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2023-4-1 15:09|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114|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2022年12月《三体》动画上线,动画内容主要截取了《三体2:黑暗森林》的内容进行改编;2023年1月《三体》真人电视剧上线,内容主要改编自《三体1:地球往事》,紧接着2月《三体2:黑暗森林》和衍生剧集《三体:大史 ...

2022年12月《三体》动画上线,动画内容主要截取了《三体2:黑暗森林》的内容进行改编;2023年1月《三体》真人电视剧上线,内容主要改编自《三体1:地球往事》,紧接着2月《三体2:黑暗森林》和衍生剧集《三体:大史》官宣。这让大家再度聚焦于刘慈欣的《三体》及其改编作品,本文将简单引见表演的本体论,并以《三体》改编为例讲一讲科学家形象的相关问题。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三体》电视剧海报


一、三大表演体系和表演的本体论哲学剖析


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听过“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说法,所谓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指的是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代表作《演员的自我涵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和梅兰芳三人的表演体系。但其实学术界早已廓清这个提法只不外是早期对中国表演影响比较大的三个社会主义阵营戏剧类型的归结,国际上并没有这个提法,实质上“有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认识形态要素,也有发扬中国戏曲的要素……在学理上并不严谨。” [1]但这三个类型的选取有其历史脉络。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斯坦尼对戏剧的见地能够归结为体验派,这一流派思想上能够追溯到文学史、艺术史上的理想主义/写实主义,肇始于古希腊的模仿说。模仿说以为艺术降生于人类在认识和感知了理想世界之后的模仿,肯定了创作的主体和模仿的对象,其本体论能够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进行简单归结:艺术之于理想正如影子之于本体。斯坦尼将这一思想应用于戏剧,创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和配套的演员锻炼措施,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应该正如角色活在舞台搭架的世界中一样,能够简单归结为“体验生活、深化生活”,早在延安时期就被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归入教材,很快成为中国戏剧的主流理论。


布莱希特对戏剧的见地属于表示派,思想上能够追溯到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表示主义,表示主义和理想主义不同,它不在乎对客体的描摹复刻,而突出创作者的内心感受,重点在于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表示出来。布莱希特由此创建了史诗戏剧(Episches Theater,也译作史戏剧),其中心理论是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ct,又译间离效果),这和文学史上方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的陌生化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从文学表示看是经过惊奇、荒唐的表示手法惹起人们对视而不见事物的兴味,在布莱希特这里这成为了突破第四面墙的关键,以此构成演员、观众、角色的辩证关系。和体验派基天性不同在于,演员和角色不是合二为一的,角色是演员表白自己的工具,而非目的。换言之,斯坦尼希望演员进入角色,观众看戏如设身处地,但是布莱希特希望经过陌生化效果抵达距离观众的目的,让观众认识到自己就是在看戏,演员就在表演,但也正是这种恰当出戏的陌生化让观众看戏之余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因而陌生化的实质是历史化,这也是布莱希特戏剧被称为史诗戏剧的缘由,它表示的不是人的共性而是特性。


在苏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表示主义就由于和主流的社会主义理想主义不符而被批判;中国也发作了相似的状况,《人民日报》1961年2月2日和3月8日先后发表了朱光潜的《狄得罗的》和司徒冰的《论演员的矛盾》,揭开了中国戏剧界讨论的序幕,有人批判朱光潜用“表示派”来形容中国戏曲。为发扬中国文化,黄佐临等人改用“写意”“神形兼备”等词语来形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这也是黄佐临等人将三派并提的缘由。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京剧电影《贵妃醉酒》(1956)中的梅兰芳


今天戏剧的多元化则早已成为共识,梅兰芳主演的戏曲实质上还是传统戏曲、古典戏曲,与斯坦尼、布莱希特继承西方古典戏剧的现代戏剧不是一回事,要从学术上讨论也应该是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古典戏剧进行比较研讨。不外,中国古典戏曲对中国影视业影响极大。由于早期很多电视剧、电影演员都是表演传统戏曲出身的,很多中国古典戏曲的方式措施自但是然地进入了中国影视行业,好比传统戏曲会有类型化、程式化的角色行当,以老少、文武、男女分辨的“生旦净丑”,表演技艺考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不同的行当都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和招式。像成龙、洪金宝、六小龄童都是典型的武生出身,自然带有武行的特性,特别是成龙和洪金宝早期的作品,能分明的看见武行的痕迹,成龙更是发明出来了自己的功夫喜剧;六小龄童最爱表演的孙悟空舞棍,也是武行的基本功,假如让体验派来表演会彻底犯难,由于人是无法彻底代入猴子的,猴子也不会运用工具。用现代学术话语归结,中国程式化的那一部分能够归为结构主义,从这个水平讲的确和同属于结构主义的表示派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中国的戏曲是写意的,即它有写实的一面,但又不完整写实,突出的就是心照不宣,好比京剧里用马鞭指代马,眼中无马心中戎匦马。


