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缘由探析 李 富 森* 摘 要: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极端深化的背景。民族的团结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缘由,外国文化的入侵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外部要素,西欧文艺复兴、宗教变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展开是促进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动力。 关键词:德意志;民族主义;缘由 相关于英法民族主义而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滞迟,其特征也极为悬殊。学界对此问题有许多论述,或从法国文化对德国构成的冲击角度,或从德国民族团结角度中止探析,但都略显肤浅,语焉不详,而且也不全面,未能得出德国民族主义产生的真正缘由。因而,本文试就此问题作较为全面而深化地剖析。 一、德意志民族的团结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缘由 从中世纪起直到近代,德意志民族长期处于团结状态,这对德意志民族和历史展开产生了深化影响,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缘由。 首先是德意志民族政治上的团结。德意志地处欧陆中心,无自然屏障以确保完好的政治统一。在法国民族国度构成过程中,巴黎盆地起到了共同的中心作用。而在德意志,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再加上跌宕起伏的山脉,加重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团结。而对德意志而言,崇高罗马帝国皇帝在与罗马教皇长期争夺指导权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内陆国度的天文优势便显现出来[1]9。崇高罗马帝国的皇帝大权旁落,邦国诸侯手握重权。同时,各地封建主常常借助教会以削弱王权,扩展权力。这种矛盾斗争成为德意志长期团结的重要缘由。 1618年至1648年,在德意志境内爆发了一场旷日耐久的三十年战争。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肯定瑞典提升为帝国等级,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和约规则法国和瑞典有权参与帝国议会,有权干预德意志的内部事务,还规则,选侯、各级诸侯及帝国城市等帝国等级都有内政主权和外交主权,对外能够单独与别国订立同盟条约,对内具有无上的君主权益。皇帝的权益大大减少,帝国内各诸侯国纷繁崛起,德意志愈加团结,成为360多个具有主权的小国的涣散的共同体。较大的邦国纷繁增强封建专制体制,愈加剧了这种团结状态,成为列强中止角逐的场所。 其次,德意志民族经济上处于团结落后状态。崇高罗马帝国的经济未能构成为连结在一同的全国性的经济区域,而是按地域组成利益集团。德意志北部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等城市主要从事北欧和西欧之间的中转贸易,依托外贸展开起来。德意志城市的这些特性,招致了与内地缺乏经济联络,无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构成,“不只无助于政治的统一,反而愈加剧了团结状况”[2]82。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地域的消费力遭到严重破坏,《威斯特法利亚和约》规则帝国需求支付瑞典500万塔勒的士兵弥补费,加重了帝国经济担负。由于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贸易衰落,矿业减产,许多取得自由的农民重新降为农奴。帝国几近解体。易北河受丹麦管辖,维斯瓦河受波兰人管辖,莱茵河受法国、英国、西班牙的管辖,威悉河和奥得河受瑞典管辖[3]259。法国的工业品和艺术品,英国的布匹,以及意大利的工业充溢德意志的市场。德意志在世界贸易中只能起原料和半废品供给地和商品销售地的作用。德意志被分红众多具有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贸易壁垒林立。这种封建割据状态,必定障碍了经济的顺利展开,难以构成统一的德意志市场。德意志东部地域还一度沦落为西欧先进国度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农业是遭破坏最为严重的部门,1/3的地步荒芜。城市的工业消费也因战争遭到庞大损失,工业消费降到15世纪的水平。工场手工业严重衰落,城市处于停滞和衰落状态。 16世纪下半叶,欧洲发现新航路后,世界商路开端转移到由沿大西洋岸绕道好望角的新航路。东方国度到大西洋沿岸各国的贸易往来不再经过德意志,德意志兰在国际贸易的位置急剧降落。德意志农民战争的失败,招致农奴制在东德和北德死灰复燃,障碍了城市资本主义消费的展开和乡村资本主义消费的萌芽,国内市场减少,工业消费锐减,商业萧条,城市衰落。德意志的商品资本经济展开迟缓,推进民族统一运动的内在原动力近乎消逝。这种状况决议了德意志资产阶级先天的脆弱性和妥协性,德意志的市民阶级遭受严重打击,沦为贵族的附庸。 再者,德意志在民族宗教上也处于团结状态。《威斯特法里亚和约》规则了“教随国定”的准绳,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帝国内享有同等权益。宗教变革运动中,德意志的一些诸侯继续信奉天主教,禁信新教。另一些诸侯则参与宗教变革运动,树立了基督教新教教会。依据1555年签署的《奥格斯堡和约》规则,信仰路德派的诸侯享有同信仰天主教诸侯同等的权益,能够决议其臣民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会在德意志构成了北方主信新教和南方主信天主教的团结局面。宗教的团结又加剧了政治团结。 最后,德意志北方和南方文化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扩展。帝国团结的政治格局必定关于文化产生庞大的消极影响。新航路的开通使原来从威尼斯经由奥格斯堡和纽伦堡至吕贝克的商道,被经由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的航线所取代,这种状态招致德意志自由城市的衰落。诸侯们向工商业城市课以重税,德意志的城市缺乏财力展开文化。宗教变革之后,德意志北方和南方文化之间差别进一步扩展。德语曾于6―7世纪之间在德意志南部和中部发作过一次音变,产生了高地德语,构成德意志北部与中、南部在语音上的差别。北方新教徒专注阅读《圣经》,产生了所谓“圣经文化”和以文字为特征的“阅读文化”。在天主教占优势的地域,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方式十分重要,构成了“音乐—图形文化”。 德意志民族的团结状态,使它经常成为欧洲各种权力争斗的场所。