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架子,木桌子,踩起来‘咔咔’作响,皮带转动,穿好线的针便能在衣服上‘起舞’”……说起缝纫机,任爱兰对它的印象依旧很深化。 寓居在大武口区九〇五社区的任爱兰今年67岁,一台华南牌缝纫机承载着她的许多记忆。这台缝纫机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跟着任爱兰几经辗转,从河南到甘肃,再从甘肃到宁夏,在当时运输不便的状况下,任爱兰也从未想过要丢弃它。 “‘三转一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盛行词,它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普通家庭有了‘三转一响’就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任爱兰说,“我这台缝纫机是华南牌的,在当年可是大品牌,也是一件来之不易的‘贵重物品’,我每次用完都要用绒布认真地擦拭一遍,再把机头放进机舱,最后盖上自制的防尘罩子,隔几天还会用小油壶给部件上油颐养。” 当年,任爱兰三个孩子的衣服全部由她裁剪,有时分剩下一点儿边角料,她就用来做枕套、坐垫。“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用缝纫机自制衣物,大家的裁剪水平都很高。”任爱兰说。 后来,随着生死水平的不时进步,服装店的成衣逐步取代了缝纫机下的衣服。退休后,酷爱文艺的任爱兰组建了一支旗袍队,为了能穿上无独有偶的旗袍,被任爱兰闲置多年的缝纫机又派上了用场,她自制了很多件不同样式的旗袍,走秀时共同亮眼。“以前做衣服是为了生活,往常做衣服则是由于兴味喜好,穿上一件自制的旗袍去走秀是让我特开心的事。”任爱兰说。 往常,任爱兰的缝纫机被放置在阳台上。当一缕阳光从窗户洒进来落在任爱兰身上,她踩缝纫机的背影似乎讲述着时光的故事和时期的变更。“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很欣喜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期。作为时期的见证者,我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任爱兰说。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周 涛 审核 : 曹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