这时的Rita几乎已完全是Diane的化身,世界仿佛只剩下Rita(其实是Diane自己)一人,无助、惶恐地承担自己犯下的罪过(蓝盒子)。


    梦境第十五幕:尾声 梦的尾声:Betty的姨妈环视自己的公寓,然后离开。镜头突然转到了Diane的公寓,睡在床上的是梦中Diane公寓里那具死尸完好时的模样。牛仔推开门说:“美女,该起床了!”


    镜头转回到床上,尸体已经腐烂。噩梦结束。
    下一个镜头,Diane以与尸体相同的睡姿躺在床上。与她换房的朋友来取东西,她的敲门声把Diane吵醒了。


    分析此时Diane已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美女,该起床了”是以前经常有人对Diane说的话吗?是牛仔吗?牛仔在现实中只在Adam的party上出现过一次,而且没露过正脸。如果是牛仔说的话,那难道牛仔是Diane的情人?更合理的推测也许是:这句话以前是Diane和Camilla经常相互说的,又或者只不过是那个来敲门的朋友说的,但为什么在梦中说话者的影像成了牛仔? 牛仔实在是一个很难解的角色。

    以上便是我对“穆赫兰道”这个噩梦的解读。我自己偶尔做噩梦,能长时间留下印象的几乎没有,而大卫林奇呈现给我的这个噩梦也许会伴随我很久。与他人之梦感同身受,这种奇特的体验也许只有看《穆赫兰道》的我们才能够感受。
    剧情分析:黑傻子、魏知超文: @魏知超
    关于这篇影评
    2001年,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因为受到影评人的热捧而开始在国内流传。那时我还是个学应用化学的本科生,我和室友一起看完片子后分析了一下它的结构,发现我们读过的影评都没有真正理解影片的内容。影评人凭借他们非常敏锐的艺术嗅觉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但也许未必真正看懂了它。
    我是个死硬理性派,觉得开始对一部电影抒情之前总应该先看懂它的故事到底说的是什么。于是在接下来那几天的课上,我全程开小差,用课外读闲书现学的那点儿弗洛伊德解梦知识拆解了《穆赫兰道》,写出了本文。因为这篇文章,我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学心理学的,也有人以为我是影评人,其实那时我两样都完全业余。“《穆赫兰道》剧情全解析”这篇帖子先在网易娱乐论坛贴出,后来传遍网络。我与心理学以及影评的缘分都是起源于此。
    没想到本科毕业之后,真的转行研习心理学。入行以后,对心理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以前自己对心理学的误解有多深。比如这篇影评里提到的那些解梦思路,在当今的科学心理学领域内早已不是主流,原因是弗洛伊德的那些理论看似深刻,却并不是用科学方法得出来的,动真格去检验的话就发觉没有多少结论站得住脚(他的几个大观点倒是得到了抽象继承)。艺术家都爱弗洛伊德,大卫林奇是最好的例子,他几乎完全照着《梦的解析》来架构《穆赫兰道》的剧情。不过我还是得说,弗洛伊德是位伟大的思想者,却不是合格的科学家。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 名表鉴定大师 2023-4-14 17:07 引用
    引一句贡布里希先生的话:“有这样的人,他们听到我阐释的一些简单论点,知道伟大的艺术作品丝毫看不出明显的表现之美和正确的素描技法,于是陶醉于这点儿知识,甚至故作姿态…于是他们冒充行家,失去了真正的艺术享受…我宁愿人家完全不相信我的话,也不想让人因为一知半解而不加批评的盲从。”————原回答—————假设现在让人去啃《梦的解析》大部分人有办法坚持看完并完全理解吗?可能确实有人能看完,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即使看过也并不一定就能理解,弗洛伊德还认为达利对他的著作有曲解,你敢说你就比达利聪明吗?这部电影的立意比《梦的解析》更深奥更复杂更抽象,他看起难懂因此就要觉得他不好?