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110字,阅读约需8分钟 《当代教育家》2022年第9期 人物专访 施娱 义格教育集团业务助理副总裁,北京赫德学校总经理;北京大学法国言语文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 (MPA-ID);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 (MBA);她曾为全球知名非盈利组织、斯里兰卡总理府、阿尔巴尼亚经济部提供教育和经济政策咨询;曾于德意志银行(香港)工作数年,历任剖析师及中国经济学家。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波诡云谲,出国留学的不肯定性越来越强。许多家长都提出了相似的问题:在这样的时期,我还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吗? 我们无妨追根溯源,一个人为什么要留学?海外名校与我国高校有哪些差别?留学阅历会为人的终身打上怎样的底色?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访问了义格教育集团业务助理副总裁,北京赫德学校总经理施娱,在她的眼中,留学是这样的…… 《当代教育家》:施娱教员,您在世界顶尖的这些名校都就读过,我们置信这一路走来您肯定会有十分多的体会和收获,能够谈一谈您最大的三点收获吗? 施娱:您好!教员不敢当,只能说自己是一个比较侥幸的学生。曾在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就读,大学时期也曾在巴黎政治学院做过半年交流生。毕业十年再回头看,我觉得最大的变更有三点:第一是世界观,在海外的求学和工作阅历,让我更加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让他人更了解中国。当前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新闻,有全球化的倒退,有其他地域的战争,有文化的割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人作为全球化的公民,能够做什么?是每个人的世界观所引导和驱动的。 第二点是价值观,在求学过程中更分明地认识了自己,也更了解了他人。 第三点是人生观,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窗一同并肩斗争,在看到他们今天在各自范畴有所成就的时分,我深刻天文解了学校常鞭笞我们的一句话:“不问他人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他人做什么。” 《当代教育家》:出国留学让您的世界观有了什么样的变更? 施娱:举个例子,刚到斯坦福的时候,有一门必修课叫作商业战略。我们每周会读商业案例,在课上中止开放式地讨论,这个公司为什么胜利,为什么失败。由于在美国,大部分案例都是有关于美国企业的。终于有一次,轮到了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 案例是写了2000到2005年初创期的淘宝网,如何打败外来电商巨头易趣网的故事。案例资料中以为,淘宝之所以能在中国打败易趣,主要是由于该平台允许售卖良莠不齐的产品,惹起了不公平竞争。读过之后,中国同学们很不服气。课堂末尾,教员约请中国同窗谈谈自己的见地。那是我第一次在课上举起手。我分享了淘宝网脱胎于阿里巴巴公司旗下。阿里巴巴最开始是一个B2B网站,2003年中国非典的时分,杭州是比较严重的一个疫区,居民都不太能出门买东西。当时马云的一个小团队,在公寓楼里面封锁工作了20多天,开发了淘宝这个B2C(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效劳)的程序。同时,之所以它能如此快速地完成转型升级,也是基于当时他们已有了支付宝软件的雏形,更由于其背地江浙沪地域中小企业的强大生产力和供给链等等。讲完后我总结了一下,以为这个案例写得失之偏颇。 听完,教员缄默了几秒钟说:“我能否约请你一同来把这个案例重新写一下?”这门课最后我得了A。 这件事让我亲身体会了:世界观,不仅是自己去放眼观世界,也需求让他人了解中国。求学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很多同窗们的国度和文化,让我在遇到事情时,能更理性地做判别。知己知彼,我们才干更好地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这也是未来协作、创新、抓住机遇的前提。 《当代教育家》:那出国留学对您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施娱:提到价值观,我在求学过程中更分明地认识了自己,也更理解他人。最好的例子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一门很火的课程:叫人际交互(Interpersonal dynamics)。 这个课每周上两节,一次要3-5个小时。课程内容是12个学生围成一圈,在大家保障透明、真诚、失密的环境下说话。对,就是说话,几个小时没有议程就是说话。请求一切在房间里说的话都不能带进来,说什么都能够,但必须百分百真诚,任何觉得都要直接反响。乍一听很匪夷所思,但在过程中大家慢慢放下警戒,直面自己内心的声音,接受他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 课上每个人脚边都有一包纸巾,大家讲到动情处、黑暗处或者争论时就开始哭,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相差很大的。