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豆瓣)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本书在着力讲透兵法原意的同时,尤其针对人们对《孙子兵法》的普遍误读、误解,做了鞭辟入里的详解分析。华杉先生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多年,本书的部分内容早已通过各种内部演讲、微博、微信等媒介,在坊间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豆瓣) 华杉,1971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新田坝村。现居上海。 中国著名广告人、企业家、兵法家、超级畅销书作家。 华杉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每晚九点半睡觉,清晨五点起床,用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时间写作,日日不断,即便出差出国住酒店,进医院住病房也是一样,十年来出版了十余部传统文化和品牌营销著作。 华杉与弟弟华楠共同创办了两家在广告业和出版业声名远扬的公司: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和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在各自领域享有国际声誉。 华楠,华杉的弟弟。 ◆目录(豆瓣)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开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十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为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读书心得(朱江) 电视剧《狂飙》热映后,一部我国2500年前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图书销售榜上一路“狂飙”,成为了大众争相拜读的书籍,为此,我特意花了三周时间进行研读,有浅薄的心得和感悟与君分享。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丰富典籍的国度,我国从古至今有着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经典文瑰与思想,但真正在世界范围中达到家喻户晓、共同认可、拜读学习、普及传播的并不多,用吴军老师的话就是“十根手指都数得完”,而《孙子兵法》便是其中之一,甚至排列前三名也当仁不让。 整本书区区6111字,不过是6篇高考作文的体量,但其十三篇内容涉及的思想却博大精深,加之古文惜字如金、时代相去甚远,因此,对于大多数的读者而言,原书的阅读门槛都非常高,绝非高启强这位鱼贩子可以读懂并融会贯通的。 这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共42.7万字,约为原书的70倍体量,其目的无外乎就是让当下的读者更好的理解《孙子兵法》的要义。对应每一句话,作者参考了古往今来包括曹操、杜牧、陈皞等名人大咖的注释和解读,博取众家所长、调合各种争议,提出相对合理的诠释,最棒的是,针对每个知识点,举出了古今中外的相关战例100多件辅助读者的理解,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开拓了大家的眼界和知识。 然而,虽然作者在本书中尽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表述,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不可能如书名中所谓的“讲透”,也不能奉为权威。实际上,对于这本2500年前的经典也没有也不需有权威,这正是它流传至今、惠及全球的魅力所在。 《孙子兵法》是一本军事理论的书,用一部《孙子兵法》纪录片的话就是,它讲述的是“军事的原则”。因为孙武所处的年代与如今的战争形式早已相去甚远,甚至那个年代连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都没有(因为马蹬还没有发明出来),而今的战争,是孙武那个年代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场面。 因此,这也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既书中写得越详细的点,就今天而言借鉴之处可能越少,比如当时的阵型、火攻、间谍等。反而是其中的原则、思想、管理、心理博弈始终可以为今天的军事所用,甚至延伸到各种领域使用场景,这也就是为什么《狂飙》中高启强读完这本书,活学活用去搞他的黑社会。(当然,这肯定有艺术加工成分,同时更是误入歧途的应用)。 多说一句,《狂飙》原书中,高启强看得是《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是讲投资理财的,以前我们也分享过,个人觉得电视剧的改编更要合理一些。(原书:深夜的福禄茶楼里,只有高启强一桌客人。他在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老旧的《富爸爸,穷爸爸》。) 比较公认的一点是,当今世界最为知名的有两本军事书籍,一为孙武的《孙子兵法》、二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据说在世界知名的军校中,《孙子兵法》也成为其军事理论教育的重点参考书籍。 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一定要有,而孙武反复提到的思想,就是慎用兵,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言战事,因为战端一开,必将造成国力耗损、生灵涂炭,《人类简史》中提到,古时候的战争的收益比如今要大的多,可以获得土地、人口和资源,甚至可以“以战养战”,而今,这些战争的目的却非常薄弱,因为人才、科技、文化、经济、国土等,都不是现代战争可以获取的。就拿我国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为例——抗美援朝,我们不是为了去获取资源和国土,或者是毁灭对方,而是摒除潜在威胁、提高国际地位。最后,即便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和效果,但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争是政治延续的一种极端方式,非到万不得已,始终不要轻易打开这个潘多拉之盒。我们国家的土地上已经有70多年未有大规模战事,这是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而我们今天可以享受到种种经济红利和幸福生活,都是以和平的环境为前提的。 《孙子兵法》开篇便说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另外,别说今天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即便是不得已遭遇战事,99.99999%的老百姓也不可能拿着《孙子兵法》的指导思想号令三军、建功立业。“一将成名万骨枯”,大多数的民众都会成为“万骨”而不是“名将”。