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讲座回想 2022年11月5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讨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协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学术系列讲座第九讲《<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晓林教授掌管,南华大学唯识学研讨中心主任、宗教所黄国清教授主讲。黄教授采用文献学与义理学分离的措施,将此次讲座大致分为四部分,即《大智度论》的重要价值、《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以及《大智度论》的思想研讨举例——菩萨观,并中止了精彩细致的阐释。来自东海大学哲学系严玮泓教授对黄教授的讲演中止了耐烦的印证、弥补、评论与提问,黄教授对此表示充沛的赞同,并积极回应了相关问题。随后广东佛学院岭东学院副院长宗澄法师与线上网友也中止了相关提问。讲座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教授宣布圆满终了。 学生听讲记载与心得 01 邹岳恒 宗教学专业 黄国清所长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讲座伊始便开宗明义,对《大智度论》的重要价值中止了归结: 1.中观学派中少见的“观行并重”特征 中观学派有早中晚三个分期的研讨分类,相较于曾经比较成熟的中观学派中晚期研讨而言,作为中观学派早期作品的《大智度论》有着思想部分的“深观”与理论部分的“广行”并重的特征,而中后期则更注重于“深观”的部分。这一点在藏传佛教中有所表示,其“深观”部分的理论架构基本依止中后期中观经典,却在“广行”部分借助的还是瑜伽行派,如《现观庄严论》。 2.共同的佛教思想文化内容大全 《大智度论》是初期大乘佛教时期的注释书,却不完整按龙树普通注释作风书写,其作者固然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无疑的是,书中搜集了印度国内外各种观念﹑学说、修行措施﹑习俗﹑传说等﹐并布置成一部包罗宽广的百科全书,能够经过它了解当时的佛教文化背景和菩萨行思想理论状况。 3.对中国佛教的深化影响 《大智度论》对中国隋唐的佛学有着深化的影响。相传天台初祖慧文就是读《大智度论》开悟的。在实践开创人智顗的思想中,也有明显遭到《大智度论》影响的部分。而三论宗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之外,也在研讨《大智度论》,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思想家,就运用了很多其中的中观学派的内容。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它具有其他佛教典籍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接下来,黄所长在文献与哲学双轨并进,就学界目前盘绕《大智度论》讨论的作者问题及其中的代表观念中止了引见与评价,并分享了自己多年研讨《大智度论》部分所得,进一步深化了上述三个研讨价值的理想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 由于《大智度论》仅存汉译,固然名为龙树所造,但是究其文献内容和思想内容来说却并不完整被现代学者认可。日本学者干泻龙祥在对《大智度论》中止文本拆解的基础上指出,至少在存在着一些明显不是龙树著作的内容,其中部分可能是鸠摩罗什所作。《大智度论》的法文本译者Lamotte则从文本的整体思想动身,以为《大智度论》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曾经在有部出家,后来转向大乘的学者,并且有着对印度及西北邻国思想环境的充沛体察,乃至于以为《大智度论》是有部观念的大乘翻版,而且作者并不太可能是鸠摩罗什。黄所长对此评价以为,两人的观念并非完整矛盾,只是研讨动身点的思绪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 日本学者平地彰则以为,假如确认另一部早期中观学派作品《十住毗婆沙论》是龙树的作品,那么《大智度论》就绝非龙树作品,由于两者的内容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同窗派观念。黄所长则指出,《十住毗婆沙论》有着与《大智度论》并不一样的文天性质。关于前者,龙树更想强调其中关于修行理论的指导意义,故而着重输出自己的观念;关于后者,龙树则着重于对各种思想背景的中立性引见,故而大多悬置观念,仅在少数加以判别。 