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支撑和创造性应用影响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当前,信息化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跃升的新阶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持续演进、融合创新,不断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有力驱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极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就深化网信领域改革、加快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前瞻指引、系统部署。 一、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网信领域最重大、最突出的成果,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产物。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我们理应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信息化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引向新阶段。未来要看谁能更好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大势,谁能更好适应和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谁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看,互联网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要执政条件和执政考验。“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对任何国家和政党来说,互联网是重要的执政条件,网络空间是重要的执政环境,信息化是重要的执政手段,用网治网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和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重要力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的清醒认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治国理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觉。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将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作为一次伟大革命,放在与社会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洞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从就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强调要加强信息工作,到担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数字福建”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和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作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植根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又指导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明确”。一是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即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最终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三是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即坚持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的原则,坚持正确网络安全观,坚持防范风险和促进健康发展并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明确了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即倡导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五是明确了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即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整体推进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各项工作。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集中表现为“五个鲜明特性”。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立足人类经历信息革命这一崭新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即深深植根于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实践沃土,始终紧密联系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际;三是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遇到过、西方有关理论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即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科学分析我国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怎样看待这一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 第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不能有任何迟疑、任何懈怠。 第二,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互联网和其他信息化应用已成为中国近11亿网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求知求美、创新创造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的过去30年,经历了萌芽兴起,快速成长与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广大民众的家庭生活、教育学习和娱乐休闲面貌。互联网应用不仅在消费端广为普及,在生产端也深度扩张,数字内容价值日益凸显,数据要素潜能逐步释放。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领先、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数实融合应用规模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74.8万个,建成5G行业专网超过3万个。二是算力基础设施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中央网络和信息化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综合水平位居全球第二。三是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整体建设已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阶段的飞跃,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在信息服务用得上、用得起方面,“十三五”时期,在网络提速层面,光纤用户占比从34%提升至93%,4G用户占比从7.6%提升至8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资费下降层面,我国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平均资费下降均超过95%,各项举措每年惠及通信用户10亿人次以上。在信息服务用得好方面,数字消费活力全面释放,数字文化下沉趋势凸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拥有10.67亿网络视频用户,10.6亿即时通信用户,10.53亿短视频用户,9.54亿网络支付用户。数字文化消费不仅成为大众信息消费的主流形态,也深刻影响年轻一代社交沟通与生活方式。同时,数字技术也正应用到文化创意生产、分发和消费的诸多环节,数字文创繁荣新篇章已然开启。 近年来,中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26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率和4G覆盖率均超过98%,乡村智慧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重点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发布、服务为主线的全链条数据应用体系。全国110个县(市)试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电商进村综合示范项目取得显著进展,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模式,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示范区(县)蓬勃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网络扶智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远程医疗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新的阶段。 网信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提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技术支撑的政务管理转向技术赋能的服务治理,呈现三大典型特征:一是从科层式有距离感的分级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整体无缝服务转变,即推动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深化,数字政务发展呈现“入口上移、服务下沉”态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二是从相对封闭、不透明的政府管理走向开放、更为科学的政务治理,即政府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提升,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模式形成;三是政务运行由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向智能化自动处理,即拓展政务服务交互渠道,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效能,提高政务服务决策质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 当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网络强国建设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方向奋进,按照技术要强、内容要强、基础要强、人才要强、国际话语权要强的“五个要强”要求,最终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 三、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 互联网的早期发展更多展现其技术、工具的属性,随着向千行百业的渗透,也越来越凸显其经济属性和思想文化属性。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嵌入经济社会的一种文化基因,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使人类思想文化进入了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水平,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一是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上宣传,唱响网络空间最强音;二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三是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四是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五是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六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备。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舆论生态的整体重塑,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必须全面审视、系统梳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可以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即必须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上宣传的首要政治任务,做好阐释解读,提升传播成效,充分发挥互联网主渠道作用;二是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即持续加强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全方位创新,把握舆论的“时”“度”“效”,对网上热点问题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做好网络评论引导;三是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思想舆论领域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做好网络名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四是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即必须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对网上舆论热点要深入研判,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五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六是加强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完善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国际传播覆盖面和效果。 四、全方位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是管网治网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新技术治理规则体系不断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从技术发展与治理、服务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出具体规定,是全球范围内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首部立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对应用深度合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情形提出专门性、具体性要求,为促进深度合成服务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网络秩序。《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出台,加强APP全流程、全链条治理,提升用户服务感知和行业管理能力,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不断净化移动互联网服务环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出台,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和使用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网络普法工作深入开展。2023年策划开展“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广泛宣传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网上网下反响热烈。 当前,网络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行业协会积极推进行业自律,网信企业不断深化落实主体责任,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治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也要看到,管网治网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治理规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把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做到既善于运用和发展互联网,又善于管理和驾驭互联网。 