《孙子兵法》虽为兵书,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即便参悟得炉火纯青,也不大可能在军事上得以实践。因此,它赋予我们更多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道理等,给予我们启发,并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这方面在书中作者也做了不少的拓展,但更多的是结合他个人的洞察和观点,有可取之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书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语句,比如: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教导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呆板应对,要有权变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既要有正面应对的策略,也有要出奇制胜的底牌; “兵贵胜,不贵久”:一旦兵戎相见,一定要尽快解决战斗,若陷于持久战,将造成很大的危机。(如今俄罗斯打乌克兰就陷入这样的窘境)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对手的同时,更要对自身条件、所处位置有更加理智、现实、客观的判断,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话,却又是出问题最多的一个环节,就拿商业而言,很多创业公司不是被对手打败的,而是对自己过于乐观的评价,步子跨得太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作者也反复强调了“知己”的重要性,否则就会“不自量力”、“自以为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儒家说“温、良、恭、俭、让”,这是做人,而孙子兵法说的“智、信、仁、勇、严”是治军,同样的,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依然实用,这也是《孙子兵法》中最多应用到的场景,因为管理士兵和管理员工,都是管理人、管理下属,在很多方法上都有其异曲同工之处,包括讲到奖惩的方式、人心的鼓舞、章法有度的训诫等等,很多内容都是如今可以借鉴的。 “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要把事情做绝,要给人留条退路”,虽然后世也有“放虎归山”、“妇人之仁”、“以绝后患”、“斩草除根”等等话语与之矛盾,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其中的智慧,以前士兵打仗大多数都是混口饭吃,而不是时时刻刻想着拼命,有着“马革裹尸还”的豪气,一旦败兵溃散,可以追击扩大战果(请请注意:书中说的是“穷寇勿迫”,而不是“穷寇莫追”),败军会在逃跑中几乎零反抗的环境下任你宰割,这是为了生存,然而,一旦他发现已经陷入退无可退、逃无可逃的境地,他们就会做出“困兽之斗”,同样也是为了生存,此时他们的斗志将会燃起,产生本能的拼死反抗,反而造成了我方的巨大损失。可见,孙武提出“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不是因为他的仁慈,而是他通晓了利弊的计算。 而我们做人做事,也应该对此有所思考,无论是仁慈宽厚、还是利弊权衡,都最好“做人留条线,日后好相见”,首先在如今法治社会,你不可能像战争年代把敌人杀死,而你如果把事情做绝了,保不齐哪天会遭到被你弄惨之人的打击报复,甚至祸及家人,这种事例屡见不鲜。所以无论是儒家所谓的仁,还是兵家的算计,都不应该把事情做绝。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话我们也太熟悉了,就是要在敌人毫无防备中采取行动。要说有多么高深的智慧,其实也不然,但恰恰就是最为简单易懂的道理,却最为普遍适用。 “兵者,诡道也”: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前者是一种全局智慧,后者是一些局部的计谋,这里的“诡道”,其实泛指对敌人造成假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敌人没法知彼,同时你要知彼,然后则可“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有利环境,权变的调整策略。这其实就是“扬长避短”的“扬长”,就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包含了最基本的智慧,请注意,《孙子兵法》中很多地方都是这种看似非常平常却很对的话,然而,还是老问题,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的正确话,是否都做到了“知行合一”?“扬长”其实是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价值的最基本要素,将此两个字深化和扩展,就形成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诸多理论,我至少分享过三本书,都是在讲如何找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多HR评测量表的作用也不过如此。同样,以此类推,一个企业的发展也不过就是要“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知己”而将其最有优势的特质发挥出来。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好像又是一句废话,就好像说“厉害的人,让别人听他的,而不是他听别人的”,有人就会问:“道理我都懂,关键在于如何成为厉害的人?如何让别人听我的?”说实话,有一些问题是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需要在其他地方寻觅。这再次说明,这部书不是百科全书,它伟大之处就在于2500多年把一些如今看来都正确、同时不需证明的基本道理表述了出来,就像欧几里得的那几个公理一样,今天看似平凡无奇,但却是数学这门伟大学科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读《孙子兵法》,一则不可能带兵打仗,二则不可能像高启强那样因为读了一本书就大展宏图,三则也不要老想着参悟里面多么博大精深的玄机,然后就能大彻大悟、高人一等。《孙子兵法》就是军事理论课程中最基本的教材,而且因为时代的变迁、作者的局限、环境的不同、形势的区别,书中内容也会有不合时宜甚至不妥之处。 但又如何,它依旧是全世界对我们老祖先智慧凝成的诸多典籍中,认可度最高的书籍之一。《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主题是《孙子兵法》,节目最后,主持人领着孙武(吴镇宇饰演)穿越时空,看着屏幕中各种国家、各种语言、各种版本的《孙子兵法》如百花齐放般映入眼帘,璨若星河。此时,台上的演员、台下的嘉宾与观众都以泪眼婆娑,而我也受其感染,泪在眼眶中打转,甚至有一滴还顺着脸颊滚落了下来…… ◆摘录 自 序 历代为孙子继绝学,注解孙子,被后世承认的,有十一人,就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本书在《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首先继承这十一位注家的研究成果,再做深入的讲解。