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书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其所书《兰亭序》被后人奉为书法之圭臬。本期从历代古书中的记载及其故居等方面切入,以期呈现出一个较为平面且丰满的王羲之。 ——编者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汉族。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暮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古书中的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独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一定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音讯,遣一从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气愤至终。 (摘自《世说新语》) 【历代评价】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黄伯思《东观徐论》 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虞和《论书表》 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 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解缙《春雨杂述》 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他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晋书·王羲之传序》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规律,所以为神品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孙过庭《书谱》 谢安慰劳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判子敬帖尾也。 ——米芾《宝章待访录》 王羲之《都下帖》麻纸本唐代临本与《秋月帖》合装为一卷(“七月都下帖”)。纵27.7厘米。5行,45字。与《右军书记》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王羲之《七月帖》麻纸本唐代临本纵27.7 厘米,横25.8厘米。6行,50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慨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王羲之家谱,一个最风流家族 在悠远的东晋生动着一个颇具传奇颜色的名门贵族,他们便是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顶级门阀士族。王家近三百年间书艺传承不时,人才辈出,极尽文采风流,成一蔚然壮观的文化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名不虚传的王氏家族,感受来自书法史上,最风流的一家族的旷世才情吧! 王羲之伯父——王导 王导,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著名政治家。王导从小有远见,才智出众,度量庞大。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他容颜特殊,惊奇地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王导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王导《改朔帖》 王羲之夫人——郗璇 王羲之的妻子名璇,字子房,太尉郗鉴家中的掌上明珠。这位奇女子书法卓然独秀,空灵飘逸,被称为“女中笔仙”。她熟读经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 郗鉴因王羲之不装模作样、超凡脱俗的品德,便选了他做女婿。婚后小两口幸福如在天堂,每当王羲之陪伴郗璇闲步于建康城时,满城花树尽失颜色。玉树临风的夫妇,琴瑟和鸣,肉体相契。郗璇为王羲之培育了八个子女,各个才貌双全。王羲之寿命不长,但妻子却享有九十多岁的高龄。 郗璇墓志 王羲之长子——王玄之 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长子,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永和九年,暮春之晨,会稽之阴,王羲之写下惊世名作《兰亭序》,这次雅集他除了约请朋友,还特地带上他的子女,王玄之也在内,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并有帖传世。 王羲之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王凝之曾在《兰亭集》里留下“庄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细缊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的句子。其妻为谢道韫,著名才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诗人,谢道韫嫁到了王家之后,一次,小叔子王献之舌战群儒,终于力不能敌。这个时分,还是坐在青绫幕幛之后的谢道韫,引经据典地救了他,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讲的就是她。王凝传世的《八月帖》笔法以清劲为主,开篇时稳健时迟缓,中后篇用笔速度较快,笔画也变得生动跳荡。 王凝之《八月帖》 王羲之三子——王涣之 三子王涣之,自幼学习其父亲书法,抵达了形似的水平,善行草书。王涣之也参与了传誉千古的兰亭聚会,留有兰亭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王涣之书迹 王羲之四子——王肃之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与过父亲王羲之掌管的兰亭聚会,并有诗传播于后,其在兰亭集会上所作兰亭诗:“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王羲之五子——王徽之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欢赏竹,生性狂妄,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经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旷达通脱,显现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高傲微风雅。