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读书,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
搜索
冷鲜花
在编辑同事的亲切敦促下,梳理了2016年读过的书。
回想这些读过的书,犹如一个个关系或近或远的熟习,结交的过程里或感动,或晦涩,或多或少都刷新了自己的眼界与心界。与每一本书的相遇,都是一个特别的故事与感受。而静心读书,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
互联网时期,给了阅读者最好的时光。从碎片化的阅读里,从一次演讲里,从一次交谈里,都可能相遇最好的书。只需有心,阅读随手可及,阅读也历来都不是问题。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旁观者:管理巨匠德鲁克回想录》 | 彼得·德鲁克
《生命是什么》 | 埃尔温·薛定谔
《毛泽东传》 | 罗斯·特里尔
《唐宁街岁月》(上) | 玛格丽特·撒切尔
《信仰的自由》 | 甘地
《蒋介石日记》 | 黄仁宇
《追想似水年华 Ⅲ》(盖尔芒特那边) | 普鲁斯特
《第三次工业反动》 | 杰里米·里夫金
《我们仨》 | 杨绛
《鲁迅全集》、亦舒小说(重读)
《人生的聪慧》 | 叔本华
《光彩与幻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上) | 威廉·曼彻斯特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 阿什利·万斯
《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 彼得·海斯勒(何伟)
《正面管束》 | 简·尼尔森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 | 戴维·里夫
《鼠疫》 | 加缪
《罗素传》(上) | 瑞·蒙克
《通往奴役之路》 | 哈耶克(重读)
《爱是最好的良方》 | 海夫人
《教育的目的》 |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
《爱因斯坦暮年文集》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降生》 | 查尔斯·金
《经济增长的迷雾》 | 威廉·伊斯特利
《禅者的初心》 | 铃木俊隆(重读)
《活着为了讲述》 | 加西亚·马尔克斯
《番石榴飘香》 | 加西亚·马尔克斯
《达·芬奇谈艺录》 | 莱昂纳多·达·芬奇
《早期教育与天才》 | 木村久一
《法兰西组曲》 | 内米洛夫斯基
《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无鸟的夏》| 韩素音
◆ 未来是从昨天开端的——经过韩素音这道重要的昨日之门
“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何其有幸,在2016年快要终了的时分读到了韩素音女士多卷本自传的前三卷:《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
初一翻开《伤残的树》,就被这句“树同人一样,未来是从昨天开端的”击中,跟随作者“要继续长大,要坚持理想,要尽力去了解,摒弃自己的成见”。
作者本是一个由于自己的出身(东西混血)被相互矛盾的事物抛来抛去的人,“在中国无法开心肠生活,但分开了中国就不能活,”正是这样痛苦的韩素音却给予了大家如此丰厚与有魅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言,“树固然遭到了伤残,但她仍活着,谁说她的果实不比别的树上的更甜更好吃呢?”
透过韩素音的这三卷自传,读到了“普世的人性”,读到了深沉的情感与任务感,更深化天文解了“今天的中国是在一个漫长而骚动的过程中铸造出来的”。
在警报声和夜间偷袭事情中渡过童年。她选择了与所谓典型的欧亚混血儿“衣着考究、外貌漂亮,但头脑十分空虚,一味追逐高兴、聚会和男朋友”完整不同的方向,阅历过“思想紊乱不堪”置身于几个不同旋涡的痛苦,用她的笔透过一次次细节记载了其时所谓的民主国度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蹂躏、背弃中国。“从1919年5月4日开端,大批中国学问分子对西方的幻想破灭了,完整彻底地破灭了。”“一代人并非在一次危机中塑造而成,而是在一连串的事情中塑造而成,且每一个事情都是一种锤炼。”
她读曾国藩日记,从中读到的是滑稽可笑,“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瑕疵的儒生,表示出一套完善而僵化的礼教。在他身上看不到我祖父的那种人情味儿。”
她解读给予中国希望的毛泽东。了解先于决议。“毛泽东没有随湖南学生同去法国。‘我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度还不甚了解。’从一开端,毛泽东的力气就在于,他是从中国内部而不是外部寻觅解救中国的力气。”
她的阅历熏陶了她。她比众多欧洲人更敏锐地嗅到了战争的气息。她敏锐地感遭到那些欧洲亲戚“名义的彬彬有礼下面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残酷无情”。对比美丽精致的欧洲,她愈加懂得中国的庞大与雄伟,中国的生机、中国的纵深宽广,“中国才是我权衡世事的尺码。”
读到她文质彬彬的父亲周映彤那美丽又哀婉的文笔:“母亲是我天地的中心。这是一个温柔的天地,什么都从她那里而来,回她那里去。看不到她,我就会觉得孤独落寞,七上八下,了无生趣。”“我的童年世界的开端与终了都藏在母亲衣服的褶缝中。微风吹拂着成都平原,在它那永无止息的律动中,我会记起她来。在悄无声息的时分,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同样会记起她来。我记忆中的母亲不是一个老太婆,哭哭啼啼地牵着我的衣袖——我后来分开了她,跟着一个陌生人走了。”