哪十一位呢?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孙子,是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丰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战史战例,本书选译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孔子说:“恭则不侮”,你态度恭敬,就没有人来侮辱你。你态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说别人难听,就有人拿难听话说你。 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三家注结合起来学习,收获就比较可观了。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一章 计篇第一 [插图]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 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列,甚至并为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的“计”,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为什么说把“计”理解为奇谋巧计,是价值观问题?因为那是人性的弱点,贪巧求速,总想设个奇谋巧计就搞定了。这恰恰是孙子反对的。《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咱们现代管理学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计算比较后,就知道有没有“胜算”。 杜牧注解说: 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篇首耳。 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列,甚至并为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的“计”,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为什么说把“计”理解为奇谋巧计,是价值观问题?因为那是人性的弱点,贪巧求速,总想设个奇谋巧计就搞定了。这恰恰是孙子反对的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中国历史上谁最会用计呢?一说计,就想到诸葛亮。不过诸葛亮的计,恰恰是奇谋巧计的计,不是“五事七计”的计。用孙子的“五事七计”去衡量,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将、法,他哪一条SWOT分析能胜过魏国?但他为了一个梦想,一个情结,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尸横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险,以侥幸才能成功的事,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谨慎之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当初又何必发兵呢?所以诸葛亮之计,计得糊涂。 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诸葛亮是上下五千年智名第一,不过在他出生之前七百年,孙子就说了,“善战者无智名”,有智名的都不是善战者。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与其说《孙子兵法》研究的是战法,不如说他研究的是不战之法。孙子与伍子胥同朝为将,伍子胥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而孙子的经历却很模糊。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如果从“民与上同意”这个标准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已经让日本全国人民都狂热地支持战争,“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最后登峰造极弄出神风特攻队来。 在战争中,宣传机器和战争机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就是这道理。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原文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华杉详解 曹操注:“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那曹操本人有没有遵守他自己说的顺天之“阴阳寒暑时制”,冬夏不兴师呢? 没有。 而且他还输了著名的一仗在这上面,就是赤壁之战。正如周瑜与孙权计于庙堂时做的SWOT分析,分析曹操的劣势:“今盛寒,马无藁(gǎo)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寒冬天气,马都没有草料吃,曹操带着北方士兵远涉江湖,水土不服,容易患流感,正是用兵之忌。 “阴阳”“寒暑”“时制”,是递进关系。天有阴阳二气,互为消长,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形成春夏秋冬,就是时制。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二,是所谓夜观星相,望云望气,龟灼占卜;三,是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第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举兵前已经定了。 第三层如吴起兵法讲的疾风、大寒、盛夏、炎热之类,因其利害而制宜,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比如火攻要靠风,这就要靠天。 曹操注解说:“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孙子兵法》后面有个《九地篇》,详细分析九种地形的特点和运用,所以此处说得简略。 张预注解说:“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为迂直之计”,是直走还是迂回。知险易,则能审步骑之利,哪用步兵,哪用骑兵。“知广狭,则能度众寡之用”,哪里可以展开兵力,哪里可以一夫当关扼住咽喉。“知死生,则能识战散之势”,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解放军将领,最能打仗的是粟裕。林彪也佩服他,说他打的是神仙仗,总是从天而降。他靠什么打呢?一靠地图,二靠行军。地图就是对地形滚瓜烂熟。打仗前战区的地图,几乎都要被他嚼烂了。 行军呢,打仗关键靠行军,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交火战斗更重要的部分。