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是由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所绘。 时代背景: 希腊在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胜利之后,由伯里克利执掌政权的32年期间,伯里克利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举措大力发展文化,他将国家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和完善文化设施,庄美绝伦的雅典娜神殿耸立于卫城之巅,有精美雕刻、绘画的神庙、剧场、画廊、竞技场等各种公共建筑物纷纷建立。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得在希波战争中几成废墟的雅典奇迹般的成为宏伟、典雅、文化气息浓烈的大都市。扩充军事,发展经济,大力兴建城市建设,推进民主政治改革。使得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希腊的知识精英荟萃雅典,各路智者和各派哲学家云集雅典、众多文学艺术大师换发才智、精品倍出。 伯利克利 伯里克利尊重知识与人才,招揽各地文化名流,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雕刻家菲狄亚斯等一代名家都是伯里克利与助手阿丝帕西娅所设文化沙龙的座上宾。这是希腊古典文明达到鼎盛的黄金时代。 雅典神庙 这一切都因为随后发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而改变。伯罗奔尼撒战争成为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争的起因是雅典与斯巴达争霸,公元前431年雅典发生大规模瘟疫,主帅伯里克利病逝。失去主帅的雅典元气大伤,长达27年的残酷战争遍及希腊各邦。洋河之役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雅典只能屈膝求和,从此在政治与经济上一蹶不振。原来由城邦供养的两万多自由民也一下子成了穷光蛋。战争之后,希腊的政治秩序、精神生活、与道德价值观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与危机,“成文法与道德习惯以惊人的速度崩溃:--帕拉图。” 苏格拉底亲身经历了伯里克利时代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看到雅典从极盛而转向衰落,目睹世风日下,他以年届70的高龄聚集大批弟子论学,到处找人辩论、针砭时弊,宣讲他的理性主义伦理道德学说。他比喻自己是“牛虻”,以蛰刺惊醒雅典这匹已趋怠惰的老马为使命。 却被控告犯有“败坏青年”和不信城邦公认的神并引进新神这两条罪名,公元前399年被控不敬神和腐蚀青年。有五百零一人作为此案的审判官,最后他们以二百八十一票对二百二十票认为苏格拉底有罪,并进而判他死刑。一个月之后,苏格拉底从容赴死。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精神史上的重大事件, 苏格拉底被处死,这是雅典的时代悲剧。当时的雅典因为战争、政变、政客弄权,雅典民主制已被弄得支离破碎,雅典已无力解救自己。 苏格拉底塑像 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的思想主要被收录在他的弟子帕拉图早期的对话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罗马时代的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研究生活、研究善与恶、使它立足于城邦的人。” 在德尔菲神庙中刻着苏格拉底的名言:“深入你的内心,认识你自己。”这就是建立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的学说深化并融合了希腊古典文明中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这种定义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苏格拉底所做的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都是以科学的出发点进行的。这是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美德即知识,人应从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 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在当时是要拨乱反正,重建有客观确定性与普遍规范性的道德价值。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确实引进了“新神:理性”,苏格拉底主张神就是理性,理性表现在以人为中心的宇宙万物的造物与秩序中。因此人应发挥理智本性自决世俗事物,自行规范伦理生活。 苏格拉底倡导以道德重振城邦。他说伯利克里晚年悲剧的根源在于只热衷于建造军舰和修建各种城市设施,不懂得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以道德教化培养好公民。他激烈的批评对政客弄权的雅典民主制的蜕变及其用抓阄任选官吏的方法。 苏格拉底主张遴选德智兼备的政治专家来治理城邦,以贤人政治(Aristocracy)来改善民主制。 苏格拉底贤人政治的主张以及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教化培养好公民的主张与几乎是同一时代的的孔子的思想在人道主义伦理原则,理性主义道德学说及贤人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在治国理政上国君应该:“富之、教之。”首先让国民富裕起来,然后对国民施以教化,使他们成为好国民。两位圣人分别深刻的影响了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画作欣赏 苏格拉底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这是一幕人生悲剧,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达维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