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巨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注重文化树立,紧紧盘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的,盘绕举旗帜、聚民意、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任务,推进文化树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作历史性改造。 新时期中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文化气度,中国人民团结斗争、昂扬向上的肉体风貌,铺就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淳厚底色。 坚决自信 增强凝聚力 首都北京,巍峨矗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迎来纷至沓来的观展者。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2021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这座承载百年峥嵘记忆、彰显新时期恢宏气候的殿堂里,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肉体谱系。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求强大的物质力气,也需求强大的肉膂力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细致实践相分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分离,为国度立心、为民族立魂,用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用中国肉体凝聚中国力气。 这是认识形态范畴形势发作全局性、基天性转变的十年——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形态范畴指导位置的基本制度,健全认识形态工作义务制,推进全党入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担任、守土尽责,敢抓敢管、勇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御各种错误观念; 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行动工作、网络保险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一系列基天性问题阐明准绳立场; 推进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和《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读本,创新理论传播方式措施,建强理论研讨宣传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庶民家”…… 牢牢控制认识形态工作指导权,树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认识形态,思想文化范畴向上向好态势不时展开。 这是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的十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2021年7月1日,铿锵有力的誓词回响在天安门广场,更激荡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这是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庆典庄严,人民豪迈。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变革开放40周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要庆典活动、严重历史时辰,党心民意融合、国威军威彰显,集聚起牢不可破的澎湃伟力。 十年来,坚持以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树立,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普遍展开大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全面铺开新时期文化理论中心树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斗争的共同思想基础愈加稳定。 2022年4月7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宁航蜡染非遗工坊,服饰设计师在设计蜡染产品。新华社发(黄晓海/摄) 十年来,聚焦互联网这个认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指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明朗的网络空间……亿万民众共同的肉体家园不时集聚愈增强劲的正能量。 十年来,推进媒体融合展开,加快国际传播才干树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度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新时期舞台上,奏响“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度有力气”的雄壮乐章。 文化为民 回应新等候 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社会主义文艺,从实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大好人民意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这个基本方向。”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响应总书记号召,宽广文艺工作者深化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努力登高原、攀高峰,新时期中国文艺事业格局一新、境地一新、气候一新—— 《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讲演文学真实生动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山海情》《人世间》《我和我的祖国》等理想题材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关注;歌曲《深信爱会赢》、电视剧《在一同》、话剧《护士日记》等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有温度、有筋骨、有力气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起情感共鸣,提振肉膂力气。 2022年8月4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东南营村新时期文化理论站,老党员秦玉山给学生讲“红船故事”。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摄 把满足人民肉体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意愿效劳活动火热展开,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回应人民大众新需求新等候,十年来,我国深化文化变革展开,文化范畴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深化推进,文化产品和效劳更丰厚、更方便、更“对味”。 2022年8月24日,游客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观看展览。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愈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一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 2022年7月30日,小观众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化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优化产品和效劳供给,树立国度公共文化云、聪慧广电、聪慧图书馆等。202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实践持证的读者抵达1.03亿人,大众文化机构效劳人次8亿多,全国博物馆举行展览3.6万场、教育活动32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 2021年8月21日,读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广场“24小时聪慧图书馆”内阅读。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摄 ——深化推进文旅融合,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时丰厚、文化质量持续提升。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1年的4111个。红色旅游深化展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肉体洗礼的生动课堂。 2021年5月11日,在江西省井冈山茨坪毛泽东同志故居,“小红军宣讲团”的团长余梓洋给前来参观研学的学生们中止义务解说。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2018年9月8日,在“高兴一座村庄”送欢乐下基层公益活动中,文艺意愿者郭永东(左三)在甘肃省静宁县甘沟镇梁岔村为村民现场作画。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坚持与时期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贡献人民、用明德引领习尚,新征程上,文化“为人民”的旗帜愈发鲜艳。 守正创新 铸就新辉煌 “泱泱中华,历史长久,文化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发明和持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增强历史盲目、坚决文化自信、完成民族复兴的高度,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气。 这是晚霞中的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东西塔及周边古城维护中心区域(2021年7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摄 从“维护文物也是政绩”到“指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科学理念指引下,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在中华大地冉冉展开。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容纳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肉体家园。 这是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河北正定古城(2021年6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布置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到“四史”宣传教育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从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开工程的意见》初次以中央文件方式推进持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复兴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辑、出版,熔古铸今、激活经典;从全国各地设立2500余家非遗工坊助力脱贫攻坚、乡村复兴,到我国以42项分离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 这是福建省厦门鼓浪屿“地标”建筑八卦楼(2017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新的文化盲目助推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宽广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厚新时期历史文化滋养。 坚持发明性转化、创新性展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壬寅年初,一场“冬奥之约”架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开闭幕式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错。 2022年7月23日,国度版本馆落成。聚焦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化印记的十大类版本资源归入保藏范围,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标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度文化公园树立高质量推进。人们徜徉其间,感受国度巨大、历史震动,体会静水深流、海纳百川。这将是又一幅盛世文化图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刚强指导下,阔步行进在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愈加坚决文化自信,更有自信心更有才干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字记者:周玮、史竞男、王鹏 海报设计:潘红宇 编校:杨亚鹏 审核:赵 昀 监制:李 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