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赵丹阳 这是国际秩序加速调整的变革年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关键时刻。 放眼世界,大国博弈加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经济复苏疲软,全球性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全球治理赤字日益高企,人类社会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呼唤新的理念指引前路。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秉持天下胸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 勇毅担当 回答时代之问 “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 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沿用“同乘大船”之喻形象地道明,在这个经历了长久全球化历程的世界上,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深刻认识到命运与共的现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有可能战胜重重挑战威胁,走向光明。 这是4月9日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疫情、安全等诸多方面挑战,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反复呼吁世界各国要携手同心、共克时艰,为破解当前全球治理赤字指明方向。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示,全球发展到了“紧急时刻”。 2021年10月14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习近平主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方案。 “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 一次次切中肯綮的阐释,一次次真诚恳切的呼吁。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治理观,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时代动力。 这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园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1年9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践行平等尊重、团结合作的秩序观,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多年来,中国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也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大同世界勾勒出越来越清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治理观,超越了数百年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陈旧“世界观”,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新境界。 参展人员在第130届广交会现场(2021年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说,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丰富而全面,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认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梦想照进现实,只因努力从未停歇。“中国愿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不断丰富新形势下多边主义实践。” 这是布置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上的厦门会晤主题花坛(201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国际机构的创设,到共建“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中国通过高质量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积极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不断做大互利共赢的“蛋糕”,为全球治理的增量改革探索路径。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说,在全球治理赤字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国为重振多边主义和全球化信心,构建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开辟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新路,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演员在西湖景区进行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中表演《难忘茉莉花》(2016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天下为公 开辟和合新路 2022年5月31日,蒙内铁路五岁了。这条习近平主席关心的非洲“繁荣之路”,为当地百姓开启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窗。 2021年4月13日,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这是2021年陕西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肯尼亚鲜花、茶叶出口商有了更高效快捷的运输方式;制造商运营成本降低、供应链效率提高;肯尼亚与多国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持续加强——“连接国家,走向繁荣”的列车标语正成为现实。 2021年11月17日,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内罗毕站,货运列车停靠在站内。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中国方案,倡导共同发展的繁荣之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就深情描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这也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精神追求。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今天的中国人在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尽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初衷。 这是2018年12月1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东北方向50公里处的白俄罗斯吉利全散件汽车制造厂总装车间拍摄的工人组装车体。新华社记者 张若玄 摄 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迎接四海宾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等不断走深走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合力,中国与世界各国奏响共同发展的“交响乐”。 这是2019年8月31日拍摄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新华社发(杜才良 摄) 面对后疫情时代南北鸿沟扩大,发展合作动能减弱,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促进国际发展合作,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的动力。 人们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进博会上参观(2021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中国方案,彰显和合共生的和平理念。 面对层出不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习近平主席不久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世界各国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 全球安全倡议的背后,是底蕴深厚的中国“和合”文化。全球安全倡议包含能够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整体思维、和合思想、辩证法则,彰显出中国人善于维护和平的优秀传统智慧底蕴。“全球安全倡议将使世界更加稳定”“世界要想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新安全治理体系,就应该按照全球安全倡议开展行动”,全球安全倡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乌克兰危机牵动世界,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立足是非曲直,恪守客观公正,先后提出五点立场和缓解人道主义危机的六点倡议,为化解危机、缓和局势贡献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肯定。 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促进中东和平稳定五点倡议,到积极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面对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中国坚定站在和平对话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持续注入宝贵的“和力量”。 这是2021年8月31日在北京拍摄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展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中国方案,体现对话协商的相处之道。 “世界问题多得很、大得很,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应该也只能通过对话合作解决。”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呼吁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一多边主义的中国表达,诠释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真谛,蕴含着中国对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刻思考。 面对国际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横行,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针对“一国独霸”“几方共治”等错误倾向,习近平主席指出,“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面对国际竞争摩擦上升,国际信任与合作遭受侵蚀,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2021年8月13日,一名儿童冒着高温天气站在美国纽约科罗纳公园水雾广场的地球模型前。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始终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努力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姆文查说,习近平主席关于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命运与共 书写文明新篇 近期,一部名为《窗外是蓝星》的“太空电影”刷屏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以宇宙视角拍摄下他们眼中这颗壮美的蓝色星球,人类共同而唯一的家园。 航天员的视角,可以给人类深远的启发: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有缘相聚在这颗蓝色的星球,没有理由不风雨同舟,携手同行,共同创造幸福和谐的人类文明。 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内拍摄的地球的画面。新华社发(航天员王亚平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开启命运与共的“全人类视角”,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凝聚共同前行的精神合力。 引领抗疫国际合作方向,与世界分享抗疫技术与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世界分享减贫经验,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体现在中国担当国际道义的一桩桩切实行动中。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委内瑞拉新兴经济体发展高等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主任路易斯·德尔加罗说,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顾世界,一些人试图以“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制度对抗论”等制造偏见仇恨,挑动意识形态对抗,加剧世界面临的分裂对立风险。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温暖的话语,彰显中国领导人开阔的文明视野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 这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举行的《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2018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五千年深厚文化积淀,塑造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凝聚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核,孕育出中国文明深厚的“共同体”意识。 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体现的是一种超越对抗的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将世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治理路径设计,是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宏大实践。 2022年3月1日,一名女子在西班牙巴塞罗那2022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元宇宙”中体验音乐会。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诠释了合作、和平与发展的真谛,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说:“正如习近平主席向我们传达的,人类应有更好的合作、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更广泛的和平。” 延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文明传承,持守“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精神追求,从历史的风高浪急中闯出,向着未来的碧海长天驶去。中国将继续胸怀天下、笃行担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汇聚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社 网信中国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 首都互联网协会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