中国人通常很少中止如此外露的心情表白和人际反响。 最令我印象深化的一个片段叫作影响力排序(Influence line),请求每位学生(不能说话)依次抓着剩下的11位学生的肩膀,依照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影响力强迫排序。这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是无法想象的场景,但确实是一个绝佳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的锻炼。 阅历过后,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客观了,对他人的反响更悦纳了,也学会了更好地表白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当代教育家》:出国留学对您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施娱:刚刚说到,不要问他人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自己能为他人做什么。 哈佛大学有一个同窗让我印象深刻,他是Facebook开创人扎克伯格的同寝同窗,而且还在扎克伯格传记电影里呈现过,但是他跟扎克伯格的职业选择大相径庭。本科毕业之后,他不时在非洲从事国际组织医疗援助,做了10年的艾滋病、肺结核的治疗研究。10年之后又回到哈佛大学读硕士,和我成了同班同窗。要知道,他自己的家庭、文化背景和非洲完整无关。 我问他:回看当年,你要跟扎克伯格一同创业的话,往常会多胜利啊。他说我不这么想,我和扎克伯格是很好的朋友。我们的事业不同,但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有意义。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判别,或者说干一行爱一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为此坚持斗争,是往常很多年轻人缺乏的。所以有机遇能够和这样的同侪共同窗习,不论他们来自什么国家、是什么肤色,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楼栋的基石上,刻着一句非正式的校训,我很喜欢:Dedicated to the things that haven't happened and to the people who area bout to dream them up。翻成中文就是说:这块基石是献给那些还未降生之事,以及那些将要把幻想付诸行动之人。我的同学里有很多人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这句话和这群人会一直鼓舞我:固然做正确的事情总是困难重重,但是勇于创新、勇于幻想并且勇于理论的人,最后常常能收获终极的高兴。 《当代教育家》:您能够和我们讲讲在名校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吗?之前网传哈佛大学清晨4:30图书馆,大家挑灯夜战的画面是真的吗? 施娱:经常也有朋友问我,哈佛大学到底有没有清晨4点还开放的图书馆,其实网上那个图不是哈佛的。哈佛大学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只需一个,我也经常在考试前去挑灯夜读,一群人一同相互做个“暂时抱佛脚”的伴。 当然,图书馆只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可贵的学习阅历并不是在图书馆发作的。《未来简史》里面提到最新的人工智能国际象棋大师AlphaZero,从零开端学习国际象棋,没有任何棋谱输入,只学习了4个小时就打败了汇合人类几百年来累积的国际象棋阅历,是的,仅仅4小时。未来世界独一不变的就是高速的变更。或者说,学习不应过度看重特定的细致技艺和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终身学习、不时进步,在不熟习的环境里依旧坚持心智均衡。想要顺应乃至引领未来的世界,我们应该学习的是“4C”,即批判性思索(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这些,常常不是坐在图书馆里就能学到的。 《当代教育家》:很多家长会有疑问说国外大学是不是不好毕业,或者是学习压力是不是很大,担忧孩子可能受不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施娱: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想要学有所成,在哪里都会有压力。凡是能学到东西的学校和专业没有一个是轻松的,究竟真实世界里并没有坐收渔利的长大这样的好事。好比我大三刚去巴黎政治学院交流的时分,法语不够好上课听不懂,真的是靠录音笔录下来,回家一点点慢慢抠才干记下笔记。 有一次上课做展示,我站起来还没讲内容就先负疚:“不好意义我法语不够好”。法国教授马上打断我:“不要为这个道歉,假如你每次都这样负疚,你法语永远不会好”。不找借口、不卑不亢、不懈努力,这句话我记到今天。 海外名校的学习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对孩子终身展开值不值得?