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土化,爱彼迎可能还是没有想明白。 截至今天,爱彼迎中国区CEO的职位,已经空缺了长达1年又8天的时间。这打破了上一次10个月的空缺记录。 到底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掌舵上市后爱彼迎在中国区的业务?这段越发长时间的空白,似乎预示着这次爱彼迎自己也没了主意。 2020年6月30日,爱彼迎官方宣布新加坡人萧锦鸿将全面负责爱彼迎中国业务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并向爱彼迎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兼中国区主席柏思齐(Nathan Blecharczyk)汇报。 虽然并未同时公布彭韬离任的消息,但结合爱彼迎当年底成功上市IPO的情况来看,彭韬大概率已经离职,只是为了公司上市不受影响,所以爱彼迎选择不公开消息。于此同时,爱彼迎内部员工也曾向媒体透露原CEO彭韬已经不再出现在爱彼迎位于北京的总部办公室。 对于萧锦鸿来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担任中国区救火队员了。上一次,是接替走马上任仅4个月就匆忙离开的葛宏,直至10个月后,爱彼迎找到彭韬。 而仅仅两年之后,这番更替就又重新上演。频繁的高管更迭,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不能算是经营状况良好的表现,更何况对于刚刚上市,尚在盈利泥潭中挣扎的爱彼迎来说,就更透露出一丝“迷茫”。 # 爱彼迎入华:颇为坎坷的中国业务布局之路成立于08年的Airbnb,在2013年的时候,第一次在国内试水了共享住宿业务。当时并未组建中国团队的Airbnb,仅仅是在中国当时出境游兴起的风口下联合穷游、马蜂窝上线了“Win China”的项目,期待中国出境游的年轻群体能够使用Airbnb。 而最终400%的中国用户增长,让Airbnb开始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2014年时候,更是派遣了第一批常驻人员从新加坡亚太总部搬到北京侨福芳草地。同年正式注册在华公司,15年在中国市场对Airbnb的需求增加7倍后,正式官宣进入中国市场,并将中国市场视为“盈利突破口”。 彼时,Airbnb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和业务范围还保持在:吸引中国出境游用户在境外使用Airbnb上,也就是说整个团队和品牌还没有开始本土化的进程。这突出表现为中国用户发现没有中国客服,想投诉只能通过邮件或全英客服解决问题。 2017年Airbnb缓慢且无效的本土化迎来了问题大爆发的一年,虚假宣传、投诉等等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而随着好不容易找到的CEO葛宏仅上任4个月就离职,爱彼迎在中国本土化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说再次回到了“毫无作为”。彼时作为全球共享住宿绝对的老大,Airbnb在中国的房源仅为8万套,同期途家在国内329个城市,坐拥总房源45万套。两厢对比,Airbnb的发展,显然并没有大家预想中那样“所向披靡”。 同年早期Airbnb的全新中文品牌名称爱彼迎也不怎么受到网友的待见,土气成为当时一致的反馈。然而这一切显然没有阻挡爱彼迎对中国市场的看好,“总部放权中国区”、“设立中国客服中心”、“柏思齐确保中国团队和总部直接沟通,每月到访中国”等等消息频繁释出。直到十个月后,本着爱彼迎中国一把手应该“有中国创业经历”、“拥有产品技术背景”、“和政府关系强”三条苛刻招聘条件的柏思齐最终找到了彭韬。 彭韬也并没有让爱彼迎的本地化策略变成一场“空洞”的演出。 曾以创业者身份在中国市场打拼的彭韬,在不少场合都能给大家留下了“强势且颇有想法”的管理者形象。 他第一时间在爱彼迎组建了本土化的团队,相比较外企风格,他的带队明显更具有中国创业公司的激情。 且在新一轮的市场布局中,他改变了爱彼迎吸引中国游客出境使用爱彼迎的策略,大力发展爱彼迎在中国的房源及房东社区,上线更符合中国互联网用户使用习惯的小程序。用中国思维和速度,切入中国市场。是彭韬在任时期一直做的本土化尝试。从数据上来看,成绩也确实不错,2018年下半年,爱彼迎在中国的业务增长就已经接近三倍。 然而,一切都在疫情到来,彭韬离职后,戛然而止。 # 外企本土化:一场中国团队与总部的较量?爱彼迎给予重望的两任中国区负责人离职,原因究竟为何? 很可能和大多数在华外企的通病一样:本土团队并不能真正获得话语权。 据透露,当初爱彼迎的中国名字曾遭到葛宏的反对,但显然在强势的总部决定下“反对无效”。当中国区CEO并不能真正决定本土事务时,内部角力所产生的内耗,毫无疑问会让一把手产生去意。 有熟悉内情的员工曾透露:“柏思齐才是中国区真正的决策者”,而每周通话和每月探访的频率,明显跟不上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彭韬的多次采访中也曾表示了“和美方的沟通永远没有完成,只有开始”的感受。 疫情后爱彼迎接近25%的全球裁员,以及中国高管的人事动荡,是否是决定彭韬离去的最后一克砝码,我们不得而知。但看看许多其他外企高管在相同情况下的遭遇就知道,许多全球知名品牌的总部在中国市场上,总是处于:既不愿意放权,又要市场份额的纠结状态。 NBA在华市场各项收入接近10亿,占据其在全球市场份额的20%,直到2019年莫雷事件爆发后,为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才任命首位本土CEO马晓飞。 中国高管们在外企中,也往往会经历“贡献最大的市场份额,却背最多的裁员指标”、“贡献最高的业绩增长,却因为北美市场表现不佳而无法涨薪”等等总部不信任、不重视的情况。 中国区虽然逐渐在成为核心市场,但得到的支持不多,受到的限制却很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OYO组建印度助理团队全面“监视”中国团队的行动,最后李泰熙亲自组建的7人豪华高管团队离职5位,OYO在中国市场也全面溃败。 二十年前验证可行的外企模式,是否能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可行?无法本地化的猫途鹰、OYO、Uber、亚马逊等等外企,早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业务模式在中国要经历一次彻底而全新的本地化,基本上已经是外企进入中国市场要面对的必考题。 失去彭韬的爱彼迎,要如何继续接下来的本地化之路,爱彼迎可能还没有想到好答案。 但问题是,中国市场,还会给爱彼迎多少答题时间呢? |