那历史上这么多哲学著作如此晦涩,大众看不懂就一文不值了?这是对电影艺术的错误认识,谁说了写文章就一定要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可以是一个标准,但绝对不是一个万能的,通用的,可以衡量所有艺术的指标,电影也是一样。而且恰恰相反,这部电影也并没有难懂,只要你去看。很多人都知道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家的更迭变化地创造,还是媒介和观众变现方式观看方式时时更新的过程,比如杜尚的艺术品,他颠覆人们观赏艺术品的习惯。这里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艺术品,一个是习惯,电影是艺术品吗?是,绝对是,大卫·波德维尔:“一些泛泛之谈对于深入理解电影并没用处…电影是一门艺术,原因在于它允许创作者为观众设计体验,而这些体验的价值不会因为其出身血统而受到影响。”后面半句说出了体验的问题,它为观众设计体验,而这些体验本质上是由观众决定,电影虽然有其严肃的一面,观众若有其他解读也未尝不可。然而观影习惯和风格的问题,因为我们常常有一种固有的观影习惯,一种形成惯性的逻辑,一种自己为是的正确的解读,所以在观影的时候会潜意识里与已经看过的电影对比,特别是类型片,同风格的电影之间。人潜意识里甚至会像一个设计者那样,想像冲突高潮之类的,所以当代的电影戏剧都有了一个“模版”,如果你去看罗伯特·麦基先生所著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与荧幕剧作原理》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套精确的,摸准观众心理模式,甚至连过几分钟要有一个大的声响提醒观众不要打瞌睡都是经过精确测算的体系。这种绝对的正误标准曾经彻底主宰了好莱坞的商业片,所以当时有人认为,好莱坞造片厂已经彻底的模式化,人们观影的逻辑也已经彻底生锈。大卫·林奇,还有冯·德尔和昆汀这样的导演都是那个时代的独立电影导演,他们反对这种生产线式的,标准流程的造片计划,这本身就是对电影艺术过度轻浮,将电影艺术工具化的做法。《穆荷兰道》该怎么看呢?或者问基于一个大环境下,独立电影怎么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呢?
    首先是风格化,“电影技法抉择间创造出有目的的模式,这就被称为电影的“风格”——那么风格化的电影最忌讳的就是带着习惯去看,因为大部分独立电影导演都以创造自己的影视风格为荣。大卫林奇和昆汀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穆荷兰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一点就是,人们根本不需要费尽心思去理解它,人们只需要摘掉有色眼镜,就能够一览这部电影的全貌了。只要我们在一开始放弃,这是个什么故事?故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矛盾?故事结果怎么样?怎么去概括?…这些陈旧的在看任何电影时都会不自觉问自己的问题,那么这一部电影会相当有趣!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也接近“梦游”,是思想上的梦游,轻盈而且紧张,缓慢而又浮躁,难懂而又符合逻辑。不要去猜想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不要去考虑现实的逻辑,你只要去观察,比如说快餐店和乞丐那一段,真的不用去想这一段到底有什么意义,你就看,那个乞丐出来的时候,是不是每次都吓个你半死?我每次看都会被吓到,而我看过很多遍了,心里很清楚接下来大概几秒种乞丐会出来,但我还是每次都被吓的不轻。因为这种恐怖不是黑黢黢的房子里蹦出一个头发凌乱獠牙铮铮的女人那种恐怖,而是,在大白天,让人能感同身受的一种恐怖。通过它对这个场景里时间,空间的把握,使我完全可以想起自己在梦中的类似感觉,那种不知身在何方的无助感。