很多人认为交火了,开炮了,才是“打起来了”,实际上,开炮的时候,胜负已定了。行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就是运动战。说粟裕最能打仗,其实就是他最能行军,说他最能行军,是他在地形上下的工夫比谁都深都透。一个淮海战役,他的部队在战区穿来插去,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靠地形和行军,他能把一支部队用成十支部队。他的战刀总是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神出鬼没,从天而降。 不仅强调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要按战斗的规划来选择宿营地。宿营既是战斗地形问题,也是士气问题,战斗力问题。拿破仑说,战场上流再多血,也没有宿营地不卫生对军队的打击更大。 可见对于战斗而言,交火开打只是最后见分晓的那一步,主要功夫全在诗外。我们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拿破仑说,战场上流再多血,也没有宿营地不卫生对军队的打击更大。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杜牧注得准确:“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从此政府说啥,人民都信。 信,则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则民心民力皆不可用。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但是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点很本质。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别你装着他,他却不知道,他跑了。 第三讲“仁”。 杜牧注解说:“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 “爱人悯物”,四个字很本质,要爱人,还要悯物。爱惜公物也是仁,用什么东西不爱惜,随意浪费,也是不仁。你加班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不关电脑,不关空调,甚至忘了关灯,这也是不悯物,不仁。 仁,还要勤劳。申包胥说:“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领导者不能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是不仁。 仁,就是爱兵如子。吴起那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士兵脚上长疮化脓了,吴起埋下头就去用嘴给他吸。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有人问:“将军对你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呀?”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丈夫就是脚上长疮,吴将军用嘴给他吸,他就感动战死了。现在我儿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呀!” “勇”,杜牧注解说:“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逡(qūn)巡,是迟疑,退让。兵家说某人“好谋无断”,老是在谋划,就是决断不了,为什么?没有勇!这个在实际工作中也常见。我们有时候说某人“定不了事儿”,他瞻前顾后,迟疑不决,跟他的人都着急,这就是没有勇。 没有勇,一是决断不了;二是好不容易决定了,执行又不坚决,老想缩回来,最后真把自己缩没了。无论做什么事,要有牺牲精神,向死而生。虽然我们的立意是先胜而后战,但世上从来没有百分百必胜之事,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杜牧注解说:“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 兵家说某人“好谋无断”,老是在谋划,就是决断不了,为什么?没有勇!这个在实际工作中也常见。我们有时候说某人“定不了事儿”,他瞻前顾后,迟疑不决,跟他的人都着急,这就是没有勇。 所以君子行中道,靠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安身立命,遵纪、守法、知止。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孙子的将道是“智信仁勇严”,曾国藩加了“廉明”二字。 项羽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刘邦就是只管论功行赏、论过处罚。作为领导者来说,站在后面把每个人的功劳过错看得分明,并赏罚准确,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管理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专业词汇,而现代管理学,就脱胎于军队的管理。 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司马法》说:“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 滥赏无度,大家拿了还不感激你;滥罚无度呢,人人愤恨,你也没有威信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李世民说:“我读古今兵书,发现关键就四个字,‘多方以误’,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引对方误判,做出错误举动,把破绽露出来。” 所以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还要接着打!那要胜仗来干什么呢?所以百战百胜,是兵法没入门,不会打仗。再说世间哪有百战百胜这回事,那是把败仗藏起来不说。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关于自己承担决策责任,曾国藩有过总结,他说我是决策者,决策责任在我,不在幕僚,万事结果不一定,不能简单地以结果去看,不能怪幕僚。他在日记中检讨自己说:“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听了谁的把事情办糟了,下次跟他见面时,脸上难免有点难看。这是我的问题,我要注意。” 说韩信能打仗,载诸史册的都是奇谋巧计,给人很大误区,以为打仗就是打这个。而本质上,大将就像总经理,运营管理才是本质。所以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多了他就不会玩儿,而韩信带兵,是多多益善,给他一百万,他也能像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指挥自如。这才是韩信的真本事 不贪心,就不会上当。所有的骗局,都是从“贪”字入手。这骗局,可不是别人来骗你说工地上挖到宝,是你自己会骗自己。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行动才有机会。