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着魔的资本拜物教——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研讨 张一兵 原文载《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摘要 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的中央不是流通范畴,而是在终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方式上对等的买卖后的、在“市场之外”和“流通范畴之外”的消费范畴。资本家重新投入再消费的剩余资本是剩余价值转型而来的、又用来榨取工人活劳动的剩余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充沛展示了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发作的经济物相化表象层面的各种错觉,从而科学地阐明了被这些假象遮盖起来的剩余价值来源。但是,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放弃了在自己经济学研讨中的哲学批判话语。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资本主义消费方式;资本拜物教 作者简介 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讨中心研讨员,哲学系博士生导师。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假如说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都是对资本主义商品流通范畴中的经济关系的事物化颠倒的反映,那么作为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实质的认识形态观念幻象的资本拜物教则贯串资本主义消费的总过程。在它颠倒式的魔法背地,从作为资本的货币投入消费过程开端,不时到作为剩余价值方式的利润、地租和利息,它们一同胜利地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发明的剩余价值的全过程。而在观念表象上,则神秘地建构了一个庞大的资本拜物教之谜。我的判别是: 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话语实践上是他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大纲》)和《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众多科学思想实验结果之上的阐释话语方式,其中,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总体上被刻意压制了,但假如不能深化天文解马克思的经济关系事物化颠倒理论和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资本论》中的资本拜物教批判话语理论实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资本论》中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科学认识的最终成果。 1 货币在流通范畴中转化为资本的戏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第二章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在此章的开端,马克思就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的总公式”(Die allgemeine Formel des Kapitals),这当然是继《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思想实验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科学认识的一种逻辑概括。他剖析说,上述讨论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因而,商品消费、商品流通和兴隆的商品流通,即贸易(Handel),总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historischen Voraussetzungen),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树立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moderne Lebensgeschichte)”[1]。这是在交待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即商品消费和商品交流特别是作为贸易的商品流经过程。马克思说,商品(Waaren—W)的流经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货币,所以,货币(Geld—G)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示方式”(die erste Erscheinungsform des Kapitals),或者说,商业资本是资本的最初表示方式。但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方式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途径:前者是W-G-W(商品—货币—商品),然后者是G-W-G(货币—商品—货币)。这里的“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经过这后一种流通方式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自由地,即按它的任务来说曾经是资本”[2]。这里的阐释性概括精准而长篇大论。马克思说,G-W-G的完好公式应该是G-W-G'(货币—商品—货币+余额)。马克思明白说,这个“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范畴内表示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allgemeine Formel)”[3]。这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范畴中的外部表示方式。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我们还会看到它在消费过程和其他范畴中的表示方式,好比剩余价值分配中借贷资本的假性公式G-G'(货币—利息)。马克思剖析说,在这个G-W-G'中,“其中的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Increment)。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越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Mehrwerth, surplus value)。可见,原预付价值不只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动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4]。 显而易见,在整个《资本论》的写作中,马克思是依照“教科书”式的叙说话语来阐释自己的观念的。他总是假想自己面对的是普通读者或者工人。他千辛万苦在《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经过复杂思想实验取得的剩余价值概念,就这样直接出往常商品流通范畴,这明显是面对古典经济学学术讨论域的逻辑牵涉点。马克思通知读者,这里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阐明,经过这个G(货币背地的笼统劳动结晶的价值)投入到商品流经过程后发明出一个增量ΔG,恰恰是资本家对这个价值增量ΔG(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才使得货币转化为资本。