譬如其中一个细节是,男病人说,来消除自己的恐惧感,然后镜头回来,给了一个特写,顿了一会下才到心理医生在收银台那边买单的情形,就这个慢了一秒钟,太妙了!跟人恍恍惚惚半昏迷半做梦的感觉一模一样,非常精确的迟钝,缓缓下了楼梯之后,乞丐出现,观感一下子被掐醒,周围的声音都听不到太妙了!我觉得我无数次的噩梦惊醒都是这个场景的变体——从一个浑噩的状态到突然惊醒。正是不知道什么形象惊醒了自己,反而更确信墙后面的事物一定非常可怕,但是又没办法确认“可怕”的具体形象是什么,没办法想像什么如此“可怕”,这可怕源于“未知”,而我正是想要消除不确定感所以才处在此时此地……这部电影的全貌是一些像这样的零散共鸣拼贴出来的一个整体的,终极的景观。这种感觉我也不想过多解读,每一个片段都可以拿出来不停的咀嚼,只要你认真去看,去体会,不要在看的时候考虑任何经验。咦?这么说来这倒是一部不需要任何经验成本的电影了,实际上不是更不难懂吗?因为你完全不用去懂就可以看,甚至连“想去懂”这个动机都不需要。
    其次要推荐的是同样大卫·波德维尔的对于电影评价的“稍微客观”的方法:“本书评价把电影视为艺术整体,首尾一贯是形式的准则,也就是整体性(unity)…第二个是复杂性(complexity)…第三个是原创性(originality)…”那么如果用这三条来衡量《穆赫兰道》,它也当之无愧是杰出艺术品了。在原创这一方面,题材和手法大卫都是非常独树一帜的,虽然不见得是拍“梦”的第一个,但也是这样拍梦的第一个。复杂性我也不多说了,去看看其他影评的分析,都可以加深你对电影的理解,这些影评都是各说各的感受,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这也是它独特的复杂性造成的,他并没有将脉络显示出来,而是设置了很多个线索,你可以自行把它里面你觉得能够体会的部分串起来。而整体性这一点最奇妙,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就是对电影形式的贡献。要知道形式,是创意的关键。如果背负一个陈旧的形式,比如现在国内也引进了好多好莱坞大片,看久了真的是没有一点新意。因为形式上的照搬虽然不会让人觉得内容雷同,倒是很容易会让人审美疲劳。如果我们翻一翻中国的名导,就会明白形式的价值。老谋子是形式感做的最好的,他的电影就最有价值,实际上陈凯歌的电影,韵味很足,特别是《霸王别姬》,但他缺乏影视风格,没有让人一下子就认准这个符号的冲动,在这一点上,老谋子的格局就更大。而大卫林奇是怎么打造这种形式还兼顾整体的呢?怎么去看这部电影的形式呢?在观影时的方法我前面已经说了,接下来关键是,如何让人持续共鸣,或者说在其他地方找到相同的共鸣,一旦一种感受形成一种类似母题反复出现的效果,人们就能够自动将其归纳为整体。电影的起伏我也说了,这部电影并没有在剧情上有什么明确告知的起与伏之说,有的只是一些线索,你可以拼凑这些感受,也可以放任其发展,但是到最后后寂静酒吧这一段,我想每个人都会震颤,下面谈我怎么看这一段。在寂静酒吧里与寂静酒吧外,一个爬行跟踪式的镜头跟着两个人的背景进去了,进去之后也没有逡巡,直接就坐了下来。之前镜头也没有明确的说明这里的时间,只让人感到很晚了,背景都是纯黑,很阴森。进去之后主角二人就立刻被表演所吸引,这里的表演一部分是主持人说真假,一部分是唱歌,首先是真假表演,看起来很真,但不停的被说是假的,看起来有点故弄玄虚,有点摸不着头脑,有点惊悚,几个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然后主持人说这全是幻觉,用来混淆真实于虚幻,然后女主角开始剧烈的颤抖,之后是歌手开始唱歌,但是却是假的…这一段通过景别我来说说人称。在进入酒吧的时候,是一个窥伺式的镜头进入,其实这个镜头已经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剧院里还坐着一个透明人,没有人能看见他。当到了女歌手这一段,这个人称才被引出来。之前两个女主角在寂静酒吧里的镜头都是差不多一个坐在他们前一排的位置看过去的人的视角,而女主二人都一致目不转睛看着表演。女歌手开始唱之后一个全景,女主角回一个在前一排这个角度的镜头,然后就突然回到女歌手的面部特写,这个变换很快,非常不符合正常人的观察逻辑,这里特写镜头明显是以目不转睛的二人的视角。