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是一个从方志学当中总结出来的词汇,通常是指某地称号的来源、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历史衍变,在这里指都邑赋所触及都城的树立历史和当代定都、建都的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都邑赋中不可短少的,通常作者在开篇就会对所写都城的历史由来中止引见,以作为赋的背景信息。 建置沿革 杜笃、班固及张衡都在赋开篇不久,就讲述了长安城的建置及展开,战国时期秦孝公占领雍地和岐地,建都咸阳,秦穆公服从上天的指示,礼贤下士,任用谋臣,后统一六国。暴秦被灭,上天受命于刘邦,汉高祖服从娄敬和张良的倡议,都关中为王,建都长安。都邑赋写作具有一定方式,其中对城市的建置沿革的描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历数城市的展开变更,相当于是对城市历史改造的一种历数。 城池范围 都邑赋以城市为载体,在叙说过都邑的树立历史和外部天文环境之后,对都邑的城池范围、城市建筑及所设行政机构的描写,完成了对城市内部格局的填充。 古代城市的树立除了要思索自然天文的防御功用外,城池也担负的极重要的军事防御功用,作为维护城市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担负军事职能的同时也要契合传统礼制。城墙的高度厚度,城门的数量都有一定的考究,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国及士大夫的城墙、宫室都严厉依照礼制建造,不得僭越。古代丈量都城、宫室汉魏六朝都邑赋中对所写都邑的范围首先从城墙的高度、城门和街道的设置方面中止了描写。 以“万雉”言其髙大是夸大的说法,阐明城墙巩固,城墙四面,每面三门,共有十二个城门,每个门都对着一条街道,街道以经纬的方式排列划一,街道之宽能够并行十二辆马车。张衡《东京赋》中洛阳城“经途九轨,城隅九雉。”城墙高九雉,城内经纬各有九条路,每条路可供九辆马车并排行驶。三国魏的刘劭在《赵都赋》中写到赵都邯郸城之范围:“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 “万雉”也是言城墙极高大,城墙周围长百里,每面城墙开三门,城内九条街道经纬相错。三国时期吴国的建业城与以上城市的范围有所不同,“郛郭周匝,重城结隅。通门二八,水道陆衢。”有两重城,大城里面有小城,有八个水门,八个陆门,车和船都能直接进入城中。 两汉魏晋时期对城市的范围没有像先秦时期那么严厉的等级划分,但从都邑赋中触及都城范围的数据可知,此时期都城树立的范围依旧因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城内街道经纬相错,划一排列。 除了吴都建业城有“通门二八”这样的偶数,其它赋中城墙高度、城门和街衢数量的数字都是奇数,且多为“三、九”之数,这与中国古代的数字崇拜有关。在中国古代,偶数是阴数,奇数是阳数,意味天、君、父、男,“九”自然是阳数之极。在这种观念下的都邑建筑多用数字“九”,意味皇权尊贵。 城市格局 城墙是城市的外围建筑,城市的格局是由城内的细致规划决议的。依据都邑赋的内容,能够对当时城市规划的状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其中触及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能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日常生活所在的坊市,是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这其中包含平民寓居区、贵族寓居区和商业贸易区。一部分是皇家所在的宫室,其中包含行政建筑、礼制性建筑、后宫建筑。 庶民寓居的中央被街道分割成整划一齐的区域,房屋栋檐都划一排列,城里的贵族住在西京的北城,在未央宫北阙一带临街而居,朱紫色的房屋华美而巩固,国度的武器库就设在这一带。长安城中有相互联通的九市,市中设有五层高的市楼,用来察看市场的贸易,市场中有特地掌管物价的官员,货物繁多,商客往来,纷至沓来。 从王虡的《洛都赋》中“肇建三市,廛开疆理;列肆云曼,修层高峙”可知洛阳有三市用于贸易,货物云集,商铺挺拔。