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单独/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这首著名的《雨巷》诗,成为现代文言诗的经典,他也由此取得“雨巷诗人”的佳誉。可写出如此漂亮恋情诗的戴望舒,终身中三次堕入爱河,每一次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却每一次都遭遇背离。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小说家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但最终他与这三个女性都分手了。 戴望舒婚恋中的“一咏三叹” 苦涩的初恋 戴望舒原名戴朝,1905年出生于杭州大塔儿巷,祖籍江苏南京。“望舒”一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义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真幽雅。 少年时期的戴望舒不幸感染天花,破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落下坑洼的瘢痕。由于这终身理缺陷,经常被讥讽和讪笑,他总是默默地忍耐着。那时分,他就立志于写作事业,悄然努力,想证明自己比那些讥讽和讪笑他的人都强。1922年,17岁的戴望舒联同张天翼、杜衡与已读大学的施蛰存创建兰社,并开端了文学创作。第二年秋,戴望舒考上了民国元老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兴办的上海大学。后转入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前身)。在这里他与施蛰存等人共同编辑《现代》杂志,开端了诗歌创作。起初戴望舒写的诗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是施蛰存在《现代》杂志上力推戴望舒的诗,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是现代诗,故而一度让诗坛呈现了与当时盛行的“新月派”完整相反的诗歌。 有了这样的关系,戴望舒常被邀至施蛰存家小住。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被这个美丽的少女吸收,并深深地爱上了她,恋情的幼苗在诗人心里萌发。时年18岁的施绛年比他小5岁,开朗、生动、心爱,与戴望舒忧伤的性格构成激烈的对比。戴望舒虽与施绛年日日相见,但他对恋情羞于启口,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施绛年,大胆向她表白。但施绛年没有丝毫被感动。出于对兄长好友的敬重,施绛年不好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可是她愈是这样不果断拒绝他,愈是让戴望舒觉得有一线希望,这就愈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对施绛年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年勉强允许。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往常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了。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气势很大。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希望戴望舒出国留学,在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堕入感情的低谷。由于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需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十分艰难的状况下,为了兑现恋情的承诺,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端贫穷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1933年8月,戴望舒终于耐不住贫穷,写信通知父亲准备回国。 可惜的是,施绛年一直没有爱上戴望舒,由于她早就心有所属,只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和戴望舒的要挟而勉强允许,至于要戴望舒出国更是一个缓兵之策。当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难以置信的风闻终于得到证明:施绛年已的确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茶叶店小老板。戴望舒既痛苦又气恼,愤恨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登报解除婚约,终了了长达8年的苦恋。 共结并蒂莲 和施绛年解除婚约后,戴望舒的另一位文友、人称“新觉得派圣手”的小说家穆时英热心肠向他引见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他说:“施绛年算什么,我妹妹比她漂亮十倍!”穆丽娟当时年方16岁,比戴望舒小12岁,美貌大方、文静娴雅,她热烈地爱上了戴望舒,半年后订婚,次年5月结婚。戴望舒这次婚姻称得上是“闪婚”,他们似乎没谈恋爱就进入了婚姻。 好像一切的新婚燕尔一样,在最初一段时日内,这对新人沐浴在爱的暖流里。1936年10月,戴望舒在一首题名《眼》的诗中,自喻为“彗星”,是“透明而畏寒的/火的影子”,诗的后半篇写出情感高峰: 我是从天上奔跑到海/从海奔跑到天上的江河/我是你的每一条动脉/每一条静脉/每一个微血管中的血液/我是你的睫毛/是的,你的睫毛,你的睫毛/而我是你/因而我是我。 戴望舒激情地倾吐出新婚后他和爱人彼此融入的高兴和如痴如醉的幸福感。 但不久,两人在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别逐步暴显露来,特别是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世的感情逐步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穆丽娟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了。” 固然曾经有了孩子,他们的婚姻很快走到了止境。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海决议离婚,戴望舒得知音讯后,便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懊恼。但是我不时在想,或许你未来会爱我的。往常幻想消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请求我拒绝,由于朵朵(大女儿戴咏素)曾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而我用死来处置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固然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计。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依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育。 戴望舒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叫杨静。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誊写员杨静相识,重新燃起了诗人的生活自信心,并很快进入热恋。固然杨静的父母极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溢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于1942年底结婚。戴望舒把大女儿朵朵也接过来一同住。 婚后一段时间安定而幸福,家中有车,杨静开车,“很开心”。戴望舒忙于编刊物,写文章,写诗较少。《赠内》一首,可看出诗人新婚后的心境: 空白的诗帖/幸福的年岁/由于我苦涩的诗节/只为灾难树里程碑/即便清丽的词华/也会消逝它的光鲜/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映着明丽的朱颜/不如寂寂地过一世/受着你光彩的熏沐/一旦为后人说起时/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这首略带苦涩的诗,传达出诗人亲切温馨的爱和不想遮掩的幸福之感。诗人后来和杨静又生了两个女儿(咏絮、咏树)。1946年,戴望舒携妻女回到上海,在上海师专教书,继续从事翻译和写作活动,后因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不得已于1948年5月返港。 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生动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别,加之婚前缺乏深化了解,婚后不久便呈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戴望舒是一个诗人,他有自己理想的事业、生活和恋情,他终身都在为自己的美好理想而执著地斗争。他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他的爱是执著的、厚重的,固然于他自己是痛苦的、失望的。他的苦恋,是一种执著的崇高的追求,显显露诗人纯真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所以他的苦吟虽历经悠长的岁月,至今还能激荡我们现代人的心弦!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音讯频传。曾经遭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议回到北方。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议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彩一点。” 新中国成立后,戴望舒在胡乔木掌管的出版总署工作,还给杨静去过信,邀她来北京,说她在香港只是一个装饰品,来北京展开会有大的出路。杨静没有接受诗人的好意。 关于出版总署这项工作,戴望舒十分欣喜,曾向担任人胡乔木表示,“决计改动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的地步。为了更好地工作,他服从医生倡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想念《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早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给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猛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曾经中止了呼吸。 戴望舒逝世后,杨静从香港赶到北京参与追悼会,向诗人作最后的告别。 来源:各界杂志第6期—名人婚恋 作者:徐廷华 监制:田东锋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马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