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度、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不曾连续,完其展开。 【铜柱钮“首领”印】 铜柱钮“首领”印,西夏,印面5.5×5.5cm,通高5.3cm。 印铜铸,柱钮,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印背以西夏文刻款“首领 正德二年”。 西夏统治政权分两个机构:宋制职官与党项职官,西夏官印文字一直如一采用的是西夏文字。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圆角,印文基本以对称方式排列,两字者上下对应,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两列对分。印字结构是经过改造的篆文,铸文较宽,笔画与边栏等宽。短柄钮或柱钮,印台薄。印钮的两侧常常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释印文内容及执掌者,目的是增强对官印的运用与管理。西夏印章遗物中私印较少见,应与其民族的社会状况有关。西夏官印是中国印章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白玉鼻钮“絑『0553』”印】 白玉鼻钮“絑『0553』”印,战国,印面1.6×1.6cm,通高1.3cm。 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絑『0553』”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净俗气,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往常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规划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规范。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适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战国玺印的印面普遍采用边框,开阔的边框常常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呈现,阐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思索到印面整体规划的修饰。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常常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期特性,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青玉鼻钮“『0341』薈信鉩”】 青玉鼻钮“『0341』薈信鉩”,战国,印面2.2×2.2cm,通高1.7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0341』薈信鉩”四字。战国时期的玉印文字笔画多为每一笔的中部较宽,字口亦深,两端尖利,字口略浅,表明是砣轮砣磨构成的。印身色泽温润而暗,似光亮含而不露。印身有璞天成。此印顶钮狭长,印台较高,厚实敦稳。其形体较大,在战国玉印中比较少见。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战国,印面2.0×2.0cm,通高1.6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尔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稀有,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青玉鼻钮“计官之鉩”】 青玉鼻钮“计官之鉩”,战国·楚,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自身呈透明状,细观有自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厉规则,随殉官印多是适用印的复制品。关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状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恬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肉体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燕国铜鼻钮“外司炉鍴”鉨“】 铜鼻钮“外司炉鍴”鉨,战国·燕,鉨面5.1×1.4cm,通高9.5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外司『0542』”,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鍴”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卩(节),瑞信也。”这种战国时期长柄长条形的官鉨目前仅见于燕国官鉨。有一种观念以为此鉩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鉨。 【燕国铜鼻钮“雷旦都司工”鉨】 铜鼻钮“雷旦都司工”鉨,战国·燕,玺面2.4×2.4cm,通高1.6cm。 “雷旦都司工”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鉨文“『0540』『0541』”为地名“雷旦”的专用字,“雷”字在此处疑读为“漯”或“灅”。《说文》释:“漯水出雁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漯水上游为今山西境内的桑干河,其故道在今永定河北面,向东南流至武清县东北注入潞河。《说文》又释:“灅水出右北平浚靡,东南入庚。”即今河北沙河。漯水与灅水的主流均在当时的燕国境内,雷旦之名可能与此二水有关。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雷旦邑担任工程树立的司空官鉨。 【齐国铜鼻钮“东武城攻师鈢”鉨】 铜鼻钮“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印面2.3×2.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外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攻师”即工师,《孟子·梁惠王下》载:“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赵歧注:“工师,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应为齐国担任管理东武城工匠之吏的职官鉨。 【齐国铜鼻钮“司马敀鉩”鉨】 铜鼻钮“司马敀鉩”鉨,战国·齐,印面2.3×2.2cm,通高1.4cm。 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官鉨。“司马”为官名,《周礼·夏官》载:“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此鉨署文“司马敀”,当是司马职官属下的敀,较为特殊。 