大致在同一时期,美国也对体验派进行了本土化,即所谓的措施派。措施派和体验派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用演员亲身体验一模一样的事情,但是能够借用人类的共情和移情,好比演员要演父亲逝世的悲伤,但是演员并没有阅历过,但是他看见过他人失去父亲,或者联络自己其他悲伤的事情,完成表演。措施派和体验派的本体论就很耐人寻味,措施派的称号看起来只是从措施上对体验派的改进,但触及到一个本体论问题:这样还算写实主义吗?仍以前面的例子为例:失恋的悲伤和失怙的悲伤是一样的吗,看他人悲伤共情到的悲伤和自己悲伤是一样的吗?


随着电视电影技术的延展,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在美国逐步成型,类型片由此降生,即有着相对固定的制造套路、能够流水线稳定生产的电影,这类影片请求故事情节、演员表演也类型化,也就招致了类型演员的呈现,直到今天商业电影也依旧遵照这个思绪,演员出演某个类型的角色爆红之后,很快会接到大量同质化的角色邀约。即便如此,措施派一度成为好莱坞的主流,最好的演员马龙·白兰度等人都是措施派演员。之后关于戏剧和电影、电视剧表演异同的讨论逐步多了起来,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更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以至措施派很多锻炼的措施也在发作改动以至被舍弃。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措施派,实质上是将个人创伤移情到表演中,经过与角色的合二为一,发出自己的呼吁,实质上是由于“心情表白式的表演——以措施派为主要代表的——是树立在确信观众希望以某种途径了解演员的情感的前提上。这种确信里具有一种基本的达观主义:一种“假如我们将真实感受对彼此倾述,世界将会愈加美好”的达观主义。与此相反,许多当今最受推崇的演员的表演里曾经看不到这样的关于情感表白的达观主义”“假如说措施派演员是神经质、两极化的,他们则是焦虑和压制的” [2],这是“垮掉的一代”和千禧年之后演员最明显的区别。很多演员因而不把感遭到的心情彰显出来,这和一些类型电影里打造的社恐人设或者禁欲系有着实质区别,前者是由于时期变更招致移情的手段发作了变更,后者是一种表演套路。


固然由于种种缘由招致斯坦尼体系在中国和美国都曾备受推崇,大部分学院派教学也主要采用措施派或者体验派的措施。但实践采取何种表演措施,显然不能混为一谈,一则演员的表演措施需求和戏剧或者影视化作品自身贴合,普通状况下很难呈现一个理想主义题材的作品,演员采用十分放飞的表示派表演;二则影视化作品是众多工种、不同演员的配合,好戏一定是相互成就的,只需演员之间有化学反响、是温馨的,那么呈现出来的“画风”就会分歧和谐和;三则理论体系在躁动的文娱圈不是一眼能看见的,而且也有较高的讨论门槛。但好在,表演其实并不需求懂太多哲学和理论,就像生活里没有哲学理论指导未必不能过好终身。演员更需求的是察看、学习、感受,靠的是天赋和努力,是一遍遍的揣摩和练习,何况一个演员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措施表演。


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的表演套路[3]


西方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好莱坞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其实是有套路或呆板印象的,到类型片成型之际这些套路也逐步成熟。套路之一是来自科幻类型电影中的科学怪人。这一形象显然来自于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Frankenstein,或直译为《弗兰肯斯坦》)。在1910年第一版《科学怪人》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和怪物形象经过镜像构成堆叠,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剖析即二者合二为一了,表白的是对科学技术的深思,这是从玛丽·雪莱至今西方不时想表白的主题之一,因而这种科学家形象被重复沿用,特别在类型电影中重复呈现,以科幻、悬疑类型最多,包含怪物科学家、邪恶科学家以及延伸出来的科学狂人/疯子。套路之二是受互联网兴起之后极客文化(geek)影响构成的科学呆子(nerd)形象,最早肯定是遭到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故事启示,只不外在极客文化兴起之后,这类边沿人被格外放大,招致今天影视作品中科学家无论正面还是背面都有点nerd倾向,以此延伸开来还包含放荡不羁、纨绔子弟、浪子回头、深情专注等常见男性人设。套路之三自然来自纪实类作品,这一类作品最写实,但既然要写传主,那么传主要么有超凡的科学才干,要么有极度理想主义的志向,因而也最遭到理想影响,例如理想中女性科学家比例很低,那么除了居里夫人之外,关于女性科学家的纪录片就相对稀少,相应地招致早期虚拟题材中女性科学家简直没有,大多数时分女性只能作为科学助手呈现,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延展,状况才稍有好转。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科学怪人》剧照