那么前一排这个视角只有可能是窥视者,那是在一开始注视着一切的一个“上帝视角”,而且“上帝视角”可以随时随意的“下凡”并且没人能看见自己。到了女歌手特写,视角回到女主角,女二主目不转睛的看歌手演唱,反打女主角的特写,又是“上帝视角”,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女主角自己就是第三个人,而自己又是被注视的人,这就非常不符合逻辑了。但是假设在梦里,这种“视角”转换是非常频繁的,而且也像这一段一样,人本身并没有察觉。比如说我回忆起我的梦,有的片段是我看到我在走,有的片段是我看到路,有的片段是我仰望着我…我需要编纂什么信息就编纂什么,你看,如果反复想这三个画面,是不是在转化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上帝视角”?并且我并不需要任何逻辑性就可以在思维世界里,让“我”注视着“我”自己。这是真的非常奇妙的一种体验。而前面的真假表演,实际上是在迷惑人的视听,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一切都是幻觉吗?如果真的是幻觉,女主角为什么要受到表演者的法术剧烈的抖动着身体呢?为什么歌手表演时这么大的特写这么真情,最后歌声依旧人却倒了下来?其实人们这时候都会产生怀疑,而并不是去怀疑这是假的,正是因为表演者说这是假的,我反而会想“假”是不是“假”的?而哪些是真的呢?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逻辑。什么是真的?感受是真的!身边并没有人在这个孤独的剧院里陪伴自己拉紧自己的双手是真的,女主角最后情不自禁的流泪,是真的,她的死亡的现实是无法蒙骗自己的——虽然在残存的理智上,她一直说服自己,我不信,都是假的。可是这个一个双重否定,假的东西真是假的——那不就是真的么?非常聪明的手段,和人称视角的转换,这是大卫林奇电影常见的手法,而林奇在这一段的安排非常精巧,通过剧院这个心灵的避难所,通过真真假假来回颠倒,放大了真实的感动和真实的痛苦,一下子又把人拿回到现实的梦魇里。这里就达到了我之前所说的“整体性”。场景很多很复杂观众会觉得散乱,并且一幕与一幕剧情之间,缺乏空间联动,其实是不利于“整体性”的,林奇这里用灰蒙蒙的梦境,虽然没有真的把灰蒙蒙的感觉转化为视觉上的,我们也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去解读,把这个突兀的场景,实际上塑造成了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线索。而这个转折和前面的噩梦,和每一个之前电影里营造的问题有了联系。【“这全是幻觉”是整个电影的台词里,最“真实”的一句话。】这句话第一次明确的说明了电影的基调,这一切都是幻觉,不仅仅是女主角在梦醒时分的喃喃自语,也是告诉所有的观众,这一切不合理,都是因为“幻觉”本身导致。可是这句话却是在梦中的一句真话,也就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的一个真实,所以巧妙的解决了之前电影里的“埋伏”。这就是整体!一首歌,有主歌有副歌,本质上是一个动机到一个解决同时再引发动机重复循环的过程,如果这个动机和解决是合理的,在一个c段我们还需要一个“升华”,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结构,这个“一切都是幻觉”就是《穆赫兰道》之前所有剧情的解决,“升华”则在最后一段里。(“升华”部分我就不赘述了,但在电影中也很重要。)
    要说明的是,如何看这部电影的情感观念。前面的标准对情感已经有了解读,特别是我解读噩梦和乞丐一段,那里已经很明显的有“共情”。《穆赫兰道》里对于情感的描述有“爱情”和“嫉妒”,特别是女主角,最终因为嫉妒心完全丧失理智。在情感上,电影的切入点也挺特别的,隐隐约约有点危险的嫉妒心,从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能感受到,而如果要观众去感受这些,最重要的还是不要去过多的想其中“应该怎么样”,只要充分“相信”剧情,里面的情感也都能梳理清楚。这部电影里,“共情”远远大于“讲述”,有很多细微的感念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捕捉到,但我想这里头一定有能与你“共情”的部分,这是一个普遍的五味杂陈的梦。进入他的电影的视角,你一定能“梦游”其中。