在异国遭遇一见钟情的恋情时他写道:“玛格丽特站在那里,盯着一块奶酪上的小孔,我则看着她。我堕入了情网。玛格丽特突破了我的固守着旧诗格律的情感篱笆。从那时起,我开端重新认识整个世界,从那天早晨的气息开端。”
处在时期激流中的他写道:“世界在变,越来越快,一阵飓风就要攻击我们,摧毁这些结构,剥去礼仪的名义,使我们所受的正统教育毫无用处。一个新世界将在痛苦中降生。我对它虽不了解,但有一件事最后也将解救我,这就是母亲对我们的土地,对土地上生长的万物,对这贫穷、痛苦、失望天地的深切眷恋,这个天地将要取得再生,有一天成为有人性的好东西。”
读到她睿智的三叔的见解,“有时我是这样想的:日自己总是模仿他人。起初是模仿我们,后来是模仿英国人和德国人,下一步就该模仿美国人。这阐明它不时在渴盼成为军事强国,他们的心灵尚未开化,固然名义上他们彬彬有礼。”“我们需求一场反动。往常我们的国度终于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解脱了一切盘剥者,再也没有人敢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撒尿了。”他不是反动者,不是共产党员,不是怂恿家,只是一个靠股息收入生活的老资本家。但是他有爱国心,所以他乐于看到百废俱兴的局面。“你一定要原原本本地写下来,给后代看看,让他们明白这一切,明白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明白这场剧变是怎样一回事儿。”这位三叔,他跟人家讨论任何问题都要从源头说起,从洪荒盘古不时说到当下。“这是一条丰沛、广博的话语的长江。三叔永远也不会知晓,这样一条不时跟随、权衡、概括、掌握学问的长江给我带来了多大的慰藉。”
“我可不是一个关在学问的象牙塔里自我观赏的学者。我只是一个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人,锲而不舍地探赜索隐,以了解今天。我只能自己走我的‘长征路’,回想历史,赶上时期,瞻望未来。”
瑞士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理想的主要入门”。很侥幸,作为一个中国人,终于经过了韩素音这道厚重的昨日之门。
宋鑫陶
2016年初,受电视台一好朋友的影响,我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他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个50本书的阅读计划,而且每年都完成了。我想,自己能否也该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打个半折,就25本吧。
我把每一本看完的书都记在了一个小本上,一年下来发现,25本的计划并没有完成,只看了19本,但这一年的坚持,却让我获益良多。
25本只不外是一个目的,是为了鞭笞自己。阅读历来不是数量的竞赛,书也并非读得越快越好。“阅读,是为了了解,而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深以为然。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 陶涵
《活法贰——超级[企业人]的活法》| 稻盛和夫
《俗世奇人》| 冯骥才
《胡适四十自述》| 陶涵
《俗世奇人贰》| 冯骥才
《浩荡两千年》| 吴晓波
《当我们谈论恋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雷蒙德卡佛
《蒋经国传》| 陶涵
《青铜时期》| 王小波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尤瓦尔赫拉利
《白夜行》| 东野圭吾
《白银时期》| 王小波
《褚时健传》| 周桦
《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美国的崛起》| 约翰卢卡斯
《吴哥之美》| 蒋勋
《美的沉思》| 蒋勋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册)| 雅克巴尔赞
◆ 用终身准备的一本书
从书名上,就知道《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的跨度之长,足足五百年,想来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也的确是一部西方文化史的百科全书。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从凡尔赛的沼泽、沙地到网球场,从《浮士德》第一部到《走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从“大幻想”到“西方文化不能要”,你想要了解的西方文化史在这五百年里的各种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各种事情及其影响,简直都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文辞并不单调,读来也饶有兴味。
假如你想要深化系统天文解这一段时期的西方文化史,了解西方五百年来的艺术、科学、宗教、哲学和社会思想的演化,而不只是满足于知道莎士比亚、拉伯雷、莫扎特、拜伦,知道《浮士德》,知道浪漫主义,那么这本书还是值得引荐的。
上世纪30年代,本书作者,年轻的美国人雅克·巴尔赞(1907年—2012年)就想写这样一本书,但一位长者以为他的学问还不够广博,还缺乏以写出这样内容浩瀚的著作,于是倡议他推迟到80岁之后再写。