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新月帖》唐摹本 王羲之六子——王操之 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 王操之书迹 王羲之七子——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渎体。他以行书和草书出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沉功底。 王献之《廿九日帖》唐摹本 王羲之重外孙——谢灵运 王羲之独一的女儿,有一外孙为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为王羲之的重外孙。在这种家风环境的熏染下,他与生俱来就有“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的胸怀。但朝代更迭,时势变更,仕途蹭蹬,又使“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傲世自傲的他失望至极,“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借优游山水来解脱人生的失意和悲苦。 王羲之堂兄弟——王恰、王荟 王羲之的堂兄弟王恰、王荟(王导二子)皆精书法。王恰之子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为东晋王氏存世独一真迹,文中伯远是王羲之长子王玄之,二人平辈。 王珣《伯远帖》 王荟《疖肿帖》《翁尊体帖》唐摹本 王羲之族孙——王僧虔 王僧虔,为王羲之四世孙,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丰厚憨厚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岁时,很擅长隶书,宋文帝见到了他书写的素扇赞扬说:“不只仅是字迹超越子敬(王献之),而且典雅的风度也在他以上。”王僧虔与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大书法家。 王僧虔《王琰帖》唐摹本 王羲之族孙——智永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他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专供练字,智永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落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长达20年,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中央,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模范。并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几可视为教科书,其影响远及日本。即便往常,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智永《真草千字文》(部分)存疑墨迹本 琅琊王氏,历经多次朝代更替、战乱频仍,三百年间,香火不灭,书法不时未断传承,各代都有书法大家,但留存下来可考姓名和作品的未几,传播至今的墨迹作品多为唐摹本,实是一大遗憾。 (佚名文 摘自“书法屋”公众号) 【羲之故居】 王羲之早年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中段北侧),为王羲之幼年寓居处,占地约5亩。正门上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 传说,王羲之幼年时辰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致使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在洗砚池的北面约10米,即是高出空中2米的晒书台,为当时王家晒书之所。在晒书台北面约10米处,有5间仿古建筑,占地约200平方米,为后人修建的琅琊书院。 故居内陈列着有关王羲之的文献资料,以及他的书法拓片。修缮一新的洗砚池、晒书台、鹅池、禊亭等遗址,仍为当时王宅的容貌。新建的晋墨斋、书法展室和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可观赏到书圣的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大家不同作风的书法作品。 军人王羲之的心灵湿地 兰亭,因兰而得名,因《兰亭序》而出名。 “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著于天下”。清代于敏在《浙程备览》的这句话,把兰亭、《兰亭序》与书圣王羲之(右军)的关系交代得简约明了。 浙江——绍兴——兰亭,一路跟随。吸收您的是古亭幽幽的兰香,还是《兰亭序》淡淡的墨香? 思接千载,每一名中国文人都可能在此驻足沉思。 循着兰香和墨香,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隧道,走过中国文化长廊,梦回公元353年的那个暮春之初,与王羲之一同重聚会稽山阴的兰亭。 兰亭集会,美在曲水流觞。想一想都让人陶醉: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酒杯在活动的水面上飘浮,流到哪位面前不动了,谁就要当场赋诗一首,如赋不出来,便要被罚酒一杯。 众人眼光与酒杯一同逆流而下,停留在谁的面前都会赢来一片笑声…… 被罚诗一首,心里难免惴惴不安。那诗固然昨夜曾经打了腹稿,但是仍需“现场感”,也不知能否赢得朋友掌声? 饮酒,吟诗。曲水边,诗韵悠扬,诗友间的心情也涌动着“清流激湍”。 曲水流觞,是一种和美,天人合一之美。一千多年前的那溪清清流水啊,或许掬来就能甜美入口。 水与时间一同活动,演绎了世事沧桑。 “王羲之关于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有人如是评价。他眼中的山水充溢情思神韵,充溢生机,有无量的自然兴味。他悄然地写来,毫无人世痕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加上明净的天空,悄然的春风,把暮春三月会稽山水的神韵全点燃出来了,使人想起了他的名言:“群籁虽划一,适我无非新。”(《兰亭诗》) 但是,现代文化似乎加快了水流的速度,曲水流觞在今天已成为一种朴素。往常,人们从水流中似乎难以细细品味那份诗意,空气中活动的也不再是一千年前的那种闲适。 权且不苛求“诗意的栖居”,今天的中国文人更多地被理想力气裹挟着往前冲,难得那一份闲适了。记得前些年偶尔看到台湾文博界的名人庄严曾经与友人在台湾举行过这样的曲水流觞。兰亭“暮春三月”之际,似乎也举行过几次“曲水流觞”,但是似乎商业气息比较浓。而互联网加速了我们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慢生活”成为一种真真切切的奢望。