【秦国铜鼻钮“工师之印”】 铜鼻钮“工师之印”,战国·秦,印面2.1×2.1cm,通高0.7cm。 印铜铸,鼻钮。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秦国文字特征明显,印文圆转流利,凡纵向笔画皆下垂感十足。特别是“印”字末笔半行横折下曳更是秦印文的特征。秦国地处关西,与东方诸国相比经济文化展开较慢,其文字因循了周的正体文字,少有创新。秦统一后颁行的小篆字体,其基础就是秦的正体字。秦国官印称“印”也是其特异之处。此为秦国工匠之长的官印。 【魏国铜鼻钮“文桘西疆司寇”鉨】 铜鼻钮“文桘西疆司寇”鉨,战国·魏,印面1.6×1.6cm,通高1.5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致使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此鉨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域担任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赵国铜鼻钮“榆平发弩”鉨】 铜鼻钮“榆平发弩”鉨,战国·赵,印面1.5×1.5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左上起顺读。 弩本为古代射击用武器,鉨文中以发弩作为职官名。战国时期各国即以强弓硬弩为主战利器。齐魏马陵之战中,齐将孙膑伏兵于马陵道,以弩射兵为先导,万弩齐发,使魏军遭受消灭性打击。魏国大将庞涓自刎,齐军大胜,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大范围运用弩射兵的最早记载。《汉书·天文志》载荆州刺史部南郡下本注“有发弩官”。此鉨为战国时期赵国担任榆平地域弩射兵的官员之鉨。 【韩国铜鼻钮“武遂大夫”鉨】 铜鼻钮“武遂大夫”鉨,战国·韩,印面1.3×1.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 “武遂”,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曾一度属秦国。《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又《史记·韩世家》中记襄王“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此鉨为战国时期韩国武遂邑的大夫官鉨。 【燕国铜鼻钮“广阴都左司马”鉨】 铜鼻钮“广阴都左司马”鉨,战国·燕,印面2.1×2.1cm,通高1.5cm。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广阴都”鉨文作“怳阴都”,“怳”可读作“广”。燕国有货币“怳昌”布币,其铭文“怳昌”即燕国的广昌。《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 中国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称阳,以示其朝向阳光映照之意;以山之北、水之南称阴,以示背阳之意,“广阴”即广阳水之南岸。燕国广阳旧地在今北京市西南郊一带,广阴亦应距之不远。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广阴邑担任军政的司马官鉨。 【燕国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 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战国·燕,印面2.4×2.4cm,通高1.5cm。 鉨铜铸,方印,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阴都司徒”5字。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均有“平阴”地名,燕国的平阴不见记载,但燕国货币中有“平阴”铭文的布币。 鉨文“都”的写法为燕国官鉨所独有,地称号“都”也是燕鉨的一个显著特性。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平阴邑担任邦教的司徒官鉨。 【齐国铜鼻钮“大车之鉩”鉨】 铜鼻钮“大车之鉩”鉨,战国·齐,印面2.9×3.0cm,通高0.9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制造或管理大车的机构中的官鉨。 齐鉨通常不如燕鉨的文字划一,鉨面规划随意性较大,但此鉨鉨文笔画则较匀称。“大”、“之”两字笔画简单,布排于鉨面上部,占位较窄;“车”、“鉩” 两字笔画较多,布排于鉨面下部,占位较宽,从而使规划划一平均。此鉨为齐国阳文鉨中的代表之作。 【楚国铜鼻钮“埶关”鉨】 铜鼻钮“埶关”鉨,战国·楚,直径3.3cm,通高1.1cm。 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起横读。鉨文字形线条流利,结体秀逸,颇有后世毛笔书写之意韵,突出显现了楚鉨的地域特征。 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某一关的官鉨。战国时期各国于关阻之地、国门、城内之市设守征税。《周礼·地官·司门》记其“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关》亦记“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楚国铜鼻钮“连尹之鉩”鉨】 铜鼻钮“连尹之鉩”鉨,战国·楚,印面2.1×2.3cm,通高1.4cm。 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鉨。“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中央或某事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汉书·灌婴传》亦曾记“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 【楚国铜柱钮“大府”鉨】 铜柱钮“大府”鉨,战国·楚,印面5.4×6.1cm,通高11.7cm。 鉨铜铸,柱钮,鉨面有阴线界栏,印面中间有一纵向竖栏,使印之左、右字分开。印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左起横读。印文笔道宽大,颇有书体之韵。印面虽大但规划不散,印文虽少而气韵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征。此印形体之大在同时期的鉨印中较为稀有。与其它需穿印绶的穿孔印钮不同,此印钮为长柱形,正适于一手控制。 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鉨,府即府库。战国时楚国设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库,皆是掌管贮藏各种物资或掌管制造的机构。 【铜瓦纽“南宫尚浴”印】 铜瓦纽“南宫尚浴”印,印面2.2×2.3cm,通高1.7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左上起交叉读“南宫尚浴”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铜瓦纽“『0116』邑尉印”】 铜瓦纽“『0116』邑尉印”,通高1.3cm,印面2.1×2.2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双层印台。