没有人想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雅克巴尔赞85岁的时分,他真的才开端提笔写作该书,等到他93岁的时分,赶在20世纪终了的那一年,他这部耗时8年的文化史巨著终于出版。这位美国文化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也终于完成了他年轻时的意愿。
纽约大学教授戴安拉维奇称誉说,“这是一部绝妙好书。雅克巴尔赞的广博无可匹敌。无人能像他一样对五百年的历史辑古钩沉,洞察入微,而行文又如此分明、文雅、流利。雅克巴尔赞是当今时期的文化珍宝,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张洪明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在整理了去年的读书目录之后发现,这是对我去年读书状况最精准的概括。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中国在梁庄》| 梁鸿
《在华五十年》| 司徒雷登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反动 》夏妍娜 / 赵胜
《江城》| 彼得海斯勒(何伟)
《1+12 通向常识的道路》| 刘苏里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威廉E布隆代尔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 《新周刊》编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保罗柯艾略(重读)
《夹边沟记事》| 杨显惠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
◆ 一个最理想的童话,或是一碗高级的心灵鸡汤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它也并非上述书目中最好的一本,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在这部书中,柯艾略以博大悲悯的心胸、奇绝特别的视角、清澈如水的文字,将哲学沉思、宗教奇迹、童话寓言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最理想的童话,或是一碗高级的心灵鸡汤。读书有时需求心境,不同心境能够解读到书里不同的内容。就像这本书,闲来无事的时分翻几页,生活一团糟的时分翻几页,每次都能从那个叫做圣地亚哥的牧羊少年身上找到不一样的“鸡汤”,这些鸡汤关于天命——“当你盼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使你完成自己的愿望。”关于往常——“生活是一个节日,是一场浩荡的宴会,由于它永远是又仅仅是我们正在渡过的往常时光。”也关于恋情——“恋情从不阻止一个男人去跟随他的天命。万一发作了这种状况,那是由于它不是真正的恋情,不是宇宙言语所讲的那种恋情。”而当你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整个故事时,你会发现,其实它是在通知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自己, “一个寻觅藏宝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生存深沉尺度的寓言。”
张雅乔
25岁华诞时我送给自己了个礼物——一个阅读习气养成计划,于是2016年就成为了阅读计划践行的第一年。告别了功利与短视的阅读,这一年选择某本书的缘由大多是出于对某一未知范畴的激烈猎奇心,跟着猎奇心走,阅读变得有趣而无法割舍。这种阅历让人有一种激烈的幸福感——这么多未知的范畴,这么多有趣的书,生活都变得充溢等候。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草草集》《说话的泥沼》| 陈丹青
《法兰西组曲》 |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丑陋的中国人》 | 柏杨
《单读11:联合/断裂》《单读13:消逝的作家》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 克里希那穆提
《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 | 东野圭吾
《伦敦传》 | 彼得阿克罗伊德
《银色仙人掌》 | 龙应台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沿地带》 | 麦高登
《百年经济史笔记》上卷(晚清启蒙课) | 苏小和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许知远
《身份的焦虑》 | 阿兰德波顿
《零年:1945 现代世界降生的时辰》 | 伊恩布鲁玛
◆ 世界中心的边沿地带
我没去过香港,假如未来去的话,一定会去重庆大厦看看。固然多年前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已让这里有了些小名气,但真正惹起我的兴味,还是由于读了《香港重庆大厦》一书。
它是香港弥敦道黄金地段上的一幢普通建筑,与周围耀眼耀眼的高楼相比,它朴素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至用“杂乱”、“破败”等词语加以形容也并不外火。但是正是这样一幢建筑,却被著名旅游书籍《孤独星球》描画为“具有从游客兜里吸金的才干”。不单是吸金,它还吸收了一批国内外人类学、社会学家的,显然,麦高登就是其中一位。