全方位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即网络综合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主体作用,落实好各相关方责任,实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多手段综合发力,即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推动管理触角前置、管理流程重塑,实现由事后管理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实现管内容、管行为、管主体统一,提高管网治网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三是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网络信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目标,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四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网上宣传阐释,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实施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培育网络文化新风尚。 五、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技术的发展向来具有两面性。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会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审视我们面临的安全威胁,最现实、日常大量发生的不是来自海上、陆地、领空、太空,而是来自被称为“第五疆域”的网络空间。 当前,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传导渗透,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形势严峻,针对能源、金融、电信、航空、政务等多个重要行业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活动时有发生;二是数据安全管理面临挑战,设备数量及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安全威胁持续放大,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是网络空间军事化威胁日益加剧,有的国家强化进攻性网络威慑战略,大规模发展网络作战力量,加剧网络冲突风险。 网络和数据安全是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023年,我国网络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安全治理深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网络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持续健全,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在国家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基础性、规范性、引领性作用不断强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能力持续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技术防护能力持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集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资源。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体系持续健全,国家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初见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分类分级、重要数据识别与目录备案等要求,细化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措施,建立数据安全监测预警、风险信息报送和共享、应急处置、投诉举报受理等工作机制,为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导。 要进一步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重点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即网络安全需要整体统筹、不能割裂考虑,网络安全需要动态防护、不能静态应对,网络安全需要立足开放、不能关门封闭,网络安全只有相对没有绝对,网络安全需要共同担责、不能孤立分治;二是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即着力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主体责任和保护工作部门监管责任,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加强网络安全审查,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三是夯实网络安全基础,即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实施重大任务“揭榜挂帅”机制,加强全党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培养,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六、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迭代周期加速缩短,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席卷之势开启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算法、算力成为全球战略布局的新焦点,网络信息技术愈加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积极推进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弥补自主软硬件短板,积极构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整合,一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国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框架等核心技术方面仍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须瞄准目标、分类施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对核心技术给出了三个方面的界定: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如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支撑互联网基本运行和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咬住不放、攻坚克难;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要练就独门绝技,选准方向、找准突破口,组织精锐力量集中攻关;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必须从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布局,争取掌握未来技术竞争新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主导权。 突破核心技术是我国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要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立自强,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即强化信息领域基础研究体系布局,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鼓励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培育信息领域基础研究良好生态,加强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二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体系,即遵循技术发展规律,从现实战略需要出发,集中资源和力量,体系化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聚焦信息领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三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即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要突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把网信企业创新热情引导到核心技术突破上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七、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资源成为新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成为新创新高地,信息网络成为新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成为新经济引擎,信息化成为新治理手段,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和融合融通。 要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需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信息化发展作出的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把信息化工作融入到改革发展大局中,扎实推动相关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互联网、信息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更好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是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要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三是围绕支持全面创新,要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推进;四是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推动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整体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应用水平;五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 八、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推进依法治网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网络空间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新领域,网络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治工作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在网信领域的重要实践。推进依法治网是互联网发展管理的新要求。互联网在快速发展、全面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面对网络空间发展新情况、全球网络法治建设新趋势,亟待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网、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重在立法、执法和普法:一是加快制定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即加强网络立法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部署,聚焦管网治网的空白点、薄弱点,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安全挑战,加强重点立法;二是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即加强网络执法统筹协调,健全网络行政执法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全国网络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加强网络执法监督检查;三是深入开展网络普法工作,即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特点,推动网络普法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等全方位创新,着力构建融合创新、精准高效的网络普法体系,常态化开展网络普法活动,进一步用好用活网上网下宣传平台,扩大网络普法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九、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利益攸关。当前,互联网发展跃升到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新阶段。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共同愿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互联网治理相关论坛、会议,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和技术提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吸收,为推动全球网络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国在应对国际网络问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贡献举世共睹,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面对问题和挑战,首先,我们应强调遵循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其次,我们应共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即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最后,我们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新格局,即深入开展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磋商谈判,持续推进落实《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加强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组织建设,高质量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构建多层次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网信事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把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党管互联网是党在信息革命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政治原则。坚持党管互联网,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机制,即党的十九大后,为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党中央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时优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等问题;二是加强网信领域党的建设,即打造过硬的网信铁军,要做到政治过硬,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将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加强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深化提升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三是加强网信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即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完善,学科建设和职业标准逐步健全,产教融合生态日益完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持续提升,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夯实基础。 结合网信领域创新性强、技术密集、更新迭代快等特点和网信人才专业覆盖广、人员流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队伍年轻化等特征,推动网信人才管理、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评价发现,着力拓展网信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强化培养引进,着力提升网信人才能力素质。着力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信新型智库,重点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网信领域综合人才。强化选拔使用,着力用好用活网信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好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信息化发展新成效助力高质量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吴俊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