我个人总结了几点,仅供参考: 第一点就是学习不只仅是学知识,更是思想和创新。第二点是学习不仅仅是孤军奋战,更是团队协作。第三点是学习不只是被动地输入,更是主动地输出。 阅历过比较传统的教育体系,大家可能有一个突出体会,即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当年很多融会贯通的学问,其实对工作无甚辅佐,以至与你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关联。相反,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拓展、团队协作或者表达才干,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 举个例子,斯坦福大学十分有名的“设计思想课”。这门课从全校的各个学院征集学生,报名还要写申请,论证自己为什么能上这堂课。开课后,会把大家分红4人一组,用创新的方式去处置真实社会中的问题。且这个问题需求你自己去定义,而非教授“喂”给你的。 当时我们组的客户,是墨西哥的一个治疗唇腭裂的公益组织。大家知道唇腭裂儿童出生后常常需求做缝合手术。但许多人不知道,缝合后,孩子需要中止十年以至二十年的矫正和跟进,否则孩子的言语、自自信心和咀嚼食物等各方面都会遭到影响。但这个矫正器十分不温馨,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佩戴,因而长大以后就会有后遗症。 当时为了改善这个矫正器,我们去墨西哥实地访谈了这些用户,并基于用户的反响回校中止实验和产品迭代。这个过程中我还做了很多这辈子可能没有机遇再做的事情:包含拆了一台旧的iPhone,去研究里面的电子元件,佩戴护目镜去焊接,在车床上做木工,学习激光切割机等等。最终我们的产品到今天还在墨西哥部分地域有应用。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么专业的医学方面的问题,也能够经过创新的思想和团队的力气来处置。这种“原来我也可以!”的体验,刷新了我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措施论。 其次是被动输入和主动输出的关系,其实很多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分找工作,是第一次主动去表白,会发现面试好难,慌张得说不出话。但当你每一天都在演示,每天都有新的表白挑战,等到你真的毕业那天,这个事就易如反掌。在国外很多学校,学生每天都在讲,讲着讲着习气成自然。未来走上职场时,所谓最可怕的“公共演讲”的压力也消弭了。 《当代教育家》:有很多家长也会有疑问,在海外好不好找工作呢? 施娱:海外就业一方面有客观的限制,会遭到签证政策的影响,每年、每个国度的就业难易度也都不一样。但另一方面,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更,优秀的人总能找到工作。如何定义优秀?不只仅是学术成果,更是综合能力。经常会有中国学生,不太参与活动,觉得反正成果好,就能够高枕无忧,但是毕业时不一定那么容易找到工作。反而是勤于规划、勇于表白自己的同窗,能够取得很多工作的机遇。 当然了,回国工作也是十分好的选择。很多在海外院校锤炼过的学生,在表白才干、自自信心和团队协作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商业竞赛,你和你的小组成员会坐在一个房间里,对面是世界500强的CEO向你们抛案例提问,小组需求团结作战去回答。 哈佛大学也有关于公共演讲的课程。结课考试特别可怕,是把每一个人放在封锁的直播室里,戴上耳麦。你的教授会经过耳麦向你提一个即兴的问题,普通都和时局相关,三秒钟内就要回答,你的表示会在整个学院的大厅里直播。教授会依据你在电视上的一举一动、你的回答、你的逻辑和你的表情综合来给你判分。我第一次期中考都没及格。但经过不懈地锻炼,最后成果不错,也让我控制了主动输出的能力,也体验了不同的学习范式。 《当代教育家》:往常的大环境下,还有一个问题是家长和同窗们都十分关怀的,就是国外读书的保险问题。能够从您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吗? 施娱:国外有没有不保险的中央?肯定有。因而谨慎选择目的地和甄别风险系数是第一要务。其实即便在一个国度内,不同地域的保险指数也千差万别。好比像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国度,有许多不同的州,有一些州相对来说更开放,文化也更多元,华人也更多,治安也更好,有一些州就相反。 所以在选择学校的时分,特别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对学校做充沛的功课,千万不能由于个别的中介引荐就盲目跟风。 其次不论是留学还是出游,进步安全认识和自理才干才是终极保障。我们无法改动外部的环境:每个城市都会有不保险的中央,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遇到风险,那么如何维护自己?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强大的自理才干,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越早做好这些准备,遇到任何风险和不保险要素,你就能够越快速地做出判断,也会更好地维护自己。 等你阅历过火开家,一个人做决定,一个人打包东西,一个人搞定一切,等到学成归来,就没有你搞不定的事,没有你过不去的坎了。