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动必有代价。就像那句常说的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关羽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一败而亡。《孙子兵法》说,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善战者不打那么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都是讲给老百姓听的,关羽则恰恰和孙子的胜将标准相反,他威名赫赫,在民间是集道德、智慧、武功于一身的千古第一人,而在专业人士看来,关羽实误国之臣也。 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所以佛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假装谦卑,让对方骄傲,让对方轻视自己。轻视就不会防备,不防备就可以发动突然袭击。 兵法都很简单,难的是判断。比如那敌军来,你怎么知道他是来骚扰的,还是来总攻的呢?实际上我们无法知道。所以,毛泽东说:“一上战场,兵法全忘了。”随时有紧急情况要你处理决策,哪顾得上兵法。 人性的弱点:亲人间的恩恩怨怨。 恩怨恩怨,没有恩就没有怨,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我们和敌人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利益之争,打打谈谈。亲人之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成了爱恨情仇。 《韩非子》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残酷的斗争,保密工作是第一位的。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我们经营也是一样,你踏踏实实把产品,把服务做好,别老想着有什么“招”。 实际上,奇谋诡道很容易,就那几招,其实技术含量很低,主要技术要点在于演戏要演得像而已。但是“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全是真功夫,是人格,是智慧,是汗水,是时间,是积累。所以人们爱听三十六计,不爱听“五事七计”。 第二章 作战第二 所以孙子的伟大,就在于不是因为他是兵家,就拼命忽悠主公打仗,好让他建功立业。恰恰相反,他拼命劝你别打 人性的弱点,就是好大喜功,不光统治者好大喜功,小老百姓做了炮灰填了万人坑,被搞得家破人亡,他还是崇拜迷恋那好大喜功的统治者。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衣能穿十年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杜牧注解说,粮食是重物。要运粮食,就要人去运,牛拉车,则农夫耕牛都离开了农田,没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贫。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粮食上的成本领先也是关键。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赶着牛羊走,每天羊奶牛奶,羊肉牛肉,牛羊一边走一边生小牛小羊,所以他部队一开拔,就不需要后方运输。到了前线,打下城池,就吃敌人的,这是他的战鞭能挥那么远的关键因素 孙子的要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成吉思汗做到了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军队开出去,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让每个人都成为“激情杀人”的亡命徒 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毛泽东是把利用仇恨发挥到极致的大师。在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整个宣传战略和文化艺术,就是围绕仇恨展开,仇恨和愤怒,不仅是军人,而且扩展到普通民众,甚至搞人人过关,仇恨考核,每个人必须对阶级敌人恨起来,怒起来。 我们常说什么部队军纪好,什么部队军纪不好。其实这军纪好与不好,都在于主帅的战略目的。军纪好,秋毫无犯,那是有政治目的的。军纪不好,烧杀抢掠奸淫,那是激励机制 。 往往一个城久攻不下,城里人死守不投降,对敌人秋毫无犯的必要也没了,主帅就会作激励动员:“破城之后,大掠三日,或七日,城里东西随便抢,姑娘也随便抢,抢到都归自己。” 古今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最典型的,就是凡是抢得敌人或民间财物,全部分给兄弟们,自己分文不取。 贼帅们感激涕零,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把自己的一颗赤心放到别人肚子里,那么大的诚意!这就是“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的由来。 所以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胜,最好把敌人也保全。他的整个军事思想,是慎战的思想,不战的思想,和速战的思想。 “兵贵胜,不贵久。”曹操注解说:“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第三章 谋攻第三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次伐兵”,那是“伐谋”“伐交”都弄不成,再不得已才动刀兵。姜太公说:“争胜于白刃之前,非良将也。” 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别得不偿失,别草菅人命。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qí)的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也可以说,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咱们认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得的 如果国君老是遥控,则“三军既惑且疑,诸侯之难至矣”,敌国就乘隙而入。“是谓乱军引胜”,搞乱自己军队,把敌人引来,让敌人得胜。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讲给国君听的,但你不能假设国君一定会听,只能启发他听,他不听,你还得听他的。否则,将军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算什么英雄,还怎么保家卫国呢?像岳飞,他死了,人们赞他英雄,骂秦桧奸臣,但宋朝还是亡了,他也没尽到保卫国家的责任。 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质是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兵法百言》:“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实尝。”