麦高登眼中,重庆大厦是香港这个极度全球化城市中的“特定全球化方式之载体”,即“低端全球化”。香港相对宽松的签证政策、重庆大厦内部消费物价低廉以及中国南方慢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的重要地域,这三个缘由使得重庆大厦内长期汇集了大量来自泰国、印度、肯尼亚、乌干达等延展中国度的商人、暂时工、避难者、性工作者、家庭佣工与瘾君子,这些个体衣锦还乡来到这里以寻求更好的机遇。“这就是今时今日大部分延展中国度全球化的主要方式。”麦高登在书中写道。
这是一部基于丰厚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的人类学讲演,麦高登以一名“外来者”的视角,从地点、人群、商品、法律、未来等五个维度进行剖析。本书所展示的重庆大厦,既非王家卫镜头下的“浪漫之地”,也非普通香港人眼中的“黑暗之地”,“它位于香港却不属于香港,它似乎是一座来自延展中地域的孤岛,降落在香港的中心肠带。”
郭霞
忙碌的一年里,偷得片刻闲暇沉浸书香中,唯有如此才不致在匆忙中迷失。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呼兰河传》 | 萧红
《三体》 | 刘慈欣
《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赛尼
《解忧杂货店》 | 东野圭吾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 理查德·普雷斯顿
《吃主儿二编——庭院里的春华秋实》 | 王敦煌
《蔡澜作品自选集》:《霜鬓何妨》《分发弄舟》《陶情浓梦》 | 蔡澜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所谓命运,就是沿着一次次选择引导着生命不时向前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的小说里最不像推理小说的一本,也是东野圭吾希望读者阅读之后会觉得“我历来没读过这样的小说”的一本。回想这本书,固然情节曾经有些含糊,但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暖和治愈感却依然明晰。一个认真解读他人咨询的杂货店爷爷,一个个迷茫中忧虑着的普通人,经过一家名为“浪矢杂货店”的牛奶箱联络起来,又在数十年后,时光衔接成一个温柔的闭环,一切问题都有了答案。
“假如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很多时分,咨询的人心里曾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议是对的。”这是浪矢爷爷在书中所说的话,但他同时也在诚恳地回答问题,哪怕有时分只是倾听他人的烦忧,说一句“我了解你”,也会给人莫大的安慰。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遇到各种选择,所谓命运,就是沿着这一次次选择引导着生命不时向前,假如说命运是神的提问,那么答案只能自己去寻觅,但在寻觅的过程中,只是需求一个人通知你:没错,就是这样。来自未来,来自陌生人的回复,会让自己似乎得到了千军万马。正如浪矢爷爷最后一封给三个小偷的信中所说:“假如说,来找我咨询懊恼的人是迷途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看地图,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但我置信你不属于任何一种状况,你画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便想决议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地图是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手足无措。但是无妨换一个角度思索,正由于是白纸,所以能够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控制在你自己手上。你很自由,充溢了无限可能。”
王雅洁
主动读书的人用书籍改动生活,被动读书的人能够用书籍记载生活。
作为一个懒散阅读的人,列书单这种事简直是自取其辱,没想到翻了翻2016年的阅读书单,却发现了别样的兴味——每一本书背地,都深化地记载了阅读那本书时自己的生活状态。
2016年1月,适逢新年。《商周刊》新闻中心准备推出“美食里的中国性格”系列谋划,《滋味之人民公社》、《滋味之第一宗罪》、《至味在人世》、《吃遍世界看经济》等书目给予了我无量的灵感,让人看到了“吃”出来的人世与世界。
2016年4月,新婚。身份有了一个转变,生活上的变更需求新的学习,于是有了《妻子,光彩的辅佐者》和《假性密切关系》。2016年5月,杨绛先生逝世,于是重读经典《我们仨》,缅怀先生。2016年5月,采访蔡澜先生,收获了《蔡澜旅游食记》。2016年10月,想去英国旅游,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预习英国。2016年12月,英国签证被拒,转战美国,正值国内雾霾严重,加州阳光明丽,却闻说加州也曾是雾霾重污染区之一,于是购得《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探寻这段治霾历史。
回想过去一年的书单,就像数算这一年的日子。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我们仨》| 杨绛
《吾国与吾民》 | 林语堂
《你终身的故事》 | 特德蒋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 奇普雅各布斯 / 威廉凯莉