    第一次补充:回@张凯 :从对“电影内容”的关注,转换到“自我体验”的关注,这是新电影观影最重要的。与其费尽心思揣摩导演,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终最根本的。第二次补充:关于电影的意义问题可以参考我在回答《末代皇帝》结尾解读的分析方法,同样来自大卫·波德莱尔。但是电影发展至今,语境的不同使得很难有一个通用的办法去解读电影,穆赫兰道就有他自己的语境,与大部分“现实”或者“虚幻”的出发点不同,穆赫兰道既不够现实,也不够虚幻,现实是第一个镜头倒下来开始做梦,梦里是各种逻辑合理地“混乱”…PS:非影评,也不是“观影指南”。
  • wanhuLee 2023-4-14 17:06 引用
    用眼睛看。首先,我和@伦巴 的观点完全不同,但我很欣赏他的角度。我万万没想到,竟然也可以这样看,长见识了~
    我认为,这是一部结构有些复杂很巧妙的电影而已。这部电影最美妙的地方在于,你识破它之后的会心一笑。这部电影有现实的部分和想象的部分两种,区分这两种不同部分最方便的一点,就是非现实的想象部分通常都有荒谬存在的。例如计程车上老人的诡笑。把想象和现实部分分割开来,想象部分是依托于现实部分的,但现实部分不是连续的。现实部分被巧妙的打乱了,相当于很多个倒叙和插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某一段连续的剧情上,剧情不是现实的就是想象的。之所以巧妙,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有唯一确定解存在的,并且给予了明显的提示。开篇就是想象部分,很长的一段才开始有现实部分。作为缓冲,开篇连续的故事发展的越显荒谬,让你怀疑。到现实部分,女人回到自己的房子和身体里,巧妙的结构开始展现。开篇的想象是在整个现实部分中间发生的,如何分辨被打乱的现实部分的次序,关键在于事情发展的顺序逻辑和一个很重要的提示------钥匙。因为现实部分的故事在正常顺序下,并不复杂。即使被打乱了,起因、经过、结果也依稀可辨。另外钥匙是否存在也在提醒着时间的顺序。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理解电影全篇的结构,和全部的故事情节。所以,说“这部电影很高智商,超出谁谁谁一般的智商范围”都是扯淡。当然,如果有人非要强行这么吹,我就当他在夸我好了。“看懂”这部电影和智商只有一毛钱关系,关键在于关于故事和电影的见识和一点点逻辑。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正常情节的对比,联想到荒诞情节可能是想象的这种可能性。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灵感,或者看过一些类似的小说。只要有这种联想产生,就能意识到故事的顺序被打乱,就可以有效的开始解析电影的结构。看懂电影里的提示,例如最关键的现实部分的钥匙的提示,需要的绝不是类似于福尔摩斯自己说的洞察力-------某种极其强悍的思维,而是福尔摩斯真正的洞察力-------关于某方面一定的知识。在出现钥匙的画面,导演通过所谓的“电影语言”,突出了钥匙这一部分,使钥匙这一部分与画面整体产生差异感,让我不得不注意到钥匙这一提示。而这,只是因为我看过的电影够多,唯手熟尔。最后,我看完电影也去豆瓣看了看别人的观点,发现跟我对电影故事情节的认识基本相同。只有一点不一样,我还以为那对老人对女主角很不好,也是被女主角干掉的呢。因为现实和想象的差异化,想象里对女主角越好,我觉得现实里可能越一般。而计程车里的诡笑,和结局主角被老人吓死,就让我以为这是个杀人越货跑路再杀人引发杀人记忆最后把自己吓死了的故事呢~当然,我要强调一下,我是个阳光上进的好青年。
