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引见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符号学、叙说学、方式论。著有《远游的诗神》《重访新批判》《文学符号学》《当说者被说的时分:比较叙说学导论》《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说学》《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构成》以及The Uneasy Narrator,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The River Fans Out, Philosophical Semiotics等。 二、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讨专著。本书尝试处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处置意义十分特殊的对象——艺术,由于很多人以为艺术具有"无目的性",追求意义以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不可言传"。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无目的"之理论的艺术相分离,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调查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延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提示艺术的特性,在复杂问题的研讨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十分具有创见的,也表示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讨范畴上的宽广视野。 三、内容概览 四、名家书评 艺术及其方式的意义 ——评赵毅衡《艺术符号学:艺术方式的意义剖析》 陆正兰 20世纪以来,先锋理论艺术与产业艺术从两端冲破了艺术的传统范畴,艺术的外延边疆取了新的实质性的扩展,艺术光谱拉长,艺术格局改动,呈现了许多从传统美学看来非艺术的体裁。艺术向社会多个层面渗透和扩展,构成了一个泛艺术化的社会事实。各个阶级的人民对艺术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增加,艺术教育的大范围提高,审美经济的迅猛延展,科技与艺术分离日益增强等等,艺术关联到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而看,艺术就不再完整是艺术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回应新的艺术社会事实?如何让现有的艺术学理论阐释依旧有效?这应该成为艺术研讨者落地的思索。 这本“艺术符号学”专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分离当代艺术理论,从艺术的文化、社会等意义功用,拉通从先锋艺术到产业艺术这条艺术光谱,用符号学的观念和措施,用一系列新的理论范畴,试图做出回应和思索。换言之,从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角度来考量,传统的艺术理论多集中于符号学的符形,即文本方式的意义,而这本《艺术符号学》除了调查艺术符号的符形意义规律之外,还关注符义、特别是艺术符号的社会符用的意义方式。 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艺术的实质特征,则落在艺术符号文本所携带的特殊意义上,艺术区别于人类文化中其他表意方式的特性,只能在艺术的意义过程中寻觅。因而,这本著作就是盘绕“意义之维”,探求艺术这种特别的文化方式引发的意义过程。这也正是艺术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创新意义,它开辟了现有艺术学理论中方式意义的理论研讨。而从符号学这门学科自身的延展来说,这本《艺术符号学》,在某种水平上也推进了近百年来符号学在艺术研讨范畴新的进展。 20世纪初年,符号学萌发伊始,国外的索绪尔,中国的赵元任,就开端符号学研讨,在这个学科延展至今的近百年的历史中,流派迭出,观念纷呈,但真正深化论述艺术,却很少,只需个别符号学家,也还是主要集中在某种个别的艺术体裁,好比俄国方式主义理论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多集中于文学,麦茨、德勒兹的艺术符号学研讨集中于电影,当代的塔拉斯蒂的艺术符号学研讨集中与音乐等,巴尔特的艺术符号学集中于服饰、摄影,而像艾柯这样百科式的符号学家,固然普遍地谈到电影、文学以至体育,但能拉通各个艺术门类,特别是新的艺术延展视野下,从总体上论述艺术符号的共同准绳至今很少。