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当皇帝实际上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好差事,一旦手握大权就得提防别人来抢。 朱元璋(明太祖)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要饭花子奋斗至今,一切的一切肯定要紧紧抓住,但是当他感到自己日益衰老,力量逐渐流失,周围有人对他的权力虎视眈眈的时候,他那根紧绷着的弦“噔”地一声就响了:与其不断猜忌,倒不如把这些人全部杀光! 对于朱家王朝,朱元璋做了很多看似非常完美的安排,其中就包括诛杀功臣,因为这些厉害的功臣们,只有他可以镇得住。 毕竟,权力太过诱人,朱元璋也无法保证在自己死后,这些功臣能老老实实地辅佐他的子孙。 于是,老朱就搞起了扩大化,制造出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冤狱,使得几万人因此受到株连,全部被他杀掉了。 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权力是如何扭曲人性的? 李善长难逃一死 明朝洪武年间,当官也绝对不是一份好差事,一旦进了体制,命可就交在了朱元璋的手里,尤其是碰上老朱这种童年阴影过大,对官员有应激创伤的皇帝。 那些先前跟着老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一个个封了爵位当上了大官之后,也成了老朱猜忌和诛杀的对象。 朱元璋杀起人来就像在战场上一样,毫不手软、绝不留情,那些明朝官员绝对是脑袋天天别在裤腰带上,每天出门之前跟妻儿告别就像诀别一样,交代好后事,如果下朝之后,晚上能安然地跟妻儿又度过一天,那绝对都得庆祝摆酒…… 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之后,老胡图谋造反的案子实际上也牵涉到了李善长和陆仲亨,当时的朱元璋还假仁假义,对外宣称此二人劳苦功高,因此对他们加以饶恕。 岂料,十年之后,老朱为了诛除功臣,开始旧事重提,不仅把李善长给赐死了,而且还族灭了他的全家,包括陆仲亨的全家。 滥杀两万多人,株连牵引,数年未平。 实际上,作为老朱口中的“萧何”,李善长属于最冤枉的,不仅自己古稀之年被下令绞死,而且就连三族也被诛杀殆尽,唯独一个当驸马的儿子李祺侥幸逃过一命。 为此,虞部郎中王国用当时还曾上书给朱元璋,替李善长鸣不平: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 不得不说,王国用的这篇奏疏写得非常不错,实际上是他手下的枪手大才子解缙代笔的,其内容写得非常合情合理,因此也使得当时杀人如麻的朱元璋老皇帝竟然没有生气,对此事不了了之了。 但是,解缙代笔的这封奏疏,实际上在字里行间也虚透出了一个消息:朱元璋非常迷信,他当时之所以杀李善长,只不过是为了避天灾。 可以想见,对第一大功臣都是如此待遇,朱元璋确实狠了一些。 胡惟庸一案,除了对李善长、陈宁、涂节等人族诛之外,还有以下功臣也牵入案中被族诛: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叶升(赵庸)、济宁侯顾敬、临江侯陈镛、营阳侯杨通(杨璟)、淮安侯华中、申国公邓镇,包括一些大将丁玉、李伯升…… 了解明朝开国史的人,一定觉得上述人名非常眼熟。 没错!在无数场战役中,当初为朱元璋出生入死的都是他们,包括他们的子弟家属。 发牢骚惹杀身祸 蓝玉绝对是明朝的功臣,但此人也非常地狂,口无遮拦,他每一次的狂,恰恰都狂到了朱元璋的痛点之上。 因此,即使蓝玉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最终也没能躲过老朱向他挥来的残酷大刀…… 蓝玉和胡惟庸一样也是定远人,他是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的小舅子,此人长身赤面、仪表堂堂,长得关云长一般,绝对是勇略双全的一位大将。 蓝于最初是在常遇春的帐下当将领,打仗非常勇敢,所向皆捷,后来他又跟从傅友德进入蜀地,跟随徐达北征,又和沐英一起定云南,功勋卓著。 于是,朱元璋下旨:让自己的儿子蜀王娶蓝玉的女儿为王妃,自此成为儿女亲家。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和大将冯胜北征残元军队,在金山击降了蒙古头领哈纳出率领的二十多万人马,而后还顶替冯胜成为了大将军。 蓝玉此人确实劳苦功高,他本来屯兵蓟州,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又率领大军十五万人深入漠北,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元顺帝之孙),并俘获了当时蒙古的王公、妃、公主、将校,包括兵卒八万多人。 不久之后,蓝玉又领兵破蒙古哈剌率的一支大军,俘获士兵、牲畜六万多,还军之后得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洪武二十三年,率领大军平灭施南、都匀等地部族的造反;洪武二十四年,他又率领七万兵马定西番,平灭月鲁帖木儿部族的叛乱。 大功告成之后还军,由于功劳太大,蓝玉就被明朝加封为“太子太傅”,听说自己得封此荣衔,蓝玉心里还挺不高兴,于是就对周围人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当太师吗?” 