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泥沙俱下,关键是你所拥有的境界,让你看到的是荆棘还是鲜花。 我们遇事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处事的能力。 遇事学会这三种处理方式,往往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1 面对人生起伏得失,内心淡定从容。 武侠小说泰斗古龙说过,“做君子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内心淡定从容的人,面对人生起伏得失,明白如何面对得,更明白如何面对失。 北宋时期,有官员刘庭式,年轻时,曾与邻居女子有过口头婚约。上太学五年后,考取进士回乡,发现与他订婚的女子已双目失明。 众人觉得,这个女子已不配做他妻子,婚事可以该女子失明为由解除。此时已身为进士的刘庭式完全可以另娶一个好婚配。 但是,刘庭式不想背信弃义,坚持娶这个女子过门。该女子过门后,心怀感恩,贤良淑德,为刘庭式育有二子,而且教育得很好。 刘庭式也一路升迁,成为太守助手。但他的妻子却在此时因病过世,刘庭式十分悲伤,痛哭流涕。 太守为宽慰他,劝道:“人们都说只有美色才会心生情意,你的妻子又不是美人,还是盲女,你就不要难过了。” 刘庭式严肃地告诉太守:“我哭泣的是失去了一位与我同甘共苦的妻子,并不曾想到她的缺陷。如果只有美色能生情意,那大街上挥手绢的女子,难道都可以作为你的妻子吗?” 太守听后大为惭愧,也更加敬佩刘庭式的为人。 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台”,即使是面对被选中为驸马的诱惑,也有人硬气地选择陪伴糟糠之妻左右。 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女士在世时,年过百岁依然鹤发童颜,目光清澈,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并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在杨绛女士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无与伦比的从容淡定之美。 她的美,在经过岁月的酝酿后,散发出浓郁的芬芳。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如杨绛这般发自内心的淡定从容。 《我们仨》中,杨绛讲述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杨绛女士一生历经风浪与波折,虽然不断经历坎坷,杨绛却总能从容面对。 有一次,杨绛和钱钟书曾被误解,被伤害。 第二天,他们照常出门,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淡定得跟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 有一次,学校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 没想到,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那双拿惯笔杆子的手擦得焕然一新。 不管任何时候,任何苦难,也改变不了她淡定从容的内心。 杨绛女士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 杨绛女士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却始终能保持内心淡定从容,她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被残酷岁月打败的女人。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摆脱世事纷扰,更应该让自己的内心拥有一份淡定从容。 拥有淡定从容的内心,才能真正细细品味生活的滋味。 淡定从容是历经沧桑,历尽浮华,洗尽躁动后,源自内心深处的豁达与乐观。 心若有安处,走到哪里,都是风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遇事稳得住。 人生如棋局,稳得住的人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反之,只会在无限追悔里懊恼不已。 稳得住,是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心态稳得住的人,往往能把生活里的“事故”变成丰富人生的阅历,在一路泥泞里走出多彩的人生。 东晋的王羲之,在书法上面颇有天分,但年轻时总是急于求成,一直难以更上一层楼。 直到他看到东汉书法家张芝长年累月练字的那份沉稳,才突然意识到:字要一笔一划地写,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稳中求进,才能水到渠成。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心态稳得住的人,才能一步一步走出自己人生的坦途。 生活里,你所面对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你人生的一个步伐,能不能迈过去,心态最重要。 把每一步走稳了,走妥当了,才能走到心中想去的目的地,才能得到心中想要的结果。 晚清时,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率领湘军作战,一开始急于求功吃了大败仗,连自己都差点死在乱军之中。 他也因此悟出了:打仗应当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在合围天京时,李鸿章等人都建议分兵速进、一战而决,但曾国藩却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转而采取了稳扎稳打的铁桶合围战术。 稳得住的人,对外界的事往往会有更清醒的判断,对全局有更好的把控力。 生活里,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 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本身并不可怕,有时你的慌乱反而会将事情弄糟。 