印顺法师也曾写过关于《大智度论》作者问题的文章,就最前两位作者的观念逐项讨论,以为他们的推论仍不够周密,还是应该将整本都视作为龙树作品。黄所长指出印顺法师的措施不论如何,但至少《大智度论》内容驳杂的理想是众目睽睽的,这个问题没有被印顺法师很益处置。 因而黄所长在这个问题上更倾向于干泻龙祥的观念,以为少数驳杂的部分暂且不论作者,但最中心的精髓应当被视作是龙树的著述。在此基础上,黄所长征引僧睿在《摩诃般若波罗蜜释论序》与论典最后的跋文中的记载,以为其中弥补了众多关于梵汉翻译问题、论典卷数以及论典内容上的细节,是能够与《大智度论》的实情相互印证的。因而僧睿的记载能够视作是牢靠的,能够看出来鸠摩罗什的翻译过程中有对原本中止大刀阔斧的改动。 2.《大智度论》的注释方式。 黄所长依据自己二十年对《大智度论》的研讨,对其中的注释方式做出了自己的总结: (1)《大智度论》对《大品般若经》中止了标举纲目,并且中止了分章解释。前34卷对《大品般若经》出品注释中止了完整汉译,分为51个主题。自35卷以后则按品名为题目,开端中止删节性的翻译。 (2)罗列多种解释观念,对同一个问题能列出多至8个观念,并且大多让读者自己选择。这对整个初期大乘的思想有极重要的背景意义,有助于了解其中各种名相,这些观念有深有浅,还有互补之效果。 (3)施设问答提示要点,在释文中运用问题来层层设问引出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与了解。较之于普通注释书的双方面注解,这样的方式效果更佳。 (4)引经典作为权威依据,经过援用佛陀经典来论证论主的观念。而经过对这些经典的援用梳理,能够中止相似从“常引《阿含经》”反推“可能《大智度论》的面向有部派僧人”这一结论,因而也能够将诠释的资源自身也作为一种文本探求措施。 (5)托故事以说理劝修,用生动的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一方面加深听众对法意的了解,一方面也用故事直接触动听众的菩萨理论情怀,增加文本的压服力。 (6)引述批判阿毗达磨,偶尔直接援用有部观念以辅佐剖析,但偶尔也会直接抨击有部的真实论观念,让具有有部基础的听众能更好了解,也能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有部相较于大乘佛教的缺乏或错误。 (7)以四悉檀或二谛来化除矛盾,将佛陀有浅有深的教化统一同来,最终归导至第一义悉檀或圣义谛,阐明佛陀所言皆是真实的。 3.《大智度论》内容中的代表思想罗列:菩萨观 最后,黄所长分离自己的研讨进程,对《大智度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菩萨观,中止了个案论述。这包含菩萨到底是什么、如何成为菩萨等问题。这项探求始于黄所长在《大智度论》中发现的一处“矛盾”:为什么在解释菩萨时,《大智度论》批判的是“迦旃延尼弟子辈”,也就是大毗婆沙论的说法?经过对双方文本更细致的探求能够发现,这种援用是为了阐明“声闻”群体对“菩萨”的观念,再经过逐条对“有部”观念的批判,就能够让双方的分歧与不一彰显,好比在“三劫”亦或“百劫”修得等问题上,最后再带出论主自己的大乘菩萨观。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大智度论》中存在着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分歧的高层菩萨观。《大智度论》指出:“发菩提心”、“入菩萨位”、“无生法忍”、“阿毗跋致”(不退转)是等齐的。后两者的等齐没有问题,但是“入菩萨位”常常被视作是第十回向位到初地之间的位次,“发菩提心”也在五十二位、唯识五位中的位置并非如其所说,这样的矛盾该怎样处置呢?黄所长指出,这就是《大智度论》作为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意义所在之处。 初期大乘的菩萨阶位说有两种,并且没有往常所盛行的五十二位说。如小品般若经中只需四阶说,在“久修行”后直接进入“不退转”,在这个基础上,“入菩萨位”与“无生法忍”便是齐等的,后三个阶位在此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同样,假如“发菩提心”是“胜位菩提心”意义上成立,也就能与没有独立出来的“入菩萨位”相齐等。与此相似,《大智度论》中也曾经展开出了“十地”(十住)说,但与后来华严经中的不论是“十地”还是“十住”系统都有区别。因而,只需在将《大智度论》的菩萨位阶说视作是早期大乘的展开阶段,才能够较为圆满地解释其中菩萨观的不同。从这个问题发微,在“二身”、“三身”说等问题上,《大智度论》的早期大乘特征也能提供独到的视角,这也是其研讨价值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黄国清所长的讲座由浅入深、循次渐进地将《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重点问题以及特别之处,分离大量文本与学者研讨成果,中止了详实的阐释,作为听众真实收获颇丰! 