显然,马克思这里所讲的商品流经过程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流通范畴,而是包含了消费过程的资本“大流通”,由于剩余价值绝不是在流通范畴中产生的,商品原有价值的“保存”和“改动了自己的价值量”都不会发作在买卖关系场境中。马克思下面会逐层揭露这一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假象。马克思指出,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自我增殖运动”是无止境的,作为资本关系人格化伪主体的资本家,“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5]。在《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那种极端复杂的辨析和剖析过程,在这里仅用了简短的一段表述,问题的实质就了如指掌了。但是,这种逻辑简化并不能取代马克思业已发作的深化思想反动,这是《资本论》与《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复杂主体视位关系。《资本论》在经济学话语编码中当然是愈加成熟了,但并非直接呈现马克思在哲学措施论上曾经抵达的深度,这是我们一定要认真辨识的问题。 “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实,马克思提示我们,这个包含财富增量ΔG的G'正是资本拜物教发作的第一个歪曲表象层面,即在流通范畴中资本物(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自行增殖的观念假象,是这个魔术的第一幕。问题在于,那个ΔG(剩余价值)是不是真的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蒲鲁东等激进批判话语所说是出往常流通范畴?马克思的回答是简约和直接的:流通范畴中的买卖关系是不会多出来财富的,即便是真的有少数人在商品买卖过程中“贱买贵卖”,但“一个国度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诈骗自己来发财致富”[6]。这是一个极有针对性的重要断言。马克思说,在流通范畴中,资本拜物教迷雾的第一个魔法,是在公平买卖的前提下,经过货币置办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里的第一个客观条件是,这个商品“它的运用价值自身具有成为交流价值源泉(Quelle von Tauschwerth)的共同属性,因而,它的实践消费自身就是劳动未来存在的对象化(Vergegenstndlichung von Arbeitwre),从而是价值的发明(Werthschpfung)。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共同的商品(spezifische Ware),这就是劳动才干或劳动力(Arbeitsvermgen oder die Arbeitskraft)”[7]。 有趣的是,这里马克思忽然放进了一个Vergegenstndlichung(对象化)的哲学概念,并且强调了劳动在时间上的未来存在(Arbeit wre)[8]。依概念考古词频统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共计106次运用Vergegenstndlichung / vergegenstndlichte概念。这种特殊劳动力商品的运用价值只是一种将要发作的可能性,恰是这里被藏匿起来的未来存在的劳动,发明了商品的价值,是Quelle von Tauschwerth(交流价值的源泉)。还应该留意到,这里赋型价值的劳动不是工人塑形和构序对象的细致劳动,而是笼统劳动结晶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场境。前者只是后者的物性基础。这是剥去资本拜物教第一层面神秘面纱的关键性的一步。马克思指出,发作在流通范畴中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流,在方式上是对等的,可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这一商品的运用权的费用,而藏匿了劳动才干发明剩余价值的可能空间。由于,在劳动力商品的“实践消费”中,恰恰是劳动的对象化保存和发明了原有价值和剩余价值。当然,马克思也通知我们,工人不同于奴隶,“他必须一直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消费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一切权”[9]。这就是说,工人只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定中将自己的劳动力运用权卖给了资本家。这是工人区别于直接属于奴隶主的奴隶的中央。 我留意到,马克思在这里有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构境背景的指认,他直接给出了黑格尔的一段相关引文,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第67节关于“一切权转让”讨论中直接触及到劳动才干转让的一段表述:“我能够把我身体和肉体的特殊技艺(besonderen, krperlichen und geistigen Geschicklichkeiten)以及活动才干(Mglichkeiten der Ttigkeit)的个别产品让与他人,也能够把这种才干在一定时间上(in der Zeit beschrnkten)的运用让与(veruern)他人,由于这种才干由于一定限制,对我的总体(Totalitt)和普遍性(Allgemeinheit)坚持着一种外在关系(uerliches Verhltnis)。假如我把在劳动中取得细致化的全部时间以及我的全部作品都转让了,那就等于我把这些东西中实体性的东西(Substantielle)、我的普遍活动和理想性(allgemeine Ttigkeit und Wirklichkeit)、我的人格,都让给他人一切了。”[10]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第67节的“附释”和“弥补”中,特地分辨了奴隶与“雇佣关系”,好比“雅典的奴隶恐怕比今日普通佣仆担任着更轻的工作和更多的脑力劳动,但他们究竟还是奴隶,由于他们的全部活动范围都已让给主人了”[11],而雇佣关系是一种有限的转让,是有限地转让人的活动才干和消费活动。马克思给出这段文本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关于劳动力运用权的有限买卖关系的观念是遭到了黑格尔这一论述的启示;二是他独立地处置了这一问题后,征引黑格尔的相关讨论作为援助背景。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固然马克思破解剩余价值难题是在《大纲》中,《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也重复了这一发现过程,但他都没有同时直接给出黑格尔的这段表述,而在向公众阐释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这一重要思索。必须说,马克思是诚实的科学家。当然,黑格尔这里的讨论并不是直接阐明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中的雇佣劳动的实质,但他的奴隶与劳动的关系与雇工具有自己的劳动一切权但能够有限转让给他人的观念,会启示马克思处置劳动力商品问题中的难点,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文本细节。并且,相比于《肉表示象学》中那个劳动外化为对象性的异化批判话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愈加接近社会历史理想一些。 马克思接着说,资本拜物教在流通范畴的戏法还必须有第二个客观历史条件,这就是“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自身当作商品出卖”。[12]浅显一些说,处于资本主义流经过程中的工人曾经一无一切,他假如想要活下去,只能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商品。