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朝贡贸易由来已久,简直历代中央王朝和周边国度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方式。 汉代中国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树立了朝贡关系,在阅历了唐、宋、元的展开之后,朝贡贸易在明代展开到了高峰。 一、外国使团的成分及其活动 明代朝贡贸易初期,外国朝贡使团成员以一些官员为主。以日本为例,这时的朝贡船主要还是由幕府、大名、寺社等自己运营,随从的商人还较少。 但是到了后来,特别是明天顺之后,外国朝贡使团的成员呈现了显著的变更,此时随从的商人相较于以前数量大大增加,商人正式成为朝贡贸易的主角。 日本史料有这样的记载:天顺二年,日本的第四次遣明使中,一号船有正使以下的人员及从僧、从仆54人,水手52人,客人有35人。 到了后来,一艘船以几千贯钱的价钱被博多和界港的全部商人包了下来,于是随从的商人大大增加。 应仁二年,即明宪宗成化四年,来华日本贡船的使团成员44人,其中商人35人,商人占主导位置。 嘉靖十八年,日本第十次遣明使的船有三号,总人数竟抵达几百人之多。以前商人只是以客人的名义准许搭乘,往常成了主体。 另外,嘉靖十九年日原本华贡船三艘,除水手和为航船效劳人员外,使团成员80人中商人占60人,占75%,可见当时商人比例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外国使团来中国中止朝贡贸易主要还是以贸易为主,主要目的是通商谋利。 这些来华的商人都带有大量的私物,除了在会同馆和市舶司贸易外,还在赴京途中或别的中央违禁买卖。 如洪武二十年暹罗使臣路经温州时,曾将沉香等物私自卖与当地庶民。永乐时期,日本还曾在沿途私自将武器卖给中国老庶民。 此外,在日本对明的第二期勘合贸易中,日本遣明使一行人从宁波前往北京的途中,也在一些重镇中止了一些私人的贸易。 除此之外,明政府规则会同馆开市五天让外国使团中止贸易,这使得会同馆的私人贸易实践上是对明朝贸易的主要部分。固然当时法令屡行遏止,但是外国商人私自贸易之事还是时有发作。 总体来说,在明代朝贡贸易的展开进程中,商人在使团中的比例呈现不时增长的趋向,这些来华商人都携带了大量的私物。 固然当时明政府关于进贡方物的回赠,只是一味注重“厚往薄来”,而不思索经济上的得失。 但是由于这些商人来华附带有大量的私物,这些私物主要是用于当时的民间贸易,这个买卖关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因而,也正是基于外国使团的成分及其使团来华活动表示了朝贡贸易的商业价值。 二、贡方物的用处 明朝与海外中止朝贡贸易时,当时外国运输过来的朝贡方物普通是以本国的特产、稀世珍宝为主。使臣将这些东西进贡给明朝统治者。 明朝统治者回赠的多为丝织物、金、银、玉器、铜钱以及《大统律》一类的书籍,这些东西都是价值不菲的,远远高于各国使团进贡的东西的价值。 在这一点上,明朝政府的确主要还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经济损失,但是这些以政治交往为目的外来物品数量较少,仅占其中较小的部分,外国运输过来的物品流入民间数量占领优势。 在实践买卖过程中,明政府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所以固然正贡部分的恩赐相较正贡的确多出不少,但朝贡贸易的主体部分并不在此,而是贡使携带的大宗附进物品。 至于使臣自进物和国王附搭物,它们在进贡物品中数量较多,据史料记载,大大超越进贡方物的数量。 好比1485年日本进贡的物品,日本带来的刀共3610把,而其他人员携带的刀却几倍于官方,大大超越官方进贡物品,其发明的商业价值在推进明朝民间贸易的展开力度中不可估量。 再比较1433年和1453年日本带来的物品:在官方贡品和自带物品中,经过计算,宣德八年有硫黄11000千克、苏木5300千克、生红铜2150千克、衮刀2把、腰刀3050把。 景泰四年有硫黄182200千克、苏木53000千克、生红铜76000多千克、衮刀417把、腰刀9153把,其他纸扇盒之类均比宣德八年增加数倍,可见在朝贡方物中,附带私物还是占领比较大的比例。 明政府对这些私物的处置,一方面是明政府给价收购,另一方面则是允许其自行中止民间贸易。使者自带的物品进入市场流通,从某种水平上也带动民间贸易展开,表示了朝贡贸易的商业价值。 随着附带私物的增加,一部分由明政府给价收购后,其他就由他们自行买卖了。从附带私物的增加和明政府允许私物贸易的政策,我们能够看出明代的朝贡贸易在物品的买卖过程中还是表示出了其商业价值。 经过这些私物的买卖,明政府也从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以洪武时期为例,彭亨、爪哇、真腊、暹罗等东南亚各国进贡的物品以胡椒、苏木、檀、乳、脑诸香药、降真等为主,数量大部分在几千千克以上。 这些物品进入民间中止流通,对明代中央经济展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海外国度载运进来的朝贡方物主要组成部分是使臣自进物和国王附搭物,关于这些私物的处置,明政府一方面是采取给价收购的方式,这也使明朝国库遗留有大量的诸如香料的私物。 