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0116』邑尉印”四字。 尉为秦代县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有丞尉。”掌县中军事。此为秦王朝官印。 【铜鼻纽“右公田印”】 铜鼻纽“右公田印”,印面2.1×2.2cm,通高1.6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文界格,呈田字格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右公田印”四字。 此为秦王朝管理公田的官吏之印。 【铜瓦纽“小厩南田”印】 铜瓦纽“小厩南田”印,印面2.2×2.2cm,通高1.2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 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简有“大田”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亦有“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如宁遬,请置以为大田。”之句。此为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 【铜鼻纽“灋丘左尉”印】 铜鼻纽“灋丘左尉”印,印面2.4×2.4cm,通高1.1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灋丘左尉”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铜鼻纽“修武库印”】 铜鼻纽“修武库印”,印面1.7×2.2cm,通高0.9cm。 印铜铸,长方形,鼻纽。印面有阳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修武库印”四字。 库为掌管武器及车的机构,其主管官吏称库啬夫。《秦律杂抄》即载“稟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此为秦王朝库啬夫所用之官印。 【铜鼻纽“中官徒府”印】 铜鼻纽“中官徒府”印,印面2.3×2.3cm,通高1.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中官徒府”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青玉鼻钮“赵憙”印】 青玉鼻钮“赵憙”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注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规划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作风极为分歧,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规范印之一。 【青玉鼻钮“淳于蒲苏”印】 青玉鼻钮“淳于蒲苏”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其青玉材质中有自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 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密,简直无出其右,即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抵达如此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艺术之精深动人,令人过目难忘。 【青玉鼻钮“田莞”印】 青玉鼻钮“田莞”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伸展,为规范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规划充盈印面,视觉效果谐和、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规划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此印之作风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部分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白玉鼻钮“新成甲”印】 白玉鼻钮“新成甲”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巧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可谓汉印中的至宝。 【黄玉鼻钮“王武”印】 黄玉鼻钮“王武”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漠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域的武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巧,彼时兴无此书体称号。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爬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 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伸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与规划之奇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青玉鼻钮“苏意”印】 青玉鼻钮“苏意”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平面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青玉鼻钮“潘燕”印】 青玉鼻钮“潘燕”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规划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利的表示,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腐蚀,构成名义大片零落,令人赏鉴时不由扼腕。 【青玉鼻钮“异『0554』”印】 青玉鼻钮“异『0554』”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0554』”二字。印文劲秀,印面规划和字体作风与东汉规范的铜铸两字私印作风分歧。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白玉龟钮“绩平”印】 白玉龟钮“绩平”印,汉,印面1.2×1.2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置方式。 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匍匐。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呈现,是具时期标记性的外型。 