宁可我白准备,也不能让他万一来了,让他得手。 从哥舒翰的角度来说,不能让玄宗信任自己,就是最大的“不能”,就不能说他是“将能”。和杨国忠斗得你死我活,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杨国忠是小人,但君子有时候就得和小人交朋友。即使做不到,至少要有这个意识。历代依靠太监办成大事的治世能臣也有,张居正就是。 今天我们学《孙子兵法》,用在经营活动中,还有一个问题,知己知彼,彼是谁?竞争对手吗?非也!是顾客。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每战必胜。我们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够好,又不了解顾客。如果学了兵法,天天去研究所谓对手,那是瞎耽误工夫。 第四章 军形第四 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最能等的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有一个笑话,讲日本战国三大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说三个人一起遛鸟,那鸟就是不叫。怎么办呢?织田信长说:“再不叫,再不叫就把它杀了,换一只鸟。”丰臣秀吉说:“不用杀,叫就奖,不叫就罚,总有办法让它叫。”问德川家康,家康说:“什么也不用做。等!是鸟嘛,它总要叫的。 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也是《道德经》说的“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孙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于下面这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第五章 兵势第五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孙子兵法》有三个地方被人误读最多的,一是《计篇》,前面说了,“计”是计算衡量,不是奇谋巧计,不是诡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合,以奇胜”,都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实际上孙子的“以奇胜”、出奇制胜,虽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这是分战法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 《势篇》最后,孙子总结,什么是势,就是在一千仞那么高的山上推下来一颗圆石,谁能抵挡 石头滚下来有多大力量,不在于石头有多重,主要在于山有多高,士兵是勇是怯,不在于他的性格,主要在于你把他置于什么形势。 第六章 虚实第六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 回家,吴军第二支部队又来了,如此这般,折腾得楚国人疲于奔命 所以总结: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 曹操注得简单:“情不泄也。”军形不泄,敌人不知道。 这就是虚实之道,要获胜,就得避实击虚,对方找不到的你的虚,每当他确信找到了,撞上来,正碰上你最实的地方。而当你进攻的时候,总能调动得他露出空档来,一下子冲散他。 领导者一天要作出无数的决策,很多关系着生死存亡,很多关系着深远影响。要所有的决策都正确,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什么呢?是——用成功消化失败,用正确消化错误。 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你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照做,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才那样做的。等你做的时候,所有条件情况都变了 。 第七章 军争第七 该认输得认输,该认栽则认栽,该服气得服气,别不服,别想捞回来,特别是不能下老本去捞。 以迂为直。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弯路,实际上是最便利的直路。为什么呢,因为有地形,有敌形,走直线你过不去。 “以患为利”,把困难变为有利。 不能慌,要能认输,能认栽。前面我栽了,认了。在新形势下想想怎么办。别老想把前面的捞回来,并且下老本去捞,那就是要输得精光了。 最后说点题外话,以迂为直,还是想要直。但人生之路,长大之路,本来就是弯弯曲曲,进进退退,没有一帆风顺直的。所以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再往前推,会发现训练也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也是比战斗本身更重要的部分。最不重要的就是战斗本身,一切都在之前决定了。但我们平时听到的,都是战斗故事,部分行军故事,很少宿营故事,几乎没有训练故事,因为训练没故事。所以功夫都在没故事的地方。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真英雄,没故事。原文 所以功夫都在没故事的地方。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兵以诈立,但你若把这当成了价值观,认为诡诈之人才能成事,那就自欺欺人,把自己诈进去了。孙子讲诡诈,但他可不是诡诈之人。 我们行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凡是军纪好,秋毫无犯的,那都是政治上有大志的,把老百姓已经预设为自己的子民,要保护,预备未来统治他们。如果是两国交战,纯粹争利,对敌国百姓,就没必要客气,那就是将士们的胜利果实了 怎么做到公平呢,这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公平错觉”,都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公平”,根本就不存在。 这里涉及组织的“非正式福利”。组织总得有些福利。但正式的福利,都是该得的,一旦成为理所应当的,激励效果就差了,甚至养出些惰性来。总是要有一些非正式福利,时不时得一点小刺激,又有积极性,又有乐趣。 什么叫气势呢?《淮南子》说:“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励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 孙子讲政策,五事七计里面,“道”,就是政策。政策和战略的区别是什么呢?战略是我的战略,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诸葛亮说:“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敌从高而来,不可迎之,势不顺也,引自平地,然后合战。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有人说赵括熟读兵书,但不能活用。这不是本质。本质是熟读兵书,不等于懂得兵法。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这话大错!