02 沈冉 中文专业 本场讲座约请了来自南华大学宗教所的教授黄国清来讲授关于《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 这场讲座大致分为四大板块,由论述背景及作者问题、《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注释措施及弥补论述展开。 讲座伊始,黄国清教授先阐明了中观学派的集中研讨,阐明了当前关于《大智度论》的研讨甚少,因而关于其研讨价值很有必要。然后话题转回,直接明晰的点明了《大智度论》的三个重要价值。第一点是作为早期中观的后期注释书,在时期上接近龙树,因而反映了中观学派的深观思想与广行理论;第二点是作为初期大乘佛教时期的细致注释书,反映了佛教文化背景和佛教思想状况、菩萨行的理论状况,反映了初期大乘之佛教思想与理论的宽广背景,很细致的反映了菩萨行的思想;第三点是对南北朝与隋唐佛学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三轮学派和天台佛学。总而言之,固然对《大智度论》研讨甚少,但其无须置疑具有其他佛学典籍难以取代的特性。 之后,教授引出了一个争论点,即各家都在狐疑《大智度论》能否是龙树的著作。将《大智度论》作者能否是龙树,这两者之间有何联络直接展露。又点明了《大智度论》的百科性,对印度及周边国度的佛教及宗教思想,关于习俗习气等,都有很普遍的收录,因而对文化通史研讨有很大贡献。并且也易于读者去了解印度佛教文化。然后引出日本佛教学者干潟龙祥,进一步对《大智度论》精密剖析,他将全书内容大致分为了三类。第一类内容以为并不是龙树所作,而是鸠摩罗什。在其中又分为了两类,即对中国读者解释梵文或印度习俗的部分或只是鸠摩罗什之语。第二类内容以为契合龙树的思想,而非其他任何人所作。第三类就无法判别,难以下判定,于是依循传统,以为依旧是龙树所作的内容。 另外,在干潟龙祥的观念之中,以为《大智度论》是龙树所写的综合性著作,与《十住毗婆沙论》不同,前者在历史上不时传承下来,是一本百科全书。有时分会罗列很多观念,不急于表白自己的观念,而是让读者去思索,表白了龙树自己信仰的教义,又契合龙树的思想。然后者特别强调宗教理论,也并布列居各种见解,只谈他人见地与思想,而不触及自身。 在以上的讨论后,黄国清教授指出,依据《大智度论》作者自身的特性,他就必须是印度人,由于对印度思想很熟习且在印度西北部颇为生动。这是采用了拉默特总体汇合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能够说《大智度论》是有部论典的大乘翻版,并且作者本应为一切有部学者,应是精于有部阿毗达摩和大乘经典。之后谈及加藤纯章,他就没有如此精密地去调查。经过两个专家的会面,即干潟龙祥与拉默特的会面,拉默特以为龙树的《中论》和《大智度论》作风相差甚异。龙树作风十分精要,而大智度就是般若波罗经,是一部十分精要的著作,在历史传承中,依据龙树著作,而搜集资料构成注解,即《大智度论》。而印顺法师依旧以为龙树是作者,但又有不契合之处。而黄国清教授以为,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原来属于龙树的思想,后来在传承过程中参与了其他元素,但思想契合龙树思想。 依据僧睿的序文,提到了对《大智度论》的翻译,将梵文译成中文。“经文”就是般若波罗密的翻译,论文的部分假如全部翻译出来,依据三十二字就是三十二个音节,梵文要翻译成中文,梵文三个音节翻译成中文一个音节,所以翻译下来就是100万字。《大智度论》中经本部分就有三十万字,注释的部分就有七十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所以就没有理由狐疑《大智度论》是部翻译的著作。总之,《大智度论》有一百万字,总体有三十四卷,是具本。而鸠摩罗什删掉了与中观学派不相关的细节解释,留下一语中心和细致的部分,总共是一百卷即一百万字。关于字数的比较,于此,便没有矛盾。 然后,教授开端分享《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共有七种。 第一个是标举纲目的分章解释,能够说是对全书的扼要纲目。第二个是包罗普遍的百科全书,包含了初期大乘的重要思想,不同注释者的观念等。而搜集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的见地,因而有“意义互补之效”。第三个是论书中施设问答提示要点。例如采取启示式的教学,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提示要点。经常用这种方式引发读者的问题认识,并加深阅读后的印象,促进义理的了解。好比,强调某两个词”,暗示要强调讨论这两个名相。第四个是引经典为权威依据。好比,引佛陀的经典,来阐明这个观念是站得住脚的,并非是议者随意的观念。又如《大智度论》是特意去引《阿含经》或者大乘经,去印证己说。但大乘经典没得到部派学人的招认,论者就从《阿含经》中找寻依据中止反驳。第五个是托故事以说理动修。