此印白玉通体一色,润泽细腻,光莹而不裸露,材质与制造俱佳,是汉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白玉羊钮“应衢”印】 白玉羊钮“应衢”印,汉,印面1.4×1.4cm,通高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肉体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漂亮,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心爱。 此印玉色纯真,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 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巧的一方。 【青玉兽钮“刘先臣”印】 青玉兽钮“刘先臣”印,汉,印面2.6×2.6cm,通高2.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规划严谨,笔道粗细分歧,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 三字私印的文字规划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习用常规,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呈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稀有,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壮,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余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作风。 【铜鱼鹤图案印】 铜鱼鹤图案印,西汉,印面1.5×1.5cm,印厚0.6cm。 印铜铸,双面皆凹铸图文,一面为双鹤挺胸仰项对立,争衔一条大鱼,形态生动,另一面铸“曹亭耳”三字。 汉代鱼鹤图案的印章存世较多,有双鹤背向而立争鱼者,有双鹤相对而立争鱼者,也有一鹤衔鱼者。有的铸成凸起的图案,有的在印面凹刻线条。山川产物,鱼盐之属,在汉代是国利之所在,民生之仰仗。民食稻鱼,无凶年之忧。“鱼” 最初还未引申出吉庆有“余”的意义,其自身就代表一种财富。鹤是食鱼动物,在传统文化中属祥瑞之禽。 【铜鼻钮青鸟图案印】 铜鼻钮青鸟图案印,西汉,印面直径2.3cm,通高0.9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外形为一只背负筐篓的青鸟。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侍鸟。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龟山,“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汉代神话中有关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颇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庶民,设祠求神是十分普遍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有一段故事很精采:“汉武帝好仙道,祭奠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张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西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两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终身实。’” 图案印中以鸟形纹为题材者虽有很多,但此印较为特别,图案中的鸟背负筐篓,很易辨认。此外,故宫藏品中还有几种三鸟集于一印面的图案,表示的可能也是青鸟。 【铜鼻钮张弘捕鱼图案印】 铜鼻钮张弘捕鱼图案印,西汉,印面1.6×1.6cm,通高1.2cm。 印铜铸,印台三层上敛,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示一人正在接过大鸟衔举过来的大鱼,鱼尾鳍划一,表明鱼很新颖。鱼大得需求人用两手提抓,正似《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铜鼻钮追水豹图案印】 铜鼻钮追水豹图案印,西汉,印面1.4×1.3cm,通高1.1cm。 印铜铸,印台分层上敛(后人磨制损坏成尖状),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示一兽前窜,一名勇士飞身向前落于兽身,正欲扼之但尚未站稳,图案右下角有隐约可见的游鱼。《汉书·扬雄传》:“蹈飞豹,绢嘄阳;追天宝,出一方;应駍声,击流光”,张衡《南都赋》中“追水豹兮鞭魍魉”,讲的就是这种搏兽活动。追水豹是汉代盛行的水上游戏,但表示此种活动的实物未几,这件图案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活动内容的艺术化写照。 【铜蹴鞠图案印】 铜蹴鞠图案印,西汉,印面1.6×1.6cm,印体厚0.5cm。 印铜铸,双面,一面凹铸图案,表示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中止竞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 “蹴”指用脚踢或颠动物品,“鞠”指有填充物的皮球。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 【铜鼻钮角觝图案印】 铜鼻钮角觝图案印,西汉,印面2.0×2.4cm,通高1.0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示两名斗士相扑觝,其中一人俯身寻觅进攻机遇,欲从下盘扑抱,对斗者张臂腾跃,后闪移避。 角觝又称角抵,是汉代百戏中的重要项目之一,相似后世的摔跤或相扑,宋、元时称相扑或争交,应属体育运动。实践上这种表演方式始见之时期较早,《汉书·刑法志》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角觝在宫廷与民间都很盛行。宫廷接待外国宾客时,常常多聚观者展示百戏,大张角觝,散财帛恩赐,令外国宾客遍观各仓库府臧之积,以显现汉廷国力之雄厚。《汉书·武帝纪》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注引文颖:“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文选·西京赋》中也有“临徊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之句,描画的就是这种运动场景。 【铜鼻钮郁儡图案印】 铜鼻钮郁儡图案印,西汉,印面直径2.3cm,通高1.4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示一双臂上抬、手握绳索、腰悬法器的正面立神,应为郁儡。郁儡是神话中治鬼之神,传说寓居在度朔山,镇守万鬼出入的鬼门,凡遇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住去喂虎。汉代人把郁儡作为门神,在新年的正月初一,将其形象画在门上,以驱鬼避邪。《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此“画郁儡持苇索以御凶鬼”。此印图案表示的神人特征与之相契合。