即便是像朗格的这样集中谈论艺术符号学中生命、情感、方式等问题的著作也曾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在人类文化中,艺术的意义问题最为复杂,它是符号学不得不面对的最艰难应战,也是艺术符号证明自身解释力的终极考验。 全书分四部分,共20章。分别为导论,艺术的定义,艺术文本方式的构成及艺术的意义过程。 导论部分,提出了“艺术符号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艺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和依据。论文在“文化是社会相关符号意义活动的总汇合”总观念下,强调艺术是种特殊的社会意义活动。 艺术的意义方式,在三个对立抵触之中展开:1,艺术是在与“非艺术”对比中完成的,二者没有截然分明的区别。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之外的人类生活)的关系,并非是艺术文本的空间-时间边疆(例如画框、屏幕)的区隔,而首先表示为艺术与非艺术意义方式的区别。任何物(或事物),都能够成为“运用物-实践意义符号-艺术符号”三联体,由于其意义在物意义-适用符号意义-艺术符号意义三者之间滑动。艺术性是艺术占主导位置时,物-符号文本三联体表示出来的质量。2,艺术是理性与理性分离的产物,不是地道理性的方式“自律”。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命题种,能够拆分红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艺术的运作方式,后面是艺术作为社会性存在,有着特殊的功用。当今面对的艺术,曾经与康德时期极不相同,特别是当代艺术产业的各个方面,实践上全都遵照阿多尔诺讽刺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准绳:艺术的原始激动(艺术灵感)固然无目的,但艺术品却最终转化成为商品,流通到大众眼前。不可能忽视艺术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疏忽,但在艺术品的社会功用上,康德的“二律背反”应该有新解,才呼应当代艺术的延展。3,艺术是个别的,却又是文化决议的,是社会性的“展示”的结果,展示是文本成为艺术品的转化关键。展示是“社会性赋义”,艺术品在文化中的各种定位(包含体裁的效果和意义)被展示出来。艺术“展示”的聚焦点,就是凸显意义如何出自作品的方式,构成艺术给与受众最重要的效果。 第二部分艺术的定义。分四章,辨析“美学”与“艺术哲学”“审美”等相关概念,逐一剖析从功用论开端到程序主义对艺术定义的艰难和缺乏,主张从“程序主义”(何时是艺术?)返回“功用主义”(艺术究竟对人类文化起什么功用?),面对艺术理论和当代社会事实,打通先锋艺术到文化产业艺术的光谱,重新定义艺术,重新看待当地社会泛艺术化文本中的艺术性的重要性。 由此提出艺术性是“藉方式使接纳者抵达超脱凡庸的符号意义”。无论在什么时期,艺术文本携带意义的方式,与非艺术很不一样。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与次一等的艺术作品很不一样。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艺术文本,携带意义的方式很不一样,期盼接纳者的了解方式也不一样。因而,招认理论的普遍性,与剖析观赏的个别性,艺术符号学顾及了两端。因而,艺术符号学不只是艺术理论适合的工具之一,也是艺术观赏与质量判别的重要的措施依托。 第三部分“艺术的文本构成”分六章,分别讨论了艺术文本构成的几大理论范畴,即“艺术文本中的冗余”、艺术的“准不可能世界”、艺术的“动势”、 艺术的拓扑像似、艺术与物、现代艺术的不谐和转向以及现代艺术的解释旋涡等,推进了这一系列艺术理论基础问题。 1,艺术的动势理论。艺术中有静有动,究竟是静中求动,或动中取静,不同体裁追求不同。但大部分体裁需求动势。动势存在于艺术文本的方式结构中,对比阿恩海姆的动力论,新批判的张力论,伯克的戏剧化论,阿多诺尔的张力论等,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气韵生动”最为深化,由于它贯串了艺术符号的符形、符义和符用。在艺术文本的各元素之间,动势也是艺术对社会文化起作用的关键。艺术不重复日常信息方式,总是在一日千里地发明动势,能用艺术自身再现构成的“信息熵减”,把社会从日常平凡传播的“信息熵增”压力中得到解脱,从而促使社会文化重新取得生机。 2,艺术的拓扑像似理论。普通人直观上以为,艺术再现功用的主导理据是像似性,即艺术文本与对象的像似式联络。本书提出艺术的形象与描画对象之间,不可能是直接像似,而是拓扑像似,即弹性变形的像似。拓扑像似大致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变形像似”,艺术形象是事物形象的变形;第二种,艺术家与观者心中的形象整理形故意理“拓扑补缺”,为艺术提供了发明空间;第三种,常常称为“拓扑衔接”,指艺术文本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呼应,以构成意义整体;第四种是发作在文本之间,构成文本间“拓扑集群”。