正如题目,便是引佛传故事来演示笼统的肉体修炼境地,既能加深认识内容的印象,又能激起阅读者的菩萨理论情怀,另外也添加了几分情味。第六个是引述批判阿毗达摩。即论述《大智度论》与阿毗达摩的关系,点出《大智度论》既吸收了阿毗达摩,同时在批判阿毗达摩。通常批判真实论和有部的观念来表白大乘的观念。能够同时了解部派和大乘的说法。这种解释方式在当时的接受水平很高。但《大智度论》还是站在大乘佛法立场。第七个是以四悉檀化除矛盾(或用二谛说)。针对人的不同品行,不同喜好次序,名义上看相互矛盾,假如用二谛来说,就能够化解这种矛盾。这样子佛陀的经典就不再矛盾。这样巧妙地运用,来阐明佛陀所言的一切教法都是真实的。 最后,黄国清教授针对菩萨这个议题,引申了自己的研讨。他发现《大智度论》先是对有部菩萨说的引述,先阐明有部的菩萨观,再是对有部菩萨说的批判,批判完,再从大乘的立场去讲高层的菩萨观。例如“菩萨十地说”,从见道于初心,再到七地或八地中的不退转,再到十地中的终身补处。 这场讲座,黄国清教授采用文献学与义理学的分离,去谈《大智度论》的重要价值,是了解中观学派、初期大乘的重要资源。好比,科研过程中了解名相就能够用《大智度论》,由于这本书最接近那个时期。于这场讲座之中,才发现鲜有研讨的著作的可取之处。更要注重关于陌生作品的讨论和挖掘,如璞石成玉。 03 郑雨欣 社会学专业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大智度论》是对《大品般若经》的注释,细致解释了第一品。讲座约请到的主讲人南华大学宗教所的黄国清教授和与谈人严玮泓教授都是研讨《大智度论》的专家,因而本次讲座内容以及与谈对话都十分精彩。 主讲人的讲演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大智度论》的重要价值、《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僧睿的序文与跋文的对应问题、《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大智度论》的思想研讨举例——菩萨观。 在正面讨论《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之前,黄国清教授首先陈说了一个现象:由于遭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学者们在研讨中观学派的时分,逐步把眼光聚焦在了中后期中观派,而对汉传的论书关注较少。 其实,《大智度论》这本论典是十分重要的。黄教授主要给出了三点理由。首先,《大智度论》是早期中观派的后期注释书,就比中、晚期的派系更接近龙树的思想。并且,它是思想与理论分离的,并不只是深观思想。其次,《大智度论》也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细致注释书,因而也能借此了解到初期大乘的佛教文化背景。再次,《大智度论》也对南北朝与隋唐的佛学有重要影响。所以综上三点,《大智度论》的确具有其他典籍难以取代的特性,内容细致且可贵共同。 接着,黄教授盘绕《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展开论述。干泻龙祥较早的在研讨中做了比较彻底的剖析。他将《大智度论》的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明显不是龙树所作的,好比说其中解释梵文、音译问题等的内容,或是和龙树观念不分歧的内容。第二类是可视为龙树所作的部分,这部分很切合龙树的思想,也不是他人、乃至外国人能够作出的内容。第三类则是被扫除在一类和二类之外的内容,此处干泻龙祥用传统观念将其视作龙树的作品。并且,关于《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沙论》在一些观念上的相异,干泻龙祥给出的解释是:前者的性质是一种“百科全书”,以罗列和展示为目的,然后者强调宗教理论,因而会更偏重于论者自己信仰的教义。黄教授再次弥补道:其实《大智度论》的中心还是十分契合龙树的思想的。接着,谈到了第二位学者Lamotte。Lamotte在文本中剖析了《大智度论》作者的特性。他剖析得出,《大智度论》能够说是有部论典的大乘翻版,而本论的作者同时表示出对说一切有部之方式及大乘信仰之确信,并在此二中角度下中止了佛法的研讨。 黄教授评论说:干泻龙祥是用分层的手法解读《大智度论》,而Lamotte是用一种汇合的想法来解读它。而它们两者的观念并不矛盾。黄教授说到自己更为认同干泻龙祥的见地,即《大智度论》本为龙树所著,只是在传承过程中被参与了其他的东西。这样既能解释为什么本论的中心机想是契合龙树思想的,也能解释为什么存在一些有违龙树立场的内容。 以上对《大智度论》作者问题的展开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关于《大智度论》的研讨那么少,也表白了黄教授自己的想法与愿景:不能因作者存疑的问题就降低对《大智度论》的关注,《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还是很高的。 