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记得在明人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曾读到一则笑话,说是许褚喜欢赤膊上阵,结果有一次就中了一箭,受伤溃退,史官记下这事,本意大约是惩处其悍勇,教员向来如此教,学生也就那般学,从未有过疑问。然然后来有一个喜欢提问的书生,就偏问他为什么不穿甲胄,教员于是无言以对。鲁迅后来在文中也引过这故事,且讪笑说赤膊中箭基本就是活该。 后读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引徐勉之《保越录》记元末绍兴城守吕珍帅兵与明军据站事云:
武将单枪匹马大战数十回合原本也当是先秦宋襄、晋文之时才会发作的故事,却原来在元明之际也还有。于是乃知,历史常常有匪夷所思之处。及至无聊,略翻清人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果真发现卷一所记杜松事,与许褚极为相似。 《明季北略》说,万历四十七年,杨镐率四路大军伐辽东,西路大帅为总兵杜松。这位杜将军端的是一位好汉,书中云:
又云:
这位杜将军比许褚做得更为彻底,不惟平生从不着甲,更且将披甲上阵看成胆小鬼的行为,把周围人的劝说当成耳边风。读至此,倒是能够明白他身上累累伤痕究竟从何而言。然同时却难免觉得,众人的“挥涕”真实太过低价了。遍体无好肉,固然阐明杜松曾为党国受过伤流过血,但是又安知不是故意多添几个伤疤,以示忠勇,以邀上赏?独一能够肯定的,倒是他的运气应当极佳,否则不至于还能活下来官至总兵。 可惜,这一次伐女真之役中,他的运气究竟是耗尽了。《明季北略》接下去说:
当战事开端之际,明军在兵力上其实占领着明显的优势。杜松倘若披甲上阵,以明代盔甲的防护力,或者不至于中伏即死,从而有机遇及时统兵稳住阵脚或撤回,保存战略上的优势。 但是这位悍勇而愚笨的杜将军一战而殁,顺带还拖累了西北一路的刘綎。(号矢即统军号令信物,女真缴获此物后,拿去诱骗刘綎,又将他引入伏击圈,一击功成。)最后,杨镐谋划的这次围攻彻底破产,女真权力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性,开端一步步削弱明朝,乃至最终席卷天下。参照西方“一个马钉忘了一个国度”的谚语,此处近似可归结为“一副盔甲亡了一个国度”,或者说,“一个莽夫愚笨的决议,毁了一个国度”。 读过许褚或杜松故事的人,或许都会笑话他们的愚笨,以为此事放在自己身上,一定不会如此。但是,杜松又岂是全无见识的莽夫?他在喊出“不学读书人贪财害人”豪言之时,想必充溢了武人自认豪迈的激情,而对文人奸狡阴毒的形象轻视不已。其不披甲上阵,何尝不是自认豪勇,不屑于效法文人之怯懦畏死。然者,凡是稍读过一点书的人都明白,甲胄可增强防护才干,且军律中多半也规则,将士上阵须披甲。这却是杜松在轻视文人之余,所不屑于招认并学习的常识。 由于厌憎某人某事某观念,于是极力与此拉开距离,乃至于一力反其道而行之。此是价值观撕裂时期,很多人有的思想定势。孰不知,这就又做了悍勇而愚鲁的杜松,不在此一时,就在彼一时,活该挨上一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