所以,“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freien Arbeiter)。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能够出卖,自由得一无一切,没有任何完成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事物(Sachen)”[13]。 其实,这就是作为资本主义消费关系实质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它自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展开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改造(konomischer Umwlzungen)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消费赋型(Formationen der gesellschaftlichen Produktion)消亡的产物”[14]。这就是说,资本主义消费关系是历史地发作的,它是在过去的旧的消费方式中萌芽和不时脱型和改造的新型经济关系运动的结果。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确立的历史前提是:“只需当消费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分,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Weltgeschichte)。因而,资本一呈现,就标记着社会消费过程的一个新时期(Epoche)。”[15]马克思再一次指证,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历史构成,正是由于资本关系的历史发作,其实质就是资本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经过盘剥和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发明的庞大财富,从而发明Weltgeschichte(世界史)上的资本主义的新纪元。 马克思通知我们,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中,资本家置办的劳动力商品的细致运用价值的消费并不是通常商品的消费,“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消费过程(Produktionsproze von Waare und von Mehrwerth)。劳动力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auerhalb des Markts),或者说在流通范畴以外中止的。因而,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分开这个喧哗的、名义的、众目睽睽的范畴,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荫蔽的消费场所(Sttte der Produktion)吧!在那里,不只能够看到资本是怎样中止消费的(wie das Kapital producirt),而且还能够看到资本自身是怎样被消费出来的(wie das Kapital selbst producirtwird)。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显露来”[16]。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资本拜物教或者资本家“赚钱的秘密”最关键性的一段话,它表明,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的中央基本不是流通范畴,而是在终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方式上对等的买卖后的在“市场之外”和“流通范畴之外”的消费范畴。只需进入到资本主义的消费过程中,才有可能发现资本关系是怎样发作的,资本自身是怎样被消费出来的。这两个“wie(怎样)”,是真正突破那个在流通范畴中现成在场的经济物相化[17]真实——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假象的独一入口。马克思形象地描画说:“我们的剧中人的容颜曾经起了某些变更。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俯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需一个出路——让人家来鞣(Gerberei)。”[18] 作为资本拜物教第一幕的对等交流的皮影戏表演闭幕于资本家和工人走出买卖市场,由于从此之后,工人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消费过程中的运用就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于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实质才真正显显露来。尾随在资本家后面的工人的活劳动,将被资本这个吸血鬼彻底榨干。也是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剧的“剧中人”的比方。在《哲学的贫穷》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指认人既是社会历史剧的剧作者,也是剧中人,以阐明人面对自己发明出来的历史辩证法世界的复杂性。[19]而在这里,他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流比方为一场精心谋划的历史剧,只是这里的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场境中的演出是愈益复杂的,由于作为剧中人的骗人的资本家和不幸的工人,表演的并非主体性的有钱的个人和一无所有的穷人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背地的资本关系和雇佣劳动关系在演他们,由于,看起来“有认识的个人活动”的他们,只不外是特定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更可怕的是,这种历史剧的剧作者并不是资本家个人,而是无脸的资本主义消费方式,或者说,是作为历史性主体的整个资产阶级,而一切理想的个人所表演的历史角色,都不外是在这种人之外的经济物相化创制的似自然性的“第二自然辩证法”自发整合(integration)运动中,被市场价值规律的“看不见的手”(“理性的狡计”)操控的牵线木偶。也因而,阿尔都塞曾经将其深化地指以为一部“没有作者的戏剧”[20]。 本节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页。中译文有改动。Karl Marx: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2) II/5,Text,Berlin: Dietz Verlag, 1983, S.120. [8]Vergegenstndlichung von Arbeit wre一语的英文翻译为Objectification of work would be,也是“劳动未来的对象化”。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157页。 [1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5页。马克思给出的原书出版为1840年柏林版,第104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页,注41(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70, S. 144-145) 。 [1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5-7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页。中译文有改动。