德意志经济的衰落和政治的团结使德意志弱小的资产阶级希冀欧洲的战争与次序,希冀能够在君主的维护下展开经济。17—18世纪,英法逐步开端产业反动。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权力发起冲击,树立资产阶级统治。而此时,德意志政治团结,经济落后,各个小邦的统治者专制专制,骄奢淫逸。显然,政治观念、经济伎俩和宗教信仰,这些都无法处置德国所面临的问题,只需民族主义才干超越阶级、集团和地域的观念及价值指向,得到全体德意志人的认同。“封建团结构成了德国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缘由”[4]81。 同时,封建割据的局面决议了德意志不可能产生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德意志资产阶级主要是下级官吏、商人、小业主和手工业者,他们大多依托为宫廷效劳而生活,在经济上依附封建统治阶级,这就构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脆弱性和政治的妥协性。德意志的政治经济固然落后,但资本主义还是在逐步展开,手工业消费过渡为手工业工场,并能初步应用当时科学技术的成果。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请求民族统一的心情也有所增长。“这种政治团结和慌张状况的结果,阻止了像在英国和法国展开起来的那种较正常、较健全的民族主义的呈现。”[5]15而且,长期以来,德意志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国度认识,因而,德意志民族只需在文化范畴寻求统一。他们依据共同的言语、文化习俗和历史,将自己视为一个民族来看待。德意志人开端有了一种民族认识,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于观念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二、外国文化的入侵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外部要素 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落后给外族文化在德意志的肆虐横行翻开了通道。拉丁语长期以来在德意志占统治位置。1570年,德意志出版的各种书籍,用拉丁语印刷的多达70%[6]103。17世纪,巴洛克作风从意大利和法国传播到德意志,一时成为各诸侯小国的文化主流。德意志巴洛克时期的文化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等外国语占主导位置。17世纪下半期,歌剧从意大利传入德意志,并企图大利语演唱。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戏剧继续在德意志扩展。外语及外国文化居于主导位置,德意志的民族歌剧完整衰落。德意志民族文化严重受挫,普遍丧失了自信。耶稣会极力推崇拉丁语文化,以为德语属于“土语”、民间言语、市井德语,不能登大雅之堂。18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势不可当,取代了巴洛克的统治位置。德意志社会,特别是中上层阶级热衷于模仿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汉堡、莱比锡、法兰克福等城市富商们纷繁学习法国的宫廷生活。大资产者只观赏法国舞蹈歌曲和意大利歌剧咏叹调。1721年,博德默尔和布赖廷格兴办《马勒论坛》,倡导效仿英国文学。法国言语、文学、时兴充溢整个社会[7]115。人们以说法语为荣,穿法国样式服饰,戴巴黎式假发,唱最新的法国盛行舞曲,大学生也掀起了法国化浪潮。 德意志对法国言语的模仿尤为凶猛,三十年战争后,讲法语迅即成为德意志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兴。1750年,法国伏尔泰在德意志腓特烈二世的宫廷中大方说,这里的人只讲法语。德语地道是士兵和马的言语。贵族和国王都以讲法语为时兴,德语被视为粗鄙低下的言语。整个德意志出版的书籍,政府的法令条文以及中上阶级的言语交流都是用法语。1700年在柏林成立的科学研讨院以法语作为正式言语,学报用法语出版。很多学校规则法语为课堂教学用语,德语被列入外国语。当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轻视德意志文化和言语,他崇拜法国文化,特别是法国的巴洛克文化和启蒙文化。大小诸侯轻视具有德意志特征的东西,反而以法语交谈,以法文通讯,阅读法文书刊,观见地国戏剧,并以此作为文化生活的国际规范。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用法文出版,众多信札和学术著作普遍运用法语。文学艺术方面,特别是小说,呈现了模仿法国的习尚。腓特烈二世极为推崇法国古典诗歌。 外来文化充溢德意志使持有激烈民族认识的学问分子震动颇为大。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莫泽尔在《论法国的影响》中大方说,法国文化及生活方式曾经冲击到了整个德意志社会,严重腐蚀了德意志年轻人,要挟到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哲学家赫尔德强调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因而,任何一个文化模仿外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错误。他激烈反对对外国文化的模仿。[8]118他们无力冲破政治藩篱,便决计在民族言语、民族文学方面找到力气。他们挺身而出,以复兴民族文化和解救民族为己任,以文学方式表白他们长期遭到压制的民族感情、民族义务感及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他们把德语视作德意志文化统一的纽带。德意志社会,包含统治阶级中上层和市民阶级,都呈现了解救德语、树立民族文化的诉求。德意志诸侯想解脱在欧洲文化舞台上的低微位置,并以为提升德语的位置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他们掀起了解救德语的运动。他们在各地树立了言语协会等组织。1617年,歉收学会在魏玛成立,其目标是共同行动,以促进德语的完善及展开,并驱赶外国言语。德意志许多城市都成立了言语促进会,鼓舞人们说德语,用德语写作。 德意志的作家们更是极力促进民族言语展开。他们中止文学创作,鼎力丰厚和扩展德语的表示力,并希望把德语展开成一种文学言语。耶稣会也有解救德语的呼声。1617年,马丁·奥皮兹在《阿里斯达斯或称论对德语的蔑视》文中鼎力抨击滥用方言及外来语,强调德语和法语、意大利语一样,是一种“元言语”,完整能够发明出新的文学[9]20。奥皮兹从言语史角度,以为德语等日耳曼言语是“元言语”。奥皮兹把德语上升到同希腊语和拉丁语同等等的位置。1624年,奥皮茨的《德国诗论》出版,他从诗学理论上证明德语同样具有丰厚的表示力,是一种诗的言语。 17世纪,德意志民族文学开端构成,促进了18世纪德意志文学的繁荣,为德意志文学的启蒙运动和古典文学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标记着德意志在文化上民族主义开端萌发。 