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东路我已拍过不少照片,眼看着一个邻居一个邻居签约冲线,这条原本冷冷清清的商业大街逐步变得萧条,静静地等候未来的命运。普通以为金陵东路的建筑特征以骑楼为主,但作为当年法租界的主干道“公馆马路”、“法大马路”(Rue du Consulat,直译意为领事馆路),其建筑岂是“骑楼”二字能够一网打尽的呢?今天说的这幢建筑“雷米洋行”,又名利名洋行,门牌是金陵东路8号,距离外滩仅一步之遥。雷米洋行没有骑楼,是一幢四层砖木结构体系的大楼,专业人士说起来,房屋平面方式呈梯型,哥特复兴、折衷主义作风。大楼的二层有连续的尖券窗洞,第一眼看上去,会以为它是宗教建筑,究竟洋泾浜圣若瑟天主堂就在左近。但是并没有,雷米洋行是一幢商用建筑,只是整个外立面的纹饰特别精巧。上个周末探望了这座大楼,要说机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机缘,只是约了朋友在左近谈点事情,走到雷米洋行楼下,为它的外貌所吸收,于是走进去看了看,感受一下以“骑楼”为特征的金陵东路上,相对比较另类的这幢房子。 金陵东路雷米洋行 装饰精巧的南立面 往常为民居 二楼的尖券窗洞 一楼多为商家 有一家正在装修 午后的阳光 @明明古古 摄 木质大门 大门部分 门厅部分 楼梯 楼梯 二楼窗台对面是永安路 楼道 楼道部分 厨房 天花 墙角 通往北侧的通道 铸铁消防梯 东侧为金陵中学大楼 时期的印记 西晒太阳 用它对付“桂花蒸” 顶楼部分 顶楼 晒晒 顶楼窗台眺望教堂尖顶 告别雷米洋行,觉得多多少少,这幢建筑倒有些神秘了。为什么它有宗教意味浓厚的装饰?它的前世今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能够查找的资料并未几。雷米洋行又名利名洋行,其实雷米和利名是同一个词,法语Remi,徐汇区的永康路原名雷米路(RouteRemi),那里有一座雷米小学(市二中学),还有永康新村原名雷米坊,想必和金陵东路的“雷米”系出同门,或许雷米是在金陵东路赚足了钱,这才有机遇在西区取得以自己名字命名道路的机遇。 永康路上有一家雷米咖啡馆 雷米小学 今市二中学 教学楼系赉安洋行设计 依照官方的说法,雷米洋行是法商第一家在沪企业,创设于1848年7月底。雷米是和第一任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Charles de Montigny)一道来的,他娶了敏体尼的女儿,他的公司,敏体尼如何能不呼应。雷米在今金陵东路外滩这里看中了12亩土地,当时的主人开出“条斧”,每亩地300两租金,46间房以及一些坟墓里的棺材要迁移,每间房要价100两,每具棺材50两。经过敏体尼,雷米和上海道台麟桂讨价讨价半年,最终以320两的高价租到两亩多土地。钱钟书《围城》第一章里写方鸿渐向美国的骗子置办假文凭,玩弄对方一番,以为这“或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独一的胜利”,似乎值得商榷。雷米拿到这两亩地,开端运营钟表、洋酒的进出口业务,兼营地产买卖,是法租界领到第一张土地答应证的外商。曾经控制今延安东路以南、金陵东路以北、中山东二路以西、四川南路以东的土地,包含天主堂的地皮也是他的。雷米洋行于1934年终了,往常看到的雷米洋行建筑,有的说是1912年建造,但也有资料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未能统一,听说原始资料难以找到,当时雷米应该曾经作古。四十年代末的地图上标注此处为“瑞商”的两家洋行,后为海港彩扩中心业务办公室,楼上则搬进了居民。雷米洋行也好,利名洋行也好,还有很多的历史值得人们去探求,侥幸的是雷米洋行似乎不在征收范围之内,固然历尽沧桑,人们依然能够感受一些未经改造的建筑原貌。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雷米洋行 最近我还写了 也谈“月”字的上海话读音 74岁林子祥:凭着爱,情怀不老 卢湾法院和消逝的双箭“小刀” 1935年,中国年轻人的一次盛会 重返马当菜场所见有感 两所卢湾弄堂小学的体育教员 李震中老人的“义务调查员证” 犹记当年“安保杯” 三十八年,上海人欠这对师徒一份情 豫园别径 八十年前,老黄浦两家旅馆的文学青年喋血记 城隍庙的牌匾和海上书家蒋凤仪 1991年的上海,那年你在哪里? 逢人且说三分话,哪有才见一面就诉衷情…… 关注“老周望野眼”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