Karl Marx: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2) II/5,Text,Berlin: Dietz Verlag,1983,S.12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57 页。中译文有改动。Karl Marx: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2) II/5,Text,Berlin: Dietz Verlag, 1983, S.12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页。 [17]物相化,这是我在本次研讨中从马克思思想中提炼出的新概念。我在《回到马克思》中曾经运用物相一词。在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研讨中,phase又称“物态”。普通指物质分子的汇集状态,是实物存在的方式。通常实物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汇集状态存在。在特定条件下又会出“等离子态”“超导态”“超流态”等物相。但我所设定的物相化中的“相”却不只仅是物态之意,而兼有完成出来的主体性爱多斯(eidos,共相)之意,由于黑格尔、马克思思想构境中的普通物相化,总是指一定的主体目的(“蓝图”)和理念对象性地完成于对象的用在性改动之中,这是看起来现成事物对象的消逝性的缘起。由于日本学界在日译马克思的事物化(Versachlichung)概念时,通用了“物象化”一词,而中文中与意象相对的物象概念自身带有某种客观显象的痕迹,所以,用物相概念能够更好地表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透视的用在性实存对象。马克思在自己晚期经济学的文本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讨论中,经常运用materialisirt(物相化)一词来表白理论活动、消费劳动活动(爱多斯)在塑形对象功效中在物质真实中的消隐[Karl Marx: Grundrissen, Gesamtausgabe(MEGA2)II/1, Text, Berlin: Dietz Verlag, 2006, S. 221;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2)II/4-1, Text, Berlin: Dietz Verlag, 1988, S. 47]当然,人历史地完成自身的主体物相化、人发明出不同历史时间质性的社会共同体组织的社会物相化、工业消费中机器化大消费中的科技物相化、商品市场经济场境中整体盲目无相化的经济返熵和反爱多斯(eidos)经济物相化是更难了解的。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页。 [20][法]阿尔都塞、[法]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2 资本主义消费过程中的资本自我增殖戏法 马克思通知我们,工人跟着资本家灰头土脸地从流通范畴进入“非公莫入”牌子后面的消费过程——资本主义的消费过程,这是面对普通读者的资本拜物教大戏的第二幕。在上面流通范畴中的“对等交流”的第一幕中,“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实行了,商品交流的各个规律也丝毫没有违背。等价物换等价物。作为买者,资本家对每一种商品——棉花、纱锭和劳动力——都按其价值支付。然后他做了任何别的商品置办者所做的事情”[1]。往常,马克思带着我们进入的舞台空间是一个纺纱厂的老板的领地。在《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我们也多次到过这个虚拟的纺纱厂构境空间。马克思通知我们,往常这个纺纱厂的老板经过支付货币,手中同时取得了三种合法地属于自己的商品,一是作为原料的棉花,二是作为劳动资料的纱锭,三是将要中止劳动的劳动力。依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三种商品都同时具有运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但是,这里的例外在于,劳动力商品的运用价值就是可变的劳动自身。这里最关键的件是,进入纺纱厂的工人固然依旧是自己劳动力的一切者,但在消费过程中,他的劳动力自身在一定时间内的运用权却不再属于自己,“从他进人资本家的工场时起,他的劳动力的运用价值,即劳动力的运用,劳动,就属于资本家了。资本家置办了劳动力,就把劳动自身当做活的酵母,并入同样属于他的各种构成产品的死的要素中”[2]。这也就是说,在他与纺纱厂老板签下雇佣劳动合同后,工人的活劳动在消费过程中就成了老板的东西了。为了拆穿资本家的资本拜物教魔术,马克思事前埋下了解套的活扣,即劳动是“活的酵母”,并入到消费过程中其他“死的要素”之中。这就是说,未来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增殖的“发面”奇妙,并不在于作为资本的物质对象(原料、机器和厂房等),而在于让死的物发作变更的活劳动“酵母”。 “ 工业反动时期的纺织业 往常,这个纺纱厂的资本家要组织商品消费了。马克思说,资本能够自我增殖的戏法恰是在这里发作的。他先指认说,假如对应于前面曾经指认的商品的二重属性,即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背地的商品消费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细致劳动和笼统劳动,那么,这里纺纱厂老板组织的纺纱消费必定是细致劳动—运用价值消费和笼统劳动—价值构成及增殖的双重过程,马克思并且刻意地界划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构成过程的统一,消费过程是商品消费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消费过程,是商品消费的资本主义方式。”[3]这两个劳动—消费过程的差别,就在于价值构成和价值增殖上,正是这个“价值增殖”构成了资本关系的历史发作,这是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科学认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判别。当然,这个重要的认识真正构成于《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复杂思想实验过程中。这个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实践上包含着这样两个不同的负熵质:一是马克思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客体向度中所提示的劳动者经过细致劳动塑形和构序对象生成for us的用在性运用价值,这是普通社会历史负熵质的赋型;二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特地指认在经济的社会场境中,由商品消费与交流场境中客观笼统出来的笼统劳动凝结起来的价值关系,而经过盘剥活劳动使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特有的经济构式负熵质的生成,由此,for us曾经不再是为了人的需求,而是转换为经济物相化编码中猖獗地追逐金钱。 首先,是细致劳动塑形物品生成运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马克思说,人类经过物质消费改动外部世界的劳动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通基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的定位。在马克思看来,这个劳动过程作为“制造运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Stoffwechsels)的普通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世的自然条件(ewige Naturbedingung),因而,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方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方式(allenseinen Gesellschaftsformen)所共有”[4]。