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融媒体系列报道 《我和我的党支部》 今天,为您带因由湖南电台携手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等全国100家电台采制的《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党支部:用青春追逐科技梦》。 用青春追逐科技梦 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人员的身影或在实验室或在地步间。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丽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他们一边忙着劳动,却又一路引吭高歌。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主任 李晓辉 “我们大家认真察看一下,这是一块10年来的土壤营养变更剖析图,那么在我们这些年科学施肥的指导下,各种数据指标变更不大,阐明测土配方施肥为‘三减一控、维护黑土地不退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带领大家共同剖析土壤营养数据的人叫李晓辉,是黑龙江省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主任,也是园区党支部的领头雁。2008年6月毕业于广西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十多年来,李晓辉和他的科研团队聚精会神搞科研,一心一意助农增收,用斗争和汗水在这片黑土地上,绽放芳华,青春逐梦。 李晓辉经常对他的同事这样说,搞科研一是要有认真的态度,二是要有贡献的肉体。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李晓辉2008年研讨生毕业后,到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当时工作环境很艰苦,各项工作尚处探求阶段,由于人员短缺,他作为一名党员,主动担起了育种杂交全部的工作。每次做完玉米授粉后,从实验田里出来浑身汗湿得就像水洗的一样,好几次都热到中暑,同事们开玩笑叫他“拼命三郎”,可是他和同伴们都咬牙坚持下来,并且较为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终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让他的脸上多了一份沧桑,眼里多了一份坚决,身上更多了一份义务。李晓辉说刚走出校门就直接进入基层消费一线对他来说是一次严峻的应战,理论学问在学校学了很多,但是消费理论太少,遇到一些状况,有时分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曾经一个种植户拿着一些发作药害的水稻苗来找他讯问用点什么药能治过来,一下子就把李晓辉问住了。这件事对他触动挺深,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李晓辉便不时增强理论学习,经常跑田间地头,经过和大家不时交流,学习阅历,探求尝试,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也让他在农业科研范畴研讨中愈加自信起来。 漫漫科研路,有荆棘和坎坷,也有无法和寂寞。但是李晓辉总说:“既然走上了农业科研这条路,就选择了贡献和付出,面对自己最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搞科研工作没有节假日,他人休息、文娱、陪伴家人的时间,他都用在了工作上。十几年来,一切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两个孩子从出生到入托、入学他没有接送过一次,辅导孩子功课的工作也全落在妻子身上。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李晓辉用实践行动践行敬业、务实、创新、奋进的园区肉体,在他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这片黑土。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 焦杨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度级科技园区,2004年成立。园区现有34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3岁,青年党员的比例占到了60%。这些青年大学生大多数是外地人,他们毕业后,就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城市,选择了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作为人生的锻炼场。素有园区一枝花之称的焦杨,是哈尔滨人,2009年毕业于八一农大园艺系,那时许多大学生不喜欢来农场就业,但是性格顽强的焦杨偏偏要来这里试试。 从学校直接进入实验室,走进田间,这一干就是12个年头,最初工作那几年,家人,朋友,同窗都劝她放弃,回到省城找一份可心的工作,不用整天风吹日晒,可焦杨没有放弃自己来这里的初衷。2010年园区温室新引进的香蕉树,胜利结出第一串香蕉,那种自豪、激动心情让焦杨倍感自豪。往常每天看到园区温室里栽培的各种热带作物和花卉,看到勤劳培育的小苗一点点地长大、开花到结果,这都让焦杨觉得到这是一种幸福,更是对她和团队的一种贬责和回馈。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 李光旭 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还有很多90后的大学生。黝黑、坚固,出生于1995年的李光旭,看起来比同龄人更老成一些。每逢有人拿他的年龄开玩笑时,他却总是诙谐的说道“总在田间地头,哪有不黑的,黑一点代表自己很健康。”李光旭总是跟朋友同窗这样炫耀,谁说种地留不住年轻人?他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七星人,爷爷是开发北大荒树立的第一代人,从小就经常给他讲他们过去的故事,作为北大荒的第三代,爷爷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十分深沉,大学期间,李光旭就关注着垦区的农业展开动态,2017年毕业后,就回到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开端了科研之路。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自成立以来,到2020年底共完成国度级、省级各项科研课题700余项,引进新作物种类1000多个。为种植户兴办田间课堂,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旱平免提浆、无人耕作等适用新技术29项,在寒地水稻“三化两管”方式的基础上,组装构成了建三江地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方式,推行面积达3100万亩,水稻的平均单产由原来缺乏400公斤,进步到620公斤,为农户发明直接经济效益39亿元。同时依托七星农场大田物联网项目,树立了集农业科研信息采集、数据剖析、结果应用为一体的农业科研管理大数据平台,完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 刘鑫鑫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青年党员刘鑫鑫说,为了让农户都能成为种植能手,园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协作开发了智能叶龄诊断系统,应用视觉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树立起智能叶龄诊断数据模型,完成了水稻生长性状的智能辨认。科技人员能够经过手机精准指导农户施肥、病虫防控与水肥管理。 全国种粮大户张景会说,这支科研团队是值得信任的,他家种植的650亩水稻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平均亩产抵达了1300斤,产量进步了200多斤,获利30多万元。这要归功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更要感激这支大学生效劳团队的日常指导。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这些成果的取得就是靠着李晓辉、焦杨、李光旭、刘鑫鑫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一直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身份,秉承北大荒“艰苦斗争,勇于开辟,顾全大局,无私贡献”的杰出肉体,在农业科研道路上废寝忘食,无怨无悔,依托团队的力气和协作肉体,科技园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农林水利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全疆土壤肥料检测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等荣誉。其中李晓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青年党员刘鑫鑫说,她来到这片黑土曾经10年了,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和一名党员,要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这片黑土地,用学问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无愧于党员这个光彩的称号。 李晓辉说,浓浓黑土情,漫漫科研路,他将一直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如既往地用理想信心和稳健的步伐去丈量脚下这片土地,甘愿做北大荒农业科研阵线上的耕耘者,用汗水去浇灌科技之花。 我们有理由置信,北大荒建三江国度农业科技园区的党员们在未来展开树立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任务,发扬新时期的北大荒肉体,英勇肩负起时期赋予的重担,在做好中国粮食保险压舱石、打造“三大一航母”的征程上,展示新作为、再创新辉煌,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悔于时期的恢弘篇章,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再立新功! 本节目由新华社、湖南电台、芒果动听、5G聪慧电台、蜻蜓FM携手全国100家电台分离制造播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党支部》同名书籍曾经上市。立刻扫以下二维码订购: 来源:电台工厂 编审:张楠、郝爽、赵庆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