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未见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也! 作者|宋云奇 连绵几日,夏雨缠缠;白日溅路,夜间扰烦。听窗外雨声滴答,睡浅难眠,索性开灯,翻阅古书闲览。不期而遇《春秋》,摊开再读,不觉入巷,竟忘此时是夜间。 孔子作《春秋》,一万六千言,涵盖鲁国二百四十年。说是编年史,实则简述文,以史为据,却不拘泥,纵横捭阖,夹叙夹议,是在借史,鼓吹其乱世理念与幻想。 《春秋》释义,在于克己复礼,抑恶扬善。纵览人类展开轨迹,自母系社会转入男权,人性之恶便肆无忌惮释放开来,贪欲、降服、争夺、侵占……每个朝代变换更迭,必伴有刀枪剑影、生命涂炭……当然大乱之后,人心机治,仁爱善政会实施一阵。但是时过境迁,遇到机遇,愿望再度收缩,又会呈现杀伐征战,社会纷争之乱局…… 孔子所处时期,正值如此局面。诸侯争锋,思想开放,各种思潮此起彼现,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其中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最为吃香盛行。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翟、法家韩非子、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张仪等。 其实就实质而言,道、儒、墨同属一源。道家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儒家的“仁爱,义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天志”;只是儒、墨两家,又各自延伸为一个体系而已。孔子所著《春秋》,即借编史之机,阐发儒家乱世理想。 然《春秋》问世,因谈论偏多,记事过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遭受颇多非议。害得孔子当时与后来的弟子徒孙,不得不亡羊补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另做《公羊春秋》《左氏春秋》《公梁春秋》(即《公羊传》《公梁传》《左传》),予以纠偏与补详。 固然如此,孔子《春秋》仍是中国第一编年史书,其编年记史措施,为《史记》及后世史书自创,因而称其为中国古代“史书之祖”,亦不为过。 2 孔子《春秋》,言简意赅,阐发肉体,影响深远,与五经四书一同,成为儒家经典。 两千多年来,历代朝廷主尊儒学,视其为乱世灵丹妙药。文人士子若想鲤鱼跳龙门,必先精六经,通四书,研儒学,融释道,晃过科举阳关道,如此之规,培育诸多儒家传人,好比孟、荀、曾,程、朱、董……塑铸无数儒家士子,好比苏武、杜甫、陆放翁,岳飞、于谦、文天祥……当然,研读儒家经典获益最大者,还属关云长。 关羽读《春秋》,明晰精要义,践而行之,勇武仗义,不负刘备与曹操;为孟德劈文丑斫颜良,华容道上捉放曹;为玄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护嫂报蜀汉。致使武侠变圣贤;文封“贤”,武封“圣”,庶民封“关公”,商贾封“财神”,官家褒其忠,封其为“圣君”;道家赞其义,封为“护法神”,还有佛家掖其勇,更是“不拘一格揽人才”,将其入佛门,破格封“菩萨”,相提并论伴韦陀,一左一右护珈蓝。 吾今读《春秋》,不只阅古史,亦为梳理性,穿越两千五百年,洞视孔子之心声。 孔子当世,东周初年,昔日周公旦与周宣王树立的和稳次序,曾经“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不服周王室号令,恃强欺弱,争王争霸,骚动不安。孔子所在的鲁国,当然亦在其中。素怀治国宏志的孔子,难禁心焦如焚,当上大司寇兼宰相七天,就诛杀变革派少正卯。但是三个月后,因派子路堕三都,以期防御强齐,惹起鲁国王族权臣以及齐国嫉恨,齐献美女宝马,麻木定公;权臣于朝堂攻讦孔子,构成定公对其冷远。孔子对鲁国失去自信心,遂愤而出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发挥志向。然却四处受阻,铩羽而归。 时允私学,诸子大都收徒授课。风闻孔子弟子三千,自得者七十二贤。孔子暮年,将其授课讲义编为六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麟经》,其中的《麟经》,即所著《春秋》。孔子逝世后,弟子又将其语录编撰为《论语》。以此构成儒家基本体系,孔子亦成为当仁不让的儒家开创人。 3 读中困倦,小憩而思。眼前浮现出孔子褴衣破袖,神色坚毅,端坐陈旧马车之上,单匹羸弱老马驾辕,众位弟子身背行囊,前牵后推,不辞辛劳,孜孜行走,周游于列国。却适得其反,岂但不听其言,还不予重用,让其适得其反,郁郁而终。 按说孔子的治国理念,为“仁义礼智信”,进而述之,即“仁爱诚信,以德服人,中庸之道,礼乐调和”。这套理念,是梳理西周姬旦、姬靖繁荣稳定时期的阅历得出的结论,关于管理应时社会的纷乱局面,是颇有裨益的。孔子之所以失败,当是分歧时宜。 