三、西欧文艺复兴、宗教变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3—14世纪,资本主义关系在欧洲开端呈现,市民阶级纷繁经过斗争,企图树立王权完成民族统一。文艺复兴时期,英、意等国人文主义思想家倡导以人为中心,鼓吹“人性”和“人权”,反对“神性”和“神权”。同时,民族言语开端取代部族言语,人们逐步采用民族言语写作,各国民族文学构成,骑士文学盛行。与经济展开相顺应,反映市民阶级的民族认识和政治思想家也应时而出。意大利思想家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提出,必须树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度。但丁以为帝国应完整独立,并抨击了教会对世俗政权的控制,第一次论证了君主政府是坚持世界战争和幸福的保障。但丁的思想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盼望完成统一、树立统一国度的民族诉求。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怂恿君主们去攫取最高的名誉、光彩和名望,实践上是企图经过王权益量以抵达意大利民族的统一,进而树立近代共和国。 16世纪初,英吉利、法兰西和西班牙等现代民族初步构成,树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度。英国思想家威克利夫主张,依托皇帝和诸侯权力驱赶教皇权力,树立民族教会,完成民族独立。在批判教会过程中,国度主权、国度利益等近代民族国度观念逐步构成,民众的民族情感日积月累,各种倡导王权的政管理论纷繁涌现。它们反对罗马教廷对各国政治控制和经济盘剥,请求树立独立的民族教会,树立统一的民族国度,注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运用本民族言语。这些理论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近代民族国度的构成准备了条件。 同时,16世纪德意志的宗教变革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认识的萌发。马丁·路德以为:“让罗马教皇把他从德国攫取的一切交还我们……让帝国名不虚传……让帝国皇帝真正具有实权。”[10]157马丁·路德宗教变革的实质就是请求德意志民族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彻底解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增强王权,树立民族教会和民族国度。 在17、18世纪,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思想家提出契约论。1625年格老秀斯发表《战争与战争法》,提出主权国度是国际法主体的观念。洛克在《政府论》中依据“天赋人权”准绳,抨击了君权神授说。德意志政治思想家普芬道夫·塞缪尔讨论了国度主权的性质、目的及范围问题,并以为主权是最高的权益。 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启蒙思想家请求从教会约束下解放个性,企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倡导自由、对等、人权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民族主义观念相分离,树立资产阶级政权。启蒙运动还直接影响了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天时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二世,他们都希望借助“开通专制”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启蒙运动在国际上产生了庞大影响。在英国,启蒙运动启迪蒙昧,传播了科学思想,为工业反动的兴起作了准备。在法国,由于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力气强大,启蒙运动为1789年的大反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在德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展开迟缓,资产阶级权力脆弱,启蒙运动则表示为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极力在肉体和文化范畴完成一场反动。这些作家与思想家用文学艺术和哲学方式,批判专制制度,反对法国文化和普世主义,中止理性启蒙教育,倡导特殊的、细致的德意志文化价值观。启蒙运动推进了德意志文学、音乐和哲学的繁荣,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降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展开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动力 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展开进程环环相扣,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被以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成因[11]导言 。 近代民族主义是17—18世纪在资本主义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的。中世纪,欧洲是在基督教普世肉体和教会统治下的一个整体,教会排斥人对一个城市和地域的忠实,请求对上帝而不是对世俗效劳。中世纪后期,封建王权力力大大增强,一系列王朝国度相继树立,神权至上的观念逐步被民族国度的观念所取代。以宗教和土地依附为主要特征的封建消费关系遭到了以机器大工业消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极大冲击,新兴的市民阶级请求终了封建主和教会对城市的残酷控制,消弭封建割据,树立统一的市场。因而,市场的呈现和展开成为推进新兴市民阶级力气增强剂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动力,市民阶级成为请求民族统一的第一支社会力气,成为“早期民族主义的主要社会基础”[12]96-97。13、14世纪,随着西欧一些地域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和展开,新兴的市民阶级渴求树立王权,完成民族统一。他们推崇民族言语文字,树立民族教会,促进民族认识。西欧在解脱罗马教皇对世俗世界的统治权的猛烈斗争中,民族认识悄然萌发。 在资本主义的飞跃展开基础上,民族国度纷繁树立[13]66-67。国度的军事官僚机器也有助于统一民族市场的构成。慢慢固定下来的民族国度疆界也促进了共同言语文化的构成。民族国度实施的重商主义的对外政策,使民族国度得财富急剧增长,使得民族国度间的竞争表示出了显著的民族主义特征。 