左思《三都赋》中蜀都的平民居千门万户相接连,高门大户的富贵人家对街而居,其贸易区在成都城西面的小城中,商户百千,货物堆积如山,当地所产的邛杖和果酱都贩卖到四方,丝织业最为繁荣,蜀锦千金难求。 据《三都赋吴都赋》描写,吴都建业的民寓居在建业城南,自宫门南出七里,夹道的府寺屯营等机构相连而列,庶民小吏则寓居在横塘、查下两个中央,以长干为寓居单位。商业贸易兴隆,由于吴都临水而建,城内有水路,故“楼船举帆而过肆”,船马并通,水陆交通方便。 《魏都赋》中民居在短命、吉阳、永平和思忠四里,而皇亲国戚住在皇宫东面的短命和吉阳二里。邺城同洛阳一样,开三市以供贸易,市中设有旗亭监管市场次序,市场内车马往来不息,八方商客都以商定成文的规则中止贸易,白藏库中所囤积的货物比得上大内,丰厚量多。 皇家宫室占领着城中绝大多数的区域,而且要占领有利的天文位置,行政建筑是一个都邑的中心所在,依附其存在的国度礼制性建筑和后宫建筑群都盘绕在它的周围。 西汉都城长安的行政建筑是未央宫,承担国度日常政务的处置,皇帝在这里接见朝臣,处置事物,宫中有天禄阁、石渠阁和兰台这样典藏书籍的机构,也有虎威、章沟二更署及承明庐、金马署等担任宫内日常事物的机构,这些机构都有人日夜轮换值守。宫城周围有重兵扼守,昼夜巡查,以卫皇城。 未央宫北面的桂宫和北宫,东北方向的明光宫,西面的离宫建章宫,东面的长乐宫,是盘绕在未央宫周围的后宫建筑群,各宫之间有楼阁辇道相互衔接,各宫中都有殿阁若干,班固在《西都赋》中罗列清凉、宣、温、神仙、终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等宫观为帝王及后妃们日常活动场所,罗列掖庭、椒房、合欢、增城、安处、常宁、苣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鸯、飞翔十四个后宫宫殿为后妃居所,“后宫之号,十有四位”,按等级上下住在不同的宫中,宫室建筑溢光流彩,雕琢栩栩如生。 都邑赋有关东汉都城洛阳的描写偏重于它的典章制度能否契合礼制,所以颇多内容触及礼制性建筑,比较典型的是担任朝会、祭奠、庆典的三雍,即明堂、辟雍和灵台。据《后汉书儒林传》载:“中元元年,初建三雍”,应为汉光武帝时期所建。用以“规天矩地,授时顺乡。”、“因进距衰,表贤简能。冯相观禝,祈褫禳灾。” 《东京赋》中张衡记叙了在分别于辟雍、灵台和明堂举行的祭奠、祈福以及朝拜的活动,是国度礼制的意味。班固《东都赋》末尾处对比西都长安的骄奢淫逸之风,言明东都的灵台、明堂是为考究天人之际,法阴阳之会所建,辟雍是为宣传德化而建,且结尾有颂礼制、书正道的五首诗歌,其中前三首就是《明堂诗》、《辟雍诗》和《灵台诗》。 关于洛阳城宫殿的描写较少,《东京赋》简单记叙显宗时期创新崇德殿,修建德阳殿,洛阳宫中还有含德、章台、应门指的是宫中的中门,宫殿以其名来彰显君主的贤德。此外还有永安离宫的描写,简单描画其四面建筑,点明“奢未及侈,俭而不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一切以法先王之度,契合礼制为规范。 结语 《三都赋》中蜀都和吴都并未触及后宫建筑和礼制性建筑,只是对具有行政意义的殿堂庐署有所提及。蜀都最东面的城门叫阳城,宫中殿堂有议殿和爵堂,宫中之门名为武义、虎威、宣化、崇礼,承明庐设在石渠门外。 吴都的寝庙设在武昌,离宫设在建业,建业城内有太初宫,宫中正殿名为神龙殿,另有临海殿和赤乌殿,宫中东门为弯骑,西门为临硎。三都当中魏都所用篇幅最长,描写最为详尽,但基本上都是处置政务的殿堂及后宫建筑群,并未呈现对礼制性建筑的记叙。 魏都邺城宫中正殿名为文昌殿,殿前设钟虡,薛综注:“其铭曰:惟魏四年,岁在丙申,龙次大火,五月丙寅,作蕤宾锺,又作无射锺。建安二十一年七月,始设锺虡於文昌殿前,所以朝会四方也。”文昌殿道路四面通畅,常被用来朝会宾客,觐见群后。 文昌殿东是听政作寝的内朝,听政殿前面有名为宣明、显阳、顺德、崇礼的门,值事房、珍藏刑典处、朝臣及内侍轮值之处、膳食署、内医署、药剂司等机构都在听政殿前面,听政殿前方为皇帝后宫,有鸣鹤堂、楸梓坊、永巷、木兰坊、文石室等宫室,且后宫设有温室,文昌殿西是铜爵园,铜爵园西面有三个高台,中间的是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则冰井台,冰井台上有冰室。铜爵园中设武库禁兵,警戒森严,以守卫宫城。文昌殿西还有玄武苑,苑中水草丰茂,有珍禽异兽。城西南还有十二燈天井,供给城内居民用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络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