  • 奢侈品回收 2023-4-14 17:05 引用
    简言之“高智商”,“装逼"未免过于粗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实则是影片的过人之处。有时候我们差一分耐心去认真地,带有好奇心地,去体验不同的电影。对于一个故事,我们期待情节的推动,事态的发展,对结局的思考,以及过程中个人情感带入和批判性或者评论性输出。但这部电影并不在于讲述一个故事。表现是大家都能懂的,现在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一些艺术家的制作的动态图让我们觉得耐人寻味,但又有种超离的美感,我们看待这部电影或许该有点这种审美模式。而且真正好的电影是更为复杂和需要我们全身心感受的艺术形式,情节被带入其中,用构图,造型,剪辑,场景融入情节来表现(这部电影重表现而不是表达)了一个梦境与真实的对比,故事甚至都只是这种对比的一个载体。有如一组画,有很多内在联结、表现的相似,但效果丰富有层次,这部电影的故事性比一组画作稍强,却用故事来把这些同一个母题的优秀”画作“成组的放进电影里。虽然远没达到很多人心中电影”该有“的连贯性。但我们或许该换个方式来看待它。我们不谈情节,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表现比重远大于情节。我们知道它是对梦境的体现,大概了解女主人公现实悲惨的遭遇(情人的背叛,家人期望的失败)和梦境中的情形,就能感受到导演苦心经营出的梦境世界。不赞成广大的对于这部电影的情节内容和每一个细节关于情节的过度解读。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我觉得很平淡,回想时却觉得很多地方很诡异,不正常。这很像我们真实的梦境,场景的自由切换,前因后果事情走向的不明确,人物身份与外貌的混乱交替。梦中人物所做的一些莫名其妙事和动作。有时梦中又没有我们自己,全是别人在梦中。但在梦中你却全然不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其实很少梦到 盗梦空间或者红辣椒里的场景。片头的舞蹈剪辑就已经把最凌厉的个人风格体现出来了。疯狂,混乱,无休止,荒谬 就是我对片头最大的感受,而且从这段舞蹈直接浮现出了 女主角和姨父姨母 对好莱坞的仰望和向往,沉重的音乐也来得很生硬。疯狂但不自知有如梦境,压抑催人逃避有如现实。但这恰似电影里的梦境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这是电影中表现最多,涵盖最广的主题。梦境开始,车上紧张安静的气氛和另一空间里疯狂的年轻人们的叫喊与速度的那种失真感,来回切换几次,是我看过把两种氛围对比最大化呈现的片段,而且是声音,画面,气氛的全方位实现。而且这种超现实体验可以在这个梦境载体里自由发挥出来,是很有代表性的片段之一。化作萍水相逢的老妪的姨父姨母在车上诡异的笑容,相信能使多数人感到一种不舒适,而当这超现实的笑容与一种现实情感--长辈落空的期待,联系在一起,特殊的感官体验让人觉得非常复杂而且有如亲身体会,像一个不敢面对和细想的噩梦。歌剧院里女人摔倒歌声依旧,又是一次不舒适的唤醒,提醒我们,梦境非现实。这种简单的手法却非常震撼和独到。最后时刻让人难以承受的叫声和姨父姨母慢慢变大压过来的视觉压力组成的片段。这些镜头造成的冲击其实是超过我的表述能力的,但它们真的很特别,是最独特的视听语言,有很强的冲击力,而且与电影情节配合的很恰当。我们每个人都做梦,我们也有过这种梦,梦里有我们最失败的现实,最无法挽回的感情,最后悔的错误,但是他们穿着美丽的衣裳颠倒过来走了出来,却恰恰是最让人心碎的脆弱。试想我们在幻想中梦境中弥补一些东西,它们在现实中是多么难以挽回。而人沉浸在这样的梦中可以说是十足可怜,就好像当你看到一个人因为脆弱而逃避现实。当这样的梦被艺术家设计,完善,夸大,实实在在赤裸裸的系统地呈现出来,是一种精神上难以忘记的过程。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