不得不说,发牢骚一定要谨慎,蓝玉的抱怨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一时间使得朱皇帝杀心大动。 屈打成招被剥皮 身为明王朝的大将军,蓝玉确实非常跋扈,不仅在帐下养了很多义子,而且还乘势暴横,到处欺男霸女。 面对朱元璋派去的朝中御史按察(纪检人员),蓝玉也完全都不放在眼里,来一个驱逐一个,来两个驱逐一双。 不仅如此,在俘获了北元可汗的妃子之后,蓝玉竟然还敢入账侵犯。 如果放到现在,大家可能会觉得北元妃子已经成为了蓝玉的俘虏,他想干什么都行。其实不然,因为当时他作为大明朝的统军元帅,绝对是要遵守国法的。 关于蓝玉侵犯北元妃子的事情,引起的后果还挺严重的:北元妃子羞愧自杀了。 说句实在话:即使蓝玉没有这些过错,以他的功劳和能力,其实也难逃一死! 洪武二十六年春,锦衣卫指挥使蒋献上告蓝玉“谋反”,这十有八九就是朱元璋指使的,因此蓝玉也马上被逮捕了。 只要是进了大牢,没罪也得有罪…… 根据蓝玉最后交代的口供:蓝玉与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密谋为逆,将伺帝外出耕田举事。 很显然,蓝玉的口供百分百是屈打成招的。 根据《明通鉴》记载,蓝玉征讨哈纳出回京之后,还曾警告过太子朱标:“我观燕王朱棣在北平,阴有不臣之心,殿下应该有所防备!” 蓝玉之所以亲近太子,就是因为皇太子妃乃常遇春的女儿,而他本人又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有了这层关系,蓝玉肯定自然而然是偏向太子一系的。 皇太子朱标天性孝友,对于蓝玉的话他当然不信,但燕王朱棣却在不久后得知了蓝玉说的那一番话。 于是,在太子朱标死后,朱棣入朝意味深长地劝父皇朱元璋:注意蓝玉等人的尾大不掉之势。 也就是说,朱棣已经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蓝玉等人上起了眼药。 根据史书记载:上由是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祸作。 顾名思义,“上”指的就是皇帝朱元璋。所以说,朱元璋和朱棣这一对巨阴的父子一合计,任谁你也活不了了。 关于蓝玉一案,朱元璋下令总共族诛了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牵连被杀的有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的功臣宿将在此案中基本上都被诛戮殆尽。 大家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决的,但是念及蓝玉和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当时心一软,因此就对其宽大处理了:将对蓝玉的碎剐之刑改为剥皮之刑。 得到朱元璋的命令之后,刽子手就把大将军蓝玉全须全尾整张人皮给活剥了下来,相当于给他留了一个全尸,而且还把蓝玉的人皮送到了他的女儿蜀王妃处当作“留念”。 后来,到了明末的时候,起义军攻破蜀王府,才在王府的祭堂中发现了这件所谓的文物。 满朝文武皆可杀 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确实是天下大残忍之人…… 洪武八年,他杀了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十三年,他又鞭死了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洪武十七年,杀临川侯胡美;洪武二十五年,又杀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七年,赐死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颍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八年,杀宋国公冯胜。 只要是熟读明朝开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述这些人绝对是为明朝开国浴血奋战了自己的前半生。 朱元璋不仅杀武臣,在对待文臣方面也绝不手软…… 李仕鲁曾经上谏,让朱元璋不要佞佛,岂料却被老朱下令,掼死在阶下(活活摔死)。 叶伯巨曾向朱元璋谏言,说他对诸王的分封太过了,结果就被老朱拷死在狱中(活活打死)。 王朴廷辩之时,朱元璋怒其无礼,认为他与自己顶嘴,于是下令将其乱棍打死。 张来硕曾经上谏,希望宫中不要把那些已经婚配的少女又弄来当宫女,却被老朱下令当廷割肉而死。 大臣茹太素向朱元璋进忠言,却被拉下去砍了头。 …… 诸如此类的事情简直多不胜数,加上日后的空印案、郭恒案等,朱元璋杀死的文臣也是无数。 因此,四十年间,根据朱元璋自己审定的《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等统计,其中所记的枭首、凌迟、族诛、剥皮、抽筋等,共计一万多案,杀人上十万,以至于朱元璋杀到后期的时候,就连地方办事的官员都严重空缺,甚至出现了罪官带着枷锁坐堂办案理事的奇观。 因为当时如果这些犯官不办事,很多地方政事就真的没人出来料理了,中下级官员基本上也被老朱杀得差不多了。 朱元璋不仅爱杀人,而且还喜欢换着花样去杀人…… 大开杀戒期间,他又恢复了从前的“黥刑”、“劓刑”,同时还发明了“去势”、“挑膝”、“抽筋”、“刷洗”(用竹批搓肉)等刑罚,可谓是及其阴毒。 以至于明朝官员在每天上朝之前,一个个都心惊胆战,像是要去刑场一样,先和妻儿诀别,嘱托后事,唯恐自己回不去了,但凡是下朝后能活着回到家里,官员们都是阖家欢喜,庆幸自己又活了一天。 