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是我国淡水资源最重要的生态功用区和主要补给区,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更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特殊的天文位置、丰厚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用使其成为我国西北最重要的流域之一,关于维护国度生态保险和黄河中下游地域的展开和稳定具有严重贡献。 01 深化了解黄河源区环境的特殊性,黄河源区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1、气候特征 黄河源区依照中国的气候分类规范属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处于高原亚寒带和高原亚温带的交界区。气候特征表示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激烈、无四季分辨的气候特征。黄河源区年平均温度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呈持续降落趋向。 除了东部大面积区域,温度高值区主要散布于兴海县、同德县和达日州等个别区域。特别是东部的红原县、玛曲县以及北部的兴海县,年均温均超越了1.5℃。与此相反,称多、玛多和玛沁县等区域年均温终年处于-3.0℃以下,是黄河源区最冷的几个地域。 由图中能够得知,黄河源区各子区域年均温度的差别较大,最暖的兴海县比最冷的称多县年均温高出6.1℃。依据国度气候信息中心气候资料室提供的《中国空中气候规范值月值数据集》资料,区内大部分地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全年最低平均气温出往常玛多站(海拔4272m,1958年-2013年多年年平均气温-3.3℃)。 如以玛多站的年均温为规范,按垂直递加率每100米0.6℃推算,区域海拔最高点6253m处的年均温约为-15.2℃。最冷月和最热月分别出往常1月和7月,其中7月平均气温为7.5℃(玛多)-10.8℃(红原),极端最高气温25.2℃(若尔盖);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6.8℃,出往常玛多站。 最高为-9.9℃(红原),极端最低气温-48℃(玛多),气温年较差在20.9℃-24.8℃之间。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黄河源地域由于海拔高、空气单调、降水少,故大气透明度良好,太阳辐射激烈、日照时间长。大部分地域全年辐射总量高于55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h以上。 日照时数较长的记载出往常青海省玛多站,年日照时数2838小时,区内日照时数较短的是位于四川省红原站,年日照时数2364小时。黄河源区处于印度洋南亚季风和安定洋东亚季风控制区的边沿交错带上,降水同时受暖湿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支配。 西部青海省境内青藏高原部分区域的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西南暖湿气流,而东部四川、甘肃省境内的流域会更多地遭到东亚季风的影响。由于黄河源区共同的山地地形及其高度的地形地貌异质性,降水的空间格局丰厚多变,但总体上表示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加的趋向。 整个区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4.2mm。高值区主要散布于红原县、和果洛州,其中最高值可达743.3mm,位于红原县境内。低值区位于源头的玛多县和北部的兴海县,其中最低值为322.5mm,属于玛多县。年降水量最多红原县较最少的玛多县偏多420.8mm。 2、水文地貌特征 黄河源区主体位于三江源国度级自然维护区地势较低的东部,这里高山林立,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海拔区间为2675-628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厚的地域。黄河总水量的49%来自于河源地域,使这里成为我国的重要水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黄河就发源于区域西部的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域,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依据2008年“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科学调查”最新结果,黄河正源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发源后入星宿海,这里河谷开阔,湖泊众多,是黄河源区内最大的盆形湿地;东接青海省内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扎陵湖和鄂陵湖。 黄河出鄂陵湖后,蜿蜒东流,之后沿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谷地东进,先后于四川和甘肃境内绕过阿尼玛卿山折向西北回到青海省,沿阿尼玛卿山北麓、鄂拉山及拉脊山边沿绕向东流,至唐乃亥水文站是为黄河河源段,整个干流呈S型。源区内干流河长1959km,落差2768m,平均比降1.47‰。 流入干流的主要主流有达日河,西科曲,泽曲,黑河,白河,巴沟,切木曲,曲什安河和大河坝河。河源区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向东倾斜,庞大的海拔高差是黄河源地貌的主要特征。区域主要地貌为激烈腐蚀剥蚀为主的中山地貌、弱腐蚀剥蚀的高原低山丘陵地貌、湖盆地貌以及河谷地貌。 3、植被特征 按植被类型将我国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22个植被地带,其中黄河源区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该区包含高原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亚区、高原中部草原亚区和高原西北部荒漠亚区;又能够进一步细分为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高寒草原地带、温性草原地带、高寒荒漠地带和温性荒漠地带。 在高寒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源区特殊的天文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以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低地草甸为主的草地植被类型。其中,高寒草甸是最主要植被类型,约占总面积的35%。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高度异质性和共同的天文区域使得其小气候复杂多变,催生出丰厚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给多种生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境,培育了许多现代物种的分化中心,衍生出了许多高原特有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厚的地域之一。 02 了解黄河源区的土壤特征,以高山草甸土为主,其次为沼泽化草甸土 黄河源区土壤属青南高原山土区系。土壤类型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散布规律,以海拔高度自高向低呈现出梯度性的土壤类型散布: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 以高山草甸土为主,其次为沼泽化草甸土,冻土层极为发育,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等为隐域性土壤。受高寒气候的影响,黄河源区成土过程较慢,母质常为冰渍或冲洪积物,具较强的粗骨性,因而土壤厚度较浅。同时,土壤中的腐殖质的散布深度浅,合成速度慢,土壤有机质成分主要散布在表层。 以上特征使得黄河源区内的土壤保水性差、肥力低,且易受腐蚀影响而发作水土流失。黄河源区的各土壤类型中,高山寒漠土主要散布于海拔4000-5200m,地貌主要为稠密的岩生地衣和矮小的垫状植物,应用价值较小。 高山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主要散布于海拔3000-4000m,地貌以高山草甸为主,植被掩盖度可至40%-90%,是理想的夏季牧场;黑钙土厚度常可达60-80cm,植被掩盖度高达80%,可作为冬春牧场;栗钙土主要散布于海拔2500-3400m,具有较高的土层厚度,富含腐殖质,植被盖度60%-80%,土天时用类型以农田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