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段云娟 这个时节的蒙自,温度宜人,白云飘飘,碧色寨火车站的宁静被烘托得刚好。几栋黄墙红瓦的建筑穿越百年,斑驳中尤见法式风情。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河口与昆明的居间位置,使碧色寨成为“滇越铁路第一站”;直到抗战后出于国防需求,至河口的铁轨撤除,碧色寨才日渐冷落。往常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铁轨两边穿行,已很难想象当年这处“东方小巴黎”的盛景。 碧色寨的命运,一如蒙自早前的缩影。它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法国人曾在这里设海关、立口岸、建领事馆、办医院、开商铺,却因蒙自人誓死反对滇越铁路经过,商贸中心逐步转向碧色寨,蒙自反而一天天衰落下去。 上世纪30年代末,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和教授,从碧色寨站下车,转乘个碧石寸轨铁路的小火车来到蒙自。当年的许多西式建筑空置,恰恰成为师生们的教室和宿舍。 意向客 摄 从南岳山中辗转逃亡到蒙自湖畔,他们给这座走向闭塞的小城带来了久违的繁华和生机,而这座“心爱的小城”则安抚了他们在战时的万般愁绪。 虽仅停留不到4个月,“西南联大”之名,仍在蒙自余音绕梁至今。 边疆求学 1937年“卢沟桥事故”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分离组成国立长沙暂时大学,由于战事展开,只上了一学期课,次年春天便匆匆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分离大学。 谋划新校舍是一大难题。昆明房屋不敷,所幸在蒙自县城近郊找到一片闲暇公房,于是校方便决议,将文法学院暂迁蒙自,作为西南联大暂时分校,等半年后昆明房舍建成再迁回。 文法学院包含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前者下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社会学系、哲学心理教育学系;后者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商学系。 王家宅院内景 据西南联大1938届毕业生李为扬回想,当时中央政府和当时的李县长竭诚辅佐,特地把海关旧址给学生作为办公处、教室、图书馆和一部分独身教授的宿舍。蒙自中央士绅及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到来,热情欢送,尽量提供方便。一些大户人家,都把一部分房子腾出来,只收取低廉费用,租给有眷属的教授寓居,例如冯友兰、罗镛、罗常培等教授,就住在桂林街上的王家宅院里。早街的周家大宅更是让出三层楼房作为女生宿舍,东门外的歌胪士洋行则是作为教授们和男生的宿舍,教授住楼上,男生住楼下。 周家宅院 如陈岱孙所言,“文、法两院的同仁、同窗,在初闻两学院不能在昆明而要远迁蒙自,这当时被以为一边疆小邑时,不少人都有点失落之感”,且到了蒙自教学条件十分欠缺,但即便如此,他们很快就对这里产生了眷恋。 以南湖边作为教学区的海关旧址来说,清华大学政治系原主任浦薛凤曾写道:“一进大门,松柏夹道,殊有些清华工字厅一带情形。故学生有戏称昆明如北平,蒙自如海淀者。” “当时的蒙自不失为一个求学的好中央。”1940届西南联大毕业生王宏道曾撰文回想:在作为校园的海关旧址里的树荫下,能够看见陈寅恪、汤用彤两先生不时相聚在交谈;在网球场上,能够看到金岳霖、陈岱孙两先生在烈日下对打网球…… “朱自清先生讲宋诗,金岳霖先生讲逻辑,邵循正先生讲西洋史学名著选读,浦江清先生讲唐诗,王化成先生讲国际法……都可任凭学生自由去听课。”王宏道称,固然各个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并未几,最少的只需两三个,最多的也不外一二十人,但图书室里却是百数十人既拥堵又肃静的现象。 在冯友兰之女宗璞的记忆里,那时她和弟弟每天跟随父亲去海关旧址的办公室,四处闲逛。“园中林木幽静,植物种类繁多,都长得极繁茂而热烈,使我们这些北方孩子哑口无言。记得有一段路全为蔷薇花遮盖,大学生坐在花丛里看书,花丛暂时隔开了战火……” 蒙自海关旧址历史陈列室 日后,战火依旧炸毁了大部分海关旧址的院落。原有50余间房屋,现仅存一幢建筑,辟为“蒙自海关旧址历史陈列室”,展览中自然也包含西南联大文法学院人的身影。建筑周围砌有红砖围墙,院内古柏参天,依稀可见联大当年的葱荣。 