见过猪跑,不等于知道猪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亲自吃过猪肉了,才知道猪是怎么回事。更何况赵括见的猪跑,是在书上跑。地里跑的猪他还没见过呢 所以我们读书,每读到一条,是知道有这么一条,不是真会了这一条。一定要实践过了,练习过了,才算真知道了。 我们总是想解决问题,却顾不上我们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举措,并不能解决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是灾难。 读书之病,在于有胜心。读书要有收获,关键在于有正确的读书观。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把自己代入书中,再把书代入自己工作生活中。这书上的道理、案例,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相应的情况,有什么启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才算书没白读。 这“穷寇勿迫”,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八章 九变第八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马援素有烈士之志,大家都熟悉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是他的典故,他的原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就想死在战场上,不想死在家里床上。 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狠话文化”,就是好说狠话,比如“不惜一切代价”如何如何。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万事都有代价。 所谓“汉武大帝”,还有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天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历史课本称他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你若生活在他的时代,就注定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要么在前方流血,要么在后方受苦,因为全中国都被他搞破产了。 君命有所不受”,这也算是《孙子兵法》里最有名的名句之一。曹操注解说:“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 “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千万不能当真。这句话本来就是带兵的人写在兵书里给国君看的,别国君没当真,自己当真了,以为自己有了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力。 所以你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 曹操注解说:“计敌不能依无地而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把敌人可能害我的地方都考虑过,怎么算他都害不到我,则我们的计划就可以实行了。 所以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每天都在解决困难,随时都在准备出事,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 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一、不怕死,一味死拼,就会被敌人所杀。二、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心,又会被俘虏。三、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会中人激怒之计,愤而出战送死。四、廉洁,爱惜名誉,受不得污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洗清别人泼自己身上的脏水,而不顾巨大的风险出战,中计。五、爱护居民,也会被人利用,或让他为掩护居民而烦劳,或驱使人民为炮灰,让他不忍作战,而敌人就藏在里面。 《司马法》说:“上死不胜。”就是说如果将领没有谋略,只是知道身先士卒去冒死作战,那就没法取胜。 勇者好行其志,愚者不顾其死。 吴起说:“凡人之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将也。”吴起说,一般人论将,都把勇敢放在第一。其实,勇敢的品质,对于将领来说,不过占几分之一。因为勇敢的人,必然轻于合战。没有把怎么做对自己有利想清楚,就挥师合战,那是不能做将领的。 受不了污名,是一大性格弱点;沽名钓誉,追求自己的清名,也是一大毛病。因为你越是清清白白闪闪亮亮,就是害周围的人得强迫症,每个人都想揭你污点,泼你脏水,因为你太刺眼。所以中国古代有“君子自污”之说,我自己给自己洒点无伤大雅的污垢,不要那么刺眼,作为一种避祸之道。 刘邦气得想杀掉夏侯婴,但杀了他又没人赶车了。最终还是安然无恙逃离了险境。像刘邦这样,“不必死,不必生,不忿速,不廉洁,不爱民”,就是人至贱,则无敌了。 第九章 行军第九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作“侥幸检查”——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 博弈论 所以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因为兵法是要我赢,对方也懂,就不容易赢。博弈是追求共赢,对方不懂博弈论,你能算出双方共同的最优解。他却不懂,不会算,结果把你拖下水两败俱伤。 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评论说:“世上只有两部军事战略书籍,超越所有其他兵书战策,就是《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战争论》比起《孙子兵法》来,还是过时了。”《战争论》比《孙子兵法》晚了两千多年,李德哈特还说《战争论》过时了,《孙子兵法》才是前沿。这就是孙子的价值。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28. “数赏者,窘也” 29. “数罚者,困也” 曹操注:“权力均。”王皙注:“权力均足矣,不以多为善。”“权力均”怎么解?是说你能驾驭。如果兵多到超出了你的权能,超出了你的驾驭,那就不是多多益善了。 你要是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自己的正事,根本没时间,也没动力去“认识人”,不如在家带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时间不够,才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和战略投资的重大错误。 西点军校对领导人的训诫有一条:“心里要装着手下人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 一个团队,就要有相互驯养的意识、精神和仪式。 