而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之后,封建割据状态严重障碍了经济的顺利展开。进入18世纪,资本主义展开开端呈现了转机,城市实力有所增强,开端关注和支持文化活动。但政治团结却大大障碍了统一国内市场的构成和工商业的展开。从18世纪下期起,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明显进步,特别在棉纺织业和采矿业。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及战后,各消费部门的消费由于战争的刺激,都有相当水平的扩展,“资本主义的这种展开便成了狂飙突进运动产生的内因”[14]130。 同时,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全欧性的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以唯物主义为武器抨击唯心主义,以理性为武器肃清封建剩余,倡导政治自由,抨击专制暴政,倡导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抨击宗教压榨,倡导自然神论和无神论,蔑视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反对特权,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对等和天赋人权。 在法国和英国人文思想的影响下,德意志也发起了启蒙运动。德意志启蒙作家和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启蒙德意志民族。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政治位置低微,资产阶级反动的条件还不成熟,一批思想比较激进的学问分子,不满于外族文化的欺压,“在民族国度的展开过程中,当一个民族不愿意服从其他民族或国度的权益时,开端了民族解放运动,呈现了民族主义”[15]194-195。他们开端对德意志的历史中止思索,以笔做枪,经过文化的统一来唤醒德意志的民族认识,经过文化的联络以完成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启蒙运动催生了近代德意志的民族认识,产生了文化民族主义,这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最早方式。文化民族主义的展开,最终推进了近代德意志文学、音乐和哲学的繁荣,产生了莱辛、歌德、席勒、贝多芬和康德等出色的启蒙作家。 参考文献: [1]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穆立立.欧洲民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Volker Press.Neue Deutsche Geschichte V.Kriege und Krisen:Deutschland 1600-1715[M].Munchen:C.H.Beck,1991. [4]马瑞映.论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相悖现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5]〔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M].范德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马桂琪.德语与德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Wolfgang Beutin.A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Day[M].New York:Routledge,1993. [8]Robert Reinhold Ergang,Herder and the Foundations of German Nationalis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1. [9]Eda Sagarra and Peter Skrine.A Companion to German Literature:From 1500to the Present[M].Oxford:Wiley-Blackwell,1999. [10]Martin Luther and Charles Michael Jacobs.An Open Letter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Concerning the Reform of the Christian Estate 1520[M].Princeton:s.n.,1520. [11]〔美〕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肉体: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范保学.西欧民族主义初探[J].世界历史,1988(8). [13]〔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M].郑文彬,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4]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15]邵鹏.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学问产权出版社,2008. A Probe into Causesof Birth of Modern German Nationalism Abstract:The birth of modern German nationalism had its profound background.The ethnic division was its root.And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ulture was the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s.In addition,the renaissance of Western Europe,religious reform and the enlightenmen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such birth.Further,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economy provided the motive power for this birth. Key words:Germany;nationalism;causes (义务编辑:王建平) 作者简介:李富森(1970—),男,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