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杨苡 于1月27日晚逝世 享年103岁 杨苡首创了《呼啸山庄》的译名 并翻译出多部经典作品 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 杨苡的丈夫是温籍著名作家、翻译家 赵瑞蕻先生 他也是 《红与黑》的译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赵瑞蕻(右)、杨苡(左)夫妇与恩师沈从文一同,摄于沈从文北京寓所。 1月22日,央视《吾家吾国》栏目 曾讲述杨苡的人生故事 今天让我们重温节目 缅怀先生 她将爱国与信仰融入文字 决计用写作报国 杨苡出生于1919年 8岁时入读天津中西女校 她与同窗一同看外国电影 将练习英文当作平常的乐趣 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 从小受“五四肉体”影响的她 长大后盼望为受难的祖国做些什么 后来,她给作家巴金写信 在书信往来中,杨苡遭到鼓舞 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报国方式 她拿起笔开端写作 将爱国、进步和对谬误的追求 融进文字中 △杨苡向巴金倾吐的内容。 1938年 杨苡发表诗歌《失去爸爸的孩子》 因含有“骂日自己”的内容 她被日本兵盯上 为了逃避抓捕,她前往昆明 去西南联大求学 一路上,她睡地板、挤闷罐车 从天津到香港,再绕道越南入境 踏上疆土那一刻 “大家都流眼泪,回到祖国了” 首创“呼啸山庄”译名 她的翻译工作力图“信达雅” 在西南联大, 杨苡遇到了 翻译之路的“引路人”沈从文 沈从文看重她在英文方面的才气 倡议她从中文系转去外文系 并给了她很多翻译的书看 巴金也写信鼓舞她尝试翻译 “不要急,一星期译几百、几千字都行” 杨苡翻译的首部作品是《呼啸山庄》 此前它不时被译为《咆哮山庄》 但杨苡总觉得缺陷滋味 在风雨交集的一天 雨点打在玻璃上,狂风呼啸而过 宛如书中的主人公在窗外哭泣 杨苡灵感乍现 提笔写下“呼啸山庄” 这一绝妙的译名 在杨苡手中 《咆哮山庄》更定译名为《呼啸山庄》 这个译本70年来重复再版 为无数中国人翻开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杨苡说,她最喜欢的翻译作风 就是遵照原文的言语特征 传达原文作者的写作作风 “‘信’就是要尊重作者的文字 你不能改来改去 ‘达’就是让他人看懂 我翻译《呼啸山庄》的时分 正好有同事来 我说你听我念,你听懂没有” 几十年间,她翻译出 《俄罗斯性格》《永远不会落的太阳》 《巨大的时辰》《天真与阅历之歌》等作品 以翻译质量高、言语美广受赞誉 年过百岁她仍坚持每晚看书 牢记巴金嘱托让自己活得充实 因经常遭到巴金的鼓舞和引导 杨苡不时将他视为自己的心灵导师 病重后,说话极端艰难的巴金 看到前来探望自己的杨苡 仍不忘叮嘱她“要多写” 杨苡曾将两人之间的60多封信 编注、整理,出版成书 还在94岁高龄时出版《青春者忆》 以共同视角写下了与巴金的故事 △巴金与杨苡 她仍牢记巴金的叮嘱“多读、多写” 让自己宁静下来、充实起来 百岁的她,每天睡得很迟 “由于舍不得,要看书” 一百年风风雨 雨,杨苡在口述自传中 总结自己的生命旅途 “人生值得一过” 杨苡先生,一路走好! 新闻+ 赵瑞蕻 赵瑞蕻,笔名阿虹、朱弦等。浙江温州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分离大学外文系。 曾参与成立《南湖诗社》,1942年被聘为中央大学外文系助教,1952年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53—1957年被高教部选派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言语系任客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发起人之一,1984年赴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研讨中心学术交流四次。1933年开端发表作品。 译著《红与黑》、《梅里美短篇小说选》论文集《诗歌与浪漫主义》等。 著有回想录《离乱弦歌忆旧游》。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荣誉奖、江苏社会科学奖。 妻子杨苡也是翻译家。 来源|央视新闻 觉得有用,点右下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