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会站错队。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人物,他和孔子、曾国藩被合称为“两个半圣人”,是明朝的第一流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王阳明文治武功,皆有成就。 但是,这么个开了挂的牛人,终身都没有进入过权益中心。其死后谥号为“文成”,爵位为伯爵;而“半个圣人”曾国藩谥号“文正”,爵位为侯爵(谥号依照等级依次是:文正、文忠、文恭、文成;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相比“曾半圣人”,王大圣人咋混的不咋地啊。要说他的上司正德皇帝是个二百五,不知好歹,倒也而已;可他的新上司嘉靖皇帝早年可是“崇高不世出之主”,王圣人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职场咋这么不顺呢? 王阳明白实牛,但是没有牛在做官上。明朝政治有个很明显的特性,就是结党,直白了说就是,大臣们都要分分明是哪条线上的,是哪个队伍里的。 王圣人朝中的靠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在他的提携和支持下,王阳明胜利处置了“宁王之乱”。王阳明也知恩图报,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一再将功劳归于王琼。 但是,王琼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由于权益之争,曾经势不两立。嘉靖上位,天平倒向了杨廷和。老杨于是积极主动地打压王琼和他这一条线上的官员。王琼被捕入狱,差点送了老命。这种状况下,王阳明能有好果子吃? 其实,嘉靖刚登基时,也知道王阳明有身手,曾下诏让他进京,但杨廷和从中作梗,最后又下了一道圣旨,让王阳明不用赴京。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圣人遇到权臣,没处说理啊。 皇帝的爸爸去哪儿了? 嘉靖三年,杨廷和倒了,王圣人机遇来了吧?没有。 嘉靖一朝有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叫做大礼议。事情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嘉靖皇帝应该叫自己的亲生父亲爸比,还是叫蜀黍。这个问题往常看起来很搞笑,但在当时,却是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 话要从正德说起,这位荒唐皇帝固然喜欢“游龙戏凤”,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他死后,堂弟嘉靖就捡了个大低价,由藩王变为皇帝。原本是件大喜事,但是,嘉靖的心情没多久就被杨廷和等一班大臣给搞坏了。原来,杨廷和他们以为,你嘉靖既然继承了皇位,那你就是过继给了弘治皇帝(正德他爹),你就不能要再喊自己的老爹爸比了。但是,嘉靖不干,盘绕着谁是嘉靖的爹,朝中大臣分做了两派。 王阳明是哪一派呢?他没有派。精确的说,他没吱声,没上折子,没掺和。但是,文人有文人的缺陷,没上奏折,不代表没有意见。他老人家写了几首诗歌,有这么几句:无故礼乐纷繁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啥意义?王圣人说:天下有那么多正事你们放着不干,在朝堂上闹这些幺蛾子,不无聊吗? 无聊吗?大礼议是嘉靖皇帝的一块心病,是一号工程。王守仁如此看待大礼议,嘉靖皇帝又会怎样看待他呢? 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实,我们应该感激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要知道,嘉靖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卯足了劲干的。假如王阳明真的进了京、入了阁,他的大部分肉体或许就要破费在皇帝的父亲母亲到底是谁,他亲爹能不能加帝号、能不能入奉先殿等等这些破事,还有无量无尽的党争和倾轧。 没有得到更高的位置,没有取得更大的选拔,关于自幼就立志成圣的王阳明来说,一定就是坏事。原本,圣人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嘛。 因而,无论对王阳明来说,还是对嘉靖来说,在外面干点实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最少,比他俩撕起来、挠破脸要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