让人不由喟叹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的喟叹:人生最曼妙的景色,竟是内心的淡定与冷静。 (洪文军文摘自“军眼观潮”公众号) 鹅 池 洗砚池 故居一角 【传世疑帖】 2013年1月22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推出大型特别展“书圣王羲之”,以留念该馆成立140周年。此次特别遭到关注的作品是《大报帖》。日本放送协会(NHK)对该摹本中止大篇幅报道,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报帖》自然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对王羲之书法的讨论热潮。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科科长、书法史专家福田淳经过文章的内容、书风、拓摹技法、纸本保存状况等方面对该帖做出审定:“该摹本极为精致,当属唐代宫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字迹应接近真迹。”因该帖前几字有“大报”二字,故将其命名为《大报帖》,该摹本长25.7厘米、宽10厘米,共计3行24字,不时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良好。该摹本为纵帘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帖前附有幕府末至明治时期日本书法审定家古笔了仲审定的“小野道风朝臣”的纸条。因而,不时以来,日本珍藏家都将该作视为日本书法家小野道风的作品。 此音讯发布后不久,国内有研讨者表示,分别藏于日本民间的《大报帖》与之前曾现身日本的《妹至帖》应为同一书法帖,后被一分为二。研讨者将两件作品图片中止拼合,拼接的两件作品纸本上显现出分歧的切断面相连的纹理,兼并之后的两帖内容如下:“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括号内为字迹缺失或笔画摹失部分,不同专家对此段文字也有不同断句、大意解读和剖析。)也有剖析人士表示,在未考证明物之前,仅凭图片无法判定二者关系。但就目前所见照片而言,《大报帖》与《妹至帖》二者书风的确相近,皆为草书,而纸质色差较大,二者能否属于同一纸,在没有对比原件前不好妄定。《大报帖》不时秘藏于日本民间,直到1973年日本五岛美术馆举行“昭和兰亭留念展”才初次公开面世。与其他几件现存日本的王羲之法帖一样,《大报帖》也不见于著录之中,但国内外学者大都表示,这应当是一件比较精致的王羲之摹本。 到往常为止,学界普遍以为,王羲之无一真迹幸存,只需数量有限的摹本传世,其中公认的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快雪时晴帖》,日本藏《丧乱帖》《孔侍中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初月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行穰帖》等作品。这次呈现的《大报帖》是屈指可数的有关王羲之书法的可贵资料之一,对研讨王羲之书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可贵的摹本增加了我们认识王羲之的实物资料,为后世留下了最真实的“魏晋笔法”“二王书法”的形态,他们一同重构书圣王羲之作品的原貌。 王羲之《大报帖》存疑摹本25.7cm×10.1cm 日本私人藏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王羲之《妹至帖》存疑摹本25.3cm×5.3cm 日本私人藏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 链接 】 《大报帖》发现之前,日本还曾发现过《妹至帖》。两帖发现相隔了约40年。《妹至帖》为唐代依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拓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2行,17字。作品无题跋和珍藏印记,亦未见著录。1973年发现于日本一名家传播下来的手鉴中,在“昭和兰亭留念展”上初次公开于世。相传,该帖与《丧乱帖》相似,是奈良时期于唐朝传入日本的。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妹至帖》亮相,起拍价2000万元,叫价经2100万至2200万后无人继续喊价。由于该价位尚未抵达拍卖底价,最终招致流拍。 2010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于11月20日20点举槌,其中拍品王羲之书法摹本《保险帖》以3.08亿元成交,由沪上竞价者刘益谦所得,惹起中外珍藏界的普遍关注。 据当时的拍卖方音讯,绢本《保险帖》纵24.5cm,横13.8cm,共4行41字,又称《告姜道帖》。原著录于宋代的《宣和画谱》卷十五、潘师旦《绛帖·法帖第六》(为最早图像著录)、《廓清堂帖·王右军帖卷四·丁一》、明代的文徵明《停云馆帖·唐人真迹卷第四》、董其昌《戏鸿堂法书》卷十六、清代安岐《墨缘汇观》、近现代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等。此帖延展开有黄绢隔水乾隆题诗文,文徵明、王谷祥、彭年、胡汝嘉等题后跋。 不外学界对此摹本年代仍有不同的推论。相关媒体报道:“明代的王世懋以为是宋代摹本,疑为米芾所摹。”另还有文博界资深专家对此提出了疑问,以为此《保险帖》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价,和拍卖行宣称此帖为唐宋时期的高古摹本有直接关系。王羲之已无真迹存世,现存的唐宋精摹本普通就被视为王羲之的真迹。然判定刘益谦所藏《保险帖》是唐宋摹本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北宋的《宣和画谱》和《绛帖》里都有此帖。这也就意味着,该摹本的年代不会晚于北宋。但审定大家徐邦达30年前看过此帖后判别这一摹本“应为南宋中晚期勾摹本”。更奇特的是,这一书法摹本却直到5年后才正式交接。不少业内人士以为,《保险帖》成交5年才交接,在拍卖史可谓咄咄怪事,对拍卖公司与买卖双方而言,其中或躲藏众多不为人知的江湖内情。 不外,在交接仪式上,关于大家关怀的为什么时隔5年才交接的问题,刘益谦给出的回应是,“2010年秋拍胜利竞拍这件《保险帖》,但由于委托方发作严重变更,由一个人委托变成几个人委托,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今天委托方的物权终于尘埃落定,所以今天我们才中止《保险帖》的交接。这几年我遭到了很多的非议,但很感激中国嘉德做出的努力,关于《保险帖》的回归,我很欣喜”。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胡妍妍表示,本次交接给十分难得的珍藏机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据《东方早报》《齐鲁晚报》) 王羲之《妹至帖》存疑摹本25.3cm×5.3cm 日本私人藏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