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尔盖茨2020年年底写完的一本书,原名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The Solution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中文版的话,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书名就是有点......,想贴靠气候变化的话题,贴着经济读物,卖书的味道。 总体感觉的话,读起来容易,非专业、科普类型的,增长见识吧,思路逻辑很清晰,视野从全球到个人,个人感觉的话,立场也不偏见傲慢,就是接受现实,力求科技创新改变的态度。大致浏览了一下,里面好多句子带给自己很多思考,值得一读。 但是,读完之后,我自己还是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产生污染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中,没有体现气候变化,污染和环境退化造成的影响,或者说这些影响折合的经济因素没有融入到产品的价格中呢? “510亿吨是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大致吨数。“ ——全球每年51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分为五大类,这也是突破能源联盟所采用的方法,分别是生产和制造(包括水泥、钢铁、塑料等占31%)、电力生产和存储(包括煤、天然气、水力等占27%)、种植和养殖(包括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等占19%)、交通运输(包括乘用车、货车、航运、海运等占16%)、取暖和制冷(包括供暖、制冷等占7%)。比尔·盖茨分析每类的现状、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在其中应用的经济指标green primiums,一套经济架构分析,思路清晰。 "现代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涉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转向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我觉得侧面说的是,现代生活方式是建立在高碳排放、高污染基础上,而且如果不发生改变的话,这种生活方式积累的效应会越来越高)。 “我的心思也并不总是放在疾病上,我常飞去大城市,伫立窗前,眺望窗外,我就会想为什么那里一片漆黑?我在纽约、巴黎或者北京看到的灯光都去了哪里?” ——这里在说灯光代表繁荣的时候,提到了北京,说明北京的确列入了全球的视野,中国发展快啊。哈哈,最起码是在这本书中。 "我了解到,全球约有10亿人无法获得可靠的电力供应,而这其中有一半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现在的情况较彼时已略有改善。今天,全球约有8.6亿人还没有用上电。)" ——我们国家稳定的电力供应看似正常的情况,在全球的视野下,对于很多人,而且还不是小数目的人类是一种奢求。 "随着所有这些信息的积聚和沉淀,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怎样才能让贫穷国家的民众用上可靠的、可负担得起的能源。让盖茨基金会去解决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并没有意义—我们需要它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使命,但这时我开始同一些发明家朋友讨论我的想法,并进一步阅读了与该问题相关的资料,其中就包括科学家、历史学家瓦科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撰写的多部令人大开眼界的作品,我从中了解到能源对现代文明的极端重要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Bill Gates对基金会有自己清晰的认识,对于重大问题是关注的,但并没有自大,而是有着自己的专注。同时,也觉得作为富豪,有能力与大量的专业人士去交流,获得大量有效信息,高层次的认知。类似这样的描述,能体现出来获取相关知识,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我不断学习一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我会见了气候、能源、农业、海洋、海平面、冰川、电力输送等领域的专家,翻阅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正是在该委员会的推动下,全球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我观看了《地球气候变化)(Earths Changing Climate),这是理查德沃尔夫森(Richard Wolfson)教授在“伟大课程”(Great Courses)平台推出的一系列精彩视频讲座。我阅读了《天气傻瓜书》(Weather for Dummies ),我现在依然认为它是关于天气I可题值得称道的著作之一。" "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贫困者是最大的输家,他们大多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经受不起更多的旱灾和洪灾。"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个现实,比较残酷,虽然现在的全球变暖的责任中,发达国家或者富人占很大一部分,因为他们掌握了资源,并没有非常合理的利用资源,无论什么原因,但是从解决问题的现实角度看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却是发展中国家或者贫穷者承受不起的,因为穷,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调用,这个的确是很无奈,霍霍完了,要大家一起收拾残局。好像在涉及非常多人的事情上,全球问题上,都有这么个事实,掌握资源最少的人反而是选择最少的人,不能抵抗风险,也不知道这是历史的发展的痛楚还是无奈。 “尽管我欣赏抗议者的热情,但我不认为撤资行动能阻止气候变化,也不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到贫困国家的人。