我12岁离家住校,在5个国度的12个不同的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过。光在美国硕士求学的三年间,就被迫搬了11次家。往常我出差,能够做到5分钟拎包就走,控制了这么一个能够和朋友们炫耀的小技艺。 《当代教育家》:我们知道您有着十分丰厚的留学阅历,据您察看,这些海外名校更喜欢于怎样的学生?申请过程又是怎样样的? 施娱:大学招生官常说:往常中国学生考分都很高,为什么是你?如果他们要招一个中国学生,会更喜欢于这样三类人。 第一类人:天才。假如你是天赋异禀,无须讳言,肯定有大批优秀院校排队想要招收你做奖学金学生。 第二类人:在某方面对学校能够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好比说体育、艺术特长等等。 第三类人:眼里有光的人——可以是普通人,但得眼里有光。 我们可以分离申请过程来谈。虽然说每个国度或大学请求不同,但大学申请无外乎五个模块。 第一个是规范化考试的成果,包括规范化言语考试成果(托福、雅思等)以及规范化学科考试成果(比如说申请美国SAT,英国ALevel)。 第二个是高中在校成果。不是高三最后的成果,而是高中阶段一切成绩,大学招生官看的是整体、看的是趋势。所以这是耐久战,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第三个是软实力,体往常指导经历、学术活动竞赛、社会效劳、社团活动等方面。很多中介会把这个叫作背景提升。我不太喜欢这个词,听起来像是用钱在买阅历。其实这是个很自然的过程,孩子找到兴味点,学校和家长寻觅到匹配相应兴味的资源,孩子自然能在活动中表示出水平。这个体现是自但是然的,而非为了提升简历。招生官阅人无数,这个活动是真心喜欢还是花钱买来的,了如指掌。 第四个是个人资料,这也是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好学生翻车的地方。个人资料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人陈说。为什么它叫“个人陈说”而不叫“命题作文”,就是由于它高度个性化。斯坦福商学院的个人陈说题目叫作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这种灵魂拷问的问题,常常会难住孩子以至是成人,不知道怎样写才能显得“凶猛”和“特别”。但我有一个美国同窗,她写的就是爱——love。 试想一下,假如您的孩子在准备申请斯坦福,她准备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爱,我猜90%的父母都会说:这跟学习没有关系吧,要不换一个主题?但事实上,她申请胜利了,由于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对家庭、友人充满爱心,一到学校就毛遂自荐做班长,带领公益社团,她就是一个全身都被爱充溢的一个人。斯坦福的商学院录取率是非常低的,只需5%左右,她写的这篇文章由于真实、由于自洽,感动了招生官。 还有一个例子,可能之前大家在网上看到过,一个中国孩子研讨了多种泡面的滋味和吃法,写了一篇关于泡面的个人陈说也感动了很多学校。为什么?由于它够共同,招生官每天读无数文章,分到每篇的时间也就几分钟,假如大多数写的都是未来要成为科学家,当看到一篇有关泡面的文章,招生官一定会仔认真细把它看完。当然这个并不是说为了别树一帜去编造,而是得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表白出来。 最后一个是面试,也是中国学生经常会被淘汰的环节。一方面可能有学生的资料是他人代写,面试一张嘴,外语完整不行就露馅了。另一方面,面试是多方面地调查你自自信心、反响能力、性格的过程。有一些学校是招生官面试,有些是教授面试,有些是校友面试,有些是第三方机构来面试。有些偏重兴味和人格,有些偏重学术内容,有些偏重和学校的契合。每个国度、大学都不一样,做足面试的功课,知道谁要来面试你是什么样的人,期待中止怎样的深度对话,这点至关重要。 《当代教育家》:古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置信您在进入名校就读之前,一定做了很长时间的积聚和努力,你能否能够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海外留学期间的前期,以至是小学需求做哪些准备? 施娱:倡议谈不上,我想分享一点个人体会:不论出国留学与否,不论未来从事任何职业,请找到那件让你不厌其烦的事情,并且朝这个“北极星”努力。这个目的可能会变,没关系,但不能没有目的。所以说假如中学期间以至小学,要给孩子做准备的话,倡议经过小学阶段普遍的尝试,而后在初中阶段不时收窄,辅佐孩子找到那件让他诲人不倦的事情。那件不需要敦促,他依然兴味盎然去做的事情,并且辅佐他把这件事情做精、做深、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成为更好的人。 名校招生,有一个讲法,想要寻找: “Interesting and interested person”,即有趣有料又兴高采烈的人。所以,只需“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塑造人格”,不论未来孩子走到哪里,学校、公司、朋友、伴侣,都无法不爱这样一个“眼里有光”的人。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慨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终身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