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 “印说” 光绪初年,赵之谦当上了江西鄱阳的知县,后又任奉新、南城等知县。在鄱阳县任上,他想起曾为彭泽令的陶渊明,于是便刻了方“为五斗米折腰”印。陶渊明不愿与世浮沉,更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而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因而在他41岁那年弃官回乡,过上了“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赵之谦援用这个典故,去了“不”字,而用了“为五斗米折腰”六字,其内涵更令人深思。此印章的边款上说:撝叔戏反陶彭泽语以自况。”能够想见其困顿的生活状态,其内心之矛盾与挣扎。 除了这方“为五斗米折腰”外,赵之谦三刻“穷鸟”。据边款载:“余刻小印曰穷鸟,弢叔以三书索而有之。稼孙借之,弢叔与之而失之,无以还弢叔。乃寄此石,属为重刻,因刻此四字,以了三人公案。穷鸟只是穷鸟,恨人不复恨人,见此穷恨,能够人不如鸟乎?” ——狸子说 三刻“穷鸟”为哪般 赵之谦“穷鸟”印赏析 文/ 高逸仙 在清代绘画、书法、篆刻的艺术展开史上,无论从哪方面讲,赵之谦都是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特别是在篆刻方面,他广为取法,融会贯串,以“印外求印”的方式开辟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境地。 赵之谦的印作,传世仅三百八十余方。他普通不为外人刻印,受印人多为知交师友,所以,不论是兴致所至、往来唱和之作,还是姓名、堂号之类,他都精心创作,绝无泛泛应酬之作。故,读其印如读其人生,亲情友谊,酸甜苦辣,皆在这一刀一石中真情流露。 图一 君匋艺术院藏“穷鸟”印,四面魏书边款。 君匋艺术院的库房中,藏有一方极不起眼的小印,印高仅2.6厘米,印面宽2.3厘米乘以1.1厘米,普通的青田石料,刻着朱文“穷鸟”两字。四面魏书边款:“穷鸟两字小印已三刻。一为江弢叔取去,而亦失之,一碎于火。刻此,手且伤而竟成之,悲盦。”(图一) 三刻“穷鸟”,终于成之,此印历经150余年,至今品相完好,值得庆幸,同时亦为其之前丧失两印扼腕叹息。 前日读撝叔印谱,偶见“仆本恨人”一印边款记载的居然就是丧失的“穷鸟”印。边款全文如下:“余刻小印曰穷鸟,弢叔以三书索而有之。稼孙借之,弢叔与之而失之,无以还弢叔。乃寄此石,属为重刻,因刻此四字,以了三人公案。穷鸟只是穷鸟,恨人不复恨人,见此穷恨,能够人不如鸟乎?稼孙、弢叔一笑。悲盦志。” 文中提到的“稼孙、弢叔”,为赵之谦的挚友。稼孙即魏锡曾(1828~188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酷嗜印章、金石,汇辑名人印稿甚富,印学造诣颇深。他与赵之谦可谓兴味相投,惺惺相惜。弢叔即江湜(1818~1866),江苏常州(今苏州)人,与赵之谦、丁文蔚并称“浙东三叔”,工书,善作诗,常与赵之谦称兄做弟。 图二 赵氏印谱中载没有边款的朱文“穷鸟”方印 在这段篆刻交往中,先是江弢十分喜欢赵之谦刻的“穷鸟”小印,先后三次写信讨要,并终于具有。接着,魏锡曾也喜欢这方印,将印从江弢处借走,随后却不幸丧失,只好请赵之谦为江弢重刻一印。赵之谦刻了“仆本恨人”朱文印,并在边款里诙谐地说,穷鸟只是穷鸟,恨人不复恨人,见此穷恨,能够人不如鸟乎?稼孙、弢叔一笑。三个好朋友之间有关“穷鸟”印一事,以赵之谦刻“仆本恨人”印调侃朋友而终了,这便是边款中记载的“穷鸟”第一刻。不知这“碎于火”的第二刻又是为谁而刻。赵氏印谱中曾见一方没有边款的朱文“穷鸟”方印(图二),其为第一刻还是第二刻,不得而知也,只知今日所见“穷鸟”印已是第三刻。 盘绕“穷鸟”一印,有几个问题待厘清。问题一:刻印时间是何时?此印边款没有纪年,最早看到《题香火因缘图诗》行书卷上钤有此印,《题香火因缘图诗》为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所作,阐明刻印时间最晚晚不外1862年。另外,赵之谦在《书江弢叔伏敔堂诗录后》中写有“(1861年)十月初,弢叔赴福州,十二月,余亦航海至。”邹涛编写的《赵之谦年谱》中记载,同治元年三月前后,赵与魏锡曾相遇于福州,魏锡曾久闻赵之谦大名,登门访问时特写诗为贽见之礼:“之君家住大坊口,十过君门九回首……”此时,三人终于相逢相识于福建,开端了“穷鸟”与“仆本恨人”边款中记载的相互学习、相互唱和的一段友谊。所以,“穷鸟”最早也早不外同治元年,综上所述,能够推断,“穷鸟”一印即刻于同治元年(1862年),时赵之谦34岁。 