在对这些私物的处置上,明政府能够巧妙地加以运用,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此来处置明初社会经济中的某些问题,好比满足明统治者对香料的需求以及官员的恩赐发放薪俸。 在这一点上,明代朝贡贸易表示出了其对明朝经济的积极意义,也就表示出了其商业价值。 三、供物的给价和抽分 明朝对外国贡物的管理,前期实行的是钞买制,采取“关给钞锭,酬其价值”的措施予以收购。 后期明政府则对贡物开端了真正意义上的税收,两种不同的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明政府都能从中攫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1.明初实行所谓的抽分制,但是与唐、宋、元时期的抽解有所不同 明初的抽分是指抽分后给价的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钞买制。针对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有明白的规则:“其诸番国及四夷土官朝贡……若附至番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以偿之,仍除其税。” 这里明白表明了明初的抽分的物品是给价的,而是不征税的。固然不征税,但是在给价方面,明朝统治者也是能够赚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经过对进贡方物价值中止限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 好比在贡使附进物的收购上,明代是依照数量的多少中止定价。1453年,日本向明政府进贡时,使者携带的附进物数量相比于1433年数量大幅度增长,明朝立刻调整收购政策,将定价大幅度削减下来。 这样相比较以前的定价,明政府的破费大大降低,从中也能赚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可见明朝统治者还是具备一定经济认识的,在贡物的给价方面逐步接近了市场的实践价值,并且此时开端委派“牙人”居间估量其价值,使“失”的部分减少,有时还可略获利。 2.明朝初年对贡物实行免税,但这也仅限于初年 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财政收入无力支持高成本的朝贡贸易,明政府开端思索如何避免永乐年间那种不惜成本、赔本照做的挥霍性贸易,降低贸易成本。 景泰二年,明政府确立了“收税则例”,其中苏木、胡椒等物品每斤税钞牙钱、塌房钞各670文。 弘治年间,明政府进一步制定了“给赐番夷常规”,对海外国度载运来的朝贡方物抽取货物税。可见明政府对当时朝贡贸易的经济利益的注重水平的进步。 3.随着朝贡贸易深化展开之后,外国大范围进贡香料,明政府国库贮藏的香料数量激增 面对这种状况,明政府决议将香料用于发放赐物和支付官员俸禄,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满库香料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国库的支出担负,均衡了收支。 也在一定水平上防备货币贬值状况呈现,有利于抑止通货收缩,稳定经济展开。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在实行海禁的同时,也实行了朝贡贸易。 这种贸易方式的实质是明政府以“赍赏”的方式向朝贡国度置办贡品,这些经过朝贡贸易输入的物品大多是海外奇珍、香料等朴素品,以至还有非商品性的珍禽异兽。 这并非国内经济展开的请求,而是为了满足朝廷及官僚、贵族骄奢淫逸的需求。 在恩赐外国使节这一环节上,明政府也是赔得多、赚得少,同时在实践的贸易过程,明政府也是应用权益横加干预、遏止,使得这种贸易方式带有十分浓厚的政治颜色。 但是这样一种以“怀柔远人”“厚往薄来”为理念的贸易方式,实践上也包含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明政府经过朝贡贸易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在朝贡贸易的过程中,朝贡国既可把海外奇珍当作朴素品运到中国来,也可把中国的普通商品运回本国转化为朴素品,因而,不论是明政府还是海外朝贡国度均可从中赚取一定的利润。 朝贡贸易产生的庞大经济利益,使得明政府对贸易实行管控和垄断。也正是由于朝贡贸易的这一经济利益,它在一定水平上使朝贡贸易维持了将近两百年之久。 四、总结 总体来说,朝贡贸易究竟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还是要注重赢利,还是要在贸易过程中注重等价交流,明政府肯定是会留意到这一点的。 特别是随着明中后期国力的衰微,明政府越来越注重朝贡贸易中的经济利益,体往常正德年间开端的对贡物的抽分以及在贡物给价方面越来越接近市场上的实践价值。 这也使得朝贡贸易的商业价值愈加明显,也进一步弱化了其政治颜色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