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两部电视剧的朋友对张廷玉这个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实和电视剧一样,历史上的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实真实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时,张廷玉还被雍正皇帝许愿身后配享太庙。可就是这样一个三朝名臣,暮年时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招致被乾隆贬官、削爵、撤销配享太庙的恩遇。 张廷玉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均受清廷宠信。其中张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张廷玉更是子承父业,在康熙朝崭露头角,进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接近之人,最后升任礼部尚书。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为稳定自己皇位,励精图治,迫切需求培植一批自己的心腹辅政大臣。在满朝文武中,张廷玉就成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气,出身背景也很重要。特别是对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 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说他更改康熙即位诏书的传言甚嚣尘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夺嫡的余乱更为完整停息,所以,成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气还不够,背景还必须得过硬。巧的是张廷玉契合一切成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决条件。首先,张廷玉在康熙朝表示出来的政治才气和深沉的学问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国理政所迫切需求的。其次,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不只是康熙朝的枢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经的教员,有了这层关系,张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较于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接近张廷玉,将国度大事交托张廷玉,安心治国。 在雍正一朝,张廷玉对雍正忠心耿耿,为雍正排忧解难,处置国事,立功无数,所以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当然,对张廷玉来说,最大的殊荣便是被雍正皇帝许愿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很熟习,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配享太庙的意义是啥,稍微多说点,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中央,是皇帝祭祖的中央,只需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以后才干在死后享用配享太庙的待遇。这个待遇对张廷玉来说真的不得了,由于清朝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固然清朝皇帝都会说满汉一家亲的声调,固然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也不少,但是依旧还是有区别的。有清一代,几百年的统治历史中,汉人配享太庙的也仅张廷玉一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下诏传位乾隆,并任命张廷玉、鄂尔泰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帝。 乾隆即位时曾经25岁,不像雍正即位时的复杂状况,雍正留给乾隆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山和环境,所以乾隆来说顾命大臣不说可有可无吧,也是没那么重要了,张廷玉作为一个深耕官场几十年的政坛老手,没有比他更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他和其他几个顾命大臣很识相的及时辞去顾命大臣的职位。出人预料的是,乾隆固然接受了他们辞去顾命大臣的职位,但依旧备受重用,让他们以总理王大臣称职。 在乾隆初期,乾隆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和恩宠一如雍正时期,并再次任命张廷玉为皇子师傅,而且皇帝每逢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乾隆帝还总是将他留京总理朝政,夜宿,并 典试,选拔人才,调查荐举官吏。张廷玉虽政务繁重,因学问深通,还荣膺雍乾两代皇子师傅。同时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加官进爵,位极人臣,基本抵达了人生的巅峰了。 但是,当张廷玉步入暮年,年逾古稀的张廷玉顽固和好激动,经常在政事上与乾隆帝起争论,使他与乾隆帝之间渐生嫌隙。乾隆对这个三朝老臣也慢慢产生不满。后来张廷玉更是三次上书央哀告老还乡,也是惹得乾隆帝对他意见越来越大。第一次乾隆帝专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未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宣谕慰留。乾隆帝说的很直白,你是深受两朝皇恩,而且奉先帝的遗命,你以后是要配享太庙的,哪有配享太庙的老臣告老还乡的,你得为朝廷尽忠致死,不准。不外乾隆帝对这个三朝老臣还是很照顾,命他如宋代旧例,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 可是没过多久,张廷玉再次哀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恩赐。这要是放在其他人,早就叩谢天恩了,但是张廷玉却对乾隆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奠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相似的谈论。"他免冠叩首,央求乾隆帝出一个凭证。这就有质疑乾隆帝的意义了,乾隆帝听到这里很是不快乐,不外乾隆还是压下怒火,耐着性子给出了个凭证。然后,第二天谢恩的时分,张廷玉又来了一波作死的神操作,居然不亲身去叩谢皇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谢恩,这下乾隆帝算是彻底火了,于是廷臣会议,商议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于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刚逝世不久,张廷玉第三次次央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这下彻底失宠。 从名义上看,张廷玉罢官、削爵、撤去配享太庙的下场完整是自己不作就不会死的作结果。可是深化的想一下,真的是张廷玉倚老卖老自己作死的吗? 实不尽然!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是谈论官场绕不开的话题,能够高居庙堂的官员一定深知官场复杂,足智多谋。特别是张廷玉这样的三朝重臣,深耕官场几十年,关于官场的钩心斗角处置的一定熟能生巧,对皇帝圣意的揣度一定恰如其意。所以,分离当时的官场环境,乾隆十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固然张廷玉面奏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均衡各种要素,肯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帝的种种做法,实践上是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很难谐和,致使钩心斗角、互不尊服。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事十余年,"常常竟日不交一语"。由此可见,张廷玉一次又一次的激怒乾陵帝,或许并非是倚老卖老,也可能是他厌倦了官场的钩心斗角,也厌倦了伴君如伴虎的风险,选择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以退为进之法。 三次上书告老还乡以及故意做出让儿子替代自己去叩首谢恩这种蠢事,更是对乾隆皇帝底线的试探,每一次都拿捏的恰如其分。 第一次是试探乾隆帝对自己告老还乡央求的态度,从结果来看乾隆帝对自己还是很注重的。摸清了乾隆帝对自己的态度以后,再增加火候,继续第二次上书央求隐退,这次的理由是离职养病,既然是养病那就准了,你去养病吧,并且还给了许多恩赐。可是对张廷玉来说,既然是明哲保身,以退为进,那么乾隆帝准许原官致仕或许并不能保障自己退休以后保险无虞,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固然自己退休了,但是自己的威望和影响还在,当然,对那些执政期间所树政敌的要挟还在,退休以后远离庙堂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政敌所攻讦,那时真是毫无对立之力,只能任人分割。所以,最保险的是让皇帝把自己撸到底,主动解除自己的威望和要挟,让那些高居庙堂的政友也好、政敌也好把自己忘掉,不屑于再与自己为敌,只到自己老死,这才是最保险的隐退。所以,他还得继续"作",怎样保险的作下去呢?那就是继续适度的激怒皇帝,不只请求皇帝给自己出一个让自己死后能配享太庙的凭证,更是让自己的儿子去谢恩,这种事情的罪恶可大可小,放到其他人可能就是藐视皇权的重罪了,但是张廷玉三朝重臣,资历威望非同普通,乾隆就算生气也不会治他的重罪,但是罢官削爵还是少不了的。果不其然,一番折腾下来胜利的被削爵,这离他的目的又近了一步。第三次请退,也是机遇和火候最好的一次,皇帝的儿子刚逝世不久,皇帝还没在丧子之痛中缓过神,张廷玉再次央哀告老还乡,这次又胜利的激怒了乾隆帝,于是罢配享、免治罪,一撸到底,终于抵达自己的目的,从官场全身而退安享暮年。 张廷玉能够一步步的把自己"作"到罢官、削爵、罢配享,但是却没有治罪。名义上是乾隆帝的优待,实践上是张廷玉明哲保身的苦肉计,以及对乾隆帝心机的精准把控,每一步都看似风险但都有惊无险的朝着自己希冀的方向展开。 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