稳,是一种生活状态;而稳得住,是人生的一种高度。 就像泰戈尔说的:“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遇到事情时,稳得住,才能不慌不忙,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时期由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 蜀军不得不退回蜀中,然而诸葛亮又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断然不会丢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百姓。 但要在此时全身而退,非常困难,因为司马懿所率领的大军即将到来。 加上司马懿又非常了解诸葛亮,早就猜出诸葛亮在西城之中。 为了掩护全军撤退,诸葛亮以身犯险。 亲自在西城城楼之上抚琴焚香以待司马懿前来,摆了一出“空城计”。 当时司马懿亲率10万之众来到西城,见到诸葛亮独坐城楼之上,独自弹奏《卧龙吟》,身旁唯独只有两名书童陪伴,城门大开,几个士兵正在慢悠悠的打扫街道。 对于眼前所见到的情景,司马懿没有贸然下令攻城。 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绝对不会如此大意。一定有埋伏,不能上当,于是掉头撤兵走了。 由此,诸葛亮耍“空城计”成了美谈。 万分紧急的情况之下,诸葛亮为何还有心思抚琴? 诸葛亮内心足够强大,遇紧急情况稳得住,有无所畏惧的胆识,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万分紧急的战况。 遇事不抱怨,努力改变。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在别人的身上,而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于环境的不公上。 喜欢抱怨的人,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然而,所谓抱怨,只是弱者的遮羞布。 因为没有能力去克服困难,改变现状,才会找借口和理由推脱,不断地心生抱怨。 现实告诉我们不论遇到的是怎样的境况,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还把事情弄的更糟。 当你不停的在抱怨时,你的身边就会被负能量围绕,负能量越多,你就越想抱怨,如此恶性循环,你就很难看到生活的美好了。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丈夫早上刷牙洗脸的时候,随手把名贵手表放在洗漱台。妻子怕手表被淋湿便拿到了餐桌,没想到贪玩的儿子一不小心将其摔坏了。 丈夫看到后,抱怨妻子多管闲事,抱怨孩子贪玩,喋喋不休了好一会...... 在抱怨声中,三人不欢而散:丈夫带着一股怨气匆匆出门,到了公司才发现刚只顾着抱怨和争吵,忘了拿公文包,可钥匙又在包里。 于是叫已经在上班的妻子回来开门。妻子因为匆忙,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赔了一笔钱。 丈夫知道后又是一通抱怨:怨妻子早上的多此一举,怨她路上的不小心。 回到公司后,丈夫因迟到太久被上司批评,心中更加愤懑,直到晚上回家还不忘数落妻子和儿子一番,搞得整个家怨气满满。 作家三毛说过: “偶尔抱怨一次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抱怨除了发泄一番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鲁迅曾说过: “往往人一开始抱怨,事情就会迅速朝他抱怨的方向前进。” 当满腹牢骚脱口而出,你的意志会被削弱,行动也就难以展开了。 一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禅师说:“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不如在低谷时适应“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 心由境转,境由心生,先要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生活。 日子都是一天天的过,如果你总在抱怨,那你的日子一定会是充满苦难的,但如果你充满乐观,那你的生活一定会快乐幸福。 有一个中年人,因一直得不到升职而抱怨。一天,他去拜访高僧,并向其道出了自己的烦恼。 高僧听后,就领着中年人到了河边。他弯腰捡起一块石子,往石子堆里一丢,问道:“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石子捡回来吗?” “我不能。”中年人答道。 “那如果我扔的是一颗钻石呢?”高僧再问。 中年人恍然大悟,道谢离开。 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当我们去抱怨现实对我们的不公时,先问一下自己到底是珍珠还是沙子。如果暂时还不是珍珠,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珍珠。 当你是路边不起眼的石子时,没人会把你放在眼里。你只有成为耀眼的钻石,才能收获别人的欣赏和重视。 与其抱怨环境对自己不公,不如想想自己在环境中是否真的出众,想想如何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朝你泼冷水,那就烧开了泼回去。如果生活给你颜色看,那就涂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改变自己,或许步履维艰,但沿途看到的风景会更加惊艳。 命途多舛,或许千难万险,但迎风奔跑的样子真的很好看。 把抱怨的情绪,转化成改变自己,向上成长的动力,才是智慧的做法。 如果你面对生活万般的不如意,还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换角度思考的智慧,那么困难自能迎刃而解,烦恼也就烟消云散。 当你停止抱怨时,你的生活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