《妻子,光彩的辅佐者》 | 黛比珀尔
《假性密切关系》 | Steve Shi
《人类简史》 | 尤瓦尔赫拉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 尼尔麦格雷戈
《滋味之人民公社》 | 梁文道
《滋味之第一宗罪》 | 梁文道
《至味在人世》 | 陈晓卿
《吃遍世界看经济》 | 榊原英资
《蔡澜旅游食记》 | 蔡澜
◆ “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是一本老书了,当我宣称要购此书时,办公室6个人里有2个人都表示他们早已读过。而我却是由一个事情才知晓此书的。某天听说了朋友的一个阅历。她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在郑州机场转机,飞机不时延误,孩子却突发高烧。为了让孩子胃里有点东西,她在候机厅问遍了大小餐厅能否给孩子做一个蒸鸡蛋,却连遭拒绝。最后是麦当劳的一个经理破例,才让病中的孩子吃上了蒸鸡蛋。
“冷漠”是我独一的感受。
百度输入“中国人的冷漠”,映入视线的便是《吾国与吾民》一书。林语堂先生以冷静尖锐的视角剖析了国民的精神特质,放到80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生动。最初此书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作的,在西方世界惹起了极大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例如“丑化中国”的争议。但是林语堂先生直言:“我能坦白地直陈一切,由于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搅扰担忧,由于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巨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度,无需乎他们的掩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一个人爱一本书,不外乎三种可能。一是此书有运用价值。二是此书有读来有趣的故事。三是作者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心意相通,让人恨不得在朋友圈连载。《吾国与吾民》于我,便是第三种。
刘昌慧
2016,能够用“随心所欲”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不时贯彻着“有什么读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的方式。回想我2016年看过的书,依然是文学类居多,似乎依然逃不开大学时的阅读惯性。人总是喜皇表受温馨而拒绝应战,但2017年,我想给自己一个应战,从《城市的胜利》开端,涉足那些被我刻意疏忽的范畴。
2016年我读过这些书:
《家常酒菜》| 汪曾祺
“食帖”系列 | 林江主编
《白夜行》 | 东野圭吾
《解忧杂货店》 | 东野圭吾
《一句顶一万句》 |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 刘震云
《岛上书店》 | 加布瑞埃拉泽文
◆ 一句顶一万句,这一句到底是哪一句
小时分看过电视剧《京华烟云》,大学时看了原著,才知道编剧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存在。影视剧与原著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别,却又调和地共存。从那之后,我开端喜欢看那些行将改动成影视剧的作品,先于影视去阅读。
2016,冯小刚导演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虽没看过,却早已领略过原著。偶尔之间,发现了刘震云的另一部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也被拍成了电影。原著早就听闻过,却从未拿起来读。既然已被拍成了影视剧,怎样能不一读为快?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下两部时间跨度大,讲述着两代人的故事,人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络。
或许才疏学浅,并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只是觉得读完有一种淡淡的伤感。言语诙谐诙谐的,但仍掩盖不住人物身上的悲痛。最终成为罗长礼的杨百顺,究竟没有找到曾经成为曹青娥的巧玲;受尽冤枉的牛爱国,总也找不到那个能够“说得着话”人……
《一句顶一万句》,这一句到底是哪一句?吴摩西捎给巧玲的是怎样的一句话?章楚红想对牛爱国说的又是哪一句?无论出延津还是回延津,吴摩西和牛爱国都在寻觅那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他们不时在寻觅的路上,他们不时孤独着……
知乎上有网友说,那句顶一万句的话基本不存在。就是由于世人都在跟随这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才会活得如此孤独。那为什么这些话不能早点说出口呢?假如牛爱国听到了章楚红的那句话,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了。
早点说出心中的话,或许这世界上的孤独和遗憾便会少一些。
2017年,与《商周刊》一同相遇好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