在文字艺术中,这四种拓扑像似在文学中表示更为多样,给艺术家的创新和观者的积极发明留下余地。从艺术符号角度调查,由拓扑像似构成的复合理据性,才是艺术再现的基础。 3,艺术中的冗余理论。“冗余”与“噪音”是符号学借自言语学和信息技术的两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符号文本中,或传播过程中“不需求”的多余成分,也即是对意义解释者来说“不相关”成分。艺术有无冗余?冗余有无意义?各种体裁中,冗余的形态很不相同。处置途径是把意义分红两种:就对象意义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于最大值;就解释项意义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于最小值。艺术性就来自这两个“相反”趋向之间的张力。 4,“准不可能世界”理论。“准不可能世界”是艺术中的三界通达的世界。艺术中呈现大量的常识上或逻辑上不可能要素,经常见到的是以下几类:反常识不可能,分类学的不可能,反事实历史的不可能,情节结构的不可能等。艺术的想象没有边疆,不受任何限制,艺术文本必定一端与经验世界通达,另一端深化事实上与逻辑上的不可能世界。由此构成的艺术文本世界的大跨度张力,不只没有使艺术崩解,反而培育了复杂的“准不可能世界”,即各种相对的不可能,加上绝对的逻辑不可能,从而构成只需在艺术文本中才有可能的复杂世界现象。 第四部分 “艺术的意义过程”,分六章: “展示”与艺术文本意向性;艺术的双标出; 艺术的“自身再现”;艺术与物以及 和艺术作风相关的“零度创作”。 1,艺术的展表示义。艺术的发出意向,既包含艺术家的意向,也包含展示者意向。展示指明文化范畴,关于艺术文本的解释有决议性影响。而在文本传播的过程中,“文本意向性”更是关键环节,文本中的“意义不定点”越多,文本的“解释张力”就越大。 2,艺术是一种“双标出”的文化意义活动。标出性是任何二元对立的意义范畴中相对少用的一项之特殊质量。标出性是文化研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艺术理论中更为重要。文化的标出性有两种构成方式:命名式,文本式,在艺术中二者相互弥补。艺术的标出性也有两种相应的方式:方式标出,题材标出,二者在艺术文本中兼而有之。艺术题材能够是标出性的文化异项艺术,也能够是非标出的文化正项艺术。著作认真剖析了标出性在艺术中的作用,发现艺术的标出性呈现一种历史性的变更。在当代,艺术的标出性增加,致使于文化标出性自身,似乎就“自带”了一定的艺术性。 3,艺术的自身再现。再现是人类社会意义活动的最基本环节。人类经验经过“媒介化”与“文本化”,组成符号文本,成为表意的动身点。再现的媒介,按渠道分,能够有心象媒介,感官性媒介,记谱媒介,以及综合媒介;按再现的对象分,则为有真实对象再现,想象对象再现,合指对象再现,比方再现,以及示例再现。调查艺术再现,就能够看出艺术依然在再现,但艺术再现或多或少在“跳越对象”,倾向于把对象推到一定距离之外,以至完整解脱对象,更注重再现自身。艺术的这种自我再现才干,借当代社会的泛艺术化之力,构成庞大数量级的新颖再现方式,使当代文化重新充溢生机。 4,作风是符号文本一切附加符码的共名,其中包含情感和文体符码,但作风范畴的远远不止于此。作风学研讨的范畴,包含了一切附加符码,对这些作风符码的有效应用,能够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产业中的“中国性”。 这本著作并没有拘泥于艺术学科等宏观的问题,而是将重点放在艺术方式的剖析措施上,聚焦于看似微观的艺术方式问题,从它引发的意义过程:艺术意义的产生、艺术文本的意义构成、艺术意义传播与社会功用,以艺术符号方式的意义途径,经过一些新的艺术理论范畴,构成内在的理论逻辑体系。 这本《艺术符号学:艺术方式的意义剖析》(2022)是赵毅衡“意义方式理论系列”著作系列,即《新批判》(1984),《苦恼的叙说者》(1992),《当说者被说的时分》(1994),《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2),《广义叙说学》(2013),《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构成》(2017),以及行将出版的《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2023)。这些近300万字的八本著作构成了当代学术史上(不只是中国学术史上)“意义方式理论”最为详尽而周密的论述。 赵毅衡教授专注于意义的方式研讨50年,目的坚决,不赶时兴,不顾时风,看轻荣辱,褒贬由他,或者正是作者这样的学术作风,才让我们真正从此书读到了道他人所未能说,言他人所未思及。 2023年2月14日 扫码置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