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发了一篇《》,扒了扒各个细分市场的大佬和隐形冠军。 为了避免可能的误判,三好同学特别声明,文中说法只是一家之言,欢迎补充、拍砖。 话虽如此,三好同学对自己给出的十家企业其实还是蛮自信的。未曾想,文章发出后,仍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主要争议可以归结为一点:谁是数码印刷市场的No.1? 在《》里,这个头衔被归于来自广州的天意有福。但多位圈里人留言表示,数码印刷市场真正的老大应该是虎彩印艺。 三好同学对虎彩的情况并不陌生,按理说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难道是一时大意,马失前蹄?于是赶紧扒了扒。 年报显示,2016年,虎彩共实现营业收入11.43亿元。其中,可以明确认定为采用数码印刷方式生产的产品有两类:出版印品和个性化印品。 2016年,这两类印品分别为虎彩贡献营收8940.48万元、6337.40万元,合计1.53亿元。而天意有福2016年实现营收1.78亿元,如果仅就这两个数字进行简单对比,可以说:天意有福还有约2500万元的领先优势。 问题是,天意有福的营收中也包括了部分传统印刷业务的贡献。所以,数码印刷市场的No.1究竟属于谁,确实存在一定的变数。 当然了,目前看来,这个变数并不会很大。这个老大不是天意有福,就是虎彩印艺,这一点大致是可以确定的。 然而,问题又来了。细心的老板可能已经发现:不管谁是数码印刷市场的No.1,其营收规模与其他细分市场的No.1相比,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巨大差距。 要知道,2000年左右,在进入国内市场之初,数码印刷便被赋予了传统印刷“颠覆者”的角色。 可十几年过去了,不仅预想中的颠覆没有出现,即使是国内最大的数码印刷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只相当于部分传统印刷大佬的一个“零头”。这究竟是为什么? 与数码印刷有关的两个困惑 说“零头”,并没有贬低数码印刷的意思,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别的大佬先不说,就拿虎彩自己来举例。 自2011年启动转型战略以来,虎彩在数码印刷领域不吝投入,全面布局。有报道显示,到今年年初,虎彩已投入近4亿元资金引进数码印刷设备,在北京、东莞、绍兴、泰安建设了4个数码印刷基地。目前,位于重庆的第5个数码印刷基地业已在筹备中。 大手笔的投入,让虎彩拥有了号称“亚洲最大规模”的数码印刷机群。也有可能是全球最大,因为早在2014年便有媒体报道称:虎彩是惠普公司数码印刷设备在全球最大的用户。 持续不断的设备投入和市场开拓,让虎彩来自数码印刷业务的营收快速增长。2016年,其出版印品和个性化印品实现营收1.53亿元,比2015年增加7209.76 万元,增长率接近90%。 尽管如此,数码印刷在虎彩总营收中的占比仍只有13.36%。可为对比的是,2016年虎彩来自彩盒业务的营收达到5.32亿元,与2015年的3.98亿元相比,一年时间增长了1.34亿元,接近虎彩数码印刷业务贡献的营收总量。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市场成长速度的差距,由此可见一般。 问题是,单就规模而言,虎彩和天意有福在数码印刷领域已经是遥遥领先。国内大多数数码印刷企业的年营收规模都在千万元以下,大体也只相当于两家大佬数码印刷营收的零头。 比如,2015年,我国共有数码印刷企业2855家,合计实现产值176.15亿元,平均每家产值为616.99万元,比印刷企业的平均水平低了43.24%。 在新三板上,除了虎彩和天意有福,还有两家专业从事数码印刷的企业:报业延嘉和天河艺术。2016年,这两家企业分别实现营收1357.10万元和861.12万元,在50多家新三板印刷企业中,排名倒数第三和第一。 所以,从各个角度来看,数码印刷企业的规模与传统印刷企业相比,均存在明显的差距。数码印刷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做不大的行业,这是与数码印刷有关的第一个困惑。 如果只是做不大也就算了,关键是靠数码印刷来赚钱看上去也有点难。比如,在涉足数码印刷的新三板企业中,天意有福的盈利状况最好,2016年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3.06万元。虎彩旗下主要从事数码印刷的两家子公司北京京华虎彩和广东虎彩影像则分别亏损了2216.20万元和857.72万元。另外两家企业报业延嘉和天河艺术同样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额分别为-104.38万元、-226.57万元。 数码印刷的利润之低,甚至让圈里人感到难以置信。在这说一个真事。5月底,北京印刷协会公布了2016年北京印刷业的统计数据。 其中,有关数码印刷的部分是这样的:全市共有数码印刷企业113家,实现销售收入6.89亿元,利润总额1481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实现利润13.11万元,这还需要扣除所得税才是老板的净收益。 或许是利润低得让人难以置信,有圈里人曾向三好同学的一位朋友求证数据的准确性。在三好看来,这组数据出自北京印刷协会,其来源的可靠性无须怀疑。 如果说其结果与现实存在偏差,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多数数码印刷企业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现金交易,如果财务制度不够规范,账面利润就无法反应其真实的盈利水平。二是如果京华虎彩被作为数码印刷企业纳入统计,其高达2216.20万元的亏损额,会将北京数码印刷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拉低近20万元。 无论如何,数码印刷的盈利与圈里人的预期比都存在一定差距。这就是与数码印刷有关的第二个困惑:做不大也就算了,还不太赚钱。 两个困惑的可能解答 先说第一个问题:数码印刷企业为什么做不大?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答案就隐藏在数码印刷的技术特点中。 遥想十几年前,初出茅庐的数码印刷,虽以“颠覆者”的角色登场,在与胶印等传统印刷方式的对比中,却几乎没有任何优势:速度没有胶印快、幅面没有胶印大、质量没有胶印好。