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了《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拟对多条条例进行杂项修订。 该草案,旨在对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条例用词”做出相应的修改:例如“女皇陛下政府”、“总督”、“维多利亚”、“立法局”等。 香港律政司发言人对此项草案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解释:本次修订建议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属于轻微、技术性和无争议性修改,但对更新或改善相关法例大有帮助; 另一类是含有法律适应化元素的修改,让香港法例得以与时俱进,以配合香港在“一国两制”宪制框架下现代法治社会的地位。 所有涉及修订的词汇,均由不同的政策局提出。 条例草案5月10日已刊宪,将于22日提交立法会审议。 在回归27周年的当口上,香港终于决定要对过去英国留下的不良痕迹,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洗了。 香港对于港英时代留下的产物,尤其是法例层面上的,态度一直都很拧巴: 知道留着也没啥用,但就是不想删。 比如2022年有议员致函香港律政司司长,谈到“尽快修订有些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现实语境的法律条款”时,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 香港《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第五条,为“袭击女王罪”…… 伊丽莎白老太太拢共就去过香港一两次。我严重怀疑当初港英政府立法的时候,港督为了表忠心,直接从英国本土例法上抄的…… 有一说一,这种条款很明显对管理当下的香港,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类似条款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不知道是忘了还是压根就不想动。 立法本来就是一种严谨且严肃的行为。香港自1997年7月1日开始,无论是主权还是管理权都跟英国没有一丁点关系了。 在现行法案上还有意无意地保留着旧时代的印记,在国际观瞻上很容易让人看不起。 英国跟香港的关系,就好比海王和无知少女。 有些人就喜欢把拈花惹草理解成一往情深。 港英治下的香港,说破大天也只是个棋子。只不过香港运气好,二战以后全球都在追求现代文明,老一套野蛮管理的方式英国不敢再用了。 再加上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时代红利,香港确实过过一段好日子。 但是需要搞清楚的是,香港的那段好日子,不是因为英国牛逼,而是因为香港的地位和角色让他们不敢造次。 因为香港的背后,是念着血脉深情一直在全力托举的东方大国。 香港这波“咬文嚼字”式的改革,可能有一些朋友觉得没必要,矫枉过正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是特别清楚香港这两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经历这些。 “2019年第三季度,香港货物出口同比下跌7.1%,是近10年最大单季跌幅;服务输出同比下跌13.8%,创近16年同比跌幅之最,其中旅游服务输出急挫32.2%;整体投资开支的同比跌幅加剧至16.3%,创超过20年的季度跌幅纪录;私人消费同比下跌3.4%,是逾10年以来首次同比下跌。” 后来,又有了疫情。 没有那件事,那些人,香港零售业旅游业的境遇绝不会如此艰难。 香港的捣乱分子,可不止现在出现在新闻上的那几位,很多人隐藏的很深。 个人感觉,香港的部分群体是非常缺乏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的。 如果单纯地只是迷茫感,那还好说:就比如97回归之前,很多香港人都往英联邦国家跑。内地再不高兴,也没拦着。 尊重个人意愿嘛,你看不清楚未来不怪你,你的人生你自己做决定就好。 但是后来,有些人不仅蠢,还透着坏。绞尽脑汁地想把香港的水搅浑,妄图拉着无辜市民和他们一起下水。 明着坏的人好抓,暗着坏的人难防。 香港之前有一部电视剧,《毒舌X师》。剧情啥的都没啥可说的,标准的港产货。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的反派角色,都起了一些指向色彩特别强的名字:钟念华、董卫国、钟京颐…… 自作聪明的小伎俩,不敢明着说,只能暗戳戳地使坏。 香港的这波条例“去殖民化”表达,就是在强行剪掉部分香港人心里的辫子。 舆论的高地,向来都是你不占领,那么敌人就会去占领。 我觉得,香港这次做的没问题,建议加大力度。 当然了,也有很多人担心,条例中的涉英表达被抹除更改后,香港的地名啊、街区啊这些港英时代的产物会不会也被强行更名。 毕竟这里面有很多是以在港的英国名人的姓氏来直接命名的:京士柏、柯士甸、告士打啥的。 这些名字对于香港几代人来说,它可能不是一条路、一个场所,而是历经百年风霜后深扎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地标。 我觉得最终的决策,不太可能对这些地名有过多苛刻的要求。 但是,假如真要是动了刀,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 特色,在稳定面前,不值一提。 就跟做人一样,先有人格,再谈性格。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