这是《资本论》中关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普通准绳最重要的重申。在这个细致劳动塑形和构序“自然物”的劳动过程中,for us表示为“人类的需求”,或者说是人们直接生活资料的真实需求构成的真实爱多斯(eidos)。这其实就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观念,人们直接生活资料的消费与再消费是人类全部的社会定在和展开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ewige Naturbedingung(永世的自然条件),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方式”中。马克思在这里为了剖析剩余价值理论的构式需求,特地将物质消费过程强调为劳动过程。只需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就不得不中止消费劳动,以发明自己需求的直接生活资料和社会定在物质条件。这是一个永世的客观必定性。 另一方面,在有目的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经过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化,进而改动劳动对象的运用价值,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zweckmige Thtigkeit)或劳动自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5]过去,传统解释框架从这里挪移到“消费力三要素”时,将其中最关键的劳动活动变成了物相化中对象性的劳动者。一是劳动是劳动力在消费中的运用,由此,劳动从可能性的Dynarnis(潜能)到完成,这也是工人成为“从理想性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劳动自身是非对象性的活动,资本拜物教之谜中最关键的一环,正是遮盖起这个当下在场发作却随即消逝在对象物塑形和构序改动中的劳动物相化活动的功用性场境存在。二是劳动对象,它能够分为自然对象和劳动原料,后者是“曾经被以前的劳动能够说滤过的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Leiter)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Komplex von Dingen)”[6]。马克思在这里没有运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中通常呈现的消费工具,由于工具无法涵盖大工业消费中呈现的机器系统,而是特意运用了Komplex von Dingen(物的综合体)这样的表述。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资料的作用是传导劳动活动,它并不直接改动对象。其实,在机器化的消费中,劳动资料曾经不只仅是传导劳动活动,而是直接替代劳动活动,它所传导的是劳动的主体塑形和构序,但曾经是科技信息编码转换为客观的机器工序和运转机制。 回到马克思罗列的纺纱厂的消费语境中来。他剖析说:“劳动过程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作预定的变更的过程。这个过程消逝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运用价值,是经过方式变更(Formvernderung)而合适人的需求的自然物质。经过这个过程劳动与劳动对象分离在一同。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方式(Form der Unruhe)表示出来的东西,往常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ruhende Eigenschaft),以存在的方式(Form des Seins)表示出来。劳动者纺纱,产品就是纺废品。”[7]依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这里的劳动就是纺纱工人劳动力包含的Dynarnis(潜能)在劳动过程中的完成活动,棉花是采摘下来的劳动原料,而纱锭和纺织机都是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是纺织工人借助纺织机器和纱锭,使棉花“发作预定的变更”,在这一劳动过程终了时,作为织废品的棉纱和棉布是棉花经过劳动物相化活动塑形和构序而取得的“经过方式变更而合适人的需求”的运用价值。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马克思所指认的工人的纺纱劳动消逝在从棉花到棉纱再到棉布的Formvernderung(方式变更)中。他巧妙地说,劳动被对象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劳动从Form der Unruhe(动的方式)变成了被加工了的产品的ruhende Eigenschaft(静的属性)。马克思在这里的一切努力,都在于让劳动对象化这样的哲学话语浅显化从而容易被读者了解。 当然,以上这些剖析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劳动过程终点上呈现的棉纱和棉布,作为劳动的产品并不属于工人,而属于纺织厂老板。由于从资本家的角度(这也是遭到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客体视位和经济物相化伪境)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置办的劳动力商品(Waare Arbeitskraft),而他只需把消费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干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置办的各种物之间(zwischen Dingen)的过程,是归他一切的各种物之间(zwischen ihm gehrigen Dingen)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的产品归他一切,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归他一切一样”[8]。 由于在资本关系支配下的劳动过程中呈现的一切要素,如劳动力、棉花和纱锭等都是资本家投入到消费中的货币购得物,劳动过程中不论发作了什么,都是属于资本家的gehrigen Dingen(一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所以作为劳动产品的棉纱和棉布属于资本家似乎理所当然,这正是资本拜物教戏法第二幕中最关键的骗人花样,由于正是在这里,资本增殖直接表示为经济事物自身的消费过程,似乎资本不再是占统治位置的消费关系,而只是金钱买来的原料、机器和劳动力等几种经济事物之间发作的客观消费过程,在这之后,李嘉图等人只需帮着资本家计算货币转化为资本物中的“消费成本”,在平均利润率中预算市场价钱,把经济事物消费出来的有用的产品卖出,那个多出来的神秘ΔG(剩余价值)就会光明正大地落入资本家的口袋里,于是,一桩合法的G-W-G'的资本增殖就对等、自由、博爱地终了了。在此,资本家并没有直接掠取任何人,除去他与工人的对等买卖,就是消费过程中资本物的自我增殖,工人拿到了生活下去的工资,资本家拿到了理应属于他的利润,一切都是如此的美满,这就是资本拜物教戏法正剧的神秘终曲。这里这个zwischen Dingen(物之间)的“第二自然辩证法”的假象,恰是资本拜物教在劳动过程中发作的经济物相化编码后的遮盖。在《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这会被指以为资本支配的消费过程中劳动条件和劳动自身的异化和事物化颠倒(II)。 “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其次,资本主义的商品消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构成过程的统一,是剩余价值消费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揭秘资本拜物教骗人花样背地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说,纺纱厂老板在劳动过程终了时得到了棉布,可是作为有用产品的棉布并不是他自己所直接需求的东西,他必须把它作为商品卖出。