中国由于类型电影起步较晚,特别是科幻电影延展更晚,对科学家的塑造主要是靠纪实电影或者相关的剧情片完成的,因而对科学家形象的塑造以至到今天仍旧是靠纪录片为主、剧情片为辅完成的,因而本该最写实、最合适中国演员“真听真看真感受”。但有趣的是,中国影视作品中科学家形象和纪实文学中给人的印象大致相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呆板印象:吃苦耐劳、不修边幅、酷爱专业、酷爱祖国,这当然和中国的学问分子政策和塑造典型的需求分不开。


表演套路则相似于中国传统戏剧的程式化,最典型的就是“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将人物脸谱化,其深层次的缘由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类型片决议了科学家在作品中的作用,相应的叙事也就成为了相应的叙事模板,套路自但是然就构成了;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家的呆板印象和其他规范也在规训着科学家的荧幕形象。


套路的优点是观众了如指掌,知道不同的人物的身份特征,缺陷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人,都是笼统化之后的人物特征。细致说来,第一,科学家是一个很普遍的群体,狭义上指的是从事自然科学研讨的学术共同体,但即便是这个定义下的群体也是十分笼统的范畴,生物医药研讨者从服装装扮上就能和其他范畴的科学家分辨开来,理论学者和实验学者精神气质也存在差别;而广义的科学家以至成为学问分子或者具备一定学历以上人员的代称。但中外科学家形象套路将不同科学家的差别性抹去,进行了笼统化,表示了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所谓的科学家气质,最明显的就是无论这些科学家是正是邪、是nerd或是天才,他们具有的一个共性都是:一心一意为了科学,这在其他职业中是极为少见的理想主义者,究竟以职业为志业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但是影视化中的科学家居然都做到了这一点。第二,科学家角色簇也是多样的,他们除了是科学家,也能够是教员、政治家,能够是父亲母亲也能够是儿子女儿,套路中较少能看见他们其他角色簇的一面;相似的,他们作为和其他职业一样的普通人,较少看到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作为人的共性被职业的特性取代了,这在其他职业是很少看见的,难道科学家就不用去超市买菜、去学校接孩子吗,他们在其他场所的表示和其他职业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吗?这背地当然和对科学的神化不无关系,固然总体近年来这一局面略有缓解,但即便像《生活大爆炸》这样的喜剧,制造了很多生活中的笑料,但总体上生活方面的塑造仍是为了科学家nerd形象效劳的。第三,假如采用广义的科学家定义,科学家形象塑造则还能够扩展到一定范围的职业剧,特别以律师、医生为代表,但总体而言国内的职业剧远不如国外接地气,这背地的缘由也很耐人寻味。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生活大爆炸》第一季剧照


好的演员,假如是措施派或者体验派的演员,一定会提早去体验生活,以科学家的视角看一看这个世界,从这一点而言演员其实和人类学家的视角有很相似的中央。但由于通常剧本的书写大多数时分会不盲目采用上述的套路,那么对角色个性化的书写就落到了演员身上,演员是想塑造一个契合大众呆板印象的科学家,或是塑造一个真实社会的科学家,都需求经过肢体、台词等表示出来,这是凝练的剧本赋予不了的血肉,只能靠演员去填充。而关于观众来说,由于绝大多数观众也不是科学家,他们对科学家的想象也带有呆板印象,并且被以往的影视剧所规训,因而一方面他们能够接受套路里的科学家就是真正的科学家,另一方面他们必定会对套路之外的科学家充溢等候。


三、《三体》电视剧中科学家人物形象剖析


由于《三体》的剧本总体上是对比着原著写的,固然也有原创角色和部分改动,但基本上是严厉依照原著展开的,由于力图恢复一些原著的名局面、名台词,不光服化道在努力这么做,演员也在努力模仿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这种模仿让原著党产生一种“哦哦哦似乎是这样的觉得”而兴奋不已。但另一方面,由于过于盼望复刻名局面,剧情和服化道都不是为了故事和人物效劳,而是为了恢复场景效劳,所以就会产生一种别扭和隔阂的觉得,就似乎剧组提早找作者或者三体粉划了一个考试大纲,说把这些拍出来,观众就能称心,于是他们这样去做了。有些场景恢复的确不错,但和整部剧是割裂的,人物自然也是割裂的,整个故事别说非原著党看得一头雾水,即便是《三体》的普通读者,距离阅读的时间久一点都要想半天,这些场景大约是复刻了书中什么样的场景。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三体》剧照


