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61年郑胜利收复台湾岛1683年康熙平定台湾,郑氏运营台湾一共22年。在这22年的时间里,郑氏一方面封明朝为奉明朝为正朔,不时反攻大陆,一方面又别立乾坤,自建王国,走上独立展开的道路。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渡时期,假如郑氏最终走上独立的道路,其结果不堪想象。本文就简单梳理下郑氏运营台湾20年的历史。 一,奉永历为正朔,但又别立乾坤 1661年,郑胜利东征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置了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清朝为了对付郑氏在大陆的骚扰,隔绝郑氏的经济来源,采取了严厉的“海禁”,这给原本就缺乏粮草的郑胜利带来了庞大的应战。赤嵌城攻陷后,郑胜利就下令大军四处屯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耕作,终于完成了自足。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胜利 南明固然消亡,但郑胜利依然奉明朝为正朔。他接待了许多明朝藩王到台湾避难,并优待他们。不外郑胜利一直没有拥立明朝宗室的想法,他也从未改姓“朱”,这一点阐明郑胜利只想自立。 郑胜利收复台湾后,清朝斩郑芝龙斩于北京菜市口,挖郑氏祖坟,给郑胜利很大的肉体打击。不久,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处死,这样郑胜利进一步感到失望。1662年,西班牙第三次在菲律宾屠杀华人,郑胜利想依托华人的支持远征菲律宾。当然,以当时郑氏舰队的实力,进攻菲律宾只能是以卵击石而已。就在当年,郑胜利逝世。 击倒郑胜利的最后一个打击是其子郑经在澎湖和乳母私通,让郑胜利颜面尽失。郑胜利逝世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公开”,随后抓破脸而死,年仅39岁。 郑胜利逝世后,黄昭、萧拱辰等人在安平拥立郑胜利之弟郑袭为王,但马信、黄安等重要的将领拥郑经为王。11月,双方发作了小范围的战争,郑经的部队杀入了台湾岛,黄昭、萧拱辰等人被诛杀,郑袭被押到厦门幽禁。1663年,郑经又派兵抓捕了郑泰,郑泰家族大部分红员选择投诚清朝,郑泰自缢。自此,郑氏的内斗宣布终了。 郑经 1664年,郑经自称"东宁国王",走上了独立道路,但依然运用"招讨大将军"的印信,和"永历"年号。1675年,郑经规则部下上奏必须自称“臣”,俨然就是台湾的国王。他中止了明朝宗室、遗老的礼遇,使得这些明朝藩王被迫去拓荒营生。郑氏除了运用“东宁”为国号外,还自称“广南国”。 1679年,郑经立郑克臧立为世子,授职为监国。1681年,郑经逝世,其弟郑聪便趁机纠集同党发起政变,处死了郑克臧,监国夫人陈氏被迫自杀,董太妃在当年逝世。这件事史称“东宁之变”,尔后大权控制在外戚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冯锡范立其婿郑克塽为王,从此郑氏政权一蹶不振。 二,郑氏对台湾经济文化的开发 1661年,郑胜利称台湾为“东都明京”,在台南设承天府,分别在南北设置万年县和天兴县,这是台湾历史上初次有了行政区划。1664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增设南路、北路及澎湖三安抚司。尔后到康熙平定台湾位置,台湾的区划都是一府二州三司。而承天府城内又设置四坊二十四里,后来被清朝沿用。 郑氏的官僚体系大部分传承于中国大陆,少部分自创了日本。延平王为东宁国王,控制军政大权。幕府(咨议从军)控制行政大权,相似于宰相。幕府之下设置吏、户、礼、刑、兵、工六官,担任细致的政务。另设立察言司、承宣司、审理司、赏勋司、中书科、储贤馆、育胄馆等官僚机构。 郑氏复台之前,台湾地域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其农业消费十分落后,难以满足郑氏庞大的粮食需求。