即我们上面指认的for us曾经不再是为了人的需求,而是转换为猖獗追逐金钱。这是一个不同于普通物相化的经济物相化空间。马克思说,在作为商品出卖的棉布中,业已包含着超出资本家投入劳动过程的资本(G),也就是说,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ΔG(剩余价值)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出来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家“不只需消费运用价值,而且要消费商品,不只需消费运用价值,而且要消费交流价值,不只需消费价值,而且要消费剩余价值”[9]。于是,资本主义消费逻辑中的运用价值—价值(交流价值)—剩余价值的脱型和转换链就明晰地呈现出来了。这样,“正如商品自身是运用价值和交流价值的统逐一样,商品消费过程一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构成过程的统一(Einheit von Arbeitsproze und Werthbildungsproze)”[10]。而马克思在这里则要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消费过程必定还是一个占有无偿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消费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说:“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该商品的运用价值中的物相化劳动(materialisirten Arbeit)的量决议的,是由消费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gesellschaftlich nothwendige Arbeitszeit)决议的。”[11]这就意味着,“一定消费范畴的商品的价值不是决议于单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是决议于在该范畴的平均条件下消费那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12]。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准绳。他举例说,在棉纱的消费过程中,假定纺纱厂老板事前投在工人工资、棉花、纺纱机和纱锭等消费条件上的货币是10万元,但最后取得的棉纱在市场上却价值12万元,即多出来一个2万元的ΔG(剩余价值),正是这个ΔG(剩余价值)的呈现,才使资本家投入消费过程的货币转化为资本。那么,棉纱作为商品所内含的物质性劳动是如何发作改动的就是问题的关键。这恰是分开流通范畴后,资本拜物教假象背地资本物在消费过程中自我增殖的秘密。 马克思以为,在棉纱的消费过程中,在资本物发作资本增殖的假象背地,价值构成过程包含了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劳动条件原有的价值经过活劳动转移到产品中。细致说,在纺纱厂的消费过程中,“纱锭和棉花不再相安无事地并存着,而是在纺纱过程中分离在一同,这种分离改动了它们的运用价值的方式,使它们转化为棉纱”[13],但是,棉花和纱锭这些物并不会自己分离起来,而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塑形的活火,构成了棉花和纱锭的有序分离,进而编码和构序成棉纱。其中,棉花和纱锭运用价值的改动并没有改动自身原来所内含的过去劳动(采摘棉花和制造纱锭)的价值量,只是将其转移并保存到棉纱上了。马克思还特地交待说,这种保存旧价值的工人“活劳动的自然恩德”[14]是不费资本家一分钱的。二是工人活劳动在消费中发明出剩余价值。马克思说,除去转移到棉纱中的旧价值,棉纱中还包含新的劳动价值量,这是纺纱工人活劳动新塑形和构序的结果,由于,假如工人每天工作半天,就曾经出借了纺织厂老板付给他的工资,而实践上工人却工作了一整天,另外这半天的劳动时间则发明出了包含在棉纱中的ΔG(剩余价值)。当然,这只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盘剥。所以,马克思指出,全部问题的关键正是这个工人劳动力商品,“具有决议意义的,是这个商品共同的运用价值,即它是交流价值的源泉(Quelle von Tauschwerth),并且是大于(mehr)它自身的交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共同的效劳”[15]。“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而,劳动力运用一天所发明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16]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多出来的“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Mehrwerth),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诱惑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Surplusarbeitszeit),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Mehrarbeit, surplus labour)。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关于认识价值自身具有决议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vergegenstndlichte Mehrarbeit),这关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议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赋型(konomischen Gesellschaftsformationen)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消费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17]。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中对《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创建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和狭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经典阐释,这正是对资本拜物教之谜的彻底破解。一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正面表述: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是从活动的方式到静的物相化结果方式的对象化的劳动。二是工人在消费中超出消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中的剩余劳动发明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三是与传统社会形态中对剩余劳动的直接掠取不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盘剥是被合法的“对等交流”关系掩盖起来的。可是,资本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强迫关系”,它“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求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剩余劳动的搾取者和劳动力的盘剥者,资本在肉体、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越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迫劳动为基础的消费制度”[18]。