但是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孔子于生前处处不顺,百事不逮,却在身后享尽哀荣,被历代官家奉祀为尼父、国公、先师、先圣、宣父、太师、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赫赫名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令世人大跌眼镜,大吃一惊,差点掉了下巴。然也阐明,孔子创建的儒家理念还是有用,不然,也不会呈现这样的情形。 溯源中国两年多年历史,只能说孔老先生生不逢时。俗话讲穷则思变,乱则思治,创业靠法,守成靠仁。孔子当时所处时期,正值群雄突起,欲解脱周王室控制、自欲为王的猖獗阶段,诸侯们有谁想听他啰嗦仁治?更不用说任用其管理国度了。 相比之下,反而是那些法家、变革家、纵横家们,好比商鞅、李斯、管仲、乐毅、孙叔敖、文种、苏秦、张仪等人,却备受重用,位极人臣。当然社会稳定之后,就需求“无为而治”、“仁义礼治”了。于是老子、孔子就又被抬了出来。 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走马灯样频繁更迭,翻烧饼般变幻王旗,儒家以及道家、法家、变革家等理政流派,亦在社会改造中不时沉浮,被官家忽弃忽用,用时奉为至宝,弃则如扔抹布,等需用之时,再将其捡拾起来。这是儒、释、道文化的政治宿命。 4 读完《春秋》,掩卷欲睡,然却思絮奔涌,再难进入梦境。 孔老先生以一颗赤子之心,孜孜以求,克己复礼,广推以德治国,仁爱服人之乱世理念,却被当时诸侯一概冷落,因而倍感失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身影,还有其创建的儒家文化,饱受盛微兴废的命运,无不令人欲说还休,慨叹万千。 史上有人骂他是复古派,鼓吹“克己复礼”,是“开历史之倒车”。其主要罪证,就是担任鲁国大司寇代兼宰相仅七天,就诛了法家、激进变革派少正卯。 站于现今社会,穿望当时情境,觉得拿此说事,有点冤枉孔子。试想少正卯何人?乃鲁国之少正,当时诸侯国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担任制定法律规章并教化天下的司法及教育长官;而孔子担任的司寇,乃掌管治安刑狱之官,职责是驱捕盗贼和依法诛戮臣子等。少正与司寇,职责有联络,官阶差未几,即便孔子兼代宰相,也只高半格而已,何况二人还是发小,关系不时很好,假若没有鲁国公及朝中重臣力主,孔子不可能诛了少正卯。固然两人之间,政见有所不同,一个主张变革,一个主张复古;还有两人都办私学,而且少正卯之私学更受欢送,招收弟子比孔子还多。但这些均非孔子必诛少正卯之理由啊! 还有人骂孔子是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假仁假义,男盗女娼。最有力的例子,是孔子游说卫国时,特地去拜会卫灵公的素有“美而淫乱”之名的夫人南子,而且久久没有出来。惹得门外等候的子路都急了,见其出来后,禁不住埋怨他。孔子听了,急得面红耳赤地分辩说:我要做了什么愿意事,让老天厌弃我,让老天厌弃我! 其实回望历史,孔子拜见南子是有理由的,而且是必须的。当时卫灵公年轻贪玩,宠溺南子之外,还喜欢男好,荒疏朝政,好多事情都是南子夫人代其做主。孔子周游卫国,推行仁政,必定先拜南子。而且南子也崇拜孔子,听说其来卫,也派人传话求见。孔子哪有不见之理?于是两下相见,又早就于宋国时认识,还有心内各有所图,所以就聊得时间长了一些。其实那种官访场所,能发作什么事儿呢?即便南子有“美而淫乱”之名,即便二人交谈投机,用时稍长,也不能成为“男盗女娼”的理由吧? 史籍记载,南子夫人由于崇拜,还真是帮了孔子大忙,让卫灵公留用孔子,在卫国推行仁政。哪想一个月后,卫灵公与南子、孔子一同出宫,宦官雍渠布置卫灵公与南子同坐一车,行在前面;而让孔子坐第二辆车,跟在后面。孔子觉得受了凌辱怠慢,怒曰:“我从没见过这等喜好德行如喜好美色一样的人!”于是忿而走之,分开了卫国。 由此可见,孔子这位老先生,也真的太天真太心爱了! 5 当然我之所知,关于孔子以及孔孟之道,批判最甚的是五四时期。当时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瞿秋白等文化先驱,就曾猛烈抨击过儒家的霸道、仁政、中庸、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呼吁科学、法制、民主、对等,召唤“德先生与赛先生”。 特别鲁迅先生,更是在其作品中,矛头匕首直指孔孟之道。好比于《狂人日记》中,痛斥“仁义道德”是“吃人”;在《阿Q正传》中,描画阿Q“样样合于圣经贤传”,最后下场却异常悲剧;于《孔乙己》里,将至死放不下“儒生”架子的孔乙之洋相出尽;在《祥林嫂》里,将祥林嫂之死归结于“三从四德”的荼害…… 名义看,鲁迅似乎对孔子“咬牙切齿”,但是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阅读他的全部著述,我们却又发现,事情原非这么简单。