第十章 地形第十 这挂形,你不能去,去了就回不来,百分之九十九回不来。一旦被断了退路,那就是绝人之路。但陈老师告诉你天无绝人之路,还是有办法的,就鼓起了你本来就蠢蠢欲动的侥幸心理。再一翻历史,确实有成功的,就更有信心了。其实历史上这种情况发生过一千次,九百九十九次都死了,不值得写书里,就那一个活的,你却坚信自己会跟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强。 然后就去了,挂了。(幸存者偏差) 打仗,我们都愿意鼓起必胜的信心。但对于将领来说,“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知道自己失了先机,丢了地利,就不要打。 齐勇同奋”很重要。将领的责任是训练带领士卒,不是单打独斗。如果平时不能训练士卒,上了战场自己一个人刚勇,那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将领懦弱”,是没有威德。“教道不明”,是没有方法。“吏卒无常”,是军中什么职位都没有任职时间长的。就像一个公司,没有几个老员工,所有职位都是新人,谁也干不长,那公司不乱才怪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所以,利合于主的是秦桧,不是岳飞。岳飞占了个“唯人是保”,秦桧占了个“利合于主”,各占一半。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汉书》记载:“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则杀,甚可悲痛!”如果你生了儿子,到他三岁就要交人头税。人民交不起税,就不敢养儿子,生下来看是儿子就杀掉。我们知道因为计划生育有杀女婴弃女婴的,可能不知道历代都有因为兵役税负杀男婴的。杜甫诗中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实际情况比这更惨!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就有多大仇。 畏的本质,在于“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上级的,他就不怕敌人不怕死。不怕上级的,就一定怕敌人怕死。所以畏的标准,就是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人们都喜欢夸大,都喜欢添油加醋,夸大才有戏剧性,而每个人都偏好戏剧性,写正史的人,也偏好戏剧性,正史里调味料也加得不少。但事实都是冰冷的。所以我们读史,不要自己陷入戏剧性偏好的陷阱里去,以为自己可以把那戏码再演一遍,你去演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实的剧本根本不是那样的。 曹操注:“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曾国藩说读书,讲两条,一是每日坚持,坚持读一页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这叫不疾而速。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会战,过了劲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难完成。 曾国藩说读书的第二条,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这样你就不会留下一大堆半途而废没读的书 读古文,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 当商汤开始征伐天下的时候,他往东打,西边的人民就不愿意了:汤怎么往东打啊?怎么不打我们啊?我们希望他来统治啊!他往西打,东边的又不愿意了:我们这边还没打完呢!怎么又往西边去了?他就这么统一了天下。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害人的道理都一样,就是顺着他,让他自己变坏。所以忠言逆耳,而奸臣对你都是百依百顺。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 行火必有因。要火攻必须等有条件。曹操注:“因奸人。”说这个因,是要有内应。 “昼风久,夜风止”白天风吹的时间长了,晚上风就会停。这是经验之谈。曹操注:“数当然也。 战胜攻取,却不能巩固胜利、修明政治的,那是凶兆,要遭殃,这叫“费留”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用间”,曹操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情之实也。” 战争的耗费,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里就详细反复地强调过,这里再一次强调,我们可以看到孙子的价值观,就是对战争的耗费、胜利的代价,非常的谨慎。不像我们现在有的人,随口就喊“不惜一切代价”,那就像电视剧里邓小平说的:“空话太多了。 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做事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计算代价,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不仁之至也”,孙子对这种行为的批评,把“不仁”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不体恤国家、不体恤人民的行为。整部《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就是“用仁义,使权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仁义是本,权变是末。往往人们容易以为权变、诡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学不懂兵法了。 项羽在花钱的价值观上和刘邦相反。他是在面对人民的时候,能做到爱民如子;面对人民币的时候,更加爱人民币如命。韩信说他说得很形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不可象于事 所以,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开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禁止人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的。 王阳明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读书要问自己的收获,而不是去训诂考证所谓正确的解释。 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李筌所论,正可作为本书的结语。《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四个字:先胜后战。“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之道,本来就简单。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朱江 2023年3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