学术散步 从海关旧址动身,沿南湖向西北方向走出300多米,便是歌胪士洋行,2011年改建为西南分离大学蒙自分校留念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作饭店运营。 歌胪士洋行 郑天挺曾在歌胪士洋行的4、5号房都住过,他在《滇行记》中记载了许多趣事。他与闻一多是邻屋,闻一多十分用功,除了上课外从不出门。饭后大家一同散步闻一多也总是缺席。郑天挺便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这引得大家连声发笑,于是闻一多便有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又有一次,郑天挺与闻一多还有罗常培一同散步,途中又遇见汤用彤、钱穆、贺麟等人,大家一同畅谈中国文化史问题,相互商榷、交流想法,欣喜至极。 在这看似寻常的散步与闲谈中,却孕育了学术和思想的种子。有一回散步,陈梦家向钱穆提议,应该趁着战时写一部中国通史的教科书,以备大学教学之用。钱穆思索再三,陈梦家屡有劝励,最终推进了《国史大纲》的降生。 冯友兰的哲学体系奠基之作《新理学》,也是在蒙自定稿并石印的。据冯友兰自序,该书在长沙完成后,到蒙自加写一章、并大改两章,“值战时,深恐稿或流失。故于正式印行前,先在蒙自石印若干部,分送同好。”此即为最初的《新理学》版本。 当时,冯友兰就住在桂林街王维玉宅,这是一个有内外天井的两层云南民宅。住在冯友兰楼上的,就有陈梦家和赵萝蕤伉俪。 往常的王家宅院如旧,只是更多了一层“大隐隐于市”之感。杂物随意地堆放在门口,现往常的“主人”沈俊以重金从当地的文物管理委员会手中租下整个宅院,文管会倒也乐意,以为有人寓居其中更能维护好古建筑。 沈老板本想一边开着茶室,一边做茶叶批发作意,谁料运营惨淡,索性作罢,关了茶室只做茶叶批发。往常他很少需求像以前一样款待的客人,能够悠然自得地享用这方寸之地,闲暇时看书写字喝茶,像极了当时文人的风雅。 距王宅两条街外,武庙街上的原周柏斋住宅“颐楼”,几年前变成了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但内部同样坚持着原来的风貌。宅内的墙体绿意盎然,以至有些挤满了成片的爬山虎,女生宿舍的俗气之感扑面而来。 遥想79年前,远离故乡的女大学生们,在这里忧国思乡,常常听着屋外风过树叶的瑟瑟之声,彻夜难眠,遂将此处改名“听风楼”。风声还是那风声,今人却已很难体会当年的心境了。 战时岁月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慢慢觉得有意义。城里只需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未几闭了眼能够找到门儿……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分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似乎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量远,无量大。”这是朱自清在《蒙自杂记》中的描画。 往常穿越在蒙自老城街头,每一条道路、地标建筑,大多都能与联大当年的地图逐一对应。蒙自政府在规划时,严厉地将老城和新城分开来。正因如此,蒙自老城才基本保存了历史的原貌。 蒙自有处旧址——写在吴宓日记和钱穆《师友杂忆》中的“天南精舍”。这座旧时的法国医院旁的一幢小楼,当年有8位教授合租,直到1938年10月底吴宓才最后一个分开。 此处距空军基地不远,有段时间风闻将成为空袭风险地带。吴宓被推举为舍长,常常统一指挥众人“跑警报”。钱穆当时正在撰写《国史大纲》,为了维护书稿,便每天早晨带书稿出门,直到傍晚才和大家一同回去。 南美咖啡馆 当年西南联巨匠生常去的越南人开设的咖啡馆,找起来也略费时间。在周家大院南边的街上,有一栋与周围建筑略有差别的房子,带着典型的东南亚作风。正门口恰是一株咖啡树,夏日里正开得繁茂。这里就是南美咖啡馆的所在地,只是内部结构已不似当年,变成了民居容貌。 屋内现住着两位陈姓越籍华裔,由于身体缘由,姐妹俩都躺在床上需求人服侍一日的起居和三餐。姐姐的儿子阿甘通知“记载中国”报道团队,这里还是南美咖啡馆时,母亲才9岁,母亲的上一辈一手料理了整个咖啡馆。西南联大回迁后,这里曾变为地主的房子,他们一家经过典当的方式,“典半赔半”,才有了往常的空间。 陈寅恪有胃病,每天都去咖啡店里买面包。 浦薛凤常路过一家咖啡馆,听闻店中人原系保皇党,来滇求自由,店内尝开京戏唱片,令他慨叹不已,“每过门口,辄听见醉酒、坐宫、捉放诸片,声声刺我心弦。天涯地角,何处处迫我思怀旧都耶!” 