首先,鲁迅批孔,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开创的儒家文化,将国人都变成了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矛头所针对的,是应用孔孟之道塑造国民性格的官家;同时,鲁迅关于孔子自己,却是十分认可的。好比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孔丘先生确是巨大,生在巫鬼权力如此旺盛的时期,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在《无花的蔷薇》中,又把孔子同释迦摩尼、耶稣基督并列,称之为“巨大的人物”;于其他文章里论及历史,还说“孔墨都不满足于现状,要加以变革。”可见其关于孔子的肯定。 不只如此,鲁迅关于孔子的肉体,甚者赞誉有加。好比孔子终身不曾得志,但却初心不改,追求“仁义”,鲁迅就很赞扬,说:“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定要有这种人,世界才不寂寞,这一点我是信服的。”(《鲁迅全集·第三卷》) 由上可知,鲁迅对孔子之褒贬,是站于文化高度,着眼于国度安危,民族兴隆,主因在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仁人志士不时寻求救国途径;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既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又不能顺应世界潮流作出修正。所以“爱之深,恨之切”,以醒国人,拯国救族,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至于几十年后,那场文化“浩劫”,彻底“砸烂孔家店”,要将“孔老二”完整打倒,“再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还是不说了罢! 6 其实自己观念,孔孟文化最大缺陷,是捉襟见肘,孤芳其说而否其他。过火强调“仁治”作用,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同时不能与时俱进,更新已有思想理念。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亦有“恶”共生。人之善,生温爱,却易让人生惰懒;人之恶,强抑弱,却能激起新动能。动能是社会展开助推剂,不展开只需被动挨打的份儿。问题之关键,是给动能设堤坝,定规则,并真实监视而行之,这就是法治的意义和重要性。 当然固然如此说,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其于释、道、墨、法,以及五四以后引进的科学、民主、对等等文化,依然华夏文化之主流。 两千多年来,中国儒家文化春风化雨,温润人心,是华夏历代官家乱世良药。特别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仁德、智信等理念,培育了一大批忠君爱民,精忠报国,“仕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的仁人志士,影响着无数文人士子奋发进取,报效民族国度。 思絮至此,眼前不由走出一长串孤傲而又宁折不弯的身影:屈原、苏武、杜甫、白居易、陆游、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海瑞、于谦、史可法、秋瑾、瞿秋白、彭德怀……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化身,是华夏民族真正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肉体所在! 当然,两千多年过去,社会展开到今天,国际之间诸强争雄,文化经济互融互通,我们仅靠儒释道文化治国理政,肯定是远远不够了。我们还要像鲁迅等文化先驱说的那样,要引入“德先生、赛先生”,不只需“以德治国,仁爱诚信”,还要发扬“科学、民主、对等、法治”,与之配套,互为补益,构成合力,才干完成共振前行。 现今举国上下,践行之“价值观”,就融汇贯串,补全儒道之缺,参与科学、对等、民主、法治西学先进理念。既有调和环境,又激扬发明积极性,同时更以法治为堤坝,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之运转。此纲要若能真正落实,当是国度之幸,民族之福也! 作者简介:宋云奇,笔名蓝风、沉郁之狼、苍茫等。作家、评论家,高级编辑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会员。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集六部,长篇小说两部。曾任《躬耕》文学杂志主编、南阳文学院副院长、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河南省作协理事。南阳作家群主干作家。供职于南阳市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