因而,郑胜利采取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在这个过程中,郑氏军队圈占了大量土著居民的土地,一度引发了土著的对立。但是其结果是加速了台湾的土地开发。经过开发和移民,台湾地域的人口从1万上升到了30多万,其中汉族人口抵达了20万。 商业是郑氏的立业之本,清朝推行“海禁”后,郑氏的贸易状况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郑氏积极对外展开贸易,郑经曾经派遣使者和英国签署了通商协议,直到1681年才被迫中止。陈永华引进同安制盐法在台湾展开盐业,对外出口食盐、鱼类和鹿皮,进口粮食、铁器、武器等。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台湾的商贸潜力并未得到完整发挥,总体处于开发阶段。 郑氏复台后,将大陆的教育体系引入了台湾,在台湾兴学校、开科举,推进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1666年,陈永华在台南树立了台湾第一座孔庙,并设置了太学,成为台湾的最高学府。郑氏在各地设置学校,树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教育体系的树立,推进了台湾民族的融合,不只汉族能够传承自己的文化,高山族也能够接触到汉文化教育。 因而,郑氏在台湾的22年,对台湾的开发立下了丰功伟绩。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对周边的地域向来不是很注重。台湾岛在农耕文化时期显得十分不重要,但是在海权时期却能够成为东亚地域的贸易中转站。假如没有郑氏入台和郑氏的开发运营,清朝也很难对台湾注重起来。因而,郑氏对维护国度领土完好是有贡献的。 三,郑氏对清朝的战争与谈判 1661年是郑胜利收复台湾的时间,也是永历皇帝被处死的年份,而清朝的顺治皇帝也在当年逝世。顺治逝世后,清朝四辅臣执政,其重心转为了恢复经济。为了政局稳定,经济复苏,四辅臣对郑氏采取了弹压为主,进攻为辅的方针。 1662年,郑胜利逝世,郑氏内斗,清朝一次中止弹压。郑经为了“苟延岁月”,就选择了拖延。他一方面派遣郑泰、洪旭等人和清朝代表谈判,并上缴明朝敕命、公伯爵印及海上军民土地清册,另一方面收兵台湾。清朝提出“削发”“登岸”,郑经则提出要“依朝鲜例”,也就是成为藩属国。双方谈判决裂,第二年,清朝进攻厦门,郑氏被迫退出大陆。 姚启圣等人 1665年,康熙曾经亲政,他将“三藩”问题作为主要的问题,对郑氏也是谈判为主。1667年,康熙和台湾中止谈判,允许双方通商,但是请求台湾必须称臣纳贡,遣子入京。郑经这次变本加厉,不只坚持“依朝鲜例”“不剃发”。康熙皇帝明白指出“朝鲜系历来一切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但是郑经辨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幅员之中”。可见,郑经曾经有了独立的想法。 1669年,康熙中止了第四次弹压,同意郑氏世守台湾,但是不允许台湾成为藩属国。郑经依然拒绝,并再次强调台湾“于中国幅员之外,别立乾坤”。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就趁大陆紊乱进攻站撸,抢占了东南七府。1676年,清军平定了西北和东南,王辅臣和耿精忠投诚,郑氏只能退守个别据点。 安平古堡:郑氏王朝三代的府邸 1677年,康熙再次和郑经中止谈判,同意郑经“依朝鲜例”,但是郑经得陇望蜀,请求得到闽南四府以及东南沿海各岛屿,康熙予以拒绝。第二年,清军对郑氏发起回击,郑氏退守海澄。郑军失败后,康熙派姚启圣和郑经中止谈判,完整同意了“依朝鲜例”“不剃发”“不登岸”的请求,以至不请求台湾称臣纳贡,只需求郑氏退出大陆。但是,郑经再一次得陇望蜀,他坚持不放弃海澄。 1681年,郑经逝世,台湾发作了“东宁之变”,康熙再次派姚启圣到台湾中止谈判,请求台湾方面“悔罪、剃发、归诚”。此次,康熙的态度变得十分强硬,由于“三藩之乱”行将平定,能够腾出手来对付郑氏了。1683年,施琅带领大军东征,消灭了郑氏主力,郑氏投诚,标记着台湾郑氏归入到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