有意义的是,西南联大1938届毕业生刘崇德曾写下一首诗歌《安定在咖啡馆里》,批判那些“不知奋发读书,整天嬉戏,把可贵时光消磨在咖啡馆里”的“纨绔子弟、浪荡青年”。诗云:“谁说中国失去了安定?失去了温馨?失去了欢欣?安定在咖啡馆里!” 这难免让人想起1938年5月4日蒙自分校开学那天,北大同窗于仪式上发出的那份留念“五四运动”十九周年《告全国同胞书》。他们宣称,自己一刻也不敢遗忘,十九年前的青年们对立“三座大山”压榨的艰苦斗争和巨大肉体:“我们知道我们的义务,我们决不放弃这种义务。我们不畏艰难,不慕安乐,不为恶习所染。我们要深化到全国各地,为中华民族的对日全面抗战,担负起前方的需求的工作。” 习尚再开 不外,刚开学不久,就传来空军学校要在蒙自设立分校的音讯,需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校舍和左近空地。西南联大校总部指示文法学院让出蒙自校舍,因而分校于8月中全部搬回了昆明。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校舍散布图 陈岱孙在回想文章中慨叹,学期考终了,大家登上支线铁路列车回昆明时,对蒙自已大有依依不舍的心情。“固然,环境宁静、民风憨厚是招致这一心情的一大要素。但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大敌深化、国运艰难的时分,在蒙自人民和分校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切的、同志般的敌忾同仇、复兴民族的任务感和义务感。这才是我们间深切感情的基础。” 宗璞也在怀念父亲冯友兰的文章中写道,“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宁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溢诗意。……当时生活虽较宁静,人们未尝少忘战争,而且抗战必胜的自信心是坚决的,那是全民族的自信心。” 北京大学同窗会主办民众夜校 早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时期,学生们便兴办了夜校,吸收失学成人前来学习。他们不只讲文化学问,而且还讲时势,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展开灭蝇运动,参与社会组织抗日捐献活动。这一切,关于传播进步思想、启示民智具有重要意义。往常,物是人非,只需一张蒙自民众夜校学员的合影,被翻印后,陈列于各个留念馆中。 在此之前,蒙自民风还十分激进,这从钱能欣(于1938年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学习过半年)在《回想蒙自二、三年》中的记叙中便可见一斑,“例如有一次,我校有一些男女同窗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草地上游乐、唱歌,有的在草地上享用日光浴,这惹起当地一些乡亲的恶感,以为有伤风化,并正告如再发作这样的事,必将强行取消。” 另一方面则表往常女性的着装上,彼时蒙自当地妇女上街都是要长衣长袖还有长裤,要把身体能蒙的中央都蒙起来,即便是晴天,最好都要打一把遮羞伞。联大的女学生穿的都是裙子,四五月份的时分蒙自十分热,她们会穿短袖和坎肩的旗袍,这关于蒙自妇女的着装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当她们分开蒙自,蒙自的少女还纷繁效仿联大女生的衣着,以为这样漂亮、婀娜多姿。 聚贤茶室 “当年很多联巨匠生在我们这儿喝茶,周末的时分最繁华,同窗们三三两两地来,不时还会有外国人。”南美咖啡馆斜对面的聚贤茶室女主人章丽珠,也热情地向“记载中国”报道团队讲起自己从已逝的婆婆那听来的故事,听说其中有美国“飞虎队”成员,因而她的公公在那时还练熟了几句英语。 仰仗得天独厚的天文位置,沉寂了几十年的蒙自,往常正希望重新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衔接开放的桥梁。“无论是在南丝绸之路上,还是在大中国经济圈中,蒙自都位于关键地带。”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凌虹剖析称,“蒙自是昆明的南大门,沿着泛亚铁路不时到河口呈扇状辐射进来,对周边国度的展开,带动作用也是显著的。” 文字:澎湃记者陈竹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周奕辰 孙佳煜 樊雨轩 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