唯一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是:在小批量、可变印刷市场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虽然数码印刷厂商围绕这一点设计出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但数码印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切入印刷业的主流业务和主流市场,其主打的小批量、个性化印刷业务基本上是被传统印刷所忽略的长尾产品。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业务领域中,能够成长出与传统印刷工业化作业模式相匹敌的规模企业。 过去十几年间,为了拓展数码印刷的市场空间,有关厂商付出了诸多努力,推动数码印刷机在速度、幅面、质量等几个维度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喷墨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B1、B2幅面设备的成熟,让数码印刷越来越迫近印刷业的主流业务领域。 不过,目前看来,也仅仅是迫近而已。在书刊印刷领域,数码印刷的应用仍局限在样书、断版书和1000册以下小批量图书的狭小空间内;在包装印刷领域,数码印刷主打的仍是小批量和个性化包装。 正是由于技术导致的目标市场的局限性,影响了数码印刷企业规模的扩张,乃至整个数码印刷市场的放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数码印刷产值达到357.9亿元,同比增长103%,但在印刷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仍然只是略高于3%。 问题是,规模可以不大,能赚钱也行啊。为什么当前数码印刷的利润率还普遍不高呢?三好同学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数码印刷的订单获取和服务成本抵销了其毛利率优势。圈里人都知道,数码印刷的报价比传统印刷要高不少,因而正常说来,数码印刷的毛利率应该领先于传统印刷。 问题是,主打小批量、可变印刷业务的数码印刷企业要实现与传统印刷企业等同的营收水平,其需要的订单量往往要高出数倍,甚至十几倍。由此新增的订单获取和服务成本会让数码印刷企业的毛利率优势大打折扣。 二是数码印刷的产品特点限制了其产出效率。当前,高端数码印刷机的价格丝毫不逊色于一些高档胶印机,但其产出效率却差距不小,仍以虎彩和天意有福为例。 先说虎彩。虎彩为引进数码印刷设备投入近4亿元资金,即使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投入,虎彩在数码印刷方面至少也会形成近4亿元的资产沉淀。考虑到设备折旧,去掉1亿元,那也还有3亿元。 按照印刷业的平均水平,3个亿的资产一年应该为虎彩贡献多少营收?大体应该是2.7亿元,而实际上只有1.53亿元。这意味着,同样的投入,数码印刷的资产产出效率只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约57%。 再说天意有福。截止2016年底,天意有福的资产总额为2.51亿元,其全年营收为1.78亿元,每一元资产带来的营收约为0.71元,同样低于印刷业的平均水准。 三是数码印刷企业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相对于工业化生产的传统印刷企业,大多数数码印刷企业都置身于闹市办公区,其房租、人工等成本相对传统印刷企业一般会高一些。 四是部分企业,如虎彩在数码印刷业务方面的亏损,还与其市场策略有关。为了提高市场对数码印刷的接受度,与胶印争夺客户,虎彩近年来一直采取的是低定价策略,这无疑会拉低其毛利率。 数码印刷的未来在哪里? 说了这么多,数码印刷企业既不容易上规模,利润率又不高,那是不是意味着数码印刷没有前途呢? 当然不是。三好同学觉得,迄今为止,数码印刷呈现出来的发展路径很符合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描述: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在出现初期,通常都很不完善,与原有的技术相比,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经常被怀疑,甚至嘲笑。然而,真正具有颠覆潜质的技术会在悄无声息之中实现进化、完善,并最终取代原有技术。 近年来,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数码印刷厂商变得越来越谦逊:在他们的描述中,数码印刷与胶印的关系被重新定位为“互补”,而不再是“取代”;胶印机厂商却越来越急切:以海德堡、高宝为代表的胶印机大佬都推出了自己的数码印刷机产品。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中,数码印刷的未来在哪里?三好同学觉得,当数码印刷机的速度、幅面、质量无限逼近,甚至超越胶印,让数码印刷企业能以同等或者更低的成本切入印刷业的主流产品市场,而不再是一味以个性化、定制化为卖点的时候,数码印刷的春天或许就来了。 当然了,如果在以上几个维度上实现对胶印的赶超,个性化、定制化便会真正成为数码印刷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不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选择。 有一句是这么说的:胶印的速度和质量,数码印刷的灵活性,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印刷机么? 这话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耳熟?前半句其实是班尼·兰达用来描述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的,后半句则是三好同学的感慨。 说到这里,三好同学突然更深刻地领悟了:为什么在德鲁巴2012上兰达会引发那么大的轰动,为什么那么多印刷企业会在兰达一再失言后仍痴心等待。 因为兰达描述的确乎是每一个印刷人梦想中近乎完美的印刷机。问题只是在于,班尼·兰达能否将它从梦想变为现实。 最后,顺便说一句,全球首台付诸商用的纳米数字印刷机,已于近日交付兰达在以色列的第一个测试用户——Graphica Bezalel公司。它究竟表现如何?能否改变数码印刷发展的进程,为业界带来预想中的颠覆?拭目以待吧!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获取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