黄教授又引出了僧睿的序文与跋文。这其中记载了《大智度论》的翻译过程。黄教授经过比对其中的字数记载以阐明了其真实性。 下一部分,黄教授讲到了《大智度论》的几个注释措施。其一是标举纲目分章解释。可视为对全书的扼要纲目。从第一卷到地三十四卷是完整的汉译,共分五十一个主题。三十五卷后就是删减性的翻译了,只是按品分章。其二是《大智度论》会罗列多种解释观念。黄教授以为这种罗列给读者提供了自己选择的余地,并且能给读者更细致的认知。《大智度论》中,各种观念意义互补,且论主作出判别的中央并未几。其三是论书中施设问答提示要点。加深阅读印象、促进义理的了解。其四是引经典为权威依据。其五是托故事以说理。化笼统为细致。其六是引述批判阿毗达摩。作者知晓有部阿毗达摩,并且态度上既吸收又批判。黄教授以为,听者中也有了解有部学说的阿毗达摩的。这种援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引文,但《大智度论》仍是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并主要有两种批判。其七是以四悉檀化除矛盾。也就阐明了佛陀所言一切教法都是真实的。 最后,黄教授以菩萨观的议题举例如何研讨《大智度论》。在这里,黄教授特别强调了要分清哪里是援用,哪里是论主的批判。 接着,与谈人严玮泓教授作了一些简单的弥补。 严教授弥补了加藤纯章论点的改动,也弥补了一些后世研讨者关于作者问题的见地。严教授回应作者问应道,不论真实作者状况如何,从思想的层面来看,本作内容和龙树的思想不会差别太大。关于注释措施的部分,严教授弥补道,《大智度论》中,论者还是以中观学的立场评论其他见解。严教授还对四悉檀的解释作了两个层面的划分。并且强调《大智度论》为何如此强调诸法实相的问题,指出《大智度论》中还有十分多有价值的议题,好比说它对念佛的解释和我们普通的了解不同,由此又能够讨论《大智度论》的立场到底在哪里?又好比说论书中谈到的时间观。我们能够看到论主的一些奇特想法。综上,《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是十分大的,严教授也表白了对黄教授部分观念的认同。 最后,主讲人和与谈人又回答了与会人的部分问题。讲座圆满终了了。 听完这场讲座,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讲座内容层层深化,氛围在对谈时抵达小高潮。我了解了研读经典实质上是在做什么,也稍稍了解到了佛学在哲学、宗教学视角下不分歧的部分,带我领略了佛学研讨中的一瞥。 04 姚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大智度论》是大乘佛教中观派的重要论著。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主讲人是南华大学宗教所黄国清教授,黄教授是研讨《大智度论》的专家,对《大智度论》有自己共同深化的见解。 依据黄教授的解说,此次讲座大致分为四部分,即《大智度论》的重要价值、《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以及以菩萨观为议题的《大智度论》的思想研讨例子。 在第一部分,黄教授首先指出《大智度论》属于初期大乘早期中观派的论述,并且学者对中观派的研讨聚焦于中后期,对《大智度论》的研讨则比较少。接着黄教授分列三点细致的阐明了《大智度论》的共同价值。第一,《大智度论》是早期中观派的后期注释书,在时期上比较接近龙树,反映了中观学派的深观思想和广行理论;第二,《大智度论》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细致注释书,反映了初期大乘之佛教思想与理论的宽广背景,透过《大智度论》能够了解初期大乘的佛教文化背景、佛教思想状况以及菩萨行的理论状况;第三,《大智度论》对南北朝与隋唐佛学特别是三论学派与天台佛学有重要影响。《大智度论》很细致的反映了初期大乘时的菩萨行的思想与理论,具有其它佛学典籍难以取代的特性。 在第二部分,教授对《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作了引见。其实西方学者与日本学者一开端研讨《大智度论》的时分,大家都在狐疑这是不是龙树的著作。《大智度论》与龙树的关系值得我们讨论。《大智度论》的仅存汉译本的其中可能的争论点并无任何相当的译本可供比较,没有梵文本和藏译本。《大智度论》相比普通的注释书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不只触及印度及其临近国度的佛教与宗教思想,也谈及俗世之习俗习气等背景上的问题,能够很好天文解印度佛教文化,对文化通史的研讨有很大的贡献。黄教授主要引见了两位学者对《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的观念,分别是干潟说和Lamotto说。这里主要引见黄教授谈到的干潟说。