这意味着,这种看起来非强迫的经济盘剥,是比公开的掠取更可怕的隐性奴役和盘剥。这是马克思对这个名义上文化的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实质的深化透视。 “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 假如我们回到那个纺织厂的消费过程中去就不难发现,纺织工人在那多出来的半天的剩余劳动所发明的凝结在棉纱中的新价值,就是被纺织厂老板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会是这个“半天”的N次方。马克思有些激动地说,也正是在这里,“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19]。那个G-W-G'的经济物相化伪境被建构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资产阶级所鼓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买卖问题中的“一切条件都实行了,商品交流的各个规律也丝毫没有违背。等价物换等价物。作为买者,资本家对每一种商品——棉花、纱锭和劳动力——都按其价值支付。然后他做了任何别的商品置办者所做的事情”[20]。但是,资本家的腰包却经过那个藏匿起来的ΔG(剩余价值)鼓了起来。他对工人剩余价值的经济盘剥被严实地遮盖起来了,由于,这种增殖是在货币转化为资本后“物之间”的客体辩证法中发作的事情。工人被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这一盘剥的实质,在经济物相化空间中则显现为资本物的自我增殖,这就是资本拜物教秘密戏法的真相,这也构成全部资产阶级经济学认识形态立场合理性的基础。当然,在马克思眼里,“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personifizirtes Kapital)。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Kapitalseele)。而资本只需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发明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消费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verstorbene Arbeit),它像吸血鬼(vampyrmig)一样,只需吮吸活劳动(lebendige Arbeit)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21]。 这是马克思在《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重要发现,即经济的社会场境中社会主体反向经济物相化现象。资本家并不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而是资本关系反向物相化的人格化伪主体,在这场经济物相化的皮影戏表演中,他没有人的灵魂,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猖獗追逐剩余价值的灵魂,这种资本的力气像吸血鬼一样,靠吮吸工人的活劳动维系自己的生存,这就是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真正的实质。至此,马克思的结论是:在这里,“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构成过程的统一,消费过程是商品消费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Verwerthungsproze)的统一,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消费过程,是商品消费的资本主义方式(kapitalistische Form)”[22]。我以为,这是马克思在《本论》中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科学认识的一次最重要的停顿。 本节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7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中译文有改动。Karl Marx: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2) II/5, Text, Berlin: Dietz Verlag, 1983, S. 137.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0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1页。中译文有改动。Karl Marx: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2) II/5, Text, Berlin: Dietz Verlag, 1983, S. 162-163.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3-314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6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8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0页。 3 经济拜物教与经济物相化、事物化、劳动异化批判构式的非周延关系 我们曾经知道,在《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是经过重启科学的劳动异化构式III的批判话语,深化揭露了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中客观发作的我—它自反性矛盾,即工人发明的劳动对象化产物对活劳动自身的盘剥。在创建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在《大纲》中阐明了价值关系的事物化与货币权益异化、资本异化、劳动异化,又在《1861—1863经济学手稿》中揭露了劳动条件的异化、劳动才干自身的异化、劳动协作中分离力气的异化、劳动分工中分离力的异化、机器与科学技术的隐性异化,以及分配范畴中剩余价值不同方式的异化等重要问题。可是,他在向公众和学术界引见和阐释自己的经济学重要成果的过程中,却没有直接呈现这一复杂的批判话语格式塔。假如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他只是逃避了劳动异化概念,而在《资本论》的写作中,马克思则是用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争略性地替代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学说。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做法显然不同于《德意志认识形态》中对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基本承认态度,由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主动藏匿劳动异化批判构式的企图并不是承认它,而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构境。所以,这种话语遮盖仅仅是战略性的做法。在这一替代性话语编码转换中,马克思尽可能不运用异化(Entfremdung)和异己性(fremde)这样一些哲学概念,而运用一些更浅显的术语,如死劳动(verstorbeneArbeit)、事物性外壳(sachliche Hülle)、物质变换(Stoffwechsels)、动的方式(Form der Unruhe)和静的属性(ruhende Eigenschaft)、方式变换(Formvernderung)和让与(veruern)等概念,而少量运用颠倒(Verkehrung)和倒置(Verrückung)。