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西汉,印面2.1×1.5cm,通高0.8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示一头戴牛首假面具的舞蹈艺人手舞足蹈地在表演。 这种头戴假面表演的艺人在汉代称为“象人”。《汉书·礼乐志》孟康注:“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注:“著假面者也”。象人有定员,但表演时人数可能与细致节目有关,不一定是组舞。《礼乐志》载:“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人,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人员九人,朝贺置酒为乐。”汉代少府下属有乐府,管理礼乐与宫廷从业艺人。 【铜鼻钮舞乐杂技图案印】 铜鼻钮舞乐杂技图案印,西汉,印面1.4×1.4cm,通高1.3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4人各据一角,右上角之人边歌边舞,右下角之人跪坐吹奏似竽的乐器,左上角之人弹奏横于座前的瑟,左下角之人似在表演抛戏杂技。 舞乐是汉宫廷行祀、仪式时必备的仪式,以求国度安定,不见灾疾,五谷蕃昌。宫廷内部舞乐内容有所不同,新声变曲,常唱常新,总以迎合帝王兴味为旨,进而求取功名富贵,西汉武帝时的李延年与其妹就是典型之例:李延年性通音律,听说他所作之曲“闻者莫不感动”,又善歌舞,深得武帝喜欢。一次,他侍武帝歌舞文娱,展清音而长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引得皇帝连连叹息道:“善!世岂有此人乎?”于是延年之妹遂得近天颜,兄妹富贵。 此印是汉代图案印中表示歌舞、演奏局面内容最为丰厚的一件,明晰地再现了表演的一个场景,正是《盐铁论·散缺乏》中“今富者钟鼓舞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之写照。 【铜鼻钮蜚廉图案印】 铜鼻钮蜚廉图案印,西汉,印面1.5×1.9cm,通高0.7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示一正面飞神:头顶有双角,面部五官似人亦若兽,背生四翅,两臂细长横举,小臂下探,双腿如鹰腿,爪分开。这种神物应是蜚廉。 “蜚廉”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禽,文献中又有写作“飞廉”者,《淮南子》中称其为得道真人的坐骑:“若夫真人,则动容于至虚而游于消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圉,驰于方外,休乎宇内。”《史记》集解援用郭璞之说:“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汉书》注则用应劭说法:“蜚廉,神禽,能致风雨者也”,称它是风神。晋灼说它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纹如豹纹。古人传说中的仙人神物概为编造附会,所以说法也无所适从。《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受公孙卿迷惑“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派人持节设具迎候神人。民间自然无力兴造,只好铸一些神话题材的印章佩戴,聊以寄怀。 【铜神虎逐鬼图案印】 铜神虎逐鬼图案印,西汉, 印面1.4×1.4cm,印体厚0.7cm。 印铜铸,双面,一面并列铸吉语“终年”两字,另一面凹铸图案,表示一只威猛的大虎人立而吼,张牙舞爪,居高低扑,一个小鬼在下面仰头抬臂,显然被震慑住了,本想到人家中作祟,却被门口的虎神发现,相拒非敌,逃窜无路。 古代人将虎看作一种神兽,以为猛虎属阳刚骁勇之生物,为百兽之长,能搏击善良的怪鸟,性喜食鬼魅,所以常以虎比方勇士。《战国策·楚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汉代职官中有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主宿卫。虎贲,言如猛虎奔忙,喻其骁勇。《汉书·王莽传》:“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三国魏将许褚以勇力如虎而痴,号“虎痴”。此外,军中调动人马以“虎符”为凭。日常生活中虎形图案也较常见,如汉印中虎形屡见不鲜;在门上绘虎为守护神;古帝王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像,故称路寝之门为虎门。《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所谓虎门即路寝之门。 【铜龟纽“巨匠公将军司马印”】 铜龟纽“巨匠公将军司马印”,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八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巨匠公将军司马印”。 此为新莽时王匡属官印。 【铜龟纽“折冲猥千人”印】 铜龟纽“折冲猥千人”印,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折冲猥千人”。 此为新莽时官印。 【铜龟纽“建伶道宰印”】 铜龟纽“建伶道宰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建伶道宰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铜瓦纽“圜阳马丞印”】 铜瓦纽“圜阳马丞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铜龟纽“文德左千人”印】 铜龟纽“文德左千人”印,印面2.2×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文德左千人”。 此为新莽时官印。 【铜龟纽“修合县宰印”】 铜龟纽“修合县宰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修合县宰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铜龟纽“长水校尉丞”印】 铜龟纽“长水校尉丞”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长水校尉丞”。 此为新莽时官印。 【铜瓦纽“昌威德男家丞”印】 铜瓦纽“昌威德男家丞”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 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齐縗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韍。”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废弃汉爵制,制定五等爵制与四等封地制,为其政权之合理性找寻历史依据。 【铜龟纽“执灋直二十二”印】 铜龟纽“执灋直二十二”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执灋直二十二”。 此为新莽时官印。印文中“直”为更直执法之意,《汉仪》曰:“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察百官,督州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