干潟龙祥对《大智度论》的作者做了相当精密彻底地剖析,把其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此书很明显并非龙树所作,而是鸠摩罗什;第二类是此书是龙树的作品,而非他人所作,更非鸠摩罗什等外国人所作;第三类是无法判别作者是谁,只好依循传统,将龙树视为此书的作者。干潟龙祥将《大智度论》做了析分,判定其中有些内容合于龙树,有些分歧于龙树。而Lamotto则从《大智度论》在四世纪曾经完成的角度比较总体汇合地剖析了作者问题。黄教授比较接受干潟龙祥的说法。《大智度论》是综合性的著作,其中心部分十分契合龙树的思想。黄教授以为《大智度论》的其中一部分能够看成是龙树的东西,而不同于龙树的内容则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中止了增改,这样就能够解释书中既有契合龙树的内容又有契合龙树的内容的状况。《大智度论》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龙树这一争议在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学者对《大智度论》以及早期中观派的的研讨状况。 在第三部分谈及注释措施之前,引见了僧睿的序文与跋文并借此讲述了《大智度论》的翻译过程,经过对序文与跋文的剖析处置了《大智度论》的字数比较方面的矛盾。接着,教授分享了《大智度论》的七种注释措施。第一种是标举纲目的分章解释,这能够视为《大智度论》全书的扼要纲目。第二种是罗列多种解释观念,关于名相或经句的解释通常引述多种观念,给读者提供了选择了选择的余地。第三种是论书中施设问答提示要点,这一措施能够引发读者的问题认识,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与了解。第四种是援用经典作为权威依据,证明文中提到的观念是牢靠的、站得住脚的。第五种是托故事以说理动修。自身故事与佛传故事的引述是《大智度论》注释内容的特征之一,这些故事以细致的人物情节演示笼统的肉体修炼境地,既能加深认识内容的印象,又能激起阅读者的菩萨理论情怀,亦能为单调的解说添加些许情味。第六种是引述批判阿毗达摩,《大智度论》的作者知晓阿毗达摩,对其的态度是既吸收又批判,有时援用以辅佐法相剖析,有时对有部真实论观念持激烈的反对立场,这种解释措施在当时的接受水平很高。第七种是以四悉檀化除矛盾(或用二谛说),《大智度论》巧妙运用“二谛”和“四悉檀”架构,阐明佛陀所言的一切教法都是真实的。 在第四部分,以菩萨观为例讲述了对《大智度论》的思想研讨。黄教授指出《大智度论》引述有部的菩萨说,让读者了解有部的菩萨观,再对有部菩萨学说中止批判并且逐条剖析批判有部的观念,最后讲述高层的菩萨观,例如“菩萨四阶说”与“菩萨十地说”。 黄教授分明明晰的论述了《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分离相应的例子以及文献,就像黄教授谈到的《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那样——引经籍甚多并保存了大量当时传播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增加了讲述的生动性和吸收力。学问需求交流,讲座最后几位专家教授的交流弥补更是加深了对《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的了解。此次讲座收获颇多,黄教授的讲述让一个初学者也能体会其中包含的几分奇妙。 05 罗文倩 数学专业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智度论》的价值研讨”,主讲人是对《大智度论》有深化见解的专家,南华大学宗教所黄国清教授。 本次讲座从“《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僧叡的序文、跋文”、“《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展开研讨。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传播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研讨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虚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 关于“《大智度论》的作者问题”,依据《大智度论》作者自身所述种种资料,他似乎于公元四世纪初叶,在印度西北部颇为生动。 《大智度论》作者原本为说一切有部学者,可能嗣后再转向大乘。他对出家极为赞扬,对大众部表示无言的蔑视,在著作中未置一词。他精于有部阿毗达摩,后因阅读大乘经典,而心生感动,而在研讨初期中观思想(龙树、提婆,罗睺罗拔多罗)之后,确信此一思想体系。他转向大乘以后,并未因而扬弃其旧学之有部学风。