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一、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奴隶出身,但因学问广博,聪颖过人,最后取得自由。他擅长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成为《伊索寓言》,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言语简约朴素,富有诙谐感,传播于世。 二、文体学问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能够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表示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大和拟人等表示手法。 三、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传播的讽喻故事,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 《伊索寓言》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参与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为动物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等已成为全世界众所周知的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将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都包含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之中,读后令人耐人寻味。 四、学习目的 1. 经过多种描写方式的剖析,感受寓言的特性。 2. 联络自己的生活阅历,学会精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措施。 五、字词积聚 赫(hè)拉 宙(zhòu)斯 庇(bì)护 粘(zhān)住 六、学问拓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相关的古希腊神话人物: (1)宙斯: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寓居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次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记。他的兄弟波塞东和哈迪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天堂;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维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游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雷斯,聪慧之神雅典娜。 (2)赫拉: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维护神。 (3)赫尔墨斯,又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狡诈、偷盗。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七、整体感知 1.人物性格: (1)赫尔墨斯的性格:赫尔墨斯来到人世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世遭到多大的尊重,表示出他倾慕虚荣的性格;赫尔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值多少钱。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示他自以为是的性格;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包庇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示了他自命特殊的性格。 (2)蚊子的性格:蚊子向狮子应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分明,并置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打败对方,所以他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蚊子打败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示出它自得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性;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的话,表示出它到死才明白自己的缺陷。 2.两则寓言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经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特殊、客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受阻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判了那些倾慕虚荣、妄自菲薄的人。 《蚊子和狮子》经过蚊子打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尖利地讽刺了那些取得成果便自得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3.比较两则寓言的艺术特征: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更,有起有伏。合理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转之下便戛但是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庞大的反差,构成了出其不意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打败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嘘,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打败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人预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特。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合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化,耐人寻味。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一、学习目的 1.朗诵、翻译并背诵语文言课文; 2.积聚一些文言词语。 二、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掌管下,汇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聪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认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含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三、相关历史名人——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辑《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管理国度提理供论依据。 四、课文及译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求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分,丁氏通知他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状况,丁氏答道:"俭省一个闲暇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风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寓居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义。 对:应对,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五、课堂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风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俭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通知我们关于风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庸人自扰 《列子》 一、作品简介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呈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其书发扬黄老之幽隐,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课文及翻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整天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整天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虑而忧虑,就去劝导他,说:"天不外是积聚的气体而已,没有哪个中央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样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假如是气体,那日月星斗不就会掉下来吗?" 劝导他的人说:"日月星斗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假如地陷下去怎样办?" 劝导他的人说:"地不外是堆积的土块而已,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中央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腾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样还担忧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快乐;劝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快乐。 注释: ⑴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中央存身。亡,通"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虑而担忧的人。之,的。忧,忧虑、担忧。 ⑸晓:劝导。 ⑹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整天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⑻果:假如。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斗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斗。 ⑽只使:即便。 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样办呢? 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而已。 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中止。 ⒄奈何:为什么。 ⒅舍然:豁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三、课文小结 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十分有名的古代寓言。它经过庸人自扰的故事,讪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忧和无量无尽的忧虑,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通知人们不要毫无依据地忧虑和担忧。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在言语表白方面,这则寓言运用对话描写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化,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串。 ▼ 注:本文由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我们 初中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