《三体》中呈现的主要科学家有汪淼和叶文洁,配角中则以丁仪、沙瑞山、魏成等人为代表。由于汪淼是贯串整部剧的角色,因而他的角色逻辑能否衔接尤为重要;叶文洁由于拆分红了青年和老年,自身人物的两个阶段就截然不同,表演难度反而相对较低,以至能够看成两个不同的配角;其他配角由于出场较少,也不存在角色逻辑衔接的问题。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青年叶文洁


青年叶文洁,角色自身讲述的是特殊年代的少女在逐步长大为科学家的过程中发作转变的故事,因而王子文并没有依照套路中的科学家去演,相反是依照一个少女去演的,从父亲的流血到白沐霖的背离,从进入红岸基地到最终按下发射按钮,演员只需演出这个转变,最高目的就基本完成。总体而言,能看见她由一个懦弱少女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人的转变,而非一个符号化的科学家。其中有一幕值得说道,就是白沐霖检举揭露的时分,叶文洁是极端痛楚的,面部表情不像一个多次阅历过政治斗争的人那样冷静或者麻木,可能演员以为这场戏是压倒叶文洁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她表示出来了那种生命力,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痛苦。她的解读和诠释中让人想起原著中描写叶文雪被枪贯串而过的肉体,而叶文洁被贯串的是灵魂。

表演的本体论和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以《三体》改编为例 ...


老年叶文洁


老年叶文洁,角色自身是一个被包裹起来的老年学问分子,对人亲切,把故事躲藏得很深,由于原著中她曾经退休,所以她的形象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统帅和普通老太太的复合体,说白了就是一个老年的政治家加学问分子,关于演员而言毫无难度,她的年龄、阅历都能把这个人物展示出来。


丁仪、沙瑞山、魏成则是明显带有西方科学家套路的角色,丁仪和魏成在原著中都是沉浸科学的人不假,但其实对他们性格描写未几,演员自然地套用了天才科学家的模板,沙瑞山在原著中只是个工具人,演员自然套用了nerd形象,实质上都是由于国产类型电影短少自己的科学家套路,而又不愿意体验科学家生活复刻理想中科学家生活而招致的,特别是沙瑞山的角色,假如完整按理想中科学家去写,由于篇幅有限很难出彩,而从情节设置来看,也只是一个工具人,假如演员再不想一点出彩的方式,其实这个人物删减掉也问题不大的,因而沙瑞山表示得不外不失;魏成说起了方言让人觉得接地气,丁仪则让人觉得更多是自创了文艺青年的形象,使得他的画风和其他套路不分歧,所以被不少观众恶评,但从演员表演和完成剧本目的而言,问题其实是不大的。顺带一提,《三体》动画里的罗辑,也是在原著放荡不羁的设定上强化了纨绔子弟的一面,但显然过犹不迭,使得这个人物油腻了起来。


最重要的汪淼,独一的问题是不像一个科学家,不是气质不像,而且行为逻辑不像,但这也不能怪演员,很大水平上是导演对剧情的掌握就是要悬疑,招致倒计时出来,颜色昏暗,汪淼的心理活动不是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探求真相,而是拍出了鬼片、恐惧片的质感,以至让人狐疑他到底有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好在后面的情节完成得还算能够,而且抓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CP感,被很多粉丝喜欢。


以上剖析,我们能看出来不同演员对剧本的不同处置方式,但总体而言《三体》中的科学家并没有扩宽科学家形象的边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有意义的是,除了丁仪有些争议之外,《三体》电视剧中的科学家普遍说来是被观众认可的,但如前所述这些形象并非理想中科学家的形象。好比很多科学家就现身说法贡献了热搜,究竟原著中由于实验异常就以为物理学不存在而自杀太不像科学家的作风了,理想中的科学家可是会由于有了异常而愈加兴奋:阐明又能发几篇中心了。


我们到底希望看见什么样的科学家呢,还是等候看见预期的形象呢,到底是呆板印象约束了观众的审美,还是观众的预期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的呆板印象、影响了创作呢?这真实是和表演的本体论一模一样的哲学困境呐,洞穴上的影子究竟是不是真实呢?


注释:


[1] 周华斌.深思“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兼论梅兰芳戏曲表演体系[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9,31(06):69-75.


[2] 黄兆杰.从“垮掉”的一代到“冷漠”的一代——当代电影表演措施论[J].电影世界,2016,0(10):72-79


[3]关于科学家形象研讨已有很多,好莱坞部分能够参考王颖.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好莱坞电影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部分能够参考李泽馨. 建国后国产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建构研讨[D].银川:宁夏大学,202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