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依赖于数码广场作为线下渠道的数码品牌,一方面遭到电商的庞大冲击,一方面由于自身对经销商的管控不力,快玩完了…… 百试不买的百思买撤出、之后的万得城也入不敷出,往常也只需相似苏宁、顺电这类平台还能在线下做一些整合,随着八佰伴对面的百脑汇关店,美罗城此次调整也将清空数码广场,传统摊位式的数码品牌运营方式不可逆地走向衰亡。 线下专卖店方面,苹果毫无疑问是特殊的存在,自从ifc店开业以来,品牌的门店规划就在加速中止,往常新的形象、更灵活的面积需求,使得这个坪效最高的批发品牌专卖店更容易呈往常各种购物中心。 但品牌当然不可能完整依托于线上销售,苹果作为最有号召力的品牌,不只有自己的线上商店,也入驻了天猫,但其专卖店依旧人气火爆,关键价值还在于门店体验以及各种培训、售后系统。 其他品牌,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淮海路上矫正几次名字的SONY体验店,也算是大法的一张名片。而往常,越来越多的品牌认识到线下体验的重要性,原先数码广场售卖方式的萎缩显然也给品牌打造独立门店扫清了障碍,而购物中心越来越多也招致商场在招商铺位上供大于求,招致品牌进驻商场,开设体验店或者旗舰店变得顺理成章。 这又能够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相似小米、一加、华为这样更具互联网标签的品牌,经过线上渠道打下用户基础后,逐步开端在线下中止选址寻觅新的增长点,吸收投资也好,为消费者提供实物体验也罢,看似走着苹果的方式,但又自知酸甜,例如方式不错的华为越开越多,一加手机早已中止了扩张。 手机品类作为生活必须品,也让oppo、vivo这类品牌抢尽风头,在各种真人秀综艺节目的显露,做着低线城市的生意,也让他们有底气和财力在上海的人气购物中心中取得一席之地。 另一种是相似微软、SONY、DELL这样的传统大厂,同样开端在购物中心选址开店,脱离了数码广场,也让这些品牌能依据自身定位更精准地中止选址,与商场氛围相融合;而微软更是中止着从卖软件到卖硬件的转型。 这些数码品牌在购物中心的选址也反响了品牌中止自我重塑的方向,例如更能表示生活方式的SONY、小米,固然定位不同,但更容易在商场中拿到心仪的位置,商场也需求这些人气品牌来带动客流。 另一侧,相似DELL以及华硕这类更多让我们停留在笔记本电脑认知定位的品牌,就相对难以融入时兴品牌氛围,例如我那位华硕的朋友,他们的店就开在了万达广场室外的独立玻璃房,又如协信广场的DELL旗舰店,则稍显孤立。 参观了朋友的华硕体验店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他们也有卖手机产品,也有采购例如耳机、音箱等各类能够补全体验的第三方品牌产品。或许我们经过sheldon对DELL的外星人笔记本印象深化,但其实华硕也有自己的高端游戏本。因而,如何发掘自身优势和差别性就成了这些传统数码类品牌在重新定位开店时需求明白的最大问题之一。 欢送“有趣”的数码品牌进驻,丰厚自己的业态,同时商场则更关怀你能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形象、产品、体验。例如美承打造的chonps,仰仗其时兴的形象,年轻的产品遭到商场喜欢,能拿到来福士B1层的好位置也不无道理。 看似主客观条件都曾经具备,那其他品牌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杀手锏去议价了呢?而当数码品牌越来越多地分散在各个购物中心和各大、小电商平台后,消费者又会不会从线上回到线下呢?我们察看一下今明两年新的一轮开店潮后再看看形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