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硕 / 中国国度博物馆馆员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乃“书圣”王羲之所写,记载了东晋永和九年,他与支道林、谢安、庾友等高僧、名士,以及其子王涣之、王徽之、王献之共聚兰亭修禊的盛况,代表了其书法艺术的最高境地,千百年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件艺术珍宝由王羲之的后世子孙代代相传,直至隋代。王羲之的七世孙生逢乱世,为求一片净地研习书道,遂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出家为僧,法号“智永”;而这卷《兰亭序》亦随他遁入空门,从此在尘世上消逝。关于晋代传播至自己手中的传家之宝,智永向不示人,自己整天在楼阁之上临写《兰亭序》,三十年如一日,心追手摹。待到暮年之时,智永开端用真、草两体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浙东各寺院,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隋释智永千字文》。在弥留之际,智永将《兰亭序》传与弟子辩才,并劝诫他在乱世之中切不可随意对外人展示,以免招致祸害。僧人辩才本姓袁,亦是名门之后,祖上曾经官居南梁司空高位。辩才自己博闻强识,知晓诗词歌赋,书法造诣亦不在智永之下。得知恩师将“天下第一行书”传与自己,辩才不敢有丝毫怠慢,谨遵师命,在寝室的房梁之上特地开辟暗格寄存《兰亭序》,对任何人都绝口不提此事。 至唐贞观年间,盛世承平,海晏河清。太宗李世民醉心书学,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更是喜欢有加,刻意搜集庋藏于内府之中,但苦于不得《兰亭序》真迹,深以为憾。后经多方查访,太宗得知王氏后人智永在永欣寺圆寂,便狐疑《兰亭序》在其爱徒手中,特命人招辩才入宫,恩赉有加。唐太宗的种种做法,辩才早已了然于胸。任凭皇帝如何拐弯抹角,循序善诱,他只需一句话:先师(智永)在世之时,贫僧的确见过此卷。但是,师父圆寂已久,期间兵祸连年,几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唐太宗见老僧一味装疯卖傻,心中便已明白了八九分。他一面布置将辩才送回越州,一面招宰相房玄龄商议如何“赚取”《兰亭序》。 此处的“赚”字并非“占低价”的意义,而是“诈骗”、“狡诈”之意,读音同“攥”。李世民堂堂“天可汗”,居然和当朝宰辅商议如何骗取僧人的画卷,传进来足以遗臭万年。于是,二人最终选定南梁皇族萧翼去秘密完成这项“光彩”的任务。萧翼,本名萧世翼,其高祖乃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则是平定“侯景之乱”的梁元帝萧绎,二人均名列“四萧”,和“三曹”父子齐名。这位萧御史充沛继承了祖上的文采和睿智,足智多谋。他在太宗面前拍着胸脯保障:“只需陛下借臣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三件,定能将《兰亭序》献至御前!”李世民见他如此信誓旦旦,自然唯命是从。 萧翼受命之后,经过一番筹谋,将自己易服改扮成山东书生容貌,怀揣着内府借来的三帖“二王”真迹,辗转前往越州。智永、辩才栖息的永欣寺,本是王氏家族的一处宅邸,后被改为寺院。古刹之内岂但桂殿兰宫,法相庄严,就连殿内壁画也是南朝时期的丹青妙手所绘。置身其中,不由令身为南梁王胤的萧翼心有戚戚,恍惚了起来。猛然间,有个洪亮淳厚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敢为檀越从何处而来?”萧翼抬头只见一位气度雍容的老僧立于其后,心知必是辩才,行礼道:“小可山东人士,此番来江南贩卖蚕种,路过宝刹,叨扰巨匠了。”辩才见这位“山东书生”谈吐举止绝非等闲,便叮嘱小僧以“缸面新篘”待客。越州所谓“缸面酒”,本意是指浮在酒缸面上的那层酒。此处指初熟的黄酒,这种黄酒向为浙江省绍兴市之特产。有此佳酿,萧翼便与辩才二人推杯换盏,探韵作诗。探韵,即抽阄得韵,旧时文人拈题分韵,再依韵即兴赋诗。老僧先拈到一个“来”字,遂云:“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乐莫,步月共徘徊。夜静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而萧翼抓到一个“招”字,亦即席而作:“邂逅款良宵,热情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诗酒相和,觥筹交错,二人固然初识未久,但言语间甚是投机。