赵之谦 刻“仆本恨人” 问题二:“穷鸟”为谁而刻?1961年,钱君匋先生陆续制造其珍藏的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原拓印谱若干,“穷鸟”印收录于印谱最后,写明此为借拓部分。1987年文物移交时,“穷鸟”(三刻)一印已在捐赠账册中。后又见1988年钱氏重做原拓本《钱君匋获印录》,其自序中,有“朱文‘穷鸟’一钮为旧友葛锡祺所诒”。葛锡祺为慈溪人,著名文化学者,此印能否是赵之谦为葛家祖上所刻,就不得而知了。 赵之谦的篆刻阅历了几个阶段,早期是仿浙派、皖派印风,并两宗合一,中期是“以书入印”阶段,最后成熟阶段特性为“印外求印”。这方“穷鸟”印,有着皖派邓石如的影子,又有赵之谦自己明显的篆书笔意,能够看到他学习浙皖并融会贯串的过程。从刊印时间和作风能够看出,此印为赵氏中期作品,其“印从书出”作风表示得很明显。 书印一体,普遍取法,在此基础上,自具容颜,绝去依傍,是赵之谦篆刻思想的精要所在。而金石拓本,与师友的相互鼓舞学习,成了其在篆刻艺术上的两大催化剂,促使他疾速构成了自己的篆刻思想和创作作风的个性化言语。 赵之谦:用篆刻记载念念不忘的爱 (节选) 文/杨旺达 道光三十年,赵之谦受绍兴知府缪梓赏识,归入幕中,司职府上的文案笺奏等事务。其时安定天国运动蓬勃展开,席卷江浙,赵之谦随缪梓辗转温州、福建一带。而范敬玉则留在绍兴掌管家务。同治元年,安定军攻克绍兴,赵之谦家因战火被焚,亲友亦遭屠戮。范敬玉携女避难至母家,不久之后,而年仅一岁多的幼女惠榛夭折,范敬玉肚肠寸断,不久遂病殁于绍兴娘家,年仅三十五岁。因战事影响,赵之谦直到两月以后才在福建得知妻女过世的音讯。当“家人死徙,屋室遭焚”的凶讯传来,赵之谦伤心不已,“我妇死离乱,文字无一存。惟有半纸书,依我同风尘。”、“今我不陷贼,生存非我喜。洁身对君父,负心与妻子”两个恩爱的人从此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世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此,接到家书,赵之谦悲痛欲绝,改号“悲盦”并刻“悲盦”一印,刻款云“家破人亡,更号作此。同治壬戌四月六日也。” 赵之谦“悲盦”印 边款:家破人亡,更号作此。同治壬戌四月六日也。 往事浮光剪影,共贫贱,交勉以义的妻子与他永远地分手了,另一端的亡妻和亡女成了他永远的牵挂。表白爱的方式千变万化,海誓山盟的说辞也越说越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赵之谦不可能有现代社会普通的表白方式,赵之谦选择了拿起一方方印石,经过他自己的才情,将他的哀思寄予与方寸之间。当年夏天,赵之谦将他的斋号取名“二金蝶堂”,在“二金蝶堂”的边款中,赵之谦记叙了十七世祖万里寻父金蝶扑怀的故事,慨叹自己遭离乱、丧家室的遭遇,希望自己的妻子也能像金蝶扑怀普通回到他的身边。 赵之谦“二金蝶堂”印 边款:旌孝子,七世祖,十九年,走寻父,父已殇,负骨归,启殡宫,金蝶飞,二金蝶,投怀中,表至行,大吾宗,遭乱离,丧家室,剩一身,险以出。思祖德,惟下泪。刻此石,告万世。同治纪元壬戌夏,赵之谦避地闽中作记。 两年之后,赵之谦刻了一方在“餐经养年”的印文。印的边款一边为佛像,在另三面的边款中赵之谦记道:“同治三年上月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惠榛造像一区,愿苦厄奚除,往生净土者。”赵之谦内心的苦痛也可见一斑。即便是再多的时间也消磨不了他内心的忧戚。与吴昌硕、黄牧甫相比,赵之谦的篆刻作品数量上要少很多,而在他为数未几的篆刻作品中对妻子的哀悼之作占了很大一个部分。 赵之谦“餐经养年”印 边款:同治三年上月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惠榛造像一区,愿苦厄奚除,往生净土者。 “悲盦”印之外赵之谦又连续刻了“往常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家屋漂临长逝者皆不返矣”、“如梦方觉”、“我欲不悲伤不得已”、“苟全性命”、“不忍便用诀”“俯仰未能弭,寻念非但一”、“安定”等印文寄予对妻女的怀念。 赵之谦“苟全性命”“我欲不伤悲不得已”印 赵之谦“俯仰未能弭寻念非但一”“往常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印 逼赵之谦出刀的那个男人 文图来源网络。 桑莲居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