好比,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讨论劳动条件异化的中央,我们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第三章最后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只需我们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观念来调查消费过程,情形就不同了。消费资料立刻转化为吮吸他人劳动的伎俩。不再是工人运用(anwendet)消费资料,而是消费资料运用工人了。不是工人把消费资料当作自己消费活动的物质要素(stoffliche Elemente)来消费,而是消费资料把工人当作自己的生活过程的酵母(Ferment)来消费,并且资本的生活过程只是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sich selbst verwerthender Werth)的运动。”[1]在他思想实验进程中写下的手稿中,马克思经过多重异化关系批判的劳动自反为资本的奴役关系,往常变成了每一句话都是浅显易懂的简单关系。他宁可用“在资本主义消费中,劳动条件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与工人相对立”[2],不是工人运用消费资料,而是消费资料运用工人,而不再运用对象化的劳动条件是工人对象化劳动的异化这样的表述。这关于马克思特别想让其读懂《资本论》的工人读者来说,自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表明在这些浅显阐明背地被战略性地遮盖起来的深层次哲学话语是不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也是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表述:“资本主义消费所固有的并成为其特征的这种颠倒(Verkehrung),死劳动和活劳动(todter und lebendiger Arbeit)、价值和发明价值的力(werthschpferischer Kraft)之间的关系的倒置(Verrückung)。”[3]这与《大纲》开端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的历史现象学话语显然是不完整重合的。由于分开了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物与物之间事物化关系的颠倒,这种发作在消费过程中的Verrückung(倒置)是无法真正说分明的。当然,这也就呈现了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重要的理论关系问题,即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讨中的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与经济物相化、事物化和劳动异化批判构式的复杂关系。 依我的初步认识,作为马克思树立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历史现象学构境,历史现象学就是要透视经济物相化存在论的幻境,其中,事物化关系颠倒与劳动异化批判构式都是这种科学的批判认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人与人的劳动交流关系事物化(I)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是发作在资本主义流通范畴的商品交流过程,它是一个历史性发作的客观笼统;二是作为资本的货币所置办的劳动条件,在进入消费过程时势物化(II)颠倒为资本关系的不在场的在场;三是工人的劳动技艺被客观笼统并经过科技物相化,转移到物性机器的工序编码中发作的事物化(III)颠倒;四是剩余价值方式在利润、地租和利息上的事物化(VI)颠倒。事物化透视构成进入劳动异化关系批判构境的入口,事物化批判理论是对经济的社会赋型历史进程中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颠倒的揭露和批判,它构成了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中劳动异化批判的前提。而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是阐明由于事物化的关系颠倒,工人的劳动才干、共同活动的分离力与对象化劳动结果(剩余价值自身)成为奴役和支配自己的我—它自反性外部力气,这是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奴役实质最重要的科学认识。而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只是指认资产阶级认识形态中将商品、货币和资本关系的事物化颠倒状态误识为自然物性,以构成客观的物化认识,由此支撑起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自然性和永世性的认识形态幻象。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替代事物化和劳动异化学说时,就较好地展示了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发作的经济物相化表象层面的各种错觉,以便于科学地阐明被这种假象遮盖起来的剩余价值来源。但是,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放弃了在自己经济学研讨中的哲学批判话语。我留意到,日本学者广松涉和望月清司都关注了马克思思想中的“物象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但二者的观念却是相反的。我曾经指出过,日本学界将马克思的事物化概念误译为带有客观颜色的“物象化”,由此错失了马克思的经济物相化与事物化的边疆。广松涉以为,马克思有一个从人本主义异化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物象化批判的转换,但他承认马克思晚期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而望月清司则以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是贯串其思想史一直的,只是他错误地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当成了不变的主线,所以,他才会将“物象化”视作“异化”的下属概念:“物象化只是一个描画什么东西以什么为契机转化成‘物象’关系和关系态的结果性概念,而不是像‘异化’那样去动态地反映使自己相生外化的人的活动自身。”[4]二人都将马克思的丰厚思想笼统地简化了,并从不同的立场不完好地描画思想史。但是,他们的观念都具有“片面的深化性”(孙伯鍨语)。 “ 广松涉(1933-1994) 所以,马克思的三大经济拜物教批判能够较好地在经济物相化的表象编码层面,分别指认商品、货币和资本在流通—消费范畴的物性神秘颠倒关系,以及剩余价值方式中呈现的物神现象,但是,它并不能周延地涵盖马克思的全部事物化和劳动异化批判构式,特别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构式III中新发现的劳动协作分离异化、分工分离力异化以及机器化消费和科技力气异化等重要内容。所以,在《资本论》后面触及上述内容的讨论中,马克思不得不再次少量运用了异化概念。 本节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页。 Karl Marx: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2) II/5, Text, Berlin: Dietz Verlag, 1983, S. 248. [4][日]望月清司:《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新浪微博账号: 理论与文本 欢送搜索并关注 理论与文本 编辑: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