在诸多文臣武将当中,第一功臣徐达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生了背疮,按理说是最忌吃蒸鹅的,可朱元璋得知此消息之后,却特赐给他蒸鹅一大只。 面对皇帝特赐的“美食”,徐达不敢不吃,只得跪在床上谢恩,硬着头皮撅着屁股一口一口把蒸鹅全部吃完。 几天之后,徐达就发病身亡了。 实际上,根据我个人揣测,蒸鹅可能是发物,会让人发病,但它还真不一定能把人吃死,只不过老朱此时已经明确表示出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徐达敢不死,那就辜负了圣恩,惹急了没准又会下令把徐达给族诛了,为了保全宗族,徐达也只能自己想办法(服毒、上吊等)去死了!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真正幸免遇难的只有主动交出了兵权,老朱儿时的玩伴汤和,包括他自己的外甥李文忠。 当然了,也有传说李文忠后来也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很大概率不是事实,毕竟那是他的外甥。 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功臣,最幸运的当属最早病死的常遇春和邓愈二人,他们死得真是“时候”,不仅能死后封王,而且还保全了自己的后代,早死变成了福全! 为此,清朝历史学家还曾发出过感慨:汉高祖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信、彭越。至栾布则因谋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又征讨。其余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方倚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独至明太祖,藉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由此可见,拿明太祖和宋太宗相比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简直就是人间的活菩萨! 文字狱通杀百姓 朱元璋不仅诛杀文臣武将,而且大兴文字狱,把元末明初的那些文人祸害得也是十死八九。 由于老朱是个粗通文墨的小老粗,因此他要比那些不通文墨的大老粗更坏,咬文嚼字近乎变态…… 浙江有个名叫林学亮(林元亮)的文人,他上的表奏有“作则垂定(宪)”;北平的赵伯宁有“垂子孙而作则”;福州的林伯璟有“仪则天下”;桂林的蒋质有“建中作则”;澧州的孟清有“圣德作则”……都是这些文人替府署进贺表,撰写一些马屁辞,其实就是一些公文性的东西。 对此,朱元璋还挺多疑,看得也非常仔细,并且认为“则”字是“贼”字的谐音,觉得这些人是在讥笑自己,因此他就大开杀戒,杀这些人的全家。 常州的蒋镇上表有“睿性生知”,朱元璋就认为其中的“生”字是在讥讽自己曾经当过僧人,因此还是杀。 怀庆府有个叫吕睿的文人,上表当中有“遥瞻帝扉”四个字,朱元璋就认为其中的“扉”通“非”,是非的“非”,同样也是杀。 亳州有个叫林云的文人,上表中有“式君父以班爵禄”的马屁辞,老朱就认为其中的“式”字通弑君的“弑”,结果还是杀。 尉氏县有个叫许元的文人,上表中有“藻饰太平”四个字,老朱就认为他是在讥讽明朝“早失太平”,杀。 德安府有个叫吴宪的文人,上表中有“天下有道”,老朱就认为其中的“道”字和盗贼的“盗”字同音,杀。 有一位从西域来的僧人,学会了汉语作诗显摆,也给朱元璋献了一首马屁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愚僧万里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 原本是想卖弄典故去拍朱元璋的马屁,岂料老朱又拆字,殊域的“殊”字:殊者歹朱也,你敢说我是个坏老朱,还说我无德,杀!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杀了那么多文人,最早的起因就是因为其手下曾有位臣子劝他:“文人善讥讪,张九四请文人起名,儒生为其名曰张士诚。” 朱元璋当时还不明白,觉得这个名字挺好的,又是士族的士,又是诚实的诚,于是文臣就给他解释:“《孟子》曰,士、诚,小人也。这些儒士其实是在暗中讥讽张士诚就是个小人,可他自己却至死不知!” 听臣子如此一说,朱元璋疑心大起,因此就开始以这种无厘头的无端猜忌杀人无数,而且他杀的人都是州郡的高级知识分子。 为此,老朱手下的文臣叶伯巨还曾上书: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攫取的意思),务无余逸,有司敦追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蹉跌,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为差,不少顾惜。 叶伯巨的这篇表奏,实际上已经非常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当时的明朝朝廷,即不当官也要被杀掉,当了官更要挨杀,因此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是人人自危。 而叶伯巨上了这份表奏之后,朱元璋自然很不高兴,于是马上下令将他逮捕入狱,很快就折磨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