《大智度论》能够说是有部论典的大乘翻版,本论作者同时表示出对说一切有部之方式及大乘信仰之确信,在此二种角度下,中止佛法之论究。 关于“僧叡的序文”,教授是这样说的: 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宣徒则悦而已!晤言相对,则淹留整天;研微造盆·则穷年忘倦。……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慧,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阖堂。 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篱言。梵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具,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逢,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而关于“僧叡的跋文”,究摩罗耆婆法师,以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四年(405)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此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其中兼出经本、禅经、戒律、百论、禅法要解,向五十万言,并此释论一百五十万言。 然后,教授分享了关于《大智度论》的注释措施。 第一,标举纲目分章解释。这可视为《大智度论》全书的扼要纲目,从第1卷到第34卷是对《大品般若经》初品注释的完整汉译,这部份一共分为51个主题,提点各段经文的要旨,自第35卷开端属于副节性的翻译,不再给出经文段落大意的提示纲目,而是按品分章中止解释,运用品名为题目。 好比说,卷1的第一个纲目是“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提示下文是在解说释尊演说《大品般若经》的各种因缘奥目的。 第二,罗列多种解释观念。干泻龙祥留意到《大智度论》乃是“搜集国内外各种观念、学说、修行措施、习俗、传说等,并布置成一部包罗普遍的百科全书,所以,重点不一定是他自己的见解,也不急于表白自己的见地。 关于名相或经句的解释,通常引述多种观念,以“复次或“有人言”来带出,这些观念义有浅深,常能收到意义互补之效。有时各观念的意见并不分歧,论主也不一定明示自己支持何种观念。 第三,施设问答提示要点。《大智度论》释文中经常运用施设问答的方式以提示要点,或引发读者的问题认识,来增强阅读的印象,或促进义理的了解。例如,在“菩提萨埵”的解释部份,先以“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表明此处要解释者是“菩提”与“萨埵” 二个名相,再于问题回答当中解说菩萨的四种义界。其次一个问题是“齐何来名菩提萨埵?”就不是在标出所要解释的话语,而是提出菩萨应该契合什么条件的问题,以引导读者思索。 第四,引经典为权威依据。《大智度论》注释经文,最权威的依据是微引佛陀经典的话语,以证明如此的观念是站得住脚的,非出于论主自己的谈论。佛教经典分为声闻经与大乘经,论主常采用自由的援用方式,目的在印证已说或强化论点。大乘经典并未得到部派学人的招认,他们只愿接受声闻三藏中的契经为真正的经典,论主即从《阿含经》中找到依据,从而反驳他们的论点。 拉默特指出论主注释《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并非仅从般若文献取得其诠释,而是运用当时已有的全部大乘佛典资源。 第五,托故事以说理劝修。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的引述也是《大智度论》注释内容的特征之一。这些故事以细致的人物情节演示笼统的肉体修炼境地,既能加深认识法表内容的印象,也对单调的法义解说添加几许兴味。在卷4谈论“檀波罗蜜云何满”的中央,为了解释“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这样高尚开阔的胸怀,引述“尸昆王以身施鸽”的本生故事,以如此的愿意拾身维护一切有情的文学想象方式,来表示那论说文字难以尽道的无量精进与无量慈悲。 《大智度论》站在大乘佛法立场,必定与有部教理有不兼容之处,表往常两个方面:其一是有部学说的高度与广度不迭大乘教理;其二是有部的真实论观念违背空性教义。关于这两点的批判,有助彰显大乘佛法奥中微教理的甚深义。 最后,讲座中的几位专家教授的交流弥补更是让人收获颇丰。总的而言,此次讲座使我受益良多。 《大智度论》的研讨价值.ppt 供稿丨邹岳恒 沈冉 郑雨欣 姚莎 罗文倩 编辑丨赵东明 陈咏秋 义务编辑丨漆锐丰 邹岳恒 黄泰安 王卓 海报制造丨高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