通过公司撤资行为来对抗种族隔离制度是可行的,因为政治制度的确会对经济压力做出反应,但仅仅靠抛售化石燃料公司的股票就想改变世界能源体系是不现实的,要知道能源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高达5万亿美元,而且这个行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 ——首先这个欣赏抗议者的热情是否是出自真心,这个就算是吧。不过,对于改变能源体系这个事情的复杂性,显然是有更深的认识的,而非一腔热情。 “当得知全球温度的小幅上升(升周1或2摄氏度,也就是33.8或35.6华氏度)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时,我感到很惊讶。但这是真的,在气候领域,仅仅是几摄氏度的变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大概4摄氏度,那时北极地区还生存着鳄鱼。” ——这个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差距的确是令我感到一点意外的,想不到温度平均之后的结论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我们之所以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温室气体在捕获热量方面的能力高于二氧化碳,但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又短于二氧化碳。令人遗憾的是,二氧化碳当量不是一个完美的度量标准:从根本上来讲,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是升高的温度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在这方面,像甲烷这样的气体要比二氧化碳糟糕得多,它会使温度迅速上升,而且升幅很大。但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无法完全解释这种重要的短期效应。 ——在对全球平均温度,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指标的认识上,我觉得是有深刻的理解的,那就是指标包含了一部分信息,但是也掩饰了一部分信息,也没有完全表达全面一部分信息,但是这个指标还是很好用的。后面的指标还包括Green Primiums绿色溢价。环保中,像化学需氧量等这样的综合指标,虽然表达了耗氧量,但是太粗了。在科学的其他领域中,也是有很多指标是这样的,虽然能够表达一些信息,但是并不全面,或者深刻。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能源转型是由先前对我们来说不重要的东西驱动的。过去,我们之所以从一种能源转向另一种能源,是因为新能源的价格更低廉,因此转换动力更大。” ——很不幸的是,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现代能源体系的短暂历史以及能源转型的漫长过程,而且,能源转向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价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搭便车的问题呢?方法之一是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就像2015年世界各国在《巴黎协定》上所做的努力一样。嘲讽国际协定很容易,但它们的确是推动进步的一部分:如果你庆幸现在还有臭氧层那么你可以感谢《蒙特利尔议定书》。” ——这里面的“嘲讽”和“但”,让我突然想起了以前脑子中想的事情。我们分析问题,要有立场,这是道德的评判,但是要尊重事实,这是解决问题,合作协商。嘲讽国际协定是很容易,但你不能否认这是解决问题所必须的,这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嘲讽的应该是做的不到位不够好,而不是不应该做。不应该做,或者其他的嘲讽原因属于不合作,不务实的态度,光是从道德上和历史过程上挑毛病,无益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要无脑的一味反对或者嘲讽。 “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降低绿色溢价。要想降低中低收入国家的减排难度并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这是唯一的路径。只有富裕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率先行动起来,绿色溢价才有可能降下来。毕竟,世界上的大多数创新成果都来自这些国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降低全世界的绿色溢价并不是一项慈善事业。美国等国家不应仅仅将清洁能源研发投资视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它们也应该把这看作实现科学突破的机会,而这些科学突破将会催生由大型初创公司组成的新产业群,它们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将清洁额能源的需求视为科学突破的机会 “另外,如果2030年的减排目标是通往2050年零排放目标的里程碑,那么花费大量时间或金钱把燃煤电厂改成燃气电厂就没有多少意义了。相反,我们最好同时推进两个策略:第一,竭尽所能地提供便宜、可靠的“零碳”电力;第二,尽可能广泛地实现电气化—从交通工具到工业流程再到热泵在内的一切,即便是当前依赖化石燃料电力的地方也不例外。”
自己在基层落实煤改气、煤改电的过程中也是意识到,燃煤改成燃烧天然气也是一种临时的措施,不过的确算是非常有效果的方式,减少了污染物种类的排放,只剩下了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不用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或者只有大型设备需要安装,从而间接的解决了在监管大量的小型企业燃煤的污染治理设施是不是在运行的矛盾。不过,就算是针对污染物排放,而不是针对二氧化碳的政策执行上,中间也是经历了使用生物质颗粒,醇基燃料等短时间的折腾。当然是另外的故事了。 企业燃烧天然气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宝贵的天然气用来当燃料实在是可惜了。在面对未来几年内的碳中和,碳达峰过程中,早晚是要被取缔,改成用电,企业又是被折腾一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