在不知不觉间,辩才曾经将眼前的“山东书生”引为知己,颇有相见恨晚之感。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珍惜眼前的朋友。不曾想,这位谈吐特殊、风度翩翩的书生却心胸叵测,心胸叵测,这是辩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萧绎《职贡图》 顾恺之《洛神赋》 自此以后,萧翼便在常到寺中陪辩才吟诗作赋,畅谈书艺。那日,萧翼作推心置腹状,低声对辩才言道:“承蒙巨匠留我在寺中,照顾饮食起居,至此已有月余。小可与您萍水相逢,竟得如此厚爱。既然你、我二人已是忘年之交,现将在下的家传之宝展示给您共赏。”言谈之间,萧翼从衣袖之中取出了一卷《職貢圖》。这《职贡图》绝非寻常凡品,乃是萧翼的高祖梁元帝萧绎官拜荆州刺史之时,奉梁武帝萧衍之命所画,描画出来自周边各部族及国度的二十余位贡使前来建康朝贺的局面。图卷整体气韵生动,对人物的肖像及心理状态地描画精妙传神。骨法用笔遒劲简约,服饰构线亦疏落有致,笔笔到位,写实地描画出南梁时期“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的盛况。实践上,萧翼向辩才展示祖传之宝《职贡图》是一次试探。固然梁元帝的《职贡图》与顾恺之的《洛神赋》等名品相比略逊一筹,但究竟是距唐百余年之前的佳作,又系帝王家传之宝。就好像今天我们有位朋友造访,向我们展示其家藏的一幅“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的画作,大家势必会对书画持有人的身份重新估量。在笔者看来,萧翼此举是测试辩才对自己的信任水平究竟有几分。令他称心的是:或许是自己之前那句“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写得太过真实,触动了许久违逢知己的辯才,让后者即便见到《职贡图》,仍旧未对萧翼的身份产生办点狐疑,深引为“新知”。 眼见形势一片大好,萧翼便镇定自若地将话题导向“二王”,看似不经意地向辩才透露:“除了《职贡图》之外,我家祖先皆爱‘二王’書法。小可这里随身便带有三帖,一并展示给您。”应该说:在正常骗局之中,这是最容易被识破的环节。既然是来越州售卖蚕种的书生,又怎样会将家传的“二王”书帖随身携带呢?但是,此时的辯才忙于端详臻品,全无心机索虑此间的种种蹊跷。待他仔认真细地饱览再三,长出了一口吻,道:“这三帖确系真迹,但还不是‘二王’笔下的绝品。”萧翼眼见计策得逞,进一步追问:“莫非巨匠见到过‘二王’笔下的绝品么?”此时的辩才,竟遗忘了师父临终的劝诫,向萧翼透露了实情:“王右军笔下的绝品《兰亭序》,就珍藏在贫僧这里。”萧翼当即表示不信,调侃辩才珍藏的必为赝品,除非眼见为实。辯才思索良久,允许他翌日前来参看。 次日,萧翼如约而至,辩才早已从梁上暗格之内取出《兰亭序》,请他观赏。萧翼目睹真迹,心知计划胜利在即,却不露声色,指出辩才所藏《兰亭序》与自己所带“二王”真迹多有不符,两人争论多时亦无结果。萧翼托故分开,留下自己的三帖在此,供辩才研习,相约改日再来讨论真伪。而辩才为了判明真伪,遂将《兰亭序》与萧翼带来的内府三帖相互参详,从此不再将其放在暗格之中。 数日后,辩才离寺外出。萧翼看准时间,借口要收回自己的三帖真迹,骗过守门僧人,进入辩才寝室,盗走《兰亭序》。离寺之后,径直前往永安驿,出示行前唐太宗秘赐圣旨,招越州都督齐善行至此,命他速速将辩才带到驿站。辩才至此,方知眼前的“山东书生”原来就是御史,顿时明白了一切因果:这位新知不远万里来到越州,原来并非和自己煮酒唱和,而是希图赚取稀世珍品《兰亭序》。彼时自己在长安面对唐太宗的多次追问,都矢口承认《兰亭序》在己处。今日真迹已被萧翼取走,自己欺君之罪怕是在所难免,也孤负了先师临终所托。想到此处,竟昏厥过去,疗养数月,放手人寰。而萧翼则捧着这份赚来的《兰亭序》,返回长安向唐太宗复命。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状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援用用于商业用处。如有用于商业用处的目的,请提早联